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說鳥類是僅存的恐龍,這可能聽起來很奇怪,但這種聯繫確實存在。大約1億5千萬年前的侏羅紀時期,最早的鳥類從體型嬌小、長著羽毛的恐龍進化而來,成為恐龍族譜上的另一個分支。在超過8000萬年的時間裡,各種各樣的鳥類繁衍生息。
事後看來,鳥類可以被歸類為鳥類恐龍,而所有其他種類都是非鳥類恐龍。古生物學家之所以做出這樣的劃分,是因為6600萬年前的一場大災難。一顆直徑超過6英裡的小行星撞擊了現在的尤卡坦半島,引發了世界歷史上第五次大滅絕。隕石碎片散落世界各地,並引發了森林大火。然後,天空被菸灰和灰燼遮住,溫度下降。總的來說,在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超過75%的已知物種沒有存活下來,而喙鳥是唯一在災難中倖存下來的恐龍。
所有現存的鳥類都有無齒喙,但並非一直如此。最早的鳥類,一億五千萬年前的始祖鳥,是有牙齒的。在始祖鳥出現後的數千萬年裡,有齒鳥類繼續蓬勃發展,並與它們的恐龍親戚一起進化。其中一些有齒的鳥類最終失去了牙齒,轉而用無齒的喙啄食。
那麼問題來了,是什麼進化壓力迫使鳥類失去牙齒?考慮到大多數鳥類都會飛,適應空氣似乎是有可能的。但是一個更有說服力的觀點是:食物可能促使鳥類進化為無齒喙。古生物學家已經注意到,一些恐龍群體進化出喙,因為他們變得更具草食性。鳥類進化出喙來啄食,而不是用牙齒捕食。
當大滅絕來襲時,那些已經進化了數百萬年的特徵決定了鳥類的生死。到白堊紀末期,喙形鳥的食物已經比有牙齒的鳥類豐富得多了。這些鳥並不以昆蟲或其他動物為食,所以它們能夠啄出堅硬的食物,比如種子和堅果。在物種滅絕的後果中,當動物數量銳減時,那些堅硬的小碎屑讓喙鳥度過了艱難的時期。
僅僅有一隻鳥嘴是不夠的。更確切地說,是那些擁有喙能夠碾碎堅硬種子的鳥類有了意想不到的優勢,增加了它們的生存機會。並且通過進化上的縮小,鳥類的大腦比它們的身體更大,這為鳥類的智力創造了條件,超出了非鳥類恐龍的進化能力。
但這些因素只是其中一部分,為了更多地了解鳥類是如何在大滅絕中生存下來的,目前的任務就是找到更多的化石。古生物學家有一些大災難後1000萬年左右的始新世鳥類化石,但是白堊紀和始新世之間的鳥類化石是很難找到的,這些化石可能會揭示新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