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蔡文清) 記者從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我國科學家日前發現了距今約1.6億年的帶毛恐龍的化石。這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帶羽毛恐龍化石。該研究成果即將刊登在10月1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
在鳥類起源研究中,因似鳥類恐龍化石的匱乏,使得「獸腳類恐龍分異時間」的研究一直較為薄弱,涉及到最早鳥類何時出現的關鍵問題。此次我國科學家在遼寧省建昌縣玲瓏塔地區發現的「赫氏近鳥龍」標本,代表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長有羽毛的物種,進一步支持了「獸腳類恐龍分異的時間框架新假說」,代表著鳥類起源研究的一個重大突破。
赫氏近鳥龍這一物種,是今年初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等人,根據一個不完整的頭後骨骼標本命名的,並鑑定為與鳥類親緣關係最近的一種小型獸腳類恐龍。從該化石標本上看,赫氏近鳥龍化石几乎完整地保存了骨架周圍廣泛而清晰地分布著羽毛印痕,特別是在趾爪以外的趾骨上都被有羽毛,這種完全被羽的特徵在滅絕物種中尚無報導。據介紹,該化石距今約1.6億年,較之以往世界最早的「帶毛恐龍」——在遼西「熱河生物群」發現的「中華龍鳥」的時代要早約2000至3000萬年,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長有羽毛的物種。
通過綜合分析包括近鳥龍在內的獸腳類恐龍的化石記錄,我國科學家提出,獸腳類恐龍的所有主要類群在晚侏羅紀最早期之前可能都已出現,並且迅速分化,包括鳥類在內的許多重要類群就是在這次快速演化事件中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