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現擁有類似蝙蝠翼膜的恐龍化石

2020-12-07 觀察者網

(觀察者網訊)觀察者網從中國科學院獲悉,2019年《自然》(Nature)以封面文章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敏、鄒晶梅、徐星、周忠和的研究成果:侏羅紀善攀鳥龍類揭示膜質翅膀在恐龍中的演化,展示了在恐龍—鳥類演化歷程中出現大量意想不到的適應飛行的嘗試,與之對應演化出差異顯著的骨骼—表皮衍生物組合。

長臂混元龍復原圖 圖片來自中科院

在脊椎動物漫長的演化史中,翼龍、鳥類和蝙蝠獨立演化出了形態迥異的飛行結構。相較翼龍和蝙蝠不完整的化石記錄,隨著不斷發現的帶羽毛恐龍和早期鳥類化石,尤其得益於我國中晚侏羅世的燕遼生物群和早白堊世的熱河生物群,有關鳥類飛行起源這一重要科學問題取得了重要進展,而善攀鳥龍類的發現則揭示了「一條匪夷所思的徵服藍天之旅」。善攀鳥龍類(Scansoriopterygidae)是恐龍家族中最為怪異的類群,生活在中—晚侏羅世,迄今發現的僅有三個屬種:寧城樹棲龍(Epidendrosaurus ningchengensis)、胡氏耀龍(Epidexipteryx hui)和奇翼龍(Yi qi)。善攀鳥龍類形態特殊,如頭骨高聳、四肢纖細、第三手指(最外側的手指)加長、古老的2-3-4手指指式、尾骨縮短等,儼然是恐龍和鳥類的「混合體」,而它一度被認為是和鳥類具有最近親緣關係的獸腳類恐龍。但上述標本或不完整,或屬於幼年個體,大量形態特徵難以觀察,造成它在演化樹上的位置撲朔迷離。2015年徐星等命名的奇翼龍更加為這一類群增添神秘色彩。奇翼龍的前肢附著翼膜,還具有一根棒狀長骨,這樣的長骨在其它恐龍(包括鳥類)中沒有對應的同源結構。因此,奇翼龍被復原成類似翼龍那樣具有膜質翅膀而能夠滑翔。但奇翼龍的標本僅有一件,保存不完整,因此對於棒狀長骨和翼膜的結構還存有爭議。

2017年周忠和帶領的基礎科學中心團隊在遼寧晚侏羅世地層考察時獲得一件新化石。經過長達一年的室內修理、實驗和對比研究,研究團隊認為其代表一新的善攀鳥龍類,將其命名為長臂渾元龍(Ambopteryx longibrachium)(意指翼龍那樣膜質翅膀和恐龍的混合體)。渾元龍發現於燕遼生物群晚侏羅世早期的海房溝組(距今約1.63億年),其正型標本是目前已知最完整的善攀鳥龍類化石,提供大量形態和生態學信息。渾元龍體長約32釐米,體重約306克。渾元龍在肱骨近端關節面、手指和腰帶形態方面明顯不同於其它善攀鳥龍類,並且具有原始鳥類那樣的尾綜骨,如此縮短的尾骨能進一步將身體重心前移,有利於在飛行/滑翔時保持穩定。更為重要的是,研究人員在渾元龍上發現了和奇翼龍相似的棒狀長骨和翼膜(翼膜中保存有色素體),這一新發現為棒狀長骨和翼膜在善攀鳥龍類中的出現提供了確切無疑的證據。渾元龍體內保存有胃石和疑似尚未完全消化的骨質胃容物,這是在善攀鳥龍類中首次發現的與食性相關的證據,研究人員推測其為雜食性。

a, 長臂渾元龍正型標本;b, 骨骼復原圖;c. 膜質翼膜色素體;d. 骨質胃容物組織切片. bn, 骨質胃容物; gs, 胃石; mw, 膜質翼膜; st, 棒狀長骨 圖片來自中科院

渾元龍的前肢異常加長,甚至超過了中生代多數鳥類。研究人員在對比恐龍前肢時,發現善攀鳥龍類的前肢比例構成非常奇特,而這樣的差異是否與翼膜的出現有關?為了證實這一猜測,王敏等採用基於系統發育關係的主成分分析方法來討論中生代虛骨龍類(包括鳥類)四肢長度的演化,特別是在接近飛行起源時有哪些顯著變化。系統發育主成分分析是在傳統的主成分分析上剔除親緣關係,最大程度保證採樣點的獨立性,同時復原祖先節點的特徵狀態,從而展現不同類群的演化趨勢。研究結果顯示,自副鳥類(Paraves,即包括所有鳥類,但不包括竊蛋龍類的最廣義類群)開始,前肢開始加長,但僅有善攀鳥龍類的加長程度接近中生代鳥類,而這一程度其它非鳥龍類恐龍從未獲得。善攀鳥龍類前肢的加長主要源自肱骨和尺骨;在鳥類、馳龍類或者傷齒龍類中,則是掌骨的加長,而這些類群的前肢具有飛羽。研究人員認為善攀鳥龍類通過加長的肱骨和尺骨、第三手指,與棒狀長骨來附著膜質的翅膀,而鳥類、馳龍類和傷齒龍類則需要較長的掌骨來附著飛羽,顯示出兩種不同的飛行模式(「膜質翅膀和短掌骨」、「羽毛翅膀和長掌骨」)對前肢結構產生的巨大改變。

已知的善攀鳥龍類均生活在晚侏羅世,類似的膜質翅膀沒有在白堊紀的恐龍中出現。由飛羽構成的翅膀自晚侏羅世出現就延續到白堊紀,進過漫長的演化最終形成了鳥類的羽翼,使後者成為多樣性最豐富的現生四足動物。善攀鳥龍類獨特的飛行結構代表了飛行演化的一次短暫嘗試。

相關焦點

  • 外媒:中國學者發現具有似蝙蝠翅膀小型恐龍
    參考消息網4月30日報導 外媒稱,中國科學院古嵴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4月30日發布消息說,該所徐星研究員和臨沂大學鄭曉廷教授帶領的一個科研團隊,從一件來自中國河北青龍縣侏羅系地層的化石中,發現一種生活於約1.6億年前的具有類似蝙蝠翅膀的小型恐龍。
  • (科技 · 生物)我國發現具有類似蝙蝠翅膀的小型恐龍——奇翼龍
    我國科學家近期發現了一種生活於約1.6億年前的小型恐龍,它卻具有類似蝙蝠的翅膀,因而被命名為「奇翼龍」。這是我國科學家在鳥類起源研究中取得的又一項重要成果,對了解恐龍形態差異性和鳥類飛行起源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這件小型恐龍化石來自我國河北青龍縣侏羅系地層,現珍藏於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它屬於一個名叫擅攀鳥龍類的恐龍類群,這一類群與鳥類親緣關係非常近。
  • 中國研究發現一種恐龍長著「蝙蝠翅膀」
    新華社北京5月9日電(記者張瑩)中國科研人員在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上以封面文章形式報告說,他們發現侏羅紀一類稱作善攀鳥龍的恐龍曾演化出類似蝙蝠的膜質翅膀,這種與鳥類飛羽截然不同的結構表明,恐龍至鳥類的演化中曾出現意想不到的飛行嘗試。
  • 奇翼龍:新的中國恐龍,蝙蝠翅膀的鳥類祖先
    它們與翼龍一樣,也飛上了藍天,各自獨立發展出飛行技法,翱翔於空際;但更重要的是,這些恐龍的後裔一直存活到了今天,那就是我們每天所見到的鳥類。以演化樹的觀點來看,我們身邊飛行的這些小動物,都是恐龍。這些多姿多彩的披羽恐龍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中國遼寧西部及周邊地區大量發現的似鳥恐龍化石。
  • 小恐龍:揮著「蝙蝠翅膀」
    原標題:小恐龍:揮著「蝙蝠翅膀」 上圖 奇翼龍化石照片。鄭曉廷供圖   右圖 奇翼龍的藝術復原圖。   恐龍星際供圖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北京4月30日電 (記者李大慶)鳥類及其恐龍近親的翅膀有一個共同特點:片狀飛羽是其關鍵組分。但4月30日在線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介紹,我國科學家發現一種生活於1.6億年前的小型恐龍卻具有像蝙蝠一樣的膜翼翅膀。
  • 港大夥國際團隊研究恐龍飛行演化 發現具有翼膜翅膀的恐龍只有短暫...
    港大夥國際團隊研究恐龍飛行演化 發現具有翼膜翅膀的恐龍只有短暫滑翔能力 2020-11-20 16: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河北發現新恐龍:翅膀結構獨一無二
    外媒稱,中國科學院古嵴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4月30日發布消息說,該所徐星研究員和臨沂大學鄭曉廷教授帶領的一個科研團隊,從一件來自中國河北青龍縣侏羅系地層的化石中,發現一種生活於約1.6億年前的具有類似蝙蝠翅膀的小型恐龍。
  • 匪夷所思,一種恐龍長著「蝙蝠翅膀」
    新華社北京5月9日電(記者張瑩)中國科研人員在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上以封面文章形式報告說,他們發現侏羅紀一類稱作善攀鳥龍的恐龍曾演化出類似蝙蝠的膜質翅膀,這種與鳥類飛羽截然不同的結構表明,恐龍至鳥類的演化中曾出現意想不到的飛行嘗試。
  • 我國發現長「蝙蝠翅膀」的小型恐龍
    本報訊日前在線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研究員和臨沂大學鄭曉廷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報導了一種生活於約1.6億年前的具有類似蝙蝠翅膀的小型恐龍
  • 奇翼龍:蝙蝠翅膀的鳥類祖先
    中生代中期,在恐龍類統治大地的過程中,出現了一支不拘常規、極富勇氣的飛行軍——披羽恐龍。它們與翼龍一樣,也飛上了藍天,各自獨立發展出飛行技法,翱翔於空際;但更重要的是,這些恐龍的後裔一直存活到了今天,那就是我們每天所見到的鳥類。以演化樹的觀點來看,我們身邊飛行的這些小動物,都是恐龍。這些多姿多彩的披羽恐龍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中國遼寧西部及周邊地區大量發現的似鳥恐龍化石。
  • 蝙蝠祖先是誰?科學家在內蒙發現1.25億年前的化石,謎團終被揭開
    那麼蝙蝠的祖先是誰?2006年時,科學家在內蒙寧城發現了一種帶有翼膜的哺乳動物的化石,該化石距今有1.25億年,而翼膜便是翼龍的飛行結構,這是一個新的發現,古生物學家將其命名為「遠古翔獸」,並且創建了「翔獸目」這一新的類別。
  • 蝙蝠的起源是怎樣的,蝙蝠是什麼生物進化來的?
    蝙蝠這種生物,想搞明白它是怎麼演化的,其實非常難。我們知道,想要搞明白一種生物的來龍去脈,最重要的依據就是化石了,沒有化石證據,研究就無從談起了。可是蝙蝠這種生物,其骨骼很脆弱,不易形成化石,所以直到如今,發現的蝙蝠化石數量極少,正是因為如此,還無法對蝙蝠的起源給出圓滿的解釋。
  • 我國科學家發現長著「蝙蝠翅膀」的奇翼龍-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4月29日電(記者齊芳)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研究員和臨沂大學鄭曉廷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在對一件珍藏於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的恐龍化石進行了研究後發現,這種生活於1.6億年前的小型恐龍具有像蝙蝠一樣的膜翼翅膀。
  • 中國科學家發現長"蝙蝠翅膀"奇翼龍 距今1.6億年
    ,在對一件珍藏於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的恐龍化石進行了研究後發現,這種生活於1.6億年前的小型恐龍具有像蝙蝠一樣的膜翼翅膀。   徐星介紹,奇翼龍生活在侏羅紀中期,屬於一種名為擅攀鳥龍類的恐龍類群。這一類群與鳥類親緣關係非常近,它們長相奇特,有著短粗的頭,手部外側手指極長,尤其是長有呈絲狀的僵硬羽毛,更接近原始羽毛,而不像其他似鳥恐龍和鳥類擁有的片狀羽毛。   奇翼龍最奇特的結構,是其腕部的一個棒狀長骨。
  • 我國發現長「蝙蝠翅膀」小型恐龍 奇翼龍頭短粗羽毛呈絲狀
    2015年5月3日,日前在線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研究員和臨沂大學鄭曉廷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報導了一種生活於約1.6億年前的具有類似蝙蝠翅膀的小型恐龍,代表我國學者在鳥類起源研究方向取得的又一項重要成果。
  • 中國發現1.6億年前侏羅紀具膜質翅膀恐龍
    中國發現1.6億年前侏羅紀具膜質翅膀恐龍 原標題: 孫自法 攝  中新網北京5月9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9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科研團隊通過對一件採集於遼寧、距今1.63億年並命名為「長臂渾元龍」的善攀鳥龍類帶羽毛恐龍化石的最新研究發現:在恐龍向鳥類演化時,飛行器官除了羽毛外,還有像蝙蝠一樣的膜質翅膀。
  • 中國發現1.6億年前侏羅紀具膜質翅膀恐龍「長臂渾元龍」
    孫自法 攝  中新網北京5月9日電 (記者孫自法)記者9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科研團隊通過對一件採集於遼寧、距今1.63億年並命名為「長臂渾元龍」的善攀鳥龍類帶羽毛恐龍化石的最新研究發現:在恐龍向鳥類演化時,飛行器官除了羽毛外,還有像蝙蝠一樣的膜質翅膀。
  • 蝙蝠先祖到底是誰?科學家發現1.25億年前的化石,讓人後背發涼
    說出來你不信,其實在我們中國,自古以來都挺喜歡蝙蝠的,因為「蝠」和「福」諧音,所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蝙蝠是一種吉祥物,詩仙李白曾誇道:「仙鼠如白鴉,倒懸清溪月。」五代的馬縞也說:「蝙蝠,一名仙鼠。」家裡要是飛來了蝙蝠,那可是安康幸福的表現。
  • 科學家發現古生物化石,來自1.25億年前,或是蝙蝠的祖先!
    蝙蝠祖先的尋找也並易事,在2006年我國科學家在內蒙古發現了一種哺乳動物的化石,它的長相非常奇特,在翅膀上還有翼膜,就像是蝙蝠那樣,這樣的哺乳動物化石是此前的研究當中從來都沒有發現過的。
  • 科學家發現了一種具有「蝙蝠翅膀」的帶羽毛恐龍
    據外媒CNET報導, 科學家在中國北方發現的一種新恐龍化石提供了新的證據,表明一些侏羅紀時期的恐龍曾演化出像現代蝙蝠中看到的膜質翅膀。對該發現的完整分析發表在5月8日的《自然》雜誌上,詳細介紹了新的化石,研究人員將其命名為長臂渾元龍(Ambopteryx longibrachium)。這個幾乎完整的化石於2017年被發現,位於一個可追溯到1.63億年前的巖層中。這種生物的羽毛和組織的殘餘物保存完好,使研究人員能夠慢慢地將不尋常的恐龍的歷史和形式拼湊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