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糞化石研究發現——草食性恐龍並不只吃素(圖)

2020-12-05 中國經濟網

  不同體型哺乳動物和鳥類動物的進食選擇關係。

  根據《科學報告》最新發表的一項研究,大型草食性恐龍可能不像之前人們所認為的那樣是嚴格的食草動物。研究顯示,部分草食性恐龍可能在一年中的某些時候以甲殼綱動物為食。

  此前,研究人員對大型草食性恐龍的牙齒和頜骨進行分析後表明,它們能夠處理纖維性植物食物。據此,一般假定草食性恐龍為嚴格的食草動物。事實上,對大型鳥臀目恐龍攝食行為的重建主要是基於大型草食性哺乳動物——二者在體型上類似。但是,目前仍缺乏關於鳥臀目恐龍具體食物選擇的信息。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科研人員研究了來自美國猶他州南部凱佩羅維茲組的恐龍糞化石,發現晚白堊紀大型恐龍經常食用甲殼綱動物和腐木。這些化石體積較大,所含成分主要為木質,表明原排洩物來自大型草食性恐龍,且這些恐龍具備能夠處理纖維性食物的齒列。但是,糞化石中同時也散布著類似甲殼綱動物外殼的成分,這表明這些恐龍還食用了藏在腐木中的相當大的甲殼綱動物。根據過去所得的發現,研究者推測這些排洩物可能來自鴨嘴龍。

  研究認為,多個糞化石中出現甲殼綱動物,意味著存在一種規律性的、可能是季節性的攝食策略,它更符合鳥類食性,而非大部分大型草食性哺乳動物嚴格的草食食性。這些發現對有關大型草食性恐龍食性的過分簡單化解讀發起了挑戰。(經濟日報記者 佘惠敏)

(責任編輯:梁靖雪)

相關焦點

  • 草食性恐龍並不只吃素—新聞—科學網
    近日,《科學報告》發表的一項研究稱,一組大型草食性恐龍可能不像之前所認為的那樣是嚴格的食草動物。
  • 研究恐龍的食譜!科學家是如何知道恐龍吃肉還是吃素的呢?
    有吃肉的也有吃素的恐龍,吃肉的恐龍我們叫肉食性恐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霸王龍了。很多恐龍吃素,不過吃素的恐龍看上去一點也不柔弱,甚至可以說非常龐大。中國古動物館的門廳就可以看到一個龐然大物——馬門溪龍。馬門溪龍的長脖子,可以吃到嫩枝、嫩葉,也可以抵禦天敵。它跟長頸鹿比誰的脖子長?那長頸鹿肯定是慘敗的。
  • 分析草食性恐龍糞便化石後發現其還會食用甲殼類動物
    據外媒報導,近日古生物學家對約7500萬年前的草食性恐龍糞便化石分析後發現,這些草食性恐龍並不一定是嚴以律己的「素食主義者」。來自科羅拉多大學波爾得分校的古生物學家Karen Chin在恐龍糞便化石中發現了甲殼類動物的遺骸。
  • 美猶他州發現三角龍新物種 系草食性恐龍
    三角龍新型物種假想圖三角龍新型物種假想圖【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產經新聞》7月18日報導,美國猶他州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研究小組17日發布消息稱,發現了一種新品種三角龍的化石,三角龍在恐龍迷中的人氣一直都很高,而此次發現的草食性三角龍長得卻與眾不同,擁有巨大的鼻子和牛角一般彎曲的長角。
  • 福建省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及人類為什麼研究恐龍呢?
    在1月12日召開的福建龍巖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新聞發布會上通報,近日經自然資源部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相關專家實地考察認定,福建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
  • 臺媒:日本發現新品種草食性恐龍化石(圖)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新品種恐龍「Koshisaurus Katsuyama」的復原想像圖。(來源:《產經新聞》)參考消息網3月12日報導 臺媒稱,日本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10日表示,7年前在該縣勝山市北谷發現的恐龍化石,已經被認定是新品種的草食性禽龍類恐龍。
  • 科學家在美國發現世界上最大的恐龍足部化石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早在1998年,堪薩斯大學的科學家就在懷俄明州布萊克山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恐龍足部化石。
  • 盤點八大珍貴化石:可吞食恐龍的史前巨蟒(圖)
    原標題:盤點八大珍貴化石:可吞食恐龍的史前巨蟒(圖)   被壓扁的侏羅紀蜘蛛化石 這是保存最完好的蜘蛛化石。它來自中國,年代可追溯至1.65億年前的侏羅紀中期。這種蜘蛛學名為Eoplectreurys gertschi。
  • 我國戈壁發現億年前恐龍化石 吃堅果似巨型鸚鵡
    鸚鵡龍有結實有力的上下顎,愛吃堅果,但是比鸚鵡在地球上生存時代要早6000萬年 鸚鵡龍的頭骨和現代鸚鵡頭骨的對照圖,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其中的相似性 據美國生活科學網站報導,科研人員表示,他們發現一種距今1.1億年前的一種恐龍長有像鸚鵡一樣的喙,能夠咬開堅果,就像一隻吃堅果的巨大鸚鵡。
  • 日本公開國內最大恐龍化石
    新華社東京9月5日電(記者華義)日本北海道大學5日宣布完成了日本國內最大恐龍骨骼化石的發掘工作,並正式公開了體長8米的「鵡川龍」全貌,發掘出如此完整的大型恐龍骨骼化石在日本尚屬首次。「鵡川龍」化石最早於2013年在北海道鵡川町被發現,從化石出土的海相地層判斷,該恐龍生活在約72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經過北海道大學和當地博物館隨後5年的發掘工作,發掘的骨骼化石數約佔到全身骨架的60%,而化石體積約佔到全身骨架的80%。研究小組說,這麼完整的大型恐龍骨骼化石是世界級的標本。
  • 罕見| 至少6種恐龍化石出土 食草恐龍與食肉恐龍如何分辨?看細節
    罕見 | 至少6種恐龍化石出土 食草恐龍與食肉恐龍如何分辨?看細節 原標題: 近日,吉林延吉龍山恐龍化石系統發掘工作取得了新成果。
  • 罕見 | 至少6種恐龍化石出土 食草恐龍與食肉恐龍如何分辨?看細節
    在持續近半個月的恐龍化石保護性發掘中,已獲得至少來自6種恐龍的各部分骨骼、一具完整鱷類骨骼等白堊紀古生物化石。發掘團隊在龍山化石第四層發現了長1.5米左右的完整的鱷類化石。鱷類化石從頭部到尾巴保存得很完整,可以清楚地看到鱷類的皮膚印痕,這也是國內在白堊紀地層裡非常罕見的新發現。
  • 研究證實了愛爾蘭地區首次發現的恐龍化石
    由於特殊的地質,此前研究人員從未在愛爾蘭找到過可信的恐龍化石。據說該島的巖層主要由恐龍時代之前或之後的材料所組成,因而幾乎掃清了在這裡發現恐龍遺骸的可能。然而由國家博物館館長兼古生物學家 Mike Simms 博士帶領的一支研究團隊,剛剛證實了當地發現的首個、也是唯一一個恐龍骨骼化石。
  • 諸城恐龍化石探秘(圖)
    結果顯示:在龍都街道庫溝村和臧家莊,發現的恐龍化石數量之多、富集度之高、種類之豐富,是目前世界上任何地區所無法比擬!  經專家論證,諸城地區晚白堊世地層發育齊全,化石的典型性、稀有性、代表性非常突出,是以大型鴨嘴龍類為代表的晚白堊世恐龍聚居地。當地地質和恐龍化石對於研究白堊紀晚期恐龍大滅絕至關重要,對研究古地理、古氣候、古環境也有重要科研意義和現實意義。
  • 泰國挖掘出新型巨大肉食性恐龍化石
    研究人員將新型巨大食肉恐龍命名為暹羅盜龍(Siamraptor suwati,種名以化石研究贊助者Suwat Liptapanlop命名),推估體重至少3.5噸。(圖:《PLOS ONE》科學期刊)恐龍曾是遠古時期的最頂端的掠食者,關於恐龍的話題一直被考古學家和恐龍迷津津樂道。
  • 智利龍,吃素獸腳類恐龍
    在智利龍發現之前,人們知道的侏羅紀獸腳類恐龍要麼是異特龍、蠻龍這樣的大型食肉恐龍,要麼就是嗜鳥龍、秀頜龍這樣的小型食肉恐龍,而無一例外,這些恐龍都傳承了它們三疊紀祖先的老本行——吃肉。而中小型植食恐龍的生態位,則由恐龍中的另一個分支——鳥腳類恐龍所佔據。而智利龍無疑在是在侏羅紀扮演了搶這些鳥腳類恐龍「飯碗」的角色。
  • 三疊紀:恐龍出現之時
    三疊紀晚期的遐想圖(來源:wikipedia)三疊紀距今約2.4億年,位於二疊紀之後,侏羅紀之前。這個持續了約5200萬年的時代,也是中生代的第一個紀。三疊紀的開始,是以一次滅絕事件為標誌的。但需要牢記的是,恐龍演化的過程是十分漫長的,它們形態上的改變花費了數千年的時間。作為三疊紀很具代表性的恐龍,始盜龍被認為是最原始的恐龍之一。為什麼呢?從始盜龍的化石來看,它們缺乏了後期恐龍的一些專有特徵,而且缺乏掠食性動物的特徵,所以,我們認為始盜龍是最早的恐龍。它們的身體較小,成年後體長約1米,重量約10公斤,若與現在的人類相比,始盜龍約及成年男性的大腿處高度。
  • 盤點世界各地奇異的恐龍化石
    恐龍「嬰兒」胚胎20世紀20年代,在怒火危崖發現的這一恐龍蛋化石在當時震驚世界,這裡面有完整的恐龍胚胎。哺乳動物胃中發現的恐龍化石這是一種叫Repenomamus robustus的哺乳動物。在它的胃裡發現了小恐龍的化石。科學家說這種動物的最後一頓晚餐可能是1.3億年前哺乳動物獵食小恐龍的第一個證據。
  • 北海道發現日本最完整恐龍化石
    圖註:經過清理,最終露出地面的化石,圖片來自網絡古生物學家對堀田良幸發現的化石進行了修復和研究,復原出了保持著連接狀態的13節尾椎骨化石。北海道大學的研究人員,他們在與鵡川町立穂別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進行討論之後,認為在發現恐龍化石的地方應該還埋藏著更多的化石,於是決定在2013年9月份進行了聯合發掘。
  • 腕龍:侏羅紀的巨大草食性恐龍
    ,體長24-26米,高12米,體重40-80噸食性:植食生存年代:距今1.56億 - 1.45億年前的晚侏羅紀發現地點:北美洲,美國化石標本:幾幅不完整的骨骼,大部分頭骨缺少腕龍是侏羅紀時代大型的恐龍,是世界上最大的恐龍之一,它生活在如今位於美國科羅拉多州大河谷和非洲的坦尚尼亞的草原上,吃樹梢上的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