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鴴、大杓鷸現身,青華海鳥類監測記錄增至265種

2021-01-09 澎湃新聞

近期,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陸續迎來了遷徙的候鳥,根據保山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管理中心鳥類監測記錄,結合攝影愛好者提供的影像資料,經專家鑑定,新增鳥類記錄13種。其中有7種保山市新記錄。

分別是:劍鴴(héng)、大杓(biāo)鷸(yù)、蒙古沙鴴(héng)、鐵嘴沙鴴(héng)、斑尾塍(chéng)鷸(yù)、草鷺、普通燕鷗 、高山兀(wù)鷲(jiù)、灰眉巖鵐(wú)、褐灰雀、紅胸啄花鳥、慄頭鶲(wēng)鶯 、棕臀鳳鶥(meí)。

截止目前,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鳥類種數為265種(鳥類名錄可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進行查看),其中包括國家 I 級重點保護鳥類3種,II 級重點保護鳥類24種,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極危2種、瀕危2種、易危2種、近危9種。

此次記錄的劍鴴、大杓鷸、蒙古沙鴴、鐵嘴沙鴴、斑尾塍鷸、草鷺、普通燕鷗均為保山市首次記錄。

保山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範圍包括北廟水庫片區、東河片區和青華海片區。青華海片區包括東湖、西湖和青華溼地。

01 劍鴴 Charadrius hiaticula

劍鴴為小型涉禽,體長19釐米左右。黑色的前頂冠上無白色飾紋,腿橘黃色,飛行時翼上具明顯白色橫紋。成鳥的黑色斑紋在亞成鳥為褐色,嘴全黑,腿黃色。虹膜褐色,嘴黑色,嘴基黃色,腳黃色。

▲ 劍鴴 錢文2020年9月16日攝於青華海片區

分布:繁殖於加拿大、格陵蘭及古北界的北極區;冬季南移至南歐,非洲及中東。迷鳥至中國東北,偶有候鳥至香港。

棲息於沿海海岸、河口沙洲,內陸河流、湖泊岸邊及其附近沼澤、農田和草地上。常單獨或成小群活動,有時亦集成數十上百隻的大群。特別喜歡在水邊沙灘和沙石岸邊活動。主要以蠕蟲、甲殼類、軟體動物等各種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

▲ 劍鴴 錢文2020年9月17日攝於青華海片區

劍鴴數量稀少,是中國和澳大利亞兩國政府協定中的保護候鳥。為保山市首次記錄,雲南省第二次記錄。

02 大杓鷸 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

大杓鷸為體型碩大(63釐米)的杓鷸。嘴甚長而下彎,下背及尾褐色,下體皮黃色。飛行時展現的翼下橫紋不同於白腰杓鷸的白色。虹膜褐色,嘴黑色,嘴基粉紅色,腳灰色。

▲ 大杓鷸 溫躍東2020年8月27日攝於青華海片區

分布:繁殖於東北亞,冬季南遷至大洋洲。全球性瀕危物種。不常見。

03 蒙古沙鴴 Charadrius mongolus

蒙古沙鴴為小型涉禽,體長18~20cm。上體灰褐色。嘴粗短,黑色。腳暗綠色。夏季雄鳥頰和喉白色;額有黑帶;胸和頸棕紅色,頦、喉白色,其後有一黑色細線,介於胸的棕紅色之間。其餘下體白色。

雌鳥和雌鳥大體相似,但額無黑斑;冬季胸部棕紅色消失,僅具窄的褐色胸帶,貫眼紋褐色,眉紋白色。飛翔時翅上具顯著的白色翼帶。幼鳥似非繁殖羽,但上體和翅下覆羽具沙皮黃色羽緣,胸斑亦為皮黃色。虹膜黑褐色,嘴黑色,腳暗灰綠色。

▲ 蒙古沙鴴 汪金芳2020年9月14日攝於青華海片區

主要分布於我國青海東部、柴達木盆地和西藏南部、內蒙古東部、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海南島、臺灣等地。

棲息於沿海海岸、沙灘、河口、湖泊、河流等水域岸邊以及附近沼澤、草地和農田地帶,也出現於荒漠、半荒漠和高山地帶的水域岸邊上及其沼澤地上,有時也到離水域較遠的草原和田野活動和覓食。

主要以昆蟲、軟體動物、蠕蟲、螻蛄、蚱蜢、螺等小型動物為食。

▲ 蒙古沙鴴 汪金芳2020年9月14日攝於青華海片區

04 鐵嘴沙鴴 Charadrius leschenaultii

鐵嘴沙鴴為小型涉禽,體長23釐米左右。嘴短。與蒙古沙鴴區別在體型較大,嘴較長較厚,腿較長而偏黃色。除蒙古沙鴴外,與所有其他越冬鴴類的區別在缺少胸橫紋或領環。繁殖羽特徵為胸具棕色橫紋,臉具黑色斑紋,前額白色。虹膜褐色,嘴黑色,腿黃灰色。

▲ 鐵嘴沙鴴 木嬌2020年8月25日攝於青華海片區

分布:在我國主要繁殖於新疆西部天山及喀什地區及內蒙古境內黃河拐彎處以北,遷徙經中國全境,少量鳥在臺灣、廣東及香港沿海等地越冬。喜沿海泥灘及沙灘,常與其他涉禽尤其是蒙古沙鴴混群。

▲ 鐵嘴沙鴴 溫躍東2020年8月25日攝於青華海片區

05 斑尾塍鷸 Limosa lapponica

斑尾塍鷸為中等體型(40釐米)的涉禽。嘴略向上翹,上體具灰褐色斑紋,具顯著的白色眉紋,下體胸部灰色。與黑尾塍鷸的區別在翼上橫斑具狹窄而色淺,白色的尾及腰上具褐色橫斑。虹膜褐色,嘴基部粉紅、端部黑色,腳暗綠或灰色。

▲ 斑尾塍鷸 溫躍東2020年8月27日攝於青華海片區

分布:繁殖於北歐及亞洲;冬季南遷至澳大利亞及紐西蘭。常在潮間帶、河口、沙洲及淺灘活動。進食時頭部動作較快,大口吞食,頭深插入水中。

06 草鷺 Ardea purpurea

草鷺為大型涉禽,體長80釐米左右。頂冠黑色並具兩道飾羽,頸棕色且頸側具黑色縱紋。背及覆羽灰色,飛羽黑,其餘體羽紅褐色。虹膜黃色,嘴褐色,腳紅褐色。

▲ 草鷺 匡林2020年9月7日攝於青華海片區

分布:非洲、歐亞大陸至菲律賓、蘇拉威西島及馬來諸島。國內為華東、華中、華南、海南島及臺灣等地的地區性常見留鳥。歡喜稻田、蘆葦地、湖泊及溪流等生境。性孤僻,常單獨活動。飛行時振翅顯緩慢而沉重。結大群營巢。

▲ 草鷺 匡林2020年9月7日攝於青華海片區

07 普通燕鷗 Sterna hirundo

普通燕鷗為體型中等(35釐米)、頭頂黑色的燕鷗,尾深叉型。繁殖期:整個頭頂黑色,胸灰色。非繁殖期:上翼及背灰色,尾上覆羽、腰及尾白色,額白,頭頂具黑色及白色雜斑,頸背最黑,下體白色。飛行時,非繁殖期成鳥及亞成鳥的特徵為前翼具近黑的橫紋,外側尾羽羽緣近黑。

▲ 普通燕鷗 蔡慶彪2019年4月30日攝於青華海片區

分布:分布於北極及附近地區,繁殖區為北極及歐洲、亞洲和北美洲東及中部。為典型候鳥,有很強的遷徙性,在熱帶及亞熱帶海洋越冬。

棲息於平原、草地、荒漠中的湖泊、河流、水塘和沼澤地帶,也出現在河口、海岸和沿海沼澤地帶。常成小群活動,頻繁地飛翔於水域和沼澤上空。飛行輕快而敏捷。

▲ 普通燕鷗 汪金芳2018年5月10日攝於青華海片區

主要以小魚、蝦、甲殼類、昆蟲等小型動物為食。常在水面上空飛行,發現食物。則急速扎入水中捕食。也常在水面或飛行中捕食飛行的昆蟲。

▲ 普通燕鷗 汪金芳2018年5月10日攝於青華海片區

08 灰眉巖鵐 Emberiza godlewskii

灰眉巖鵐是體型較大(17釐米)的鵐。頭部灰色較重,側冠紋慄色。雌鳥似雄鳥但色淡。幼鳥頭、上背及胸具黑色縱紋。虹膜深褐色,嘴藍灰色,腳粉褐色。各亞種又有差異。

▲ 灰眉巖鵐 郭康2020年8月12日攝於北廟片區

主要分布於中國,印度,蒙古,緬甸,俄羅斯聯邦,俄羅斯聯邦。 喜棲居於乾燥而多巖石的丘陵山坡及近森林而多灌叢的溝壑深谷,也於農耕地中活動。(灰眉巖鵐在《中國鳥類野外手冊》中記錄為戈氏巖鵐)

▲ 灰眉巖鵐 郭康2020年8月12日攝於北廟片區

09 高山兀鷲 Gyps himalayensis

高山兀鷲為大型猛禽,體長120-150cm,體重10kg左右,是我國最大的一種猛禽。

頭部和頸部裸露、略有少數黃色或白色絨羽,頸基部具有黃色的鬆軟領羽呈披針形。初級飛羽黑色。下體淡白色或淡皮黃褐色,飛翔時淡色的下體和黑色的翅形成鮮明的對比。幼鳥暗褐色,具淡色羽軸紋。

▲ 高山兀鷲 郭康2019年3月4日攝於北廟片區

高山兀鷲主要分布於喜馬拉雅山脈部分地區、青藏高原、中國西部及中部高海拔棲息環境。主要以腐肉和屍體為食,一般不攻擊活物。通常於高空翱翔,有時結小群活動,或停棲於多巖峭壁。

▲ 高山兀鷲 郭康2019年3月4日攝於北廟片區

10 褐灰雀 Pyrrhula nipalensis

褐灰雀為中等體型(16.5釐米)的灰色雀。尾長而凹,嘴強有力,尾及兩翼閃輝深藍紫色光澤,翼上具淺色塊斑,腰白。雄鳥額具雜亂的鱗狀斑紋及狹窄的黑色臉罩。雌鳥全身皮黃灰。雄雌兩性眼下均具白色的小塊斑。虹膜褐色,嘴綠灰色、尖端黑色,腳粉褐色。

▲ 褐灰雀 郭康2020年2月20日攝於北廟片區

主要以樹木、灌木的果實和種子為食,也吃草子、植物芽苞、嫩葉、花蕾等植物性物,間或亦吃部分昆蟲等動物性食物。

▲ 褐灰雀 郭康2020年2月20日攝於北廟片區

11 紅胸啄花鳥 Dicaeum ignipectus

紅胸啄花鳥為體型纖小(9釐米)的深色啄花鳥。雌雄差異較大,雄鳥上體閃輝深綠藍色,臉側和尾羽黑色,下體皮黃色,胸具猩紅色的塊斑,一道狹窄的黑色縱紋沿腹部而下。特徵極明顯,容易識別。雌鳥上體為橄欖綠 色,下體棕黃色,特徵不及雄鳥明顯。虹膜褐色,嘴黑褐色,腳黑色或鉛灰色。

▲ 紅胸啄花鳥 郭康2020年3月20日攝於青華海片區

國內主要分布於長江中上遊及其以南的整個華南、西南、海南島、香港和臺灣等地。棲息於海拔800-2200米的山地森林,為常見留鳥。主要以昆蟲和植物果實為食,繁殖期4~7月。

▲ 紅胸啄花鳥 郭康2020年3月20日攝於青華海片區

12 慄頭鶲鶯 Seicercus castaniceps

慄頭鶲鶯為體型較小(9釐米)的橄欖色鶯。頭頂慄色,側頂紋及過眼紋黑色,眼圈白色,臉頰灰色,兩道翼斑黃色,腰部及兩脅部黃色,胸部灰色。

▲ 慄頭鶲鶯 郭康2020年5月27日攝於東河片區

國內分布於西藏、雲南、甘肅、陝西、四川、貴州、廣西、廣東、福建等地。 棲息於海拔。棲息於20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腳闊葉林及灌叢,在小樹的樹冠層活躍覓食。常與其他種類混群。

▲ 慄頭鶲鶯 郭康2020年5月27日攝於東河片區

13 棕臀鳳鶥Yuhina occipitalis

棕臀鳳鶥小型鳥類,體長12-14cm。凸顯的羽冠前端灰而後端橙褐,後頸灰色。上背灰橄欖色,髭紋黑色。下體粉皮黃色,尾下覆羽棕色。眼圈白色,虹膜褐色,嘴粉色,腳橙黃色。

▲ 棕臀鳳鶥 郭康2017年2月20日攝於北廟片區

分布:尼泊爾至緬甸北部及中國西南。為山區多苔蘚森林常見留鳥。喜結群並與其他種類混群,主要以鞘翅目、膜翅且、雙翅目等昆蟲為食,也吃懸鉤子等植物果實種子和草子。

(棕臀鳳鶥在《中國鳥類野外手冊》中記錄為棕肛鳳鶥)

▲ 棕臀鳳鶥 郭康2017年2月20日攝於北廟片區

▲ 開展鳥類專項調查工作

鳥類描述參考《中國鳥類野外手冊》和《西南山地》。

來源: 保山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

原標題:《劍鴴、大杓鷸現身,青華海鳥類監測記錄增至265種》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生態】劍鴴、大杓鷸現身,保山青華海鳥類監測記錄增至265種
    原標題:【生態】劍鴴、大杓鷸現身,保山青華海鳥類監測記錄增至265種   近日  保山青華海溼地公園飛來「新朋友」  經專家鑑定發現  新增記錄鳥類13種  其中  7種為保山新紀錄  來  點擊高清大圖
  • 「生態」劍鴴、大杓鷸現身,保山青華海鳥類監測記錄增至265種
    近日保山青華海溼地公園飛來「新朋友」經專家鑑定發現新增記錄鳥類13種其中7種為保山新紀錄常單獨或成小群活動,有時亦集成數十上百隻的大群。特別喜歡在水邊沙灘和沙石岸邊活動。主要以蠕蟲、甲殼類、軟體動物等各種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劍鴴數量稀少,是中國和澳大利亞兩國政府協定中的保護候鳥。為保山市首次記錄,雲南省第二次記錄。
  • 劍鴴、大杓鷸現身
    近期,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陸續迎來了遷徙的候鳥,根據保山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管理中心鳥類監測記錄,結合攝影愛好者提供的影像資料,經專家鑑定,新增鳥類記錄13種。其中有7種保山市新記錄。分別是:劍鴴(héng)、大杓(biāo)鷸(yù)、蒙古沙鴴(héng)、鐵嘴沙鴴(héng)、斑尾塍(chéng)鷸(yù)、草鷺、普通燕鷗 、高山兀(wù)鷲(jiù)、灰眉巖鵐(wú)、褐灰雀、紅胸啄花鳥、慄頭鶲(wēng)鶯 、棕臀鳳鶥(meí)。
  • 玉帶海雕首次現身雲南青華海溼地 鳥類總數增至236種
    近日,在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攝影愛好者首次拍攝到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玉帶海雕的珍貴影像。畫面中這隻褐色的大鳥就是玉帶海雕,只見它的雙目炯炯有神,正展開一雙長長的翅膀,在天空翱翔盤旋,優美的姿態在藍天的映襯下格外耀眼。
  • 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鳥類增至236種
    今年以來,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不斷有珍稀鳥類現身,吸引了國內主流媒體及鳥類愛好者高度關注,青華海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近期,鳥類攝影愛好者們為我們提供了許多青華海的鳥類照片,通過梳理鑑定,結合近期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管理中心的鳥類監測數據,發現14種青華海鳥類新記錄,分別是北椋鳥、矛紋草鶥、灰山椒鳥、澤鷸、比氏鶲鶯、棕胸藍姬鶲、短耳鴞、白琵鷺、豆雁、中杜鵑、鶚、燕雀、斑鶇和綠嘴地鵑。其中,北椋鳥為保山市新記錄。短耳鴞、鶚和白琵鷺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
  • 新記錄到兩種鳥類!保山鳥類增至673種 居全省第三
    原標題:【生態】新記錄到兩種鳥類!這個地方的鳥類增至673種,居全省第三今年2月以來,保山市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管理中心記錄到了多個鳥類新記錄。近日,在日常監測工作、鳥類專項監測以及在鳥類攝影愛好者的觀察記錄下,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的鳥類增加了11種,分別是:白頭鷂、灰背椋鳥、寶興歌鶇、鳳頭雀嘴鵯、黑喉山鷦鶯、黃腰太陽鳥、黑短腳鵯、黑喉紅尾鴝、紅翅鵙鶥、理氏鷚(田鷚)和赤胸擬啄木鳥。其中,白頭鷂和灰背椋鳥是保山首次記錄到的鳥類。
  • 新記錄到兩種鳥類!保山市鳥類增至673種
    掌上春城訊 今年2月以來,保山市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管理中心記錄到了多個鳥類新記錄。近日,在日常監測工作、鳥類專項監測以及在鳥類攝影愛好者的觀察記錄下,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的鳥類增加了11種,分別是:白頭鷂、灰背椋鳥、寶興歌鶇、鳳頭雀嘴鵯、黑喉山鷦鶯、黃腰太陽鳥、黑短腳鵯、黑喉紅尾鴝、紅翅鵙鶥、理氏鷚(田鷚)和赤胸擬啄木鳥。
  • 【生態】新記錄到兩種鳥類!這個地方的鳥類增至673種,居全省第三
    【生態】新記錄到兩種鳥類! 今年2月以來,保山市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管理中心記錄到了多個鳥類新記錄。
  • 雲南省再添2種鳥類新記錄 坐標保山青華海
    近日,攝影愛好者在雲南保山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拍攝到東方鴴、短趾百靈。經專家鑑定,均屬雲南省鳥類新記錄。雲南保山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鳥類種數增至279種。(東方鴴 蔡慶彪 攝於青華海)嘴短,黑色。(短趾百靈 郭康 攝於青華海)短趾百靈(也叫亞洲短趾百靈)是體型小而緊湊、沙褐色較深的百靈,與大短趾百靈很相似,但無頸上的黑斑,且三級飛羽不延伸到初級飛羽末端。嘴較粗短,胸前具細縱紋,腹部很白很乾淨。站姿甚直,上體滿布縱紋且尾具白色的寬邊而有別於其他小型百靈。分布於蒙古,俄羅斯外貝加爾地區,中國北部和東北部至渤海灣、吉林和黑龍江,南至山東。棲息於乾旱平原及草地。
  • 雲南省鳥類新記錄,坐標保山青華海
    近日,東方鴴、斑胸濱鷸、棕尾鵟、短趾雕等近十種珍稀鳥類陸續抵達保山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經專家鑑定,新增鳥類記錄9種。>其中,東方鴴為雲南省鳥類新記錄,保山市鳥類新記錄6種,分別是東方鴴、斑胸濱鷸、黑腹濱鷸、三趾濱鷸、短趾雕、棕尾鵟。
  • 世界極危鳥類青頭潛鴨再次現身雲南青華海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圖為雲南保山青華海監測到的世界極危鳥類青頭潛鴨(1月9日攝)。新華網發(段紅蓮 攝)自2020年監測到4隻全球極危鳥類青頭潛鴨後,雲南保山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1月9日再次監測到1隻青頭潛鴨。青頭潛鴨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極危物種,根據2020年青頭潛鴨越冬期同步調查結果顯示,青頭潛鴨種群數量在1500隻左右。據保山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管理中心工作人員介紹,雲南保山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2020年度累計監測到4隻青頭潛鴨。
  • 雲南保山青華海連續兩年監測到全球極度瀕危物種青頭潛鴨
    新華社昆明1月11日電(記者張雯)記者從雲南省保山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管理中心獲悉,該中心工作人員於1月9日監測到1隻全球極度瀕危物種青頭潛鴨。據悉,青頭潛鴨為遷徙性鳥類,分布於亞洲東部、東南部,主要在俄羅斯遠東地區與中國東部繁殖,在中國南部和緬甸、泰國、孟加拉國、印度、日本均有越冬。由於棲息地喪失、人為幹擾等因素,青頭潛鴨種群數量急劇下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極危」物種。
  • 雲南青華海溼地公園迎來越冬新候鳥
    光明生物圈 【雲南青華海溼地公園迎來越冬新候鳥】「我們最近又監測到幾種來越冬的新鳥,有的還是國家I級保護鳥類!」雲南保山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管理中心主任林磊近日高興地告訴記者,秋末冬初以來,東方鴴、青頭潛鴨、黑鸛、鳳頭麥雞等多種珍稀鳥類陸續飛抵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越冬。
  • 一年新增13種,泰山野生鳥類增至346種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薛瑞2020年泰山新增野生鳥類13種,其中2種為山東省新紀錄,泰山野生鳥類增至346種。泰山新增13種鳥類分別是白喉斑秧雞、酒紅朱雀、小濱鷸、大杓鷸、蒙古沙鴴、小嘴烏鴉、灰卷尾、北短翅蝗鶯、斑背大尾鶯、蘆鵐、灰斑鴴、紅腹紅尾鴝、禿鷲。
  • 大杓鷸 長嘴鷸 縱紋腹小鴞…… 今年揚州增加11個鳥類新記錄
    藍磯鶇資料圖 縱紋腹小鴞資料圖   觀鳥拍鳥愛好者多了,發現當地鳥類新記錄的機會也多了2018年,揚州又增加了11個鳥類新記錄。   城北魚塘是塊「福地」   1月,正是冬季最冷的時期。這一時期,一般都是鳥訊比較平淡的時候。而鳥友杭德泉,在宋夾城發現了褐柳鶯——一種比麻雀還要小的小鳥。這個發現,也為2018年揚州鳥類記錄開了一個好頭。
  • "愛鳥周"活動啟動 觀鳥現場白腰杓鷸應聲現身
    據介紹,青島境內目前已記錄有鳥類398種。  本屆「愛鳥周」,青島市展開了豐富多彩的愛鳥護鳥活動。4月21日,青島市觀鳥協會聯合青島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站和膠州市森林保護站開展了2018年「愛鳥周」科普宣傳活動。20多名少年兒童在家長的陪同下,組成近百人的觀鳥隊伍,趕赴膠州灣大沽河入海口參加觀鳥活動。
  • 太行項目中心鳥類調研:長嘴劍鴴成本地留鳥?天鵝群與黑鸛一起在...
    2020年12月28日、29日,太行項目中心,石家莊市野生動物救護站鳥類調研小組趕赴石家莊黑鸛保護地進行鳥類調研。第一次發現了長嘴劍鴴小群體在溼地越冬,多隻小天鵝、大天鵝和黑鸛群一起在溼地覓食,上萬隻野鴨群在溼地上空飛翔。護飛行動:長嘴劍鴴成為本地留鳥?
  • 「山水田園城市」青華海百餘種鳥 等著你!
    青華海東湖(鳥群) 楊磊/攝保護大自然、保護生態環境、保護鳥類是我們共同的責任。以青華海東、西湖為中心的林間、水面鳥兒也多起來了,這些鳥兒的到來為人們觀鳥、識鳥提供了寶貴的資源,對我們這些喜歡拍鳥的人來說,青華海是一個最佳的拍鳥地點,我們在青華海的林間、水面搜索,記錄了不少鳥種,拍到了很多精彩的鳥照,下面就讓我給大家慢慢道來。通過幾年來的觀察和記錄,在以青華海東西湖為中心及周邊的地帶,僅個人記錄的鳥類就達九十餘種,如再加上其他鳥友的記錄達百餘種肯定是沒有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