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具長尾羽的侏羅紀恐龍

2020-11-26 科學網

 

中國科學家近期發現的一枚與鳥類極具親緣關係的恐龍化石,為揭開鳥類起源、飛行起源及羽毛起源之謎等均提供了新的證據。

 

這一研究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英國雜誌《自然》(Nature)上,題為「A bizarre Jurassic maniraptoran from China with elongate ribbon-like feathers(一個來自中國的長有帶狀長尾羽的奇特的侏羅紀手盜龍)」,該工作是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張福成、周忠和、徐星、汪筱林和Corwin Sullivan共同完成的。

 

該新物種被命名為「Epidexipteryx hui」,其屬名「Epidexipteryx」意為「炫耀的羽(翅)」,種名「hui」源自我國已故的年輕古哺乳動物學家胡耀明。這樣,Epidexipteryx hui的中文名為「胡氏耀龍」。

 

系統發育分析表明,胡氏耀龍屬於鳥翼類(Avialae),代表了和鳥類關係最為接近的恐龍之一。在侏羅紀的時期發現這樣一個和鳥類關係十分接近的種類,對研究鳥類的起源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

 

不同於其他已知恐龍,胡氏耀龍長有4枚長長的帶狀尾羽;這4枚尾羽只有近段保存,約20多釐米,略等於它的骨骼體長(從頭到最後一枚尾椎)。這樣,胡氏耀龍全長(包括骨骼和尾羽)超過40多釐米。

 

本發現之前,只有一些原始的鳥類才具有長的帶狀尾羽,如一些生活在白堊紀的孔子鳥、原羽鳥和似原羽鳥等。帶狀羽毛在侏羅紀的出現至少表明羽毛的起源更加複雜。有關羽毛更加有意思的現象是,胡氏耀龍的其他羽毛均未形成為類似鳥類飛羽的構造。這樣,雖然胡氏耀龍的前肢長於後肢,形成了類似原始鳥類的前肢,但由於沒有飛羽,胡氏耀龍並不具有飛行能力。

 

長而花哨的尾羽在現代鳥類中通常作為物種間或種內信息交流的工具。例如雄性孔雀的長尾羽是吸引雌性孔雀的極有效的工具。通常,只有雄鳥披有華麗的羽毛,或長有類似的長尾羽。這樣雄鳥就能吸引更多的雌鳥,更有利於形成「一雄多雌」的婚配製度。但情況並不都是如此,鳥類中也有少數「一雌多雄」的種類,這些種類通常是雌鳥具有華麗或「誇張」的裝飾。所以,胡氏耀龍的長尾羽並不能說明該恐龍是雄性還是雌性,只可能說明遠在一億四、五千萬年前的侏羅紀,胡氏耀龍就已經具有了雌雄第二性徵的分化。

 

胡氏耀龍的頭短而高,具有類似於恐龍中的竊蛋龍類頭骨的外形。但與多數竊蛋龍不同的是胡氏耀龍的上、下頜均具牙齒,且前傾。更有意思的是這些牙齒的大小出現了分化,形成了類似於一些哺乳動物的犬齒或門齒的咬合結構。這在恐龍中是不常見的。

 

在骨骼形態上,胡氏耀龍的一個明顯特徵是尾椎極度退化,僅有16枚尾椎,遠少於一些原始鳥類,如始祖鳥、熱河鳥的20多枚尾椎。

 

胡氏耀龍的腰帶(由髂骨、恥骨和坐骨構成)非常類似於科學家們早些時候在同一地區發現的寧城樹息龍;髂骨前端強烈凸起,非常類似鳥類的;恥骨直且短於坐骨,略指向前且沒有恥骨腳等。腰帶的極度相似也是胡氏耀龍和寧城樹息龍構成一個單系類群-攀龍類(Scansoriopterygidae)的主要原因。

 

該項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科學院和國家科技部的資助。

 

胡氏耀龍標本將和其他許多共生生物化石標本一同於10月25日起在中國古動物館展出。(來源: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自然》(Nature),455, 1105-1108,Fucheng Zhang,Corwin Sullivan) 

      更多閱讀(英文)      《自然》發表論文摘要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長羽毛恐龍順序換羽行為
    以上三種換羽方式在現生鳥類中都存在,系列研究發現,不同的換羽方式似乎與鳥類的運動方式和棲息環境相關,比如,絕大部分順序換羽的鳥類,全年都具有飛行能力;而非順序性換羽的鳥類,有的會在換羽季節暫時失去飛行能力,有的則已完全失去飛行能力。
  • 「發現侏羅紀--自貢恐龍博物館大展」亮點紛呈
    為了為臺灣同胞展現一個獨具特色的侏羅紀恐龍的奧妙世界,2月5日,薈萃了自貢恐龍博物館館藏的10具恐龍骨架、36件典型化石標本和8具仿真機器恐龍的「發現侏羅紀—四川自貢恐龍博物館展」即將在臺北開展。其中不乏世界級的珍品。  董氏大山鋪龍(Dashanpusaurus dongi):首次公開對外展出。
  • 人類首次見到恐龍真實形態 琥珀標本保存9900萬年前恐龍遺骸
    從來只能從化石中尋找蛛絲馬跡來推斷的古生物學家,這次被一塊琥珀震驚了:它封存了一段9900萬年前的白堊紀恐龍尾巴,它背面覆蓋慄棕色羽毛,腹面羽毛則色近蒼白——這是迄今為止,科學家見過的最「新鮮」、最接近於生前狀態的恐龍,它也是有史以來第一件被發現保存在琥珀中的恐龍標本。12月9日凌晨,《細胞》出版集團旗下的生物學著名刊物《當代生物學》發表了這一發現。
  • 中國發現1.6億年前侏羅紀具膜質翅膀恐龍
    中國發現1.6億年前侏羅紀具膜質翅膀恐龍 原標題: 孫自法 攝  中新網北京5月9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9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科研團隊通過對一件採集於遼寧、距今1.63億年並命名為「長臂渾元龍」的善攀鳥龍類帶羽毛恐龍化石的最新研究發現:在恐龍向鳥類演化時,飛行器官除了羽毛外,還有像蝙蝠一樣的膜質翅膀。
  • 侏羅紀世界熱播及巨型恐龍遺址出土,再次激起恐龍熱潮
    最近電影院有部比較火的電影《侏羅紀世界2》,相信很多電影愛好者都去看過。從最初的《侏羅紀公園》到《侏羅紀世界》再到《侏羅紀世界2》。很多小夥伴都有一顆對恐龍的好奇心。那麼恐龍真的存在嗎?答案是肯定的,歷史上確實生存過恐龍。
  • 琥珀中發現大量恐龍羽毛,我們印象中的恐龍,可能一開始就是錯的
    顯然,小部分人對於恐龍的印象還刻板地停留在《侏羅紀公園》等電影中,這也正常,畢竟這些科幻電影上映的時候(1993年),古生物學家還沒發現恐龍羽毛的化石呢。而此次發現的含有恐龍羽毛的琥珀自然也是緬甸產出的,羽毛琥珀的存在極其稀少,對於研究古生物就有重要意義,而此次的發現也證明了,人們認知中的恐龍形象很有可能是錯誤的,恐龍的外表可能更像大型的鳥類,只不過它們長有尖利的爪牙。
  • 禮物|亡命侏羅紀,發現與恐龍有關的一切
    禮物|亡命侏羅紀,發現與恐龍有關的一切時間:2015-06-20 13:59   來源:搜狐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據悉《侏羅紀世界》已經創造了全球票房紀錄,這也在世界上掀起了一股恐龍的熱潮。這種從沒有人親眼見過的古代生物如今已經變得和飛鳥爬蟲一樣深入人心。
  • 恐龍都不堪其擾 或許這些小蟲才是侏羅紀的「王中王」
    2012年,首都師範大學教授任東及高太平團隊發現了我國東北「燕遼生物群」侏羅紀時期的巨大跳蚤標本(巨大似蚤)。這些跳蚤有著很長的刺吸式口器,體長達到2.2釐米,高太平分析,巨大跳蚤的口針長度應該是與很厚的表皮層相適應,而同一地層發現的哺乳動物體型只有20釐米左右,不可能是巨大跳蚤的寄主,綜合分析,這種巨大跳蚤應寄生在有羽恐龍和翼龍的身上。
  • 侏羅紀世界2有哪些恐龍 史上最強恐龍陣容
    《侏羅紀世界2》今天已經正式上映了,很多網友對於裡面出現了哪些恐龍也是十分的好奇,據悉《侏羅紀世界2》出場的恐龍很多,至少有13種。下面我們就來看幾種恐龍的介紹。   三角龍,片中的三角龍體長8.9米,重達10噸,腦袋和鼻子上三大劍角以及巨大的頭盾令其顯得像是既有攻擊武器又有護盾的強存在,而這標誌性的頭部造型也使其成為最具辨識度、最廣為流行的恐龍形象之一。
  • 侏羅紀世界進化新恐龍資料介紹及視頻分享
    導 讀 侏羅紀世界進化新恐龍有哪些?前段時間更新有更新過新的恐龍,近日的更新又放出了幾種新的恐龍,小編這裡給諸位整理了侏羅紀世界進化新恐龍資料介紹及視頻分享,一起了解下吧。
  • 侏羅紀早期?肉食性恐龍?重慶歌樂山發現疑似罕見恐龍足跡
    今(9)日,微博認證為古生物學者、科普作家邢立達的微博號@邢立達發布消息稱:重慶主城區發現侏羅紀恐龍活動證據!
  • 侏羅紀的名字咋來的?為啥它在恐龍史上這麼有名?
    因為侏羅紀系列電影的火熱,很多人把侏羅紀當成了恐龍時代的代名詞,殊不知,電影裡的霸王龍、三角龍、迅猛龍、滄龍,其實都生活在另一個時代,也就是白堊紀。相比之下,侏羅紀只有約5400年,比白堊紀短了三分之一。侏羅紀之所以這麼出名,和文藝作品對它的青睞是分不開的,侏羅紀公園系列電影的原著作者麥可·克萊頓,為什麼要把白堊紀恐龍聚集的島嶼叫做侏羅紀公園呢?
  • 中生代,侏羅紀,不止巨龍
    經歷了之前三疊紀的滅絕事件,恐龍終於已絕對優勢佔據了侏羅紀陸地全面生態系統的最頂層。侏羅紀是一個溫暖溼潤,生態環境相對穩定的時期,歷經艱險的地球生命此時迎來了一個黃金階段。侏羅紀的明星物種代表:體長22米,世界上脖子最長的恐龍,發現地本來叫「馬鳴溪」,因為當時記錄員沒有聽清發掘者的口音,才有了這個名字。長頭狹鼻翼龍:屬於翼龍中的常會龍類,一展約1.5米,在一龍中算是大個子,頭部上的雙頜長滿牙齒,主要以魚類為食。
  • 恐龍十大科學真相:《侏羅紀公園》錯好多-恐龍,地球,動物,《侏羅紀...
    最早的恐龍骨骼化石發現於1677年最早發現的恐龍骨骼化石是斑龍,是1677年在英國牛津郡採石場挖掘的。一些恐龍物種壽命可達300年古生物學家指出,一些體型較大的恐龍壽命為75-300年,然而這一評估是基於它們是冷血動物,如果它們是熱血動物,壽命會短一些。
  • 專家:《侏羅紀世界》裡大部分恐龍不屬於侏羅紀
    原標題:專家:《侏羅紀世界》裡大部分恐龍不屬於侏羅紀  熱映正酣的好萊塢科幻巨製《侏羅紀世界》,為觀眾帶來了強烈的視覺衝擊。很多觀眾看完影片後表示意猶未盡,紛紛感慨,好想將自己置身於侏羅紀公園之中。其實在遠古的重慶,我們腳下的大地就有恐龍出沒,我們現在生活的地方曾經就是「侏羅紀公園」!
  • 最大型的有羽毛恐龍-羽暴龍
    羽暴龍 又名羽王龍,是暴龍超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亞洲。
  • 重慶主城區發現侏羅紀早期肉食恐龍證據
    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6月1日發布消息稱,2019年3月由攀巖愛好者在重慶主城區歌樂山國家森林公園附近發現的一堆「雞爪印」,經組織相關古生物學專家團隊初步鑑定為誕生於一億九千萬年前的下侏羅統珍珠衝組獸腳類恐龍足跡群。
  • 《侏羅紀公園》|恐龍的復闢
    古生物學家艾倫和埃莉以及數學家三人被國際遺傳科技公司所邀請,去免費遊覽一座名為『侏羅紀公園』的主題樂園。這個公園由InGen的總裁約翰·哈蒙德所建,位於名叫努布拉的島上。另外,哈蒙德的孫子Alexis和Tim也被邀請參加這次的遊園之旅。
  • 紅頭長尾山雀
    紅頭長尾山雀是一種山林留鳥,主要棲息於山地森林和灌木林間,也見於果園茶園等人類居住地附近的小林內。       其餘上體暗藍灰色,腰部羽端淺棕色,飛羽黑褐色,除第一、二枚飛羽外,其餘飛羽外翈具藍灰色羽緣,內側次級飛羽內翈微沾玫瑰紅色,初級覆羽黑褐色。
  • 重慶城區發現侏羅紀早期最強肉食恐龍證據
    地質遺蹟保護研究院研究人員現場描繪恐龍足跡(央廣網發 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供圖)央廣網重慶6月1日消息(記者陳鵬)近日,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發布消息,經該局組織的古生物學專家團隊初步鑑定,確定重慶歌樂山國家森林公園東部沙人防空洞發現的「雞爪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