慄背短腳鵯資料圖
紅頸瓣蹼鷸資料圖
長嘴鷸資料圖
藍磯鶇資料圖
縱紋腹小鴞資料圖
觀鳥拍鳥愛好者多了,發現當地鳥類新記錄的機會也多了。2018年,揚州又增加了11個鳥類新記錄。
城北魚塘是塊「福地」
1月,正是冬季最冷的時期。這一時期,一般都是鳥訊比較平淡的時候。而鳥友杭德泉,在宋夾城發現了褐柳鶯——一種比麻雀還要小的小鳥。這個發現,也為2018年揚州鳥類記錄開了一個好頭。
3月的城北魚塘,是揚州鳥友經常去的地方,突然就來了一隻大杓鷸,它也是揚州的第一隻杓鷸,而且就在離城市不遠的地方。
4月,還是城北魚塘,又來了一隻大濱鷸。在遷徙季節,城北魚塘簡直就是一塊福地,之前還有過紅喉鷚、彩鷸、黃頭鶺鴒等。大濱鷸在IUCN紅色名錄等級中,標註為瀕危鳥種。
遷徙季節新鳥「大豐收」
8月,同樣是遷徙季節,在北方寺大橋附近的鵝塘裡,發現了兩隻紅頸瓣蹼鷸,雖然只在這裡呆了幾天,但著實讓鳥友們驚豔了一把。鳥友們期待它們明年還會再來揚州,希望再看看它們奇特的覓食方式(在淺水浮遊打轉,啄食水生無脊椎動物、蠕蟲及昆蟲)。
北方寺大橋附近的鵝塘同樣也是一塊福地,8月還在這裡發現兩隻長嘴鷸;連續幾天它們都是跟成群的鶴鷸呆在一起,有一個發現是長嘴鷸覓食頻次高於其他鷸類,幾乎沒有停的時候,喜歡把整個頭部埋入水中,捕食貝類,蝦蟹等。不過,這兩個傢伙還一直保持著一項神秘的紀錄——所有外地鳥友,來揚州尋找均未能如願以償,無一例外。根據分布,長嘴鷸在江蘇的記錄次數屈指可數,全球分布圖上,中國區域也是比較零散的。
9月簡直是一個「豐收季」,首先是傲嬌美麗的藍磯鶇,其次是有著一副好嗓音的紅尾歌鴝,再次是闊嘴鷸、縱紋腹小鴞等,統共有4個新記錄。闊嘴鷸,在海邊其實是一種很常見的鳥,這次可能是遷徙途中遇到了合適的生境短暫停留「加油」的。
9月,在捺山大石柱上發現了縱紋腹小鴞,起初鳥友以為認錯了,「主要覺得太意外,它是怎麼出現在這裡的,以前只在西部觀鳥時見過它,喜歡蹲在樹樁、電線桿或者土堆上。」
瘦西湖來了群慄背短腳鵯
10月,候鳥遷徙高峰期,當鳥友們還沉醉在高郵湖灘上大群紅腳隼遷徙過境的震撼場景時,多年尋找未果的小杓鷸出現了,不過就一隻,還是個殘疾(嘴巴短了)。它將如何覓食?能不能扛過這個遷徙季?鳥友們都很牽掛它。
進入11月,本以為2018年應該不會有什麼新發現了,但瘦西湖萬花園的小山坡上來了一小群慄背短腳鵯,以前都不敢想像它會來到揚州。鳥友們一連觀察了好幾天,還算穩定,只是不知道它們能不能就此留下來。揚州之前只有黑短腳鵯,這次又增加了個「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