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古老喙鳥的發現填補了鳥類和恐龍之間的一段空白

2020-12-04 愛解惑的石頭

讓我們先搞清楚一件事:鳥類基本上就是恐龍。

6500萬年前,當大多數恐龍滅絕的時候,一些鳥類和類似鳥類的恐龍已經出現了,那些在滅絕事件中倖存下來的生物的後代,最終進化成了我們今天所知道的鳥類。雖然古生物學家們已經發現了各種顯示羽毛進化的化石,但直到現在,關於喙鳥還是一個謎。

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一組研究人員展示了這種動物的圖片,它們代表了沒有喙、有牙齒、有羽毛的恐龍和沒有牙齒的喙鳥之間的聯繫。

(Ichthyornis dispar可能是恐龍和喙鳥之間缺少的環節。麥可·漢森/耶魯大學)

它被稱為Ichthyornis dispar,它生活在大約1億年前,這意味著它和大多數人認為的大型爬行動物生活在一起,當我們談論恐龍的時候。通過對新發現的標本和現存博物館收藏的幾個不同標本進行CT掃描,科學家們最終對這種有牙齒的鳥有了一個相當完整的了解。他們發現它與鳥類和恐龍有很多相同的解剖結構。

研究人員在一個多世紀前發現了一些鳥顱骨的碎片,但直到現在科學家們才把碎片拼在一起。這項研究的主要負責人、耶魯大學古生物學家巴特·安揚·布哈拉(Bhart-Anjan Bhullar)在一份聲明中說:「在我們的眼皮底下,一直有一種神奇的過渡鳥類。」

它的大腦看起來很現代,下顎的肌肉結構也很像恐龍。研究人員說,它可能看起來像現代的海鷗。這項研究表明,過渡喙從下顎延伸出來,覆蓋著角蛋白,這種物質構成了毛髮、角和現代鳥類的喙。研究人員認為,早期的喙為鳥類提供了急需的抓力。

魚鳥(Ichthyornis)的復原圖

(兩具成年魚鳥標本的體型大小與人類的比較。藍色為標本YPM 1742,綠色為標本YPM 1450,YPM 1450 出現的年代約在 YPM 1742 一百萬年之前。)

巴特·安揚·布哈拉(Bhart-Anjan Bhullar)說:「它的喙像是下顎末端一個覆蓋著角的鉗子尖。」「下顎的其餘部分都是牙齒。關於它的起源,喙是一個精確的抓握機制,當手變成翅膀時,它充當了代理手的角色。」

隨著古生物學家們運用複雜的成像技術來重新研究古老的化石遺蹟,關於恐龍和鳥類如何進化的新認識將不斷出現。

例如,我們也知道恐龍在飛行之前就有翅膀,因此,這項研究發現最早的鳥類可能與恐龍有牙齒並具有一些大腦結構,這突顯了鳥類和恐龍之間的緊密聯繫,以及恐龍仍然在我們中間行走和飛行。

「鳥類進化的故事是陸地上物種最多的一組脊椎動物,是整個歷史上最重要的物種之一,」巴特·安揚·布哈拉(Bhart-Anjan Bhullar)說「畢竟,它仍然是恐龍時代。」

相關焦點

  • 又一種「混搭」鳥類化石被發現!它長著迅猛龍的頭和巨嘴鳥的喙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在一個可能是最怪異的動物混搭事件中,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有6800萬年歷史的早期鳥類頭骨化石——它有著像迅猛龍一樣的頭和巨嘴鳥一樣的喙。白堊紀晚期,這種烏鴉大小的鳥,生活在馬達加斯加西北部;當時;恐龍在稱霸著地球;而獵鷹鳥奇特的「喙臉」,使其成為獨一無二的存在。「來自中生代(恐龍時代)的鳥類,或者在任何時候,都沒有過像這樣的臉。」擔任這項研究的俄亥俄大學解剖學教授表示。
  • 迅猛龍的頭和巨嘴鳥的喙——這種怪鳥,有一個奇特的「混搭」長相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在一個可能是最怪異的動物混搭事件中,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有6800萬年歷史的早期鳥類頭骨化石——它有著像迅猛龍一樣的頭和巨嘴鳥一樣的喙。 白堊紀晚期,這種烏鴉大小的鳥,生活在馬達加斯加西北部;當時;恐龍在稱霸著地球;而獵鷹鳥奇特的「喙臉」,使其成為獨一無二的存在。 「來自中生代(恐龍時代)的鳥類,或者在任何時候,都沒有過像這樣的臉。」擔任這項研究的俄亥俄大學解剖學教授表示。
  • 考古研究發現恐龍時代鳥類遭受洪水襲擊而滅絕
    ,有鋸狀的喙和爪形翅膀,與恐龍一起滅絕了,英國科學家最近首次發現了恐龍時代的一種鳥類的築巢化石,研究表明,該鳥類遭受洪水襲擊而滅絕,這使科學家對恐龍時代的生物有了新的認識。  英國南安普敦大學的科學家在羅馬尼亞Sebes河道附近地區發現了一種史前鳥類群體的化石遺體,其中包括成鳥和雛鳥的骨頭,爪子和鋸狀喙,以及一些破碎和完整的鳥蛋。對新發現的化石的研究表明,是一次古老的山洪爆發,衝毀了整個鳥群棲息地。這種鳥兒屬於反鳥亞綱(enantiornithines)的一種,是史前最豐富多樣的的鳥類。幾乎所有都保留牙齒和爪形翅膀,但其它特徵像現代鳥類。
  • 南極發現最早的鳥類發聲器官,恐龍時代的這種鳥可能叫聲像鵝
    維加鳥化石的復原圖(飛行)。本周《自然》在線發表的一項研究描述了最古老的鳥類鳴管(相當於人類的喉頭)化石殘骸。該殘骸發現於南極洲,來自約生活在6600-6800萬年前、目前已滅絕的維加鳥(Vegavis iaai),這證明鳴管在恐龍時代已演化形成。除了已知的在年代較近的巖石中發現的少數單獨化石,鳴管的化石記錄在此之前一直是空白。
  • 科學家發現一種恐龍和鳥類過渡類型,它有鋒利的牙齒是樣子很奇怪
    現在,科學家們揭開了一隻古老的有齒海鳥的四個頭骨,專家稱這揭示了早期鳥類的面孔。據信生活在66至100萬年前,這種海鷗形的鳥被稱為Ichthyornis diar,是19世紀美國古生物學家奧斯尼爾·馬什在美國出土化石後首次發現的。這些發現表明,這種動物的身體在許多方面與現代鳥類相似。但有一個驚人的區別:它的下顎上長著鋒利的牙齒。
  • 美國科學家發現小型暴龍超科的新種恐龍,填補恐龍演化史空白
    美國科學家發現小型暴龍超科的新種恐龍,填補恐龍演化史空白 張夢然/科技日報 2019-05-07 07:55
  • 中國發現迄今最古老帶毛四翼恐龍
    北京時間9月28日消息,據美國連線網站報導,始祖鳥生活於侏羅紀,同時有著鳥類及恐龍的特徵,以往被公認為是鳥類的祖先,從恐龍進化而來。然而,最近在中國的遼寧省發現了比始祖鳥還要更古老的有翅生物化石,有力地填補了恐龍與始祖鳥之間的進化空白。
  • 恐龍是如何進化喙並成為鳥類的?科學家認為他們有答案
    一旦你知道許多恐龍都有羽毛,它們可能演變成鳥類似乎更為明顯。但仍有一個大問題。一群牙齒豐富的恐龍頜(想想霸王龍)如何變成現代鳥類的無牙頜,被喙覆蓋?在這種轉變中必須發生兩件事:牙齒的抑制和喙的生長。現在,新的化石證據已經證明了它是如何發生的。
  • 像鳥類的祖先又不是鳥的恐龍,它的特徵和其他恐龍都不一樣!
    比如,它的體形可與以「大塊頭」而出名的暴龍類相比,生長速度甚至快於某些大型暴龍類,但它卻屬鳥類的近親——竊蛋龍類,而該類大都是「袖珍型」的;它身軀龐大,但小腿卻很修長,奔跑能力也強於其他恐龍;它沒有長牙齒,而是發育了一個巨大的喙,尚不知是用來切割植物還是獵食小型動物抑或是用來壓碎蛋殼的。二連巨盜龍具有的許多與鳥相似的特徵以及如此懸殊的體形,使人們認識到恐龍向鳥類演化過程的複雜性。
  • 鳥類是否可以被認為是真正的恐龍?是的
    現代鳥類的尾巴和身體長有羽毛,肩骨不融合,喙沒有牙齒,而且前肢比後肢長得多。它們的尾巴附近還都有一塊骨板,稱為尾綜骨,這塊位於脊椎末端的三角形骨頭起著支持尾羽的作用。日本福井縣立大學恐龍研究所的助理教授今井拓哉(Takuya Imai)表示,其他已經滅絕的獸腳亞目恐龍都有一個或多個這樣的特徵,但只有現代鳥類具備所有這些特徵。
  • 重慶雲陽世界級恐龍化石群又有新發現 或填補演化序列空白
    、中科院院士周忠和,世界權威恐龍學家、中科院研究員徐星,以及有「中國龍王」之譽的董枝明研究員,都對這個恐龍發掘地進行了書面鑑定認可,一致認為這個恐龍化石群是我國乃至世界恐龍研究領域的一個重大發現,且具有很高的科普價值和開發利用價值,極有可能彌補中侏羅世恐龍研究多項空白,甚至讓一些新的恐龍物種得以揭示。
  • "中國獵龍"為"鳥類起源於恐龍"理論添力證
    「鳥類始祖」家族又發現「新丁」和我們在好萊塢大片《侏羅紀公園》裡看到的恐龍截然不同,復原圖中的中國獵龍看起來簡直象鳥頭、鳥爪、恐龍身體拼接出來的怪物。中國獵龍不足1米的短身體和「超長」的後肢很不成比例,前肢已經演化成可以像鳥類一樣向兩側伸展的翅膀,垂下來只及身高的三分之一。
  • 恐龍和雞真的有親緣關係?科學家幹擾雞的基因,讓小雞長了恐龍臉
    可是,就在它的頭破殼而出的時候,你看到的是一張恐龍的臉,你會有什麼感受?6500萬年前,統治地球長達1.6億年的恐龍從地球上滅絕。如今,我們只能通過一具具死氣沉沉的化石,了解這些古老的生物。不過,科學家告訴我們:雖然恐龍不在了,但是有一種生物和它們有著密切的關係,那就是鳥類。
  • 鳥類祖先:小型食肉恐龍(組圖)
    經過長期的爭論,科學家們逐漸認同鳥類和恐龍屬於同一個祖先,鳥類起源於一種能夠快速奔跑的小型肉食類恐龍。  以下是能證明鳥類從恐龍進化而來的證據:  1、始祖鳥具有典型的恐龍特徵  始祖鳥是迄今所知最古老的鳥類祖先。19世紀中晚期,科學家在德國巴伐利亞的石灰巖層中首次發現生活在約1.5億年前的始祖鳥化石。
  • 鳥類真的是恐龍的後裔嗎,科學家有全新發現,揭示鳥類為何是鳥類
    現在有一種科學推論,那就是有一部分恐龍演化成了鳥類,因此白堊紀的那一場浩劫,並沒有完全的將恐龍滅絕。這樣的科學發現,對於我們正確的認識白堊紀,有很好的促進作用,特別是這幾年中國科學家的研究,似乎在進一步的揭示鳥類之謎,不過現在依舊存在很多問題,科學家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確認,這樣才能夠真正的明白鳥類和恐龍的情況。
  • 雷射影像技術揭示聖賢孔夫子鳥的鳥嘴效應的早期喙功能與發育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傳統考古學憑化石推敲鳥或恐龍的外觀,準確度成疑,更何況要研究孔夫子鳥的鳥嘴效應的早期喙功能與發育。香港大學經多年的研究,利用新雷射技術,分析恐孔夫子鳥的鳥嘴效應的早期喙功能與發育,重塑首個孔夫子鳥的身體輪廓。研究發現,近鳥龍的翅膀軟組織及形狀,都與現代鳥類有相似之處,但本質上卻不同。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 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後,為何恐龍滅絕鳥類卻存活下來了?
    科學家說鳥類是僅存的恐龍,這可能聽起來很奇怪,但這種聯繫確實存在。大約1億5千萬年前的侏羅紀時期,最早的鳥類從體型嬌小、長著羽毛的恐龍進化而來,成為恐龍族譜上的另一個分支。在超過8000萬年的時間裡,各種各樣的鳥類繁衍生息。
  • 鳥類的祖先是恐龍嗎?
    始祖鳥是迄今為止我們發現的最古老的鳥類祖先。在19世紀中晚期,科學家們在這條線以下發現生活在約1.5億年前的始祖鳥化石。近年來,古生物學家們研究的始祖鳥化石中,已有大部分證明始祖鳥和食肉的獸腳類恐龍有親緣關係,支持了鳥類起源於恐龍的理論。
  • 「恐龍獵人」發現史上最小恐龍,刷新人類對鳥類進化的認知
    此次,研究團隊發現的琥珀被認為是中生代(大約 2.5 億到 6500 萬年前)白堊紀已知最小的恐龍化石,該化石在緬甸發現,只有 31.5 吋寬,含有完整的鳥(廣義的恐龍包括鳥類)的頭骨。)相仿;眼睛從頭骨的兩側突出,眼眶巨大,同時瞳孔較小,表明這種鳥類可活躍於光照充足的白天;喙部尖銳,牙齒密集(雷鋒網註:現代鳥類沒有牙齒),上頜每側有 18–23 顆牙齒,齒骨每側有 29–30 顆牙齒,全部牙齒加起來約有 100 顆,這說明這種動物是食肉動物,主要捕食昆蟲和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
  • 遼西熱河生物群發現新的熱河鳥類 長尾優雅鳥
    熱河鳥類是中生代鳥類非常特殊的一個類群,代表了恐龍向鳥類演化過程中的過度類型,對研究鳥類起源與演化具有重要意義。由於早期發現的熱河鳥類化石材料有限,而且不同的研究者同時研究不同的標本,未能進行全面的對比研究,導致部分屬種的有效性一直存在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