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近期發現的一枚與鳥類極具親緣關係的恐龍化石,為揭開鳥類起源、飛行起源及羽毛起源之謎等均提供了新的證據。
這一研究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英國雜誌《自然》(Nature)上,題為「A bizarre Jurassic maniraptoran from China with elongate ribbon-like feathers(一個來自中國的長有帶狀長尾羽的奇特的侏羅紀手盜龍)」,該工作是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張福成、周忠和、徐星、汪筱林和Corwin Sullivan共同完成的。
該新物種被命名為「Epidexipteryx hui」,其屬名「Epidexipteryx」意為「炫耀的羽(翅)」,種名「hui」源自我國已故的年輕古哺乳動物學家胡耀明。這樣,Epidexipteryx hui的中文名為「胡氏耀龍」。
系統發育分析表明,胡氏耀龍屬於鳥翼類(Avialae),代表了和鳥類關係最為接近的恐龍之一。在侏羅紀的時期發現這樣一個和鳥類關係十分接近的種類,對研究鳥類的起源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
不同於其他已知恐龍,胡氏耀龍長有4枚長長的帶狀尾羽;這4枚尾羽只有近段保存,約20多釐米,略等於它的骨骼體長(從頭到最後一枚尾椎)。這樣,胡氏耀龍全長(包括骨骼和尾羽)超過40多釐米。
本發現之前,只有一些原始的鳥類才具有長的帶狀尾羽,如一些生活在白堊紀的孔子鳥、原羽鳥和似原羽鳥等。帶狀羽毛在侏羅紀的出現至少表明羽毛的起源更加複雜。有關羽毛更加有意思的現象是,胡氏耀龍的其他羽毛均未形成為類似鳥類飛羽的構造。這樣,雖然胡氏耀龍的前肢長於後肢,形成了類似原始鳥類的前肢,但由於沒有飛羽,胡氏耀龍並不具有飛行能力。
長而花哨的尾羽在現代鳥類中通常作為物種間或種內信息交流的工具。例如雄性孔雀的長尾羽是吸引雌性孔雀的極有效的工具。通常,只有雄鳥披有華麗的羽毛,或長有類似的長尾羽。這樣雄鳥就能吸引更多的雌鳥,更有利於形成「一雄多雌」的婚配製度。但情況並不都是如此,鳥類中也有少數「一雌多雄」的種類,這些種類通常是雌鳥具有華麗或「誇張」的裝飾。所以,胡氏耀龍的長尾羽並不能說明該恐龍是雄性還是雌性,只可能說明遠在一億四、五千萬年前的侏羅紀,胡氏耀龍就已經具有了雌雄第二性徵的分化。
胡氏耀龍的頭短而高,具有類似於恐龍中的竊蛋龍類頭骨的外形。但與多數竊蛋龍不同的是胡氏耀龍的上、下頜均具牙齒,且前傾。更有意思的是這些牙齒的大小出現了分化,形成了類似於一些哺乳動物的犬齒或門齒的咬合結構。這在恐龍中是不常見的。
在骨骼形態上,胡氏耀龍的一個明顯特徵是尾椎極度退化,僅有16枚尾椎,遠少於一些原始鳥類,如始祖鳥、熱河鳥的20多枚尾椎。
胡氏耀龍的腰帶(由髂骨、恥骨和坐骨構成)非常類似於科學家們早些時候在同一地區發現的寧城樹息龍;髂骨前端強烈凸起,非常類似鳥類的;恥骨直且短於坐骨,略指向前且沒有恥骨腳等。腰帶的極度相似也是胡氏耀龍和寧城樹息龍構成一個單系類群-攀龍類(Scansoriopterygidae)的主要原因。
該項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科學院和國家科技部的資助。
胡氏耀龍標本將和其他許多共生生物化石標本一同於10月25日起在中國古動物館展出。(來源: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自然》(Nature),455, 1105-1108,Fucheng Zhang,Corwin Sullivan)
更多閱讀(英文) 《自然》發表論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