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首次發現恐龍時代「鴿」化石,比孔子鳥晚,或改寫鳥類進化史
據最新一期《生物學通訊》(Communications Biology)報導,日本科學家首次在該國發現1.2億年前恐龍時代的原始鳥類化石,這種原始鳥大小如鴿子,尾骨形態如同現代鳥類,因此可以擺動尾羽。這種原始鳥的發現,可能改寫鳥類進化史。
-
發現具長尾羽的侏羅紀恐龍
中國科學家近期發現的一枚與鳥類極具親緣關係的恐龍化石,為揭開鳥類起源、飛行起源及羽毛起源之謎等均提供了新的證據。
-
江西6600萬年前恐龍化石或為竊蛋龍 特徵與鳥類相似
人民網北京12月4日電 (王鶴瑾)據中新社消息,江西贛州市章貢區一建築工地近日發現一具恐龍化石骨骼。據測量,該化石長約90釐米、高約70釐米,初步判斷為6600萬年前白堊紀的竊蛋龍化石,但它的年齡大小、是否具有科研價值等詳細信息還需進一步鑑定。目前,整塊化石由贛州市礦產資源管理局進行保護、鑑定。
-
科學家發現長羽毛恐龍順序換羽行為
換羽是鳥類生命周期中的重要行為,對於這一行為的演化,目前學界知之甚少。近日,以色列和中國的科學家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上報導了已知最早的順序換羽行為的化石記錄及研究成果。
-
鳥類真的是恐龍的後裔嗎,科學家有全新發現,揭示鳥類為何是鳥類
現在有一種科學推論,那就是有一部分恐龍演化成了鳥類,因此白堊紀的那一場浩劫,並沒有完全的將恐龍滅絕。這樣的科學發現,對於我們正確的認識白堊紀,有很好的促進作用,特別是這幾年中國科學家的研究,似乎在進一步的揭示鳥類之謎,不過現在依舊存在很多問題,科學家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確認,這樣才能夠真正的明白鳥類和恐龍的情況。
-
全球8大最著名化石遺蹟:中國出土似鳥恐龍上榜
原標題:全球8大最著名化石遺蹟:中國出土似鳥恐龍上榜 6、中國發現世界最大似鳥恐龍化石 中國發現世界最大似鳥恐龍化石 2007年6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正式對外宣布,經過中國科學院和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部門學者長達兩年時間的確認,2005年在中國內蒙二連浩特市上白堊統二連組地層中發現的一具巨型獸腳類恐龍化石,被認定為當今世界上最大、罕見的似鳥恐龍化石。
-
鳥類是否可以被認為是真正的恐龍?是的
現代鳥類的尾巴和身體長有羽毛,肩骨不融合,喙沒有牙齒,而且前肢比後肢長得多。它們的尾巴附近還都有一塊骨板,稱為尾綜骨,這塊位於脊椎末端的三角形骨頭起著支持尾羽的作用。日本福井縣立大學恐龍研究所的助理教授今井拓哉(Takuya Imai)表示,其他已經滅絕的獸腳亞目恐龍都有一個或多個這樣的特徵,但只有現代鳥類具備所有這些特徵。
-
世界上最古老的頭皮屑化石被發現!它來自125萬年前的猛禽恐龍
小盜龍 (屬名:Microraptor)是一種在中國遼寧省發現的小型馳龍科食肉恐龍,生存於白堊紀 時期,即約 1 億 3 千萬至 1 億 2 千 5 百 50 萬年前。如同始祖鳥,小盜龍的四肢與尾巴擁有長正羽,證實恐龍與鳥類之間有緊密的演化關係。
-
中國科學家在遼寧發現世界上最早的帶毛恐龍化石
新華社瀋陽9月25日電(記者 陳夢陽)中國科學家日前在遼寧省建昌縣玲瓏塔地區發現了距今約1.6億年的帶毛恐龍化石,這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帶毛恐龍化石,是鳥類起源研究一個新的、國際性的重大突破。
-
像鳥類的祖先又不是鳥的恐龍,它的特徵和其他恐龍都不一樣!
科學家在一次對內蒙古二連盆地進行的科學考察中,發現一種巨大的獸腳類恐龍化石,經過兩年多時間的研究,最終確定這是一具當今世界上最大的似鳥恐龍化石,並把它命名為二連巨盜龍(Gigantotal torerlianensis)。這一發現;引起世人關注。因為,二連巨盜龍的許多奇特形態特徵未見於其他任何恐龍。
-
我國發現世界上最早的長有羽毛的恐龍(圖)
—「赫氏近鳥龍」化石標本)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據英國《自然》(Nature)雜誌網站公布,10月1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將發表瀋陽師範大學古生物研究所課題組報導的迄今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長有羽毛的恐龍—「赫氏近鳥龍」(Anchiornis huxleyi)的新發現。
-
日本恐龍福地福井,驚現原始鳥類化石
即便有如此之高的熱情,日本的恐龍化石的發現依然是相對稀少,主要原因就是在恐龍存活的中生代,現在所見的日本列島都還沒有形成,因此過去日本人對能在自己國土上發現恐龍並不抱太大希望。不過皇天不負苦心人,從1978年日本首度在巖手縣發現第一件恐龍化石以來,陸陸續續在日本全國包括熊本、群馬、石川、福島等,北起北海道南至鹿兒島的19個縣(日本的縣級相當於中國的省級)都有發現恐龍化石,這其中也包括福井。
-
中國發現最早帶羽毛恐龍 帶毛恐龍時代提前(圖)
本報訊 (記者蔡文清) 記者從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我國科學家日前發現了距今約1.6億年的帶毛恐龍的化石。這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帶羽毛恐龍化石。該研究成果即將刊登在10月1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
-
袖珍猛禽「舞龍」化石為研究恐龍與鳥類之間的聯繫提供了新思路
據外媒報導,在中國發現的一種有羽毛的小型恐龍讓世界可以瞥見1.2億年前有羽毛的動物的樣子。據聖地牙哥自然歷史博物館稱,這要歸功於科學家所獲得的一種化石標本。這種化石可以幫助科學家探索鳥類與羽毛恐龍之間的早期聯繫以及區別。
-
鳥類可能屬於恐龍類!
其實所有這些都可以追溯到兩足恐龍的起源,它們大多以肉食為食,被稱為獸腳亞目恐龍(「獸腳亞目」)。獸腳亞目恐龍最早出現於2.31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最早的鳥類與獸腳亞目恐龍有很多共同之處,包括羽毛和產卵。然而,某些特徵——比如持續的、有動力來源的飛行——將古代鳥類與其他獸腳亞目動物區分開來,並最終定義了現代鳥類的譜系,當然,並不是所有現代鳥類都會飛行。
-
中國發現迄今最古老帶毛四翼恐龍
北京時間9月28日消息,據美國連線網站報導,始祖鳥生活於侏羅紀,同時有著鳥類及恐龍的特徵,以往被公認為是鳥類的祖先,從恐龍進化而來。然而,最近在中國的遼寧省發現了比始祖鳥還要更古老的有翅生物化石,有力地填補了恐龍與始祖鳥之間的進化空白。
-
新發現揭示早期鳥類尾骨與尾羽獨立演化方式
雖然屬於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反鳥類之一,新鳥卻保存了很多進步的特徵,包括胸骨後緣具有兩對突起、小翼指退化、腓骨與尾綜骨縮短等,明顯區別於同層位發現的其它鳥類;新鳥的下頜具有14枚牙齒,是目前已知下頜齒數最多的反鳥類,揭示了大量的形態分異在反鳥類演化初期就已經出現。
-
奇翼龍:新的中國恐龍,蝙蝠翅膀的鳥類祖先
它們與翼龍一樣,也飛上了藍天,各自獨立發展出飛行技法,翱翔於空際;但更重要的是,這些恐龍的後裔一直存活到了今天,那就是我們每天所見到的鳥類。以演化樹的觀點來看,我們身邊飛行的這些小動物,都是恐龍。這些多姿多彩的披羽恐龍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中國遼寧西部及周邊地區大量發現的似鳥恐龍化石。
-
"中國獵龍"為"鳥類起源於恐龍"理論添力證
中、美、加三國學者日前在我國「恐龍之鄉」遼西發現的中國獵龍具有從恐龍向鳥類演化的過渡特徵,這一發現是自1996年長羽毛恐龍化石出土以來「鳥類起源於恐龍」理論獲得的又一重大證據,中國科學家也由此突破了「鳥類起源」研究的最前沿。
-
首個「有羽毛恐龍」足跡被發現 形狀像大鳥
明天,中國與美國古生物學家將聯合公布一個重要的發現:他們在世界上第一次發現了帶毛恐龍的足跡化石,記者特地採訪了研究者之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的邢立達,向讀者呈現這一發現的全貌。這可能是由於頻繁的火山活動,動植物周期性地被火山噴出物與河流、湖泊的沉積物覆蓋,為化石的保存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熱河生物群發現了大量帶羽毛的恐龍化石,這些發現連結了恐龍與鳥類的關係,並涉及到羽毛與飛行的起源問題,牢牢抓住了全世界古生物學家與公眾的眼光。而這些有羽毛恐龍的腳部形態是什麼樣子的呢?古生物學家一直沒有找到相應的恐龍足跡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