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先搞清楚一件事:鳥類基本上就是恐龍。
6500萬年前,當大多數恐龍滅絕的時候,一些鳥類和類似鳥類的恐龍已經出現了,那些在滅絕事件中倖存下來的生物的後代,最終進化成了我們今天所知道的鳥類。雖然古生物學家們已經發現了各種顯示羽毛進化的化石,但直到現在,關於喙鳥還是一個謎。
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一組研究人員展示了這種動物的圖片,它們代表了沒有喙、有牙齒、有羽毛的恐龍和沒有牙齒的喙鳥之間的聯繫。
(Ichthyornis dispar可能是恐龍和喙鳥之間缺少的環節。麥可·漢森/耶魯大學)
它被稱為Ichthyornis dispar,它生活在大約1億年前,這意味著它和大多數人認為的大型爬行動物生活在一起,當我們談論恐龍的時候。通過對新發現的標本和現存博物館收藏的幾個不同標本進行CT掃描,科學家們最終對這種有牙齒的鳥有了一個相當完整的了解。他們發現它與鳥類和恐龍有很多相同的解剖結構。
研究人員在一個多世紀前發現了一些鳥顱骨的碎片,但直到現在科學家們才把碎片拼在一起。這項研究的主要負責人、耶魯大學古生物學家巴特·安揚·布哈拉(Bhart-Anjan Bhullar)在一份聲明中說:「在我們的眼皮底下,一直有一種神奇的過渡鳥類。」
它的大腦看起來很現代,下顎的肌肉結構也很像恐龍。研究人員說,它可能看起來像現代的海鷗。這項研究表明,過渡喙從下顎延伸出來,覆蓋著角蛋白,這種物質構成了毛髮、角和現代鳥類的喙。研究人員認為,早期的喙為鳥類提供了急需的抓力。
魚鳥(Ichthyornis)的復原圖
(兩具成年魚鳥標本的體型大小與人類的比較。藍色為標本YPM 1742,綠色為標本YPM 1450,YPM 1450 出現的年代約在 YPM 1742 一百萬年之前。)
巴特·安揚·布哈拉(Bhart-Anjan Bhullar)說:「它的喙像是下顎末端一個覆蓋著角的鉗子尖。」「下顎的其餘部分都是牙齒。關於它的起源,喙是一個精確的抓握機制,當手變成翅膀時,它充當了代理手的角色。」
隨著古生物學家們運用複雜的成像技術來重新研究古老的化石遺蹟,關於恐龍和鳥類如何進化的新認識將不斷出現。
例如,我們也知道恐龍在飛行之前就有翅膀,因此,這項研究發現最早的鳥類可能與恐龍有牙齒並具有一些大腦結構,這突顯了鳥類和恐龍之間的緊密聯繫,以及恐龍仍然在我們中間行走和飛行。
「鳥類進化的故事是陸地上物種最多的一組脊椎動物,是整個歷史上最重要的物種之一,」巴特·安揚·布哈拉(Bhart-Anjan Bhullar)說「畢竟,它仍然是恐龍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