哈巴湖發現2隻黑尾塍鷸 今年有3種新記錄鳥類進入視線

2021-01-20 寧夏林業

新發現的黑尾塍鷸(chéng yù)

  隨著近日寧夏哈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新發現了2隻黑尾塍鷸[chéng yù],今年以來,哈巴湖自然保護區已發現新記錄鳥類3種。
  日前,哈巴湖管理局工作人員在開展水位監測調查時,在保護區四兒灘溼地發現2隻黑尾塍鷸正在沼澤地裡尋找東西搭建巢穴,準備進入繁殖期。據悉,黑尾塍鷸俗名黑尾鷸,常呈數隻小群在一起營巢,通常營巢於水域附近開闊的稀疏草地上或草叢與灌木間,也營巢於沼澤溼地中的土丘上。此次發現的正是繁殖期的黑尾塍鷸。其也是國家保護的有益、有重要經濟價值、有科學研究價值的「三有」陸生野生動物,已被列入國家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名錄以及世界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經過初步鑑定,這種鳥類在哈巴湖保護區過去的調查中無分布記錄,此次發現為保護區鳥類又增添了新記錄種。 
  據介紹,今年以來,哈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新發現3種鳥類,除黑尾塍鷸外,還有白秋沙鴨、紅胸秋沙鴨,均是國家保護的「三有」動物。

來源:寧夏日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瑞安灘涂現兩萬隻鴴鷸 其中一隻黑尾塍鷸戴「戒指」
    繼送走3月來做客的大濱鷸後,溫州又迎來以黑尾塍鷸、中杓鷸等大型鷸類的「到此一遊」。4月27日下午,浙江水利河口研究院生態學博士熊李虎在瑞安丁山圍墾灘涂一帶做調查時,發現約兩萬隻鴴鷸。鳥友葉成光聞訊趕來記錄,在茫茫鳥海中發現一隻被環志的黑尾塍鷸。
  • 一群帶環志的黑尾塍鷸來深了
    ▲深圳灣鳳塘河口的黑尾塍鷸群。他先是認真地記錄下魚塘內的反嘴鷸、金斑鴴、金眶鴴、黑尾塍鷸等候鳥的數字,然後拿出手機,把望遠鏡對準三隻戴著環志的黑尾塍鷸,一一拍攝下來。然後,他回到辦公室,在電腦上把照片放大觀察,發現這三隻黑尾塍鷸的環志編號分別是B9、Z6和P1。
  • 東營:兩萬餘只黑尾塍鷸聚集黃河口 非遷徙高峰期內此場景較為罕見
    (通訊員提供)本報9月4日訊(記者 段學虎) 日前,記者從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汶流管理站工作人員在日常工作中意外發現了近兩萬隻黑尾塍鷸在保護區的海灘上覓食。目前還不是鳥類遷徙季節,在入海口發現如此多的鳥類,在黃河三角洲較為罕見,這一現象已經引起業內關注。
  • 給一隻斑尾塍鷸安裝追蹤器後放飛,它去了哪裡做了什麼?太了不起了!
    從飛行速度來看,不出意外,這隻斑尾塍鷸如今早已經抵達了南半球的大洋洲。最西進入了庵東鎮四灶浦以西的漁塘,最東也只到了觀海衛鎮,東西兩端的距離約19.5公裡。平時,它也很少越過海堤,基本上只在離海堤2.5公裡以內的海塗上活動。杭州灣溼地生態站研究人員焦盛武博士介紹,一方面,潮水能帶來豐富的食物,斑尾塍鷸喜歡吃的沙蠶、蛤類等小型底棲動物海塗上就有很多。
  • 西藏發現鳥類分布新記錄種黑腹濱鷸
    新華社拉薩11月19日電(記者劉洪明、田金文)記者19日從西藏自治區林業調查規劃研究院獲悉,其研究人員今年在拉薩市林周縣發現2隻鷸科鳥類,查閱相關文獻確認黑腹濱鷸為西藏鳥類分布新記錄種。這一新發現的相關文章近日已刊登在《動物學雜誌》上。
  • 劍鴴、大杓鷸現身,青華海鳥類監測記錄增至265種
    近期,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陸續迎來了遷徙的候鳥,根據保山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管理中心鳥類監測記錄,結合攝影愛好者提供的影像資料,經專家鑑定,新增鳥類記錄13種。其中有7種保山市新記錄。
  • 【生態】劍鴴、大杓鷸現身,保山青華海鳥類監測記錄增至265種
    原標題:【生態】劍鴴、大杓鷸現身,保山青華海鳥類監測記錄增至265種   近日  保山青華海溼地公園飛來「新朋友」  經專家鑑定發現  新增記錄鳥類13種  其中  7種為保山新紀錄  來  點擊高清大圖
  • 「生態」劍鴴、大杓鷸現身,保山青華海鳥類監測記錄增至265種
    近日保山青華海溼地公園飛來「新朋友」經專家鑑定發現新增記錄鳥類13種其中7種為保山新紀錄塍鷸Limosa lapponica 斑尾塍鷸為中等體型(40釐米)的涉禽。與黑尾塍鷸的區別在翼上橫斑具狹窄而色淺,白色的尾及腰上具褐色橫斑。虹膜褐色,嘴基部粉紅、端部黑色,腳暗綠或灰色。
  • 寧夏鳥類記錄新種——小濱鷸
    歡迎大家隨手轉發,感謝寧夏野生動植物記錄愛好者七道陽光的精彩記錄,為寧夏增加一種鳥類新種——小濱鷸。
  • 全球又有24種鳥類入瀕危名錄 四川發現7種瀕危鳥
    棲息地破壞 成鳥類致危因素之首  近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更新了2015年度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簡稱「IUCN名錄」),共有24種鳥類調升為有滅絕威脅的級別(包括易危、瀕危及極度瀕危),涉及中國鳥種13種,其中包括草原鵰、鳳頭麥雞、紅頭潛鴨在內的7種鳥類,均在四川有過觀測記錄。
  • 又一個觀鳥天堂,這裡有國家級保護鳥種40多種
    它是候鳥從東亞-澳大利亞及內陸鳥類的遷徙路線上一個重要的停歇點。每年從9月到來年的2月,到達山心沙島停歇的鳥類有2-5萬隻。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防城港有哪些鳥種。據不完全統計,防城港有近400種鳥,有三個國家級保護區,如北崙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十萬大山國家級保護區、金花茶國家級保護區。前二個保護區都有鳥種統計,有近400種鳥。
  • 棲息地退化鳥類致危 四川七種鳥類進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包括易危、瀕危及極度瀕危),涉及中國鳥種13種,其中包括草原鵰、鳳頭麥雞,紅頭潛鴨在內的7種鳥類,均在四川有過觀測記錄。盔犀鳥頭骨被視為象牙代替品,每年約有6000隻盔犀鳥遭到非法捕殺,數量急劇下降。6種「升級」候鳥 遷徙路過四川 在更新的IUCN名錄中,紅頭潛鴨、鳳頭麥雞、斑尾塍鷸、紅腹濱鷸、紅頸濱鷸、彎嘴濱鷸6種,均為遷徙路過四川省的候鳥。
  • 今年在海南發現的新物種有不少!這些罕見的「小精靈」你見過嗎?
    水玉杯屬植物全球約有40多種,主要分布在泛熱帶地區,此前中國有5種:臺灣水玉杯、三絲水玉杯、貢山水玉杯、香港水玉杯和黃金水玉杯,其中臺灣水玉杯僅見於臺灣高雄地區,為僅見於臺灣的特有植物。此次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內發現的尖峰水玉杯,為中國已知有分布的第6個該屬植物種,也是僅見於海南的特有植物種類。
  • 鳥類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遷徙奇蹟
    日夜不停歇:斑尾塍鷸斑尾塍鷸(chéng yù)的繁殖地位於北極沿岸和凍土地帶,它們會遷徙到亞歐非大陸的溫帶和熱帶地區的沿海,或紐西蘭和澳大利亞的沿海過冬。斑尾塍鷸是目前已知鳥類中不停歇長距離飛行的世界冠軍。更令人欽佩的是,它們在遷徙的途中還不需要進食。
  • 招募| 2018年春季中國沿海灘涂溼地鴴鷸類研究志願者
    ,由復旦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荷蘭皇家海洋科學研究所(NIOZ)、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和荷蘭格羅寧根大學聯合組成的研究團隊從2014年起對四個重要鴴鷸物種(大濱鷸、斑尾塍鷸、紅腹濱鷸和黑尾塍鷸)個體佩戴衛星追蹤器,研究它們在本區域的棲息地選擇狀況。
  • 北紅尾鴝出沒園林植物園 廈門正式進入冬候鳥觀賞季
    作為冬候鳥中的標杆性鳥種,北紅尾鴝的出現也意味著今年林鳥中冬候鳥遷徙「主力部隊」將大規模挺進廈門,廈門正式迎來了冬候鳥觀賞季。由於今年天氣溫暖,冬候鳥與往年相比,來得比較晚。有意思的是,不久前在翔安張埭橋水庫繁殖成功的紫水雞幼崽,將迎接「新客人」,陪它們一起「過年」。
  • 武漢府河溼地記錄鳥類多達160種 再次刷新記錄(圖)
    楚天金報訊(記者彭嵐 通訊員趙旋)9月3日,武漢府河溼地又有新鳥種「露臉」——「紅頸瓣蹼鷸」在府河溼地柏泉段被發現。當日傍晚和次日清晨,武漢市觀鳥會兩名會員拍攝到了這種主要在沿海分布的鳥類。紅頸瓣蹼鷸為海洋性鷸類,非繁殖期多在近海淺水處棲息活動,也出現在大的內陸湖泊、河流、水庫、沼澤及河口地帶,在武漢觀鳥歷史上還是首次被鏡頭捕捉發現。從圖片看來,在武漢出現的紅頸瓣蹼鷸的脖子並不是紅色,對此,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野保處負責人介紹,該鳥類在繁殖期脖子才會變紅。
  • 帶你辨識山西的鴴鷸類鳥(下)
    《中國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鄭光美主編)中鷸科包含了12屬50種。
  • 綠會代表將應邀出席首屆「東亞-澳大利亞遷徙路線鴴鷸類科學會議...
    圖:首屆東亞-澳大利亞遷徙路線鴴鷸類科學會議信息  圖源/EAAFSSM自11月3日到5日,這次為期三天的在線(Zoom)會議將含約80場科學報告。鴴鷸類是多種鳥類的集合,包含鷸科、鴴科和鷗科等。在東亞-澳大利亞西亞遷飛路線上,中國作為東亞地區海岸線綿長、生物多樣性豐富的棲息地,其鴴鷸類保護工作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中國東部的沿海灘涂上,每年都出現壯觀的鴴鷸集群。而在保護國內鴴鷸類育種、遷徙、棲息等方面,中國綠髮會的角色不可或缺,始終以積極行動支持、保護著鴴鷸鳥類的生態延續。
  • 鳥友拍到紅尾歌鴝、闊嘴鷸 再添兩成員揚州「鳥種」272種
    揚州網訊 揚州「鳥家族」再添新成員!鳥友分別在揚州大學、北方寺附近溼地記錄到了紅尾歌鴝和闊嘴鷸。至此,揚州鳥類記錄超過270種,共有272種。叫聲甜美的紅尾歌鴝來揚在一次校園觀鳥時,揚州大學綠行社學生記錄到了一隻紅尾歌鴝,這是揚州的新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