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珍猛禽「舞龍」化石為研究恐龍與鳥類之間的聯繫提供了新思路

2020-12-05 cnBeta

據外媒報導,在中國發現的一種有羽毛的小型恐龍讓世界可以瞥見1.2億年前有羽毛的動物的樣子。據聖地牙哥自然歷史博物館稱,這要歸功於科學家所獲得的一種化石標本。這種化石可以幫助科學家探索鳥類與羽毛恐龍之間的早期聯繫以及區別。

儘管該化石是十年前發現的,但本周在《 The Anatomical Record》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新論文首次描述了名為「Wulong bohaiensis」的新物種 。Wulong中文名為「舞龍」,因保存完好的化石的巧妙姿勢而得名。

該論文的主要作者Ashley Poust在博物館的新聞稿中表示:「像這樣的標本研究不僅向我們展示了古代生命有時走出的令人驚訝的道路,而且還使我們能夠測試關於遙遠過去鳥類特徵(包括飛行)的重要思想。」

研究人員表示,舞龍體型比烏鴉小。這種恐龍來自白堊紀早期,在世界上最豐富的化石沉積區之一熱河生物群中發現。研究人員表示,這種動物是著名的迅猛龍(Velociraptor)的最早的近親之一,迅猛龍活在約7500萬年前。「舞龍」最近的親戚可能是小盜龍 (Microraptor),一種小型的四翼恐龍。

據科學家稱,化石的發現不僅標誌著一種新的恐龍物種的發現,而且還表明了恐龍與鳥類之間的聯繫。 Poust表示:「在這些古老的湖泊周圍,有很多飛行,滑翔和撲動的動物。隨著我們繼續發現這些小動物的多樣性,我們越來越感興趣的是它們如何適應生態系統……這是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但是有了一些最古老的有羽動物和花朵化石,我們認為它應該曾是一個漂亮的世界。」

相關焦點

  • 億年前兇猛古鳥類 腳趾證明新發現鳥類為小型猛禽
    30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再次宣布在琥珀中發現了一隻一億年前的袖珍猛禽的痕跡,為我們進一步了解古鳥類的演化提供了關鍵信息。中外科學家發現1億年前古鳥琥珀10月30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琥珀中發現一件非常特別的古鳥化石,其細節對我們理解古鳥類的多樣性和羽毛的演化有重要的意義。
  • 韓國最袖珍恐龍足跡化石上留有皮膚印痕
    韓國最袖珍恐龍足跡化石上留有皮膚印痕(化石網報導)據中國科學報(崔雪芹):近日,科學家在韓國發現一件極為罕見的恐龍皮膚化石,並發現了世界最小恐龍足跡的整個腳底鱗片印痕,其細節對科學家理解極小型獸腳
  • 中外科學家琥珀內發現億年前兇猛古鳥類
    原標題:中外科學家琥珀內發現一億年前兇猛古鳥類近年來,琥珀中發現的古生物吸引了不少網友的關注。30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再次宣布在琥珀中發現了一隻一億年前的袖珍猛禽的痕跡,為我們進一步了解古鳥類的演化提供了關鍵信息。
  • 這種古老喙鳥的發現填補了鳥類和恐龍之間的一段空白
    讓我們先搞清楚一件事:鳥類基本上就是恐龍。6500萬年前,當大多數恐龍滅絕的時候,一些鳥類和類似鳥類的恐龍已經出現了,那些在滅絕事件中倖存下來的生物的後代,最終進化成了我們今天所知道的鳥類。雖然古生物學家們已經發現了各種顯示羽毛進化的化石,但直到現在,關於喙鳥還是一個謎。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一組研究人員展示了這種動物的圖片,它們代表了沒有喙、有牙齒、有羽毛的恐龍和沒有牙齒的喙鳥之間的聯繫。(Ichthyornis dispar可能是恐龍和喙鳥之間缺少的環節。
  • 與電影《侏羅紀公園》中呈現的不同 研究稱猛禽恐龍不會成群捕獵
    但一部電影的成功並不代表它就一定是現實的,對於一部關於恐龍復生的電影來說更是如此。威斯康星大學奧什科什分校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這部電影(和它所依據的書)所呈現的一些內容很可能是純屬虛構。在《侏羅紀公園》故事中,猛禽成群捕獵的概念是一個很大的部分,但新的證據並不支持這個想法。
  • 日本恐龍福地福井,驚現原始鳥類化石
    前面雖然說日本在許多地方都找到了恐龍化石,但由於多數材料都破碎不全,現在命名的種類也僅有7種左右,而這其中光是在福井找到的就有5種(獸腳類的福井盜龍、福井獵龍,蜥腳類的福井巨龍,鴨嘴龍類的福井龍、越龍),由此可見福井在日本恐龍研究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 【科技日報】鳥類是由恐龍演化而來嗎?
    鳥類恐龍起源說逐漸成為有關鳥類起源研究的主流假說,但是,在世界範圍內,卻長期缺少侏羅紀時代的似鳥類恐龍化石證據。我國科學家的一個發現為這一假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請關注——2010年10月1日,英國《自然》雜誌發表了瀋陽師範大學古生物研究所課題組發現的帶羽毛恐龍化石,該化石被命名為「赫氏近鳥龍」,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帶羽毛恐龍化石。
  • "中國獵龍"為"鳥類起源於恐龍"理論添力證
    中國獵龍:恐龍向鳥類演化的關鍵環節「熱河生物群綜合研究」是一項由中科院院士張彌曼領頭,從1997年開始啟動的大型古生物發掘研究項目。十幾位中國科學家每年在遼西、冀北地區進行為期2-4個月的野外發掘,近年來僅恐龍化石就發現了十幾種,包括鸚鵡嘴龍、中國鳥龍、小盜龍、熱河龍、尾羽龍等等。這些恐龍都生存在1.1億年到1.3億年之間。
  • 億年前兇猛古鳥類怎麼回事? 億年前兇猛古鳥類圖片
    研究論文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刊物、自然集團旗下的《科學報告》。2016年,邢立達團隊發現了世界上首例琥珀中的古鳥類翅膀和恐龍,隨後又發現了琥珀中的雛鳥、完整古鳥、蛙類和蛇類。「在過去的3年中,距今約一億年前的緬甸琥珀產出了一系列不成熟的反鳥類骨骼化石,發育階段和完整程度各不相同。隨著越來越多的化石被發現,這個胡岡古鳥動物群正在逐漸成型,大大深化了我們對古鳥類,尤其是反鳥類的認識。」
  • 非鳥類恐龍有沒有鹽腺?安徽省科學家發現最早化石證據
    非鳥類恐龍,到底有沒有鹽腺?記者日前從省地質博物館獲悉,該館黃建東博士研究團隊與濟南大學王霞博士、美國德克薩斯大學Julia A.Clarke教授合作,在該館館藏早白堊世今鳥類化石中發現鹽腺結構,為非鳥類恐龍中鹽腺的存在提供了最早的化石證據。這一成果在線發表在著名學術期刊《自然·科學報告》上。  目前,在中生代鳥類中,只有晚白堊世海洋鳥類有與現生鳥類似的鹽腺,其他中生代鳥類和非鳥類恐龍都未見報導。
  • 《科學》:日本新研究佐證「鳥類起源於恐龍」學說
    日本一項最新研究發現,鳥類翅膀內3根趾骨的位置相當於人類的拇指、食指和中指,與被認為是鳥類祖先的獸腳類恐龍前肢具有相同形態。
  • 江西6600萬年前恐龍化石或為竊蛋龍 特徵與鳥類相似
    人民網北京12月4日電 (王鶴瑾)據中新社消息,江西贛州市章貢區一建築工地近日發現一具恐龍化石骨骼。據測量,該化石長約90釐米、高約70釐米,初步判斷為6600萬年前白堊紀的竊蛋龍化石,但它的年齡大小、是否具有科研價值等詳細信息還需進一步鑑定。目前,整塊化石由贛州市礦產資源管理局進行保護、鑑定。
  • 像鳥類的祖先又不是鳥的恐龍,它的特徵和其他恐龍都不一樣!
    科學家在一次對內蒙古二連盆地進行的科學考察中,發現一種巨大的獸腳類恐龍化石,經過兩年多時間的研究,最終確定這是一具當今世界上最大的似鳥恐龍化石,並把它命名為二連巨盜龍(Gigantotal torerlianensis)。這一發現;引起世人關注。因為,二連巨盜龍的許多奇特形態特徵未見於其他任何恐龍。
  • 鳥類是否可以被認為是真正的恐龍?是的
    1月22日消息,現代鳥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獸腳亞目恐龍,這是恐龍演化樹上一個主要為肉食性種類的分支。在食火雞等鳥類中,很容易看到它們與已經滅絕的獸腳亞目恐龍的相似之處從麻雀到大雁,從鴕鳥到貓頭鷹,它們與迅猛龍或強大的霸王龍之間有什麼共同之處?
  • 最大小盜龍亞科恐龍化石出土
    據近日的英國《自然—通訊》期刊上發表的一項研究論文描述,古生物學家在中國遼寧省發現了保存完好的「四翅」小盜龍亞科恐龍化石
  • 世界上最古老的頭皮屑化石被發現!它來自125萬年前的猛禽恐龍
    你知道嘛,恐龍也長頭皮屑!你可能見過博物館裡的恐龍骨架,但是見過它的頭皮屑嗎?近日,古生物學家在一隻烏鴉大小的小盜龍化石身上發現了一些皮膚碎片,這些碎片就是它的頭屑,也就是說這些是距今 1.25 億年前的恐龍的頭皮屑!
  • 遼寧發現會飛的恐龍,姿態猶如跳舞!
    【2020中國恐龍盤點】渤海舞龍(Wulong bohaiensis)中國東北部的熱河生物群是世界級的古生物化石寶庫,在這裡發現的羽毛恐龍改變了我們對於恐龍的傳統認知。羽毛不僅可以用來保暖,而且還是飛行的基礎裝備。2020年,古生物學家就命名了一種新的來自熱河生物群的羽毛恐龍,它就是渤海舞龍。
  • 億年前兇猛古鳥類被發現:體型很小 可愛且兇猛
    「在過去的3年中,距今約一億年前的緬甸琥珀產出了一系列不成熟的反鳥類骨骼化石,發育階段和完整程度各不相同。隨著越來越多的化石被發現,這個胡岡古鳥動物群正在逐漸成型,大大深化了我們對古鳥類,尤其是反鳥類的認識。」邢立達介紹。
  • 恐龍是如何演化成鳥類的?
    幾十年來的重大發現和研究使研究人員確信,現代鳥類物種與獸腳類恐龍之間存在直接聯繫。曾經有人認為恐龍是按比例放大的蜥蜴,但現在它們被認為是完全不同的物種。Paul Barrett認為:「恐龍總是激發人們的想像力,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對這些壯觀動物的看法一直在變化。我們的恐龍形象與第一批研究這些動物的古生物學家所提出的形象大不相同。」
  • 恐龍糞化石研究發現——草食性恐龍並不只吃素(圖)
    不同體型哺乳動物和鳥類動物的進食選擇關係。  根據《科學報告》最新發表的一項研究,大型草食性恐龍可能不像之前人們所認為的那樣是嚴格的食草動物。研究顯示,部分草食性恐龍可能在一年中的某些時候以甲殼綱動物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