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泰國發現了新的食肉恐龍物種Siamraptor suwati。該物種屬於鯊齒龍,擁有鋸齒狀的尖牙。
圖源:CHOKCHALOEMWONG ET AL., 2019
撰文:MICHAEL GRESHKO
泰國中部的班沙潘欣(Ban Saphan Hin)村莊附近,當地的農民們在紅色的土壤上種植著玉米和木薯。但是,1.13億年前,這片古老的衝積平原上卻生活著一種可怕的生物:長著鯊魚般利齒的恐龍。
根據近日發表在《PLOS One》期刊上的論文,新發現的這種食肉性恐龍名為「Siamraptor suwati」。這是在東南亞發現的、在這個年齡階段最完整的此類恐龍。這種恐龍身長7.6米,是該地區發現的許多大型恐龍之一。研究者還對食肉性恐龍在古代地球的分布情況提出了新的觀點。
英國愛丁堡大學的古生物學家Steve Brusatte評閱這篇論文後,在電子郵件中寫道:「這是迄今發現的最重要的泰國恐龍之一。」
研究人員測量了22塊新發現的化石,重建了Siamraptor suwati恐龍的骨架。圖上的標尺等於1米。
圖源:CHOKCHALOEMWONG ET AL., 2019
泰國呵叻皇家大學Duangsuda Chokchaloemwong率領團隊分析了這種恐龍的骨骼,發現骨骼中充滿了氣囊。這種結構或許使恐龍的骨架變輕,並可能使其更快地呼吸。研究者將對這些骨骼的進一步掃描,驗證這一觀點。
「它應該是一種兇猛、迅速、有活力的野獸。」Brusatte說道。
像鯊魚一樣的利齒
在霸王龍之類的巨獸出場之前幾千年前,統治世界的是另一群大型食肉恐龍:異特龍超科(allosauroids)。在這些食肉性重量級恐龍中,有一種屬於獸腳亞目(carcharodontosaurs)的恐龍,在白堊紀大部分時間都佔據著食物鏈頂端。
Brusatte介紹說:「只有當獸腳亞目恐龍逐漸減少的時候,小型的暴龍類恐龍才開始變大,走向食物鏈頂端。」
這一恐龍種群存在的證據首次被人發現是在1914年。當時,德國古生物學家Ernst Stromer帶領的科考隊在埃及的撒哈拉沙漠中發現的恐龍牙齒呈現出牛排刀一樣的鋸齒狀。這種可怕的咀嚼利器讓Ernst Stromer聯想到了噬人鯊(Carcharodon)的尖牙,於是,1931年,它將這種恐龍命名為「撒哈拉鯊齒龍(Carcharodontosaurus saharicus)」。
此後的幾十年裡,古生物學家發現了撒哈拉鯊齒龍的更多近親,其中就包括某些最巨大的食肉性恐龍。不過直至最近,東南亞地區都沒有發現保存完好的鯊齒龍化石。這一缺失是因為它們真的沒有在這裡生活過?還是它們的遺骨尚沒有被人發現?為了查明真相,科學家們需要進一步發掘。
發掘恐龍
過去幾十年間,泰國的古生物學家發現了許多恐龍時代的化石。2007年至今,一支名叫「日本-泰國恐龍計劃」的國際團隊發現了新的食草恐龍呵叻龍(Ratchasimasaurus)和詩琳通龍(Sirindhorna),還發現了短吻鱷和鱷魚的遠古近親。
「這一計劃極為重要,揭示了白堊紀早期恐龍的進化史。」該論文的合著者、日本福井縣恐龍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Soki Hattori在電子郵件中寫道,「通過對比日本和泰國白堊紀早期的恐龍,我們更深入地了解了它們,知曉了恐龍的地理分布史。」
研究人員在泰國呵叻府的Ban Saphan Hin村附近發現了食草性恐龍詩琳通龍。據推測,恐龍化石所處的巖層形成於大約1.13億至1.25億年前。研究團隊發掘時,氣溫高達35℃,周圍不斷有巖石滾落,鏗鏘有聲。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除了發現詩琳通龍之外,還發現了22塊破碎的食肉恐龍化石。這些化石至少來自4隻不同的恐龍,包括一些脊骨、四肢和臀部骨骼、一些頭骨碎片,其中包括一個保存完好的右下頜骨。Chokchaloemwong和她的同事仔細研究了這些骨骼,發現它們屬於一隻鯊齒龍。
該發現表明,在白堊紀早期,鯊齒龍曾在地球上廣泛分布。許多其它恐龍種群,包括異特龍超科恐龍也在那時候擴展了分布範圍。當時,北美洲還與歐亞大陸連在一起,三塊大陸上的恐龍能夠混居。
Siamraptor suwati恐龍對泰國還有一層重要意義。Chokchaloemwong說:「我真心希望這次發現能讓泰國人民意識到,我們的國家還有許多化石等待著年輕一代去發現。」
(譯者:mikegao)
來源:國家地理中文網(官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