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個鳥類新品種為70年來首次發現

2020-11-26 大眾網

被李先生解救的北領角鴞

  本報訊(記者王亞欣通訊員趙琴)在全國愛鳥周之際,4日,記者從市園林和林業局獲悉,武漢市觀鳥協會正式發布《2017年武漢重點區域鳥類監測年報》。年報顯示,2017年我市實際記錄到鳥種321種,其中國家一級、二級保護鳥類43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39種,刷新武漢市鳥類記錄。

  《2017年武漢重點區域鳥類監測年報》是武漢民間愛鳥護鳥志願者自發對武漢鳥類的觀察和記錄,去年共記錄武漢市域範圍野生鳥類18目61科321種,約佔中國鳥類名錄數量的22%和武漢市鳥類記錄數量的84%,比2016年觀察到的種類數量增加15種,並有8種為武漢市鳥類新記錄。

  武漢觀鳥協會會長顏軍介紹,全年共增加了北領角鴞、灰翅鶇、北鷚、烏嘴柳鶯、彩䴉、大杓鷸、短嘴金絲燕、紅交嘴雀等8個武漢市鳥類新記錄;增加了北領角鴞、彩䴉等2個湖北省鳥類新記錄;同時,記錄到普通海鷗、白尾海雕、斑背大葦鶯等多年後再次發現的鳥類記錄。

  「8個鳥類新品種在過去70年間未見任何記錄。」顏軍介紹,每隻鳥被觀測到都極不容易。比如屬鸛形目䴉科的彩䴉,主要分布在歐亞大陸南部、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在中國極為罕見。上世紀30年代,國內有少量彩䴉的資料記錄,但它的生存狀況、分布數量、是否有繁殖等一直是未解之謎。之後的70多年裡,這種鳥一度在國內「消失」。直到去年9月,武漢市觀鳥協會理事謝紅鋼在府河溼地進行每月例行觀鳥監測中,發現一隻「稀客」,才有機會讓我們對它重新認識和了解。

  北領角鴞的發現則較為曲折。武漢觀鳥協會會員們在觀察鳥類時,也長期從事鳥類救助。去年1月,江夏的李先生在江夏紙坊發現有隻外表呆萌,形似貓頭鷹的鳥被菜地裡的捕鳥網網住,他拍照後解救下這隻鳥,看其只受了輕傷不影響飛行,便很快放生。隨後,會員們拿著李先生的照片反覆比對後,最終確定這隻被解救的鳥為北領角鴞,原作為印度領角鴞(O.bakkamoena)的亞種,為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觀鳥者的腳步遍布武漢13個行政區,包括蔡甸沉湖國際重要溼地、江夏上涉湖、新洲漲渡湖等溼地自然保護區,武漢東湖、蔡甸後官湖、江夏藏龍島、江夏安山等國家溼地公園,以及馬鞍山、青龍山、八分山、木蘭山等城市森林公園,涵蓋了河流、湖泊、溼地、森林、農田、綠地等不同生境類型。全年共實施9批次救助,北領角鴞、領角鴞、紅角鴞、日本鷹鴞、雕鴞、雀鷹、水雉等野生鳥類得到救助後放歸自然。

  市園林和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處負責人說,這些鳥類觀察記錄體現了武漢市處於候鳥南北遷徙通道、森林溼地生態資源豐富所造就的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特點,說明武漢市民愛鳥護鳥意識增強,森林溼地自然生態持續向好。

推薦閱讀

  • (實習生鄧凱月 記者張曄)一枚一元硬幣大小的「心臟晶片」,在注入藥物後,發生顏色變化,可幫助研究者觀察到心肌細胞的搏動狀況,達到試藥的效果。記者日前從東南大學獲悉,該校趙遠錦教授課題組研發出具有微生理可視化功能的「心臟晶片」,為世界首創性成果。[詳細]

  • 近日有媒體報導稱,行動應用程式「WiFi萬能鑰匙」和「WiFi鑰匙」具有免費向用戶提供他人WiFi網絡的功能,涉嫌入侵他人WiFi網絡和竊取用戶個人信息。對此,工信部官網昨日針對「蹭網」類行動應用程式做出專門通報,並提示「蹭網」類行動應用程式可能存在的風險。[詳細]

  • 連日來,全國大部分地區經歷「斷崖式」降溫過程,北京北部、河北北部和南部、山東北部等地部分地區降溫甚至達到20~28℃。大風、雨雪、沙塵集中登場  根據最新的氣象預報,未來幾天,冷空氣影響下,在全國氣象地圖上,大風、沙塵、雨雪將集中上演。[詳細]

  • 昨日(3日),尋女24年的網約車司機王明清顯得異常興奮,他穿上白色襯衣,抱著一大束百合花在小區門口等待女兒的到來。當天下午,失散24年的女兒康英乘坐飛機前往成都十陵與父母團聚。[詳細]

  • 中國不懼施壓或恫嚇。美國於美東時間4月3日發布了對華「301調查」項下徵稅產品建議清單,涉及中國約500億美元出口。[詳細]

  • 西班牙希望與英國共享直布羅陀財政數據,共有當地機場主權。Dastis)表示,西班牙希望在10月份之前籤署與英國關於直布羅陀的雙邊協議,並表示該項議題不應該影響英國脫歐過渡協議。[詳細]

相關焦點

  • 惠東首次發現珍稀鳥類白頭䴉鸛
    根據百度百科資料,20 世紀 50 年代後境內無記錄,推測國內絕滅,但2008年在貴州再次發現。2008年5月13日,貴州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白頭䴉鸛13隻,時隔12年後首次在惠東被發現。
  • 日本首次發現白堊紀原始鳥類全身骨骼化石
    圖為在日本福井縣勝山市發現的原始鳥類化石及其復原效果圖。(圖片來源:日本媒體)  中國日報網1月6日電(信蓮)據共同網1月6日報導,日本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5日宣布,在勝山市距今約1.2億年前的白堊紀前期的地層中發現一具原始鳥類全身骨骼化石,該化石將從6日起在館內展出。
  • 科學家首次發現億萬年前新鳥類化石,蟲珀是穿越時光的精靈
    近日,中外科學家團隊,首次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一億前古鳥類新物種,這是距去年首次發現蛇琥珀(蛇類標本)後,又一次發現新的物種。,琥珀雖小卻凝結時光長河)這次發現的鳥類標本本體,琥珀內部包裹著古代鳥類的一條完整的腿部,長大約有3.5釐米,重才5.5克。
  • 西藏首次發現鳥類足跡化石
    封面新聞記者 楊雪 圖據受訪者2017年12月29日,中美古生物學者宣稱他們在西藏首次發現了鳥類足跡化石,這意味著在白堊紀晚期,發現區的古環境與如今大相逕庭,大量水鳥曾活動在淡水湖泊周遭。喜馬拉雅山脈分布著三疊紀的海相灰巖,20世紀70年代青藏高原第一次綜合科學考察中,古生物學家在此發現了喜馬拉雅魚龍和珠峰中國旋齒鯊的化石。至侏羅-白堊紀時期,我國西藏東南部的部分地區逐漸脫離海洋環境,在昌都盆地形成了與當時四川盆地相似的淡水湖泊,恐龍等動物生活在湖岸邊,如在芒康發現的拉烏拉芒康龍和酋龍等。
  • 新疆首次發現須葦鶯刷新中國鳥類新紀錄
    白眉細嘴、翅膀灰褐,乍一看其貌不揚,細看玲瓏秀美的中國鳥類新紀錄——須葦鶯,近日出現在烏魯木齊周邊溼地。據悉,這是新疆鳥友近80年來,首次記錄到這種來自印度西北部和巴基斯坦東南部的「外賓」。  5月11日,須葦鶯的發現者徐康平告訴記者,近日,他和鳥友倪新在烏魯木齊周邊溼地拍鳥時,突然聽到蘆葦蕩裡傳來一陣類似青蛙的鳴叫,起初,他們以為是東方大葦鶯或是稻田葦鶯。
  • 盤點2018年!揚州鳥友發現了哪些鳥類新紀錄?
    先看一段同事最近的報導揚州「鳥家族」再添新成員!鳥友分別在揚州大學、北方寺附近溼地記錄到了紅尾歌鴝和闊嘴鷸。至此,揚州鳥類記錄超過270種,共有272種。近日,揚州鳥類和野生動物攝影分會會長萬長年在高郵湖畔拍攝到了一隻鷸鳥,經資深鳥友朱傑辨認,這是小杓鷸(sháo yù),是揚州首次記錄到它。而且,它還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 亞馬孫雨林首次發現雜交鳥類
    新華社華盛頓12月26日電(記者林小春)加拿大科學家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南美洲亞馬孫熱帶雨林裡的金冠侏儒鳥是一種雜交鳥類。這是亞馬孫雨林第一次發現雜交鳥類。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副教授賈森·韋爾等人在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報告說,對羽毛等樣本的基因組測序分析顯示,金冠侏儒鳥是由雪頂侏儒鳥和乳白冠侏儒鳥雜交而成,其20%的基因來自雪頂侏儒鳥,80%的基因來自乳白冠侏儒鳥。韋爾在一份聲明中寫道:「植物的雜交品種很常見,但脊椎動物的雜交種類非常罕見。」
  • 罕見小濱鷸首次來武漢做客!武漢鳥類朋友圈今年已添加4個新夥伴
    楚天都市報4月30日訊(記者陳希 通訊員趙琴 王海芳)紅胸黑雁,銅藍鶲,灰冠鶲鶯,小濱鷸……今年才過4個月,就已發現4個鳥類新夥伴做客武漢。今日,武漢市觀鳥協會發布了這一喜人的訊息。1月20日,觀鳥協會人員在府河溼地發現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紅胸黑雁,它是來自北極圈的稀客,一般來我國是因迷了路或跟錯了隊;3月3日協會會員在青龍山發現銅藍鶲;4月19日在解放公園又巧遇灰冠鶲鶯。4月20日,鳥類攝影愛好者彭光華在武漢經開區的硃山湖畔抓拍到一隻小濱鷸,這是首次在湖北省記錄到該種鳥類,同時也為武漢市鳥類名錄再添1個新成員,武漢鳥類名錄已達410種。
  • 香港新增13個螞蟻品種 其中3種為全球首次發現
    新華社香港4月1日電(記者張雅詩)香港大學1日宣布,該校研究團隊發現香港新增了13個螞蟻品種,其中3種是全球首次發現的新品種。  港大生物科學學院助理教授管納德的研究團隊最近在學術期刊《生物鑰匙》和《亞洲蟻學》分別發表論文,記錄香港新增的13個螞蟻品種,使香港已知的螞蟻品種增加至187種。
  • 海南百年鳥類調查:發現16種新鳥類 上百種鳥消失
    國外鳥類學者接踵而來  此後的1889-1910年,國外鳥類學家們接踵而來,都是為了來海南尋找新種。這是海南鳥類探索史上的第二個重要時期。  在此期間,五指山等雨林密布的海南中南部山區,成為採集重點。
  • 轎子雪山2019年新發現61種野生鳥類|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轎子山|國家...
    2019年,轎子山舉辦了首屆觀鳥節,10支專業觀鳥團隊在轉龍鎮——轎子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試驗區內開展觀鳥比賽,30個小時的賽程中共記錄到182種有效鳥種,其中新增了61種轎子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鳥類分布記錄,包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物種金雕,二級重點保護物種棕背田雞、褐漁鴞等。
  • 罕見鳥類長嘴鷸首次在蘇發現
    近日,蘇州觀鳥愛好者在張家港的長江邊上拍攝到國內罕見的鳥類——長嘴鷸。據悉,這是蘇州首次發現並記錄到這一物種。  發現長嘴鷸的是張家港市民錢先生,他有著多年的觀鳥經驗。今年8月1日下午,他在長江邊一處農田觀察拍攝遷徙到張家港的中杓鷸時,意外發現鳥群裡一隻與眾不同的鳥,錢先生隨即將鏡頭對準這隻鳥,連續按下快門。
  • 新疆發現2個鳥類新記錄、6個罕見鳥種
    12月27日,記者從新疆觀鳥會2020年度工作報告會上了解到今年,新疆鳥類朋友圈又添新夥伴新疆鳥友記錄到2個鳥類分布新記錄和6個罕見鳥種據新疆觀鳥會副理事長秦雲峰介紹今年,新疆觀鳥會持續推出「2020觀鳥大年」活動截至目前鳥友從「新疆鳥類網站」建立以來
  • 陝西首次發現!熱帶鳥類鉗嘴鸛「到訪」漢中
    11月14日,有愛鳥人士在洋縣城區邊的黨河畔首次拍到了罕見鳥類——鉗嘴鸛,這也是這種生活在熱帶的遷徙性鳥類第一次在陝西境內被發現。    在河邊,這隻「首次亮相」的鉗嘴鸛時而與朱䴉等鳥類一起覓食,時而飛上樹杈休息。
  • 生態雲南 | 大理南澗首次發現中國鳥類新紀錄種——白腹針尾綠鳩
    生態雲南 | 大理南澗首次發現中國鳥類新紀錄種——白腹針尾綠鳩 2020-10-17 12: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安吉首次發現小鱗胸鷦鶥,刷新當地鳥類分布新紀錄
    令人驚喜的是,項目組發現了一種無尾的小型雀形目鳥類,經鳥類專家鑑定為小鱗胸鷦鶥,刷新保護區和安吉縣鳥類分布新紀錄。近兩年,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頸長尾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灰鶴、白琵鷺,省重點野生保護動物貉以及稀有極小種群植物多枝黴草、象鼻蘭等多種國家級、省級珍稀野生動植物資源陸續在安吉被發現。據了解,小鱗胸鷦鶥屬鷦眉科,主要分布在亞洲,偏好茂密潮溼的常綠闊葉林。
  • 上半年在蘇州已觀察到258種鳥 褐胸鶲等三種鳥類為首次發現
    根據蘇州溼地自然學校志願者的調查統計,今年上半年,志願者在蘇城累計觀察到了258種鳥類,其中有3種還是蘇州歷史上首次發現,分別為:海鷗、雙斑綠柳鶯、褐胸鶲。蘇州溼地自然學校老師周敏軍告訴記者,溼地自然學校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學校,是以自然溼地生態為師,以志願者為載體的、面向大眾進行科普教育的場所。發現的鳥類都是溼地自然學校的志願者利用觀鳥、野外考察等機會拍下照片,經鳥類專家鑑別後按照種類統計收錄的。
  • 在廈門能見到350多種鳥類 黃嘴白鷺在廈門首次被發現
    為您列舉廈門珍稀鳥類排行榜前五名,它們分別是勺嘴鷸、黑臉琵鷺、黑嘴鷗、黃嘴白鷺、黑翅鳶。800隻,如今數量驟減為200隻。  前不久,本報一則報導揭開了來廈過冬候鳥的「五個秘密」。那麼,廈門究竟有哪些珍稀鳥類?最珍貴的又是什麼?近日,針對讀者感興趣的話題,記者聯繫了市觀鳥協會。據介紹,在廈門能見到的350多種鳥類中,有許多市民並不熟知的珍稀鳥類,甚至還有曾在廈門首次被發現記錄的鳥——黃嘴白鷺。
  • 青海省首次發現鳥類大麻鳽
    記者從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了解到,近日,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發現一隻大麻鳽(讀jiān),經專家證實該物種在我省首次發現。 這隻大麻鳽由生態管護員白瑪久美在當地一戶牧民家的倉庫裡發現。「以前放牧沒見過這種體型大的鳥,覺得很好奇,用手機拍照發到朋友圈裡,但誰也沒叫出名。」
  • 武漢去年鳥類家族新增8位成員 今年疫情對鳥類監測影響不大
    武漢市觀鳥協會1日發布的《2019年武漢重點區域鳥類監測年報》顯示,該市去年觀測記錄野生鳥類342種,為歷年最多,其中含湖北省鳥類新記錄1種,武漢市鳥類新記錄8種。圖為,灰冠鶲鶯 陸崢 攝此外,2019年11月對沉湖國際重要溼地的水鳥監測中發現,有8個物種的分布數量超過了溼地國際2018年公布的全球種群數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