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次發現白堊紀原始鳥類全身骨骼化石

2020-11-26 中國日報

圖為在日本福井縣勝山市發現的原始鳥類化石及其復原效果圖。(圖片來源:日本媒體)
 
 

中國日報網1月6日電(信蓮)據共同網1月6日報導,日本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5日宣布,在勝山市距今約1.2億年前的白堊紀前期的地層中發現一具原始鳥類全身骨骼化石,該化石將從6日起在館內展出。

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表示,類似的鳥類全身化石曾在中國境內發現過,在日本發現尚屬首次。特別館長東洋一說:「對該化石的調查研究或將成為探明恐龍是如何向鳥類進化的線索。」

該化石發掘於2013年8月。從比股骨還長的肱骨以及發達的叉骨等特徵可以確認,這是鳥類的化石。翅膀兩端間距約為1米,頭部到尾部長約0.6米,可推斷這是一具成年鳥類的化石。雖然它與原始鳥類「會鳥」十分相似,但也可能是未知品種。

由於巖層中還存在部分骨骼化石,調查仍在繼續進行。在勝山市的同一地層中迄今還發現了腳印及蛋殼化石。

從1995年前後起,中國等地相繼發現了帶有羽毛的恐龍和鳥類的化石,有關恐龍向鳥類進化過程的研究取得了進展。

(編輯:張同彤)

相關焦點

  • 日本首次發現恐龍時代「鴿」化石,比孔子鳥晚,或改寫鳥類進化史
    據最新一期《生物學通訊》(Communications Biology)報導,日本科學家首次在該國發現1.2億年前恐龍時代的原始鳥類化石,這種原始鳥大小如鴿子,尾骨形態如同現代鳥類,因此可以擺動尾羽。這種原始鳥的發現,可能改寫鳥類進化史。
  • 日本恐龍福地福井,驚現原始鳥類化石
    >而這次在福井找到的是一隻原始的鳥類,更是日本國內目前最為古老的鳥類化石。福井鳥在骨骼的保存上相對完整,為鳥類的早期演化提供許多信息。目前世界上發現最早的鳥類是侏羅紀晚期距今約1億5000萬年前的始祖鳥,發現於德國的索羅霍芬。
  • 九千九百萬年前鳥類翅膀首次「現形」 白堊紀動物幼期發育情況或有...
    在英國《自然—通訊》雜誌28日發表的一項化石研究中,中加科學家描述了兩片9900萬年前的鳥類翅膀,它們被保存在緬甸的琥珀中。這是首次發現來自白堊紀的動物毛囊和羽毛排列,使人們對古代鳥類翅膀幼年期發育情況有了新的了解。
  • 日本發現1.2億年前的遠古鳥類化石
    新華社東京11月16日電 日本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英國《通訊-生物學》雜誌上發表論文說,在日本福井縣發現了距今約1.2億年的鳥類化石,它擁有之前發現的類似時期鳥類化石中沒有的尾綜骨,有助於人們了解早期鳥類演化情況。
  • 日本機構宣布:將境內最大恐龍化石命名為「日本神龍」
    日本北海道大學等機構於近日宣布,通過對一具7200萬年前的恐龍骨架化石進行分析之後,認定這是鴨嘴龍科下的一個新物種。研究人員將這種生活在白堊紀後期的食草性恐龍命名為「日本神龍」,學名Kamuysaurus japonicus。日本神龍的全身骨骼圖。
  • 中國首次發現早白堊紀真蜥腳類恐龍化石
    中法古生物學家的一項合作研究證實,在廣西扶綏縣、年代大約為1.3億年前的那派組地層中發現的恐龍化石,是真蜥腳類恐龍的一個新屬種——「何氏六榜龍」,這是中國首次發現白堊紀早期真蜥腳類恐龍。它的發現為研究此類恐龍演化的複雜性提供了化石證據,也對研究我國南方地區該時期的古地理、古氣候及古環境等具有重要意義。
  • 稀有鳥類化石或許可以解釋遠古鳥類滅絕的秘密
    這具七千五百萬年前的化石來自於一隻火雞大小的禿鷹,是北美發現的最完整的被稱為對渡渡鳥或相對鳥類的骨骼。1992年埃斯卡蘭特地區發現了這具化石。在2009年博士生傑西·阿特霍爾特(Jessie Atterholt)得知並要求對其進行研究之前,這具化石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古生物學博物館裡相對完好無損。對化石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渡渡鳥能夠強勁而敏捷地飛行。
  • 西藏首次發現鳥類足跡化石
    封面新聞記者 楊雪 圖據受訪者2017年12月29日,中美古生物學者宣稱他們在西藏首次發現了鳥類足跡化石,這意味著在白堊紀晚期,發現區的古環境與如今大相逕庭,大量水鳥曾活動在淡水湖泊周遭。喜馬拉雅山脈分布著三疊紀的海相灰巖,20世紀70年代青藏高原第一次綜合科學考察中,古生物學家在此發現了喜馬拉雅魚龍和珠峰中國旋齒鯊的化石。至侏羅-白堊紀時期,我國西藏東南部的部分地區逐漸脫離海洋環境,在昌都盆地形成了與當時四川盆地相似的淡水湖泊,恐龍等動物生活在湖岸邊,如在芒康發現的拉烏拉芒康龍和酋龍等。
  • 琥珀中首次發現雛鳥化石 金黃鳥足醒目
    2016年,邢立達團隊首次發現了世界上首例琥珀中的古鳥類翅膀和非鳥恐龍內容物,「我們在2015年便發現了數個更完整的古鳥類琥珀,儘管骨骼的三維重建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結果令人非常震撼。」青年古鳥類學家鄒晶梅表示,比龍標本的頭骨有明顯的牙齒,其椎體等其它骨骼形態一致表明,它屬於典型的反鳥類。反鳥類是白堊紀出現的一類相對原始的鳥類,其肩帶骨骼的關節組合與現生鳥類的相反,因此得名。
  • 9900萬年前的鳥類翅膀首次「現形」:被保存緬甸琥珀中
    在英國《自然—通訊》雜誌28日發表的一項化石研究中,中加科學家描述了兩片9900萬年前的鳥類翅膀,它們被保存在緬甸的琥珀中。這是首次發現來自白堊紀的動物毛囊和羽毛排列,使人們對古代鳥類翅膀幼年期發育情況有了新的了解。長期以來,人們對白堊紀鳥類翅膀和羽毛的了解大都來自二維碳質壓膜化石,或保存於琥珀中的單獨羽毛。雖然這些化石也很珍貴,但無法提供本研究中三維樣本那樣豐富的信息。  此次,中國地質大學邢立達、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瑞恩·麥克凱勒及其研究團隊,於緬甸克欽邦發現了兩塊化石樣本。
  • 日本公開國內最大恐龍化石
    新華社東京9月5日電(記者華義)日本北海道大學5日宣布完成了日本國內最大恐龍骨骼化石的發掘工作,並正式公開了體長8米的「鵡川龍」全貌,發掘出如此完整的大型恐龍骨骼化石在日本尚屬首次。「鵡川龍」化石最早於2013年在北海道鵡川町被發現,從化石出土的海相地層判斷,該恐龍生活在約72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經過北海道大學和當地博物館隨後5年的發掘工作,發掘的骨骼化石數約佔到全身骨架的60%,而化石體積約佔到全身骨架的80%。研究小組說,這麼完整的大型恐龍骨骼化石是世界級的標本。
  • 鳥類祖先水中遊 甘肅發現1億年前鳥類化石(圖)
    圖為幾乎完整的「甘肅玉門鳥」骨骼化石TOM科技訊 它看起來像鴨子,遊泳的樣子也像鴨子。只是我們無法了解他叫的聲音和鴨子是否相似。然而可以確定的是,他絕對不是鴨子。科學家們發掘出了生活在一億一千萬年前的鳥類化石,它的外形和生活在現代的水禽非常接近。其中一塊在中國西北城市甘肅新發現的化石甚至完整的保存了趾間的蹼。周日的《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這一新發現,科學家稱,現今生活的所有鳥類,大至鴕鳥,小至蜂鳥,全都來自於生活在水邊的祖先。首次發現這種最早的鳥類化石「甘肅鳥」是在25年前,甘肅省玉門市,就以發現地點給這種化石命了名。
  • 白堊紀早期的一種鳥類新物種擁有尾蹤骨
    本周《通訊-生物學》An unusual bird (Theropoda, Avialae)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Japan suggests complex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basal birds報告了一種在日本發現的此前未知鳥類物種的化石
  • 中國東北發現新型有羽恐龍化石 體態特徵似鳥類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朝日新聞》5月4日報導,3日,中國、加拿大等國研究小組在英國《科學》雜誌發表文章稱,在中國東北地區白堊紀前期(距今約1.45億年—1億年前)地層發現新型有羽毛恐龍化石。由於保存狀態較好,可以觀察全身骨骼情況。通過觀察發現,該恐龍的尾羽圍繞中軸呈不對稱狀態,而翅膀部位的羽毛情況則無法確認。科學界認為,鳥類是由馳龍類或傷齒龍類恐龍進化而來,而不對稱飛羽有利於滑翔飛行,因此這種羽毛是鳥類具有的普遍特徵。據了解,馳龍類恐龍已被確認具有上述羽毛特徵,而傷齒龍類目前尚未被確認。
  • 科學家發現白堊紀偽蠍可「搭車」鳥類
    科學家發現白堊紀偽蠍可「搭車」鳥類 原標題: ,一類叫偽蠍的蛛形綱動物會「搭車」鳥類。部分偽蠍有攜播的習性,能附著在雙翅目、膜翅目、鞘翅目、直翅目等昆蟲和盲蛛、鳥類、哺乳類動物的身上,隨之遷移到別處。論文作者之一、山西忻州師範學院博士高志忠介紹,此次發現的偽蠍從形態學上可歸入地偽蠍科,其觸肢細長,背甲近三角形,具有明顯的兜帽結構,腹部為典型的卵圓形且全身存在顆粒。  「緬甸琥珀中,偽蠍並不算罕見,有昆蟲學家曾經描述過偽蠍在虻類和金龜子身上的『搭車』行為。」
  • 廣東發現大量白堊紀時期恐龍化石 恐龍為何偏愛這裡?
    除了佛山三水以及日前發現恐龍蛋化石的大瀝,其實河源、南雄等地都是恐龍化石發現的「大戶」,這些化石大多也屬於白堊紀晚期。為什麼當時的廣東會成為恐龍最愛的安家之地呢?原來,白堊紀中晚期氣候普遍高溫、乾旱,隨恐龍化石一道出土的紅砂巖就是佐證之一。「高溫下,鐵發生化學反應會變成紅色。」佛山地質局總工程師劉建雄說。然而也有例外。
  • 廣東三水發現大型骨骼化石 或是食草類恐龍化石
    對此,地質與古生物專家張顯球認為「是一次很重要的發現」。「三水盆地首次發現這麼大的動物骨骼化石。」張顯球表示,該化石發現地點屬於大塱山組地層,距今已有7000多萬年,當時是白堊紀晚期。他認為,該化石應屬於食草類恐龍,「體型起碼有大象那麼大,重達數噸以上」。根據當地同時發現的螺化石、恐龍蛋化石等證據分析認為,四會大沙當時是三水盆地的湖泊邊緣,草木茂盛,非常適合恐龍生活繁衍。
  • 科學家首次發現億萬年前新鳥類化石,蟲珀是穿越時光的精靈
    近日,中外科學家團隊,首次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一億前古鳥類新物種,這是距去年首次發現蛇琥珀(蛇類標本)後,又一次發現新的物種。(科學家首次發現蛇琥珀,琥珀雖小卻凝結時光長河)這次發現的鳥類標本本體,琥珀內部包裹著古代鳥類的一條完整的腿部,長大約有3.5釐米,重才5.5克。
  • 貪吃才會贏:白堊紀鳥類前齒骨研究取得新進展
    Martin)首次在白堊紀今鳥型類化石中觀察到了齒骨邊緣的一個小小骨茬。根據它所在的位置,馬丁將其命名為前齒骨。 今鳥型類是中生代最為進步的鳥類支系,現生鳥類就是從中演化而來。直至今日,除了在中生代今鳥型類(如燕鳥、義縣鳥、紅山鳥等)中發現了前齒骨,無論是在更原始的類群(比如始祖鳥,孔子鳥或者反鳥類),還是在現生鳥類裡,都再也追尋不到前齒骨的蹤影,因此可謂「空前絕後」。 這塊奇特的小骨頭就像是譜寫在演化史上神秘而孤立的一章。當前學術界對於這塊小骨頭的研究,也僅停留在簡要的描述階段,並不了解其來源以及功能。
  • 700萬年前的大腿骨無主人紐西蘭發現與人體型相近的企鵝化石骨骼
    紐西蘭國立博物館的脊椎部館長艾倫·田納森說:「這是一種難以活捉的鳥類,因為它們可能比人類更有力量。」庫密瑪努企鵝和其他早期企鵝一樣,進化出了企鵝的典型特徵,包括鰭狀翅膀以及直立站姿。邁爾先生還說,早期的企鵝可能是棕色的,不像現在的企鵝具有典型的黑白顏色。普遍認為企鵝是由一種貌似鸕鷀的飛行鳥類進化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