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發現最完整食肉恐龍化石,我們看後笑啦!

2021-01-20 小盜龍的古生物世界

泰國發現最完整食肉恐龍化石,我們看後笑啦!

我們對泰國的印象往往是旅遊、佛教以及人妖,其實在億萬年前的白堊紀時期,泰國生存著許多種類的恐龍,最近古生物學家就命名了一種在泰國發現的食肉動物,它是目前東南亞發現的最完整的大型食肉恐龍化石!

紅土下的碎骨頭

2007年,日本與泰國政府在古生物領域展開合作,啟動了名為「日本-泰國恐龍計劃」(Japan-Thailand Dinosaur Project)的聯合恐龍發掘項目,發掘地點就在呵叻府的蘇蘭拉裡區(Suranaree Subdistrict)等多個地區。

經過多年的發掘,古生物學家發現了大量的恐龍化石,在之後相繼命名了暹羅齒龍(Siamodon)、呵叻龍(Ratchasimasaurus)和詩琳通龍(Sirindhorna)。

圖註:日本古生物學家野田芳和在觀察一塊剛剛發現的化石,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暹羅齒龍的化石及復原圖,圖片來自網絡

在一座名為班沙潘欣(Saphan Hin)的村莊附近,古生物學家在種植著玉米和木薯的紅色土壤中找到了許多破碎的化石。經過整理,一共有22塊化石,這些化石分別來自於四個個體。

圖註:發現化石的地點,圖片來自論文

圖註:發現化石的紅色土壤就在農田旁,圖片來自論文

泰國與日本的古生物學家組成研究團隊研究來自於班沙潘欣的化石,團隊的領導者是泰國呵叻皇家大學Duangsuda Chokchaloemwong。在經過對比分析之後,古生物學家分辨是編號為NRRU-F01020008作為正模標本,化石包括了左下頜骨及周邊的關節部分,而剩下的頸椎骨(三節)、背椎(兩節)、尾椎(一節),兩塊坐骨、一塊脛骨及爪子和趾爪分別來自其他三個個體。

圖註:下頜骨化石,圖片來自論文

圖註:脊椎骨化石,圖片來自論文

2019年10月9日,古生物學家在《PLOS ONE》科學期刊上發表了一篇名為《泰國下白堊統一新鯊齒龍類獸腳類》(A new carcharodontosaurian theropod (Dinosauria: Saurischia)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of Thailand)的論文,將這種恐龍命名為暹羅盜龍(Siamraptor),其屬名來自於泰國的曾用名「Siam」(暹羅)及拉丁語的「raptor」(意為「盜賊」),意思是「暹羅盜賊」。暹羅盜龍的模式種名為蘇氏暹羅盜龍(Siamraptor suwati),種名獻給副總理蘇瓦特(Suwat Liptapanlop),感謝他長期以來對於東北木材與礦石研究中心(Northeastern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ified Wood and MineralResources)及泰國恐龍研究的支持。

東南亞最大食肉恐龍

暹羅盜龍之所以在命名之後就受到了廣泛關注,是因為它是泰國乃至整個東南亞發現的最大也是最完整的食肉恐龍化石。根據化石估算,成年的暹羅盜龍體長7.6米,體重超過3噸,和一輛公共汽車差不多長。

圖註:暹羅盜龍與人類的體型對比,圖片來自網絡

暹羅盜龍長著一個長度約1米的大腦袋,其腦袋較高,頭頂上長有一對骨質的眉脊,下面則是一雙大眼睛。在暹羅盜龍的大嘴中長有鋒利的牙齒,其牙齒較扁,兩側有鋸齒結構,用於切割。

圖註:暹羅盜龍的頭骨化石及復原,圖片來自網絡

暹羅盜龍腦袋之後是靈活的脖子和粗壯的身體,身體後面有一條長長的尾巴。暹羅盜龍的四肢長而有力,它以後肢雙足站立和行走,長長的前肢上有鋒利的鉤狀爪子。

從暹羅盜龍的外形上看,它是一種兇猛強壯的大型食肉動物。通過研究已經發現的化石,古生物學家發現暹羅盜龍的骨頭中充滿了氣囊,這個結構能夠使骨骼變輕,並且提高呼吸效率,使得暹羅盜龍具備了更高的運動能力。

白堊紀泰國的頂級殺手

暹羅盜龍的化石來自於呵叻群(Khorat Group)的闊瓜組(Khok Kruat Formation)地層,年代是距今1.2億至1.1億年前的早白堊世。闊瓜組地層中已經發現了多種恐龍,包括了前面已經提到的暹羅齒龍、呵叻龍和詩琳通龍,此外還有鸚鵡嘴龍,這些恐龍都是植食性恐龍,換句話說都是暹羅盜龍的獵物。暹羅盜龍是早白堊世泰國的頂級食肉動物,它們是兇殘的恐龍獵人。

圖註:詩琳通龍的頭骨及復原圖,圖片來自網絡

從暹羅盜龍表現出的特徵判斷,其屬於鯊齒龍類恐龍,與巨大著名的撒哈拉鯊齒龍(Carcharodontosaurus)是遠親,屬於該類型中的基幹成員。暹羅盜龍的發現也表明在早白堊世,鯊齒龍類不僅在非洲和歐洲生活,其分布範圍遠及東南亞地區。

儘管暹羅盜龍是泰國乃至整個東南亞發現的最完整的大型食肉恐龍化石,但是與中國和其他恐龍大國相比,其完整度依然很低。無論如何,暹羅盜龍的發現都具有重要意義,是泰國發現的最重要的恐龍之一!

參考資料:

1. Chokchaloemwong, Duangsuda; Hattori, Soki; Cuesta, Elena; Jintasakul, Pratueng; Shibata, Masateru; Azuma, Yoichi (2019-10-09). Liu, Jun (ed.). "A new carcharodontosaurian theropod (Dinosauria: Saurischia)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of Thailand". PLOS ONE. 14 (10): e0222489. doi:10.1371/journal.pone.0222489. ISSN 1932-6203.

2."Meet Siamraptor suwati, a new species of giant predatory dinosaur from". EurekAlert!. 9 October 2019. Retrieved 11 October 2019.

圖片 / 網絡(侵刪)

文字 / 江氏小盜龍(江泓)

排版 / 江氏小盜龍

相關焦點

  • 罕見| 至少6種恐龍化石出土 食草恐龍與食肉恐龍如何分辨?看細節
    罕見 | 至少6種恐龍化石出土 食草恐龍與食肉恐龍如何分辨?看細節 原標題: 近日,吉林延吉龍山恐龍化石系統發掘工作取得了新成果。
  • 在澳大利亞發現最大的食肉恐龍化石,距今9千萬年
    在澳大利亞發現了大型恐龍化石,科學表示這是令人恐懼的雷克斯暴龍的親戚,這是迄今為止在澳大利亞行走的最大的食肉動物。 在昆士蘭發現了獸腳亞目食肉恐龍的骨骼化石,其族譜中包括最著名的恐龍——霸王龍。
  • 北海道發現日本最完整恐龍化石
    北海道發現日本最完整恐龍化石日本地處東亞最東端,四周被海洋在中生代的白堊紀時期,日本卻與大陸相連,許多恐龍遷徙並且生活在這裡。在北海道,古生物學家發現了日本最完整的恐龍化石,它被命名為神威龍。北海道龍骨北海道位於日本本州島以北,這裡是日本最重要的恐龍及古生物化石產地之一。
  • 泰國挖掘出新型巨大肉食性恐龍化石
    研究人員將新型巨大食肉恐龍命名為暹羅盜龍(Siamraptor suwati,種名以化石研究贊助者Suwat Liptapanlop命名),推估體重至少3.5噸。(圖:《PLOS ONE》科學期刊)恐龍曾是遠古時期的最頂端的掠食者,關於恐龍的話題一直被考古學家和恐龍迷津津樂道。
  • 泰國發現鯊齒龍新物種
    但是,1.13億年前,這片古老的衝積平原上卻生活著一種可怕的生物:長著鯊魚般利齒的恐龍。 根據近日發表在《PLOS One》期刊上的論文,新發現的這種食肉性恐龍名為「Siamraptor suwati」。這是在東南亞發現的、在這個年齡階段最完整的此類恐龍。這種恐龍身長7.6米,是該地區發現的許多大型恐龍之一。
  • 中國最大的食肉恐龍來自山東!
    中國最大的食肉恐龍來自山東!中國作為當今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國家,古生物學特別是恐龍的發現和研究也是名列前茅。到目前為止,中國已經發現了上百種恐龍,到底誰才是中國最大的食肉恐龍呢?自從上世紀60年代第一次發現恐龍化石之後,諸城就成了中國最重要的恐龍化石產地,這裡最著名的發現就要數山東龍啦。圖註:上世紀60年代,古生物學家正在諸城發掘恐龍化石,圖片來自網絡其實就在上世紀60年代,古生物學家就已經在諸城發現了屬於暴龍類的巨大牙齒,但是僅僅只有牙齒化石。
  • 歐洲發現迄今保存最完整的恐龍骨骼化石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近日在德國南部巴伐利亞州一處採石場的石灰巖下發現了一具足有1.35億年之久的「Sciurumimus 」幼崽恐龍骨骼化石,據分析發現,該恐龍不僅擁有著一條鬆軟的尾巴,還長著帶體毛的「毛茸茸」皮膚,屬於棘龍超科。
  • 美科學家發現全身"長毛"的食肉恐龍化石(圖)
    科學家今天宣稱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發現兩種前所未見的恐龍化石,其中一種名為Nothronychus,這種恐龍和食肉的暴龍同宗,卻吃植物維生。另一種則是屬於虛骨龍家族,但體型較小的食肉恐龍,這種恐龍目前仍未命名。  古生物學家說,這兩種恐龍約在九千萬年前在地球出沒,棲息地點是森林和沼澤交匯地帶,有如今天路易斯安納州部分河流交匯地區。
  • 浙江省發現恐龍新種 這隻恐龍食肉又食草[圖文]
    經過近一周的工作,已發現了恐龍脊柱骨、肋骨、尾脊、小的甲片、前後肢等化石。-驚人發現緣於兩年前其實,該恐龍骨化石早在兩年前就已與世人見面。正在現場當保護員的雙裡灣村村民張式亮就是最初的發現者。據《杭州日報》報導,當時,50多歲的老張在自己承包的山地裡耕作,挖到了幾塊粗大的恐龍骨化石。保護意識強的老張主動把挖到的骨化石上繳到了縣博物館。
  • 泰國發現一種新食草恐龍化石 命名「詩琳通龍」
    日本研究人員15日說,此前在泰國東北部發現的一種恐龍化石被確認為禽龍類的新種類。為了向支持古生物學研究的泰國詩琳通公主表示敬意,這種恐龍被命名為「詩琳通龍」。
  • 罕見 | 至少6種恐龍化石出土 食草恐龍與食肉恐龍如何分辨?看細節
    在持續近半個月的恐龍化石保護性發掘中,已獲得至少來自6種恐龍的各部分骨骼、一具完整鱷類骨骼等白堊紀古生物化石。發掘團隊在龍山化石第四層發現了長1.5米左右的完整的鱷類化石。鱷類化石從頭部到尾巴保存得很完整,可以清楚地看到鱷類的皮膚印痕,這也是國內在白堊紀地層裡非常罕見的新發現。
  • 摩洛哥出土食肉恐龍化石,數量過剩的秘密被《方舟生存進化》破解
    卡姆卡姆,一片坐落於摩洛哥東部的神秘小城,許多年前全世界幾乎沒有幾個人知道這個城市的存在,可在最近幾年人們發現了那裡的&34;之後,卡姆卡姆就成了古生物學家家喻戶曉的寶地。這個&34;便是數以萬計的恐龍化石,它們將恐龍們的歷史給演活了,同時展示了當時恐龍時代的繁華。
  • 中國發現神奇恐龍,化石保持睡覺姿勢!
    中國發現神奇恐龍,化石保持睡覺姿勢!距今1.23億年前的早白堊世時期,兩隻小恐龍正在地下的洞穴中休息。突然間,地動山搖,洞穴瞬間塌方,小恐龍還沒有來得及逃出去就被活埋。它們並不知道,自己的屍骨會變成化石,並且被人類發現,成為2020年被命名的中國新恐龍。
  • 澳洲發現大型食肉恐龍 足跡達80釐米
    羅米利奧博士來自昆士蘭大學,他在同行評議期刊《歷史生物學》(Historical Biology)上聯合發表了一篇論文,稱發現澳洲最大的食肉恐龍。他說:「北美有霸王龍,非洲和南美也有大型食肉恐龍。而我們澳洲的大型食肉恐龍原來就在奧基(Oakey),它還是個「狠傢伙」!這些恐龍身高近3米高,我們從未在澳洲的恐龍骨骼化石遺骸中見過這種恐龍。」
  • 南美洲發現長著大爪子的食肉恐龍
    南美洲發現長著大爪子的食肉恐龍隨著南半球巨型鯊齒龍類逐漸的衰落,很快就有了它們的「替補者」。一類比霸王龍還要「小短手」而著稱的阿貝力龍科,另一類群則是剛好和「小短手」背道而馳的掠食者——大盜龍類,擁有巨大前肢的獸腳類恐龍。大盜龍類一直都是非常神秘的存在,直到近些年來發掘出了更多的化石,古生物學家才一層層揭開了籠罩在它們身上的神秘面紗。
  • 非洲發現巨型食肉恐龍足跡化石 或是2億年前地球霸主
    參考消息網10月27日報導外媒稱,研究人員在非洲賴索托發現了長57釐米、寬50釐米的Kayentapus ambrokholohali恐龍足跡化石。西班牙《世界報》網站援引美國《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期刊的報導稱,這種恐龍身長可達9米,身高可達3米。
  • 最新發現與傳統認識大相逕庭 食肉恐龍身披羽毛
    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稱恐龍模型應該修改  據《星期日泰晤士報》昨天報導,科學家最新發現,我們平時在自然博物館、電影和書中看到的暴龍和其他恐龍的形象可能是錯誤的,科學家們越來越傾向於這樣的觀點:恐龍身上披著羽毛。
  • 泰國科學家發現擁有像鯊魚一樣牙齒的新肉食恐龍物種
    據外媒報導,近日,來自泰國的一群科學家通過22塊骨頭發現了一種全新的肉食動物,其正式名字叫Siamraptor suwati。
  • 古生物學家發現這種食肉恐龍兩個月換一口新牙!
    古生物學家發現這種食肉恐龍兩個月換一口新牙!我們人類一生只換一次牙,所以大家對自己的牙齒倍加愛護和珍惜。食肉恐龍就不一樣啦,古生物學家最近的研究證明有一種食肉恐龍兩個月就能將滿嘴的牙換一遍,這換牙頻率真的是逆天啦。
  • 科學家顛覆性發現:這種比霸王龍更大的食肉恐龍可能生活在水中
    與大多數恐龍不同,歷史上最大的食肉恐龍之一的棘龍似乎更喜歡水。棘龍已經進化出水生的特徵這個觀點基於本周三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對埃及棘龍尾部化石的分析。棘龍是一種獨特的大型獸腳類恐龍,在過去的歷史上,被認為是在水域邊緣以魚類為食的近岸生活的大型恐龍。這種恐龍比霸王龍和暴龍都要大,它們生活在白堊紀時期,距今約1.455億至6550萬年前。研究人員說,在摩洛哥東南部撒哈拉沙漠西北邊緣的距今9500萬年前的凱姆凱姆河床中發現了一條幾乎完整的亞成年棘龍尾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