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恐龍糞化石研究發現——草食性恐龍並不只吃素(圖)
根據《科學報告》最新發表的一項研究,大型草食性恐龍可能不像之前人們所認為的那樣是嚴格的食草動物。研究顯示,部分草食性恐龍可能在一年中的某些時候以甲殼綱動物為食。 此前,研究人員對大型草食性恐龍的牙齒和頜骨進行分析後表明,它們能夠處理纖維性植物食物。據此,一般假定草食性恐龍為嚴格的食草動物。
-
北海道發現日本最完整恐龍化石
在中生代的白堊紀時期,日本卻與大陸相連,許多恐龍遷徙並且生活在這裡。在北海道,古生物學家發現了日本最完整的恐龍化石,它被命名為神威龍。北海道龍骨北海道位於日本本州島以北,這裡是日本最重要的恐龍及古生物化石產地之一。
-
日本首次發現暴龍科恐龍牙齒化石 保存完好(圖)
中新網7月14日電 據日媒報導,日本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和長崎市本月14日宣布,從該國長崎市約8100萬年前的白堊紀後期地層中發現了兩顆暴龍科恐龍牙齒化石。 日媒稱,從牙齒的厚度和地層所屬的年代推斷,它可能來自於全長10米的大型恐龍。
-
日科研機構在蒙古發現新種類恐龍化石(圖)
日科研機構在蒙古發現新種類恐龍化石(圖) 2011-08-26 16:58:00 作者: 趙文杰
-
科學家最新研究:與恐龍食性差異或助鳥類躲過大滅絕
鄭秋暘/繪圖 攝 中國科學家最新研究:與恐龍食性差異或助鳥類躲過大滅絕 中新網北京4月25日電 (記者 孫自法)6500萬年前的大滅絕事件中,隕石撞擊地球及頻繁火山活動,使地球終年不見天日,依賴光合作用的植物大量死亡,最終導致植食性、肉食性恐龍等相繼滅絕。
-
日本機構宣布:將境內最大恐龍化石命名為「日本神龍」
日本北海道大學等機構於近日宣布,通過對一具7200萬年前的恐龍骨架化石進行分析之後,認定這是鴨嘴龍科下的一個新物種。研究人員將這種生活在白堊紀後期的食草性恐龍命名為「日本神龍」,學名Kamuysaurus japonicus。日本神龍的全身骨骼圖。
-
古脊椎所等在化石長頸鹿類食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而晚中新世的長頸鹿科化石則發現了超過15個種,食性具有很大的變異範圍。為了檢驗化石類型的食性,研究團隊以8個食性確定的現生反芻類屬種統計數據為基礎,對190件化石長頸鹿類標本進行了牙齒中磨痕數據採集,運用判別函數分析方法分析了新舊兩種中磨痕方法的四個變量,進而對化石長頸鹿類的食性進行了推測和對比。
-
恐龍化石知多少
古生物學家通過研究大量的恐龍蛋化石發現:植食恐龍的蛋多為橢圓形,蜥腳類恐龍的蛋接近於圓形,而肉食恐龍等獸腳類恐龍的蛋通常是長圓形或長形的。古生物學家要先對恐龍蛋化石進行掃描,如果發現胚胎化石,就會小心地把巖石敲開修掉或用化學試劑溶解掉。這項工作看似簡單,其實要耗費大量工夫,有時古生物學家們甚至需要用一年的時間才能看到蛋殼中的胚胎骨骼和結構組織。不過,有了這些胚胎化石,我們就能獲知恐龍出世之前是如何發育的,從而更全面地了解恐龍的「前世今生」。
-
日本公開國內最大恐龍化石
新華社東京9月5日電(記者華義)日本北海道大學5日宣布完成了日本國內最大恐龍骨骼化石的發掘工作,並正式公開了體長8米的「鵡川龍」全貌,發掘出如此完整的大型恐龍骨骼化石在日本尚屬首次。「鵡川龍」化石最早於2013年在北海道鵡川町被發現,從化石出土的海相地層判斷,該恐龍生活在約72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經過北海道大學和當地博物館隨後5年的發掘工作,發掘的骨骼化石數約佔到全身骨架的60%,而化石體積約佔到全身骨架的80%。研究小組說,這麼完整的大型恐龍骨骼化石是世界級的標本。
-
日本科學家發現恐龍新物種,命名「日本龍神」
【環球網報導 見習記者 李桐佑】據新加坡亞洲新聞臺(CNA)6日報導,日本科學家通過研究一具7200萬年前的恐龍全身骨骼後得出結論,該骨骼化石為鴨嘴龍科下的一個新物種,系生存於白堊紀後期的草食類恐龍。新加坡亞洲新聞臺報導截圖據北海道大學發布的一份聲明稱,該團隊將新物種起名為「Kamuysaurus japonicus」,意為「日本龍神」(Japanese dragon god)。研究顯示該骨骼屬於年齡為9歲的成年恐龍,長達8米,重約4噸(存活時重約5.3噸),是日本國內發現的最大恐龍全身骨骼化石。
-
諸城恐龍化石探秘(圖)
兩次大規模科學發掘,共出土50多噸恐龍化石,裝配起4具恐龍化石骨架。 從2008年1月開始,趙喜進率領科考隊展開第三次發掘,目前挖掘面積近1萬平方米,發現大量恐龍化石,已確認的就有7個恐龍屬種。其中有碩大的角龍、小巧的鸚鵡嘴龍、高大的鴨嘴龍、兇猛的霸王龍,還有角龍、甲龍、虛骨龍、禿頂龍等,有些屬種化石填補了恐龍研究領域的空白。此外,還發現眾多恐龍蛋化石、恐龍腳印。
-
墨西哥發現最大恐龍化石 巨獸體重或已超過七十噸
Sullivan描述了他們研究團隊2003年到2006年在新墨西哥州所發現的兩個巨型恐龍椎骨化石和股骨化石。這些骨頭都屬於蜥腳類恐龍(sauropod dinosaur)阿拉莫龍(Alamosaurus)中的Alamosaurus sanjuanensis:一種大型的四足植食性恐龍,它們擁有非常長的脖子,與梁龍(Diplodocus)具有一定親緣關係,主要生活在距今6900萬年前美國的西南部和墨西哥地區。
-
中國發現擁有類似蝙蝠翼膜的恐龍化石
相較翼龍和蝙蝠不完整的化石記錄,隨著不斷發現的帶羽毛恐龍和早期鳥類化石,尤其得益於我國中晚侏羅世的燕遼生物群和早白堊世的熱河生物群,有關鳥類飛行起源這一重要科學問題取得了重要進展,而善攀鳥龍類的發現則揭示了「一條匪夷所思的徵服藍天之旅」。
-
日本發現最小恐龍蛋化石
【新華社微特稿】日本一個研究團隊23日說,在日本西部發現新種恐龍蛋化石,長大約4.5釐米,寬2釐米,是全球迄今發現的最小恐龍蛋化石。這塊化石在兵庫縣丹波市1.1億年前白堊紀早期地層中發掘,重大約10克,與一顆鵪鶉蛋重量差不多。
-
日本首次發現白堊紀原始鳥類全身骨骼化石
圖為在日本福井縣勝山市發現的原始鳥類化石及其復原效果圖。(圖片來源:日本媒體) 中國日報網1月6日電(信蓮)據共同網1月6日報導,日本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5日宣布,在勝山市距今約1.2億年前的白堊紀前期的地層中發現一具原始鳥類全身骨骼化石,該化石將從6日起在館內展出。
-
泰國發現最完整食肉恐龍化石,我們看後笑啦!
泰國發現最完整食肉恐龍化石,我們看後笑啦!我們對泰國的印象往往是旅遊、佛教以及人妖,其實在億萬年前的白堊紀時期,泰國生存著許多種類的恐龍,最近古生物學家就命名了一種在泰國發現的食肉動物,它是目前東南亞發現的最完整的大型食肉恐龍化石!
-
日本恐龍福地福井,驚現原始鳥類化石
即便有如此之高的熱情,日本的恐龍化石的發現依然是相對稀少,主要原因就是在恐龍存活的中生代,現在所見的日本列島都還沒有形成,因此過去日本人對能在自己國土上發現恐龍並不抱太大希望。不過皇天不負苦心人,從1978年日本首度在巖手縣發現第一件恐龍化石以來,陸陸續續在日本全國包括熊本、群馬、石川、福島等,北起北海道南至鹿兒島的19個縣(日本的縣級相當於中國的省級)都有發現恐龍化石,這其中也包括福井。
-
日媒:長崎發現日本首枚大型霸王龍科恐龍齒部化石
中國網7月15日訊 據日本媒體網站7月14日報導,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位於福井縣勝山市)和長崎市於14日宣布,在位於長崎市內長崎半島西海岸的距今約8100萬年前的白堊紀後期的地層「三瀨層」中,發現了兩枚霸王龍科獸腳類的大型肉食性恐龍的齒部化石。從牙齒的大小可以推測其體長大約在10米左右。據稱,大型霸王龍科的化石的出產在北美和亞洲比較多見,但在日本國內還是首次發現。
-
「落鳳坡」恐龍足跡化石及其發現經過
2月18日,我致信《化石》雜誌編輯部,報告在赤城縣發現了恐龍足跡化石並隨信寄去恐龍足跡化石照片。信發出一個月後未得到編輯部的回音,我不灰心,不洩氣,3月18日,又致信中國科學院「古人類與古脊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董枝明教授。
-
日本首次發現恐龍時代「鴿」化石,比孔子鳥晚,或改寫鳥類進化史
據最新一期《生物學通訊》(Communications Biology)報導,日本科學家首次在該國發現1.2億年前恐龍時代的原始鳥類化石,這種原始鳥大小如鴿子,尾骨形態如同現代鳥類,因此可以擺動尾羽。這種原始鳥的發現,可能改寫鳥類進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