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一段同事最近的報導
揚州「鳥家族」再添新成員!鳥友分別在揚州大學、北方寺附近溼地記錄到了紅尾歌鴝和闊嘴鷸。至此,揚州鳥類記錄超過270種,共有272種。
近日,揚州鳥類和野生動物攝影分會會長萬長年在高郵湖畔拍攝到了一隻鷸鳥,經資深鳥友朱傑辨認,這是小杓鷸(sháo yù),是揚州首次記錄到它。而且,它還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截至目前,揚州鳥家族增加到了273種。
在看看鳥友朱傑出整理的
觀鳥拍鳥愛好者多了,發現當地鳥類新紀錄的機會也多了。2018年又增加了8個揚州鳥類新紀錄,其中有驚喜,有心酸,有故事...
下面給大家一 一 道來:
3月的城北魚塘,揚州鳥友經常去的地方,突然就來了一隻大杓鷸,揚州的第一隻杓鷸,而且是在城市裡。
上:大杓鷸,下:白腰杓鷸 來源《臺灣野鳥手繪圖鑑》
對比一下兩種體型,嘴長差不多的杓鷸,翼下的區別還是很明顯的。
大濱鷸 大哥小弟/攝
還是城北魚塘,4月又來了一隻大濱鷸,遷徙路過,簡直就是一塊福地,之前還有過紅喉鷚,彩鷸,黃頭鶺鴒等。 大濱鷸在IUCN 紅色名錄等級中,標註為瀕危鳥種。
8月,遷徙季節,北方寺大橋附近的鵝塘裡,發現了兩隻紅頸瓣蹼鷸,待了沒幾天,但著實驚豔了一把。
有鳥友說在江蘇張家港看到了上百隻集群的壯觀景象。
希望明年揚州你們還會再來,讓我們再看看你們奇特的覓食方式(在淺水浮遊打轉,啄食水生無脊椎動物、蠕蟲及昆蟲)!
之前在上海南匯見過一隻模糊版的長嘴鷸,當時討論了好長時間。8月在揚州北方寺大橋附近看到兩隻清晰的,感覺特別親切。這兩個傢伙一直保持著一項神秘的記錄:所有外地鳥友,來揚州尋找均未能如願以償,無一例外
連續幾天見到長嘴鷸都是很成群的鶴鷸待在一起,有一個發現是長嘴鷸覓食頻次高於其他鷸類,幾乎沒有停的時候,喜歡把整個頭部埋入水中,捕食貝類,蝦蟹等。
長嘴鷸在江蘇的記錄次數屈指可數,全球分布圖上,中國區域也是比較零散的。
闊嘴鷸,在海邊其實是一種很常見的鳥啦,這次可能是遷徙途中遇到了合適的生境短暫停留「加油」的。跟紅頸瓣蹼鷸和長嘴鷸一樣,也是兩隻,難道是配對遷徙撒狗糧?
9月約了久居揚州的臺灣鳥友陳先生一起去捺山,在大石柱上發現了縱紋腹小鴞,當時還認錯了,主要覺得太意外,它是怎麼出現在這裡的?
以前只在西部觀鳥時見過它,喜歡蹲在樹樁,電線桿或者土堆上。
希望你在揚州一切都好!
小杓鷸 來源:《臺灣野鳥手繪圖鑑》
看看正常的小杓鷸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它的嘴哪裡去了,很難想像它在遷徙途中經歷了什麼!
本以為2018年快結束了,應該不會有什麼新發現了,看到杭德泉老師在微信群裡發的信息,瘦西湖萬花園的小山坡上來了一小群慄背短腳鵯。趕緊跑去觀察了一下,大概有個五六七八隻。慄背短腳鵯好像擴散的挺厲害,以前都不敢想像它會來到揚州。一連觀察了好幾天,還算穩定,不知道能不能就此留下來?
揚州之前只有黑短腳鵯,這次又增加了個兄弟。
2018年還有一個月的時間,還會再有什麼新發現嗎?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