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加鳥化石的復原圖(飛行)。圖片畫出了其鳴管的位置。
Clarke et al.
本周《自然》在線發表的一項研究描述了最古老的鳥類鳴管(相當於人類的喉頭)化石殘骸。該殘骸發現於南極洲,來自約生活在6600-6800萬年前、目前已滅絕的維加鳥(Vegavis iaai),這證明鳴管在恐龍時代已演化形成。
除了已知的在年代較近的巖石中發現的少數單獨化石,鳴管的化石記錄在此之前一直是空白。
a)維加鳥鳴管、b)鴨鳴管和c)短吻鱷喉部的對比圖。可以看見維加鳥和鴨的氣管分支區域有擴大現象,且軟骨環出現融合,而短吻鱷沒有。
Clarke et al.
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Julia Clarke及同事描述了一塊來自南極半島維加島上一具不完整的維加鳥殘骸的新的鳴管化石。他們使用X射線計算機斷層成像技術檢查了鳴管的三維結構,並與較年輕的化石和十二隻活鳥進行比較,進而重構了鳴管這一複雜器官的演化情況。作者認為,這種鳥有可能可以發出類似鵝一樣的鳴叫和其他簡單的聲音;至少,這與它的兩個特徵——保留下的鳴管結構和維加鳥在演化樹中的位置——是相一致的。
考慮到石化的可能性,目前尚不清楚為何沒有在恐龍中發現其它鳴管殘骸,但是作者提出,在鳥類演化過程中,複雜的鳴管可能較晚才出現,遠在飛翔能力形成和呼吸能力改善之後。ⓝ
點擊「閱讀原文」閱讀相關新聞與觀點文章
Ancient avian aria from Antarctica
nature.com 官方微信
中國及世界科技出版業有哪些最新動態?
如何在Nature及其子刊上發表論文?
自然科研有哪些新的產品及服務適合你?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微信號:macmillan-n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