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享有「中國龍城」美譽的諸城,一個罕見恐龍化石群的橫空出世,牽動了世人的目光。2008年1月迄今,古生物地質專家在諸城市第三次大規模科學發掘恐龍化石。結果顯示:在龍都街道庫溝村和臧家莊,發現的恐龍化石數量之多、富集度之高、種類之豐富,是目前世界上任何地區所無法比擬!
經專家論證,諸城地區晚白堊世地層發育齊全,化石的典型性、稀有性、代表性非常突出,是以大型鴨嘴龍類為代表的晚白堊世恐龍聚居地。
當地地質和恐龍化石對於研究白堊紀晚期恐龍大滅絕至關重要,對研究古地理、古氣候、古環境也有重要科研意義和現實意義。
三次發掘帶來三次驚喜70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山東境內的萊諸盆地溫暖溼潤,植物繁茂,成群的鴨嘴龍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水中、岸邊。丘陵和山坡上,角龍、甲龍、鸚鵡嘴龍、禿頂龍等素食性恐龍和睦相處。不遠處,巨大兇猛的霸王龍、小巧敏捷的虛骨龍等肉食性恐龍伺機侵襲。突然,一股神秘的力量導致火山爆發、洪水泛濫,萊諸盆地的恐龍家族橫遭滅頂之災,屍骨被洪水捲走或就地深埋。
鬥轉星移,不知從何時起,諸城西南郊外一帶的村民,在一條不知名的大衝溝裡,經常會撿到一種奇怪的石頭,模樣像是骨頭,碾成粉末塗在傷口上,傷口會迅速止血,而且不會感染。因為中藥裡有味「龍骨」,當地人遂把這條溝喚作「龍骨澗」。他們哪裡想到,這些「龍骨」竟然是恐龍化石!他們更沒想到的是,歷經7000萬年的無情分解風化,絕大部分恐龍屍骨早已蕩然無存,僅有千萬分之一的恐龍屍骨才倖存下來,演變為化石!
1964年秋,國家地質部第一石油勘察大隊考察諸城地質時,被龍骨澗溝底裸露出的巨大龍骨留住了腳步,國家地質部地質科學院遂派出古生物專家前往發掘。3年的發掘結果令人震驚,多達30噸的龍骨被運回北京,部分龍骨被裝配成兩具恐龍骨架,分別陳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館和山東省博物館,其中一具骨架高8米、長15米。因其體形高大,被命名為「巨型山東龍」。經專家鑑定,這些龍骨是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的鴨嘴龍,而且是人類以前從未發現的新屬種。更讓人吃驚的是,數量如此驚人的化石,只是龍骨澗埋藏點的一小部分。
1989年4月至1991年11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同諸城市組成科考隊,在龍骨澗一帶展開第二次發掘。經過近4年的發掘、修復、補配,於1992年5月合成一具高9.1米、長16.6米的恐龍骨架。這具目前世界上最高大的鴨嘴龍骨架,現陳列於諸城市恐龍博物館內。科考隊領隊、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趙喜進教授將其命名為「巨大諸城龍」。同時,現場還發掘出與鴨嘴龍同時代生活的大批脊椎動物化石,如肉食龍牙齒、虛骨龍爪尖、鱷類牙齒和甲片、龜鱉類甲片等。
兩次大規模科學發掘,共出土50多噸恐龍化石,裝配起4具恐龍化石骨架。
從2008年1月開始,趙喜進率領科考隊展開第三次發掘,目前挖掘面積近1萬平方米,發現大量恐龍化石,已確認的就有7個恐龍屬種。其中有碩大的角龍、小巧的鸚鵡嘴龍、高大的鴨嘴龍、兇猛的霸王龍,還有角龍、甲龍、虛骨龍、禿頂龍等,有些屬種化石填補了恐龍研究領域的空白。此外,還發現眾多恐龍蛋化石、恐龍腳印。最讓人興奮的是,科考隊竟在龍骨澗一個約20多平方米的範圍內,發掘出比「巨大諸城龍」更粗更長的鴨嘴龍股骨、肱骨、肋骨、脛骨、肩胛骨化石,如此集中很可能源於同一具恐龍。這具「巨無霸」一旦裝架成功,將令世界炫目!
化石曝露面積世界最大
4月1日,記者來到諸城市西南角龍都街道庫溝村的龍骨澗發掘現場,這裡距諸城市區10公裡。發掘現場分兩處,一處是庫溝恐龍化石長廊,在長300多米、寬10米、均深4米的斜坡上,高低錯落分布著3000多塊巨大的恐龍化石,化石縱橫交錯,互相疊壓,宛如一道浮雕式長廊。另一處是龍骨澗恐龍化石帶,在長700米、寬200米的區域內,已發現化石2000多塊。順著時光隧道回到7000萬年前,這些靜寂無聲的龐然大物如果還原成活體,如此眾多該是多麼令人心悸!
距龍骨澗約五六華裡,便是詩翁臧克家的家鄉臧家莊。緊挨著臧老故居的,是另一個發掘現場。這是一個呈圓盤型的恐龍化石多層分布集群,3500平方米的區域內,集中了多層化石,已發現較完整的化石2600多塊。
恐龍化石的修復車間坐落在城南。發掘現場產出的化石被裹上厚厚的石膏後運到這裡,然後由專業人員小心翼翼地拆封、修復。在這裡,我們遇到了正在指導修復、補配「巨無霸」的趙喜進教授。「我們計劃在今年6月完成裝架,這具恐龍骨骼高達10米以上、長約20米。我打算將其命名為"中國龍"。」
趙喜進1935年生於山東莒縣,少年時代生活學習在煙臺,1955年由國家派往莫斯科大學,主修地質古生物學專業。在那裡,他第一次見到了恐龍化石。此後近半個世紀以來,他一直從事恐龍及中生代地層學研究,與恐龍結下不解之緣,被業內人士譽為「恐龍王」。
趙喜進說,諸城不僅庫溝、臧家莊、侯家屯3個地點有恐龍化石,在玉皇、西寨、西見屯、孫家黑龍溝、南朱解、羅合頭、李家莊、小黑龍溝、南老村、小兩河、下常旺鋪、上常旺鋪、唐家窪、張祝河灣、解家莊等26個村莊,均有恐龍化石發現,未來的發現可能更加驚人。諸城因此被國家有關部門命名為「中國龍城」。精神矍鑠的趙喜進兩眼放光:「我與恐龍打了一輩子交道,走過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恐龍化石發現地,像龍骨澗這樣大規模的恐龍化石群,這麼多的種類,這麼高的富集度,還從未見過!它是目前世界範圍內已發現的曝露面積最大的恐龍化石群。」
化石是古生物學研究的惟一對象。通過它,人們可以恢復特定地質歷史時期生物的行為特徵、生活習性、生存環境。趙喜進也試圖讓這些冰冷無言的化石說出更多,並通過它們重返白堊紀,探尋諸城鴨嘴龍的生活。
在趙喜進的工作室,記者見到4張恐龍生活場景模擬圖,分別顯示恐龍生活的4種區域:淺水區、河漫區、深水區、丘陵區。一張圖上,丘陵疊翠,湖泊點綴,交錯生長的闊葉、被子植物蔥蘢茂密,生活在淺水裡的恐龍怡然自得地吃著蕨類植物。另外3張圖,恐龍或在沙灘漫步,或在叢林徜徉,或在深水活動,四周長滿橡樹、銀杏樹、鐵樹等各種綠色植物。
「從圖上可以看出,恐龍生活的白堊紀,萊諸盆地四季如春、氣候溼潤、水草豐茂、風景秀麗,適宜各種恐龍生存。」趙喜進說。
生活在距今約7000萬年前後的中生代白堊紀晚期的鴨嘴龍,屬鳥臀目恐龍的鴨嘴龍科,因其嘴形似鴨嘴而得名,棲息於湖泊沼澤地區,是一種水陸兩棲型爬行動物,以岸邊的植物和水中的蚌類為食物。它前肢短小,後肢長且粗壯,趾間有蹼,可在陸地站立行走,也可潛入水中划水,由於沒有銳利的牙齒、犄角、刺、堅硬的外殼等護身武器,遇到肉食性恐龍襲擊時只能逃跑。鴨嘴龍是卵生動物,下蛋就像現在的烏龜一樣,一般在湖泊岸邊挖一個坑,把蛋下在裡邊,用樹枝和葉子以及沙土埋上後揚長而去,依賴陽光孵化。到一定時候,鴨嘴龍會重新回到產蛋地,用喙把蛋殼啄開,讓小恐龍破殼而出。
「鴨嘴龍為什麼長得如此巨大?」記者問。
「爬行動物的特點是不住地吃,不住地長,直到死都在生長。萊諸盆地自然環境優越,食物來源豐富,恐龍長得如此雄壯高大也就不足為奇了。」趙喜進說。
滅絕原因可能有四種
究竟什麼原因導致恐龍滅絕?「恐龍滅絕的原因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主要有4種假說,即小行星撞擊說、氣候變化說、火山爆發說及恐龍自身疾病等,我認為,萊諸盆地恐龍滅絕有4種可能。」趙喜進說。
第一種可能是,由於強烈的地殼運動或火山爆發或地震,伴隨著洪流爆發而集群死亡。龍骨澗南約3華裡便是火山巖地帶。「產出的化石中,混雜著的火山灰和礫石就是實證。」此外,在諸城文明史記載中,也曾多次發生過地震。從地質圖上看,諸城南部地區為多震地區。
第二種可能是致命瘟疫流行,恐龍傳染疾病而滅絕。趙喜進的依據是,他在新發掘的恐龍骨骼上,發現了兩塊骨結核。「這不是骨骼本身成分,而是骨瘤,或者說是骨癌。」
第三種可能是,因地球引力變化,北冰洋海水流到太平洋,導致溫度降低,恐龍無法正常繁殖而滅絕。「當代試驗表明,鱷類動物在26-34攝氏度所繁殖後代全為雌性,在34-36攝氏度所繁殖後代均為雄性。作為鱷類動物的"堂兄弟",恐龍在一定溫度下繁殖的後代,也可能是單性。」
還有一種可能,白堊紀晚期氣候變化,裸子植物減少,被子植物增多。恐龍吃被子植物消化不良,會放很多屁。因恐龍稠密,恐龍屁使臭氧層變薄,最終導致氣候變化,植物枯萎、恐龍滅絕。
「不管怎樣,恐龍作為一種動物消失了,可同時,它可能演化成了其他種類的動物。」趙喜進說,虛骨龍化石裡發現有類似羽毛的成分,也許虛骨龍是鳥類的祖先。
為什麼龍骨澗的恐龍化石如此集中?「這些恐龍可能是群體生活,也許是在一起遊移活動時,突然間遭到某種外力作用,然後被洪流集體衝積搬運到這裡,屍骨被泥沙迅速填埋,與空氣隔絕,從而保留下來。在搬運過程中,恐龍屍骸被洪水衝散了架。」
「恐龍屍骨既然是洪水衝來的,也許這些恐龍不是當地的?」
「從化石的磨圓度來看,這些骨頭沒有經過長時間摩擦,骨骼外表仍很尖銳、粗糙,說明恐龍生活棲息地就在當地這個範圍。很可能是毀滅性的火山爆發,導致恐龍滅亡後,洪水將恐龍屍骨移動,最終在龍骨澗一帶沉積。」趙喜進說。
開發性保護亟待加強如此驚人的恐龍化石群,如何開發、保護?諸城市旅遊局局長王克柏介紹,諸城在3次發掘中已耗費巨資,1997年建起江北最大的恐龍文化主題博物館,館內設6個展廳,建築面積5400平方米,其中鴨嘴龍展廳專門展示「巨大諸城龍」。
在庫溝、臧家莊兩個發掘點,諸城準備投資15億元,規劃6000畝,建設龍骨澗地質公園、文化產業園。首期採用恐龍的形狀建設主場館,主要展示世界規模最大的恐龍化石長廊、世界品種最多的恐龍化石集群、世界個體最高的鴨嘴龍化石骨架等,其中恐龍化石骨架展示將達100多具。同時,通過遠古環境復原、聲光電高科技再現、文化藝術展演等多種手段,把龍骨澗打造成集科研、科普、觀光、休閒及文化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旅遊目的地。
趙喜進說,恐龍化石在裝架展示、研究利用的同時,要特別注重保護。挖掘或裸露的化石很容易風化,必須及時打上膠,並定期作防腐處理。「除建成室內陳列館展示外,發掘的其它化石研究後,要及時回埋。」
硬體要投資,軟體也要跟上。「恐龍發掘、修復、裝架乃至研究,每一步都需要技術指導,這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質的專業人才隊伍,需要掌握地質、生物、外語、攝影等多門知識,但現在研究和保護的專業隊伍必須加強。」趙喜進說。
王克柏介紹,諸城已選聘50多名專業人才和優秀大中專畢業生,組建了恐龍化石發掘、修復、科研3支隊伍。目前,龍骨澗地質公園也正在積極申報國家地質公園、國家自然和文化雙遺產,爭取國家在科研、資金等方面給予更多支持。
「從美學角度,龍骨澗及其相鄰的涓河具有絕妙的、優美的自然風貌;從科學角度,龍骨澗具有突出的、罕見的地質結構;從保護角度,龍骨澗屬於稀少的、不可再生的自然現象;從歷史文化角度,龍骨澗具有眾多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申報國家地質公園和雙遺產後,可以更好地保護化石資源,更好地發揮它在科學知識普及、文化產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王克柏說。
(責任編輯:廖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