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諸城出土15000多塊白堊紀晚期恐龍化石(圖)

2021-01-15 搜狐網

  本報2月2日訊(記者 趙曉林)從山東諸城市區往西南方向走不遠,就到了龍都街道庫溝村北小嶺下的一片神秘區域——— 恐龍澗。這裡出土的恐龍化石讓世人尤其是古生物學家感到震驚與振奮。記者近日專程前往探訪。

  進入寬大、封閉的庫溝恐龍化石長廊大棚,記者眼前呈現出一幕令人震驚的場景:在長500米、均深26米、呈45度的斜坡上,椎骨、尾骨、肱骨、肋骨……形形色色的巨型恐龍遺骸密密麻麻地鑲嵌在灰褐色的巖石中,每個化石上面附有小卡片,標明化石屬於什麼恐龍的哪個部位。

  規模最大的恐龍化石群

  記者採訪了參加遺址發掘工作的諸城市旅遊局副局長崔衛生。他告訴記者,諸城市境內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恐龍化石資源,被國土資源部命名為「中國龍城」,1964年和1988年進行過兩次大規模的發掘,發掘並裝架成功具有世界影響的「巨型山東龍」、「巨大諸城龍」等鴨嘴龍化石骨架。從2008年1月開始,這裡進行了第三次大規模發掘,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果。截至目前,已發現庫溝恐龍化石長廊、恐龍澗化石隆起帶、臧家莊化石層疊區等三處大規模恐龍化石埋藏地,發現恐龍化石15000多塊。

  恐龍澗化石暴露面積23000平方米,是一處由多個化石密集區構成的化石集群。庫溝恐龍化石長廊是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規模最大的恐龍化石群,在其不遠處還有兩處遺址,一是恐龍澗化石隆起帶,長300米,寬20餘米,發現化石3000多塊。二是臧家莊化石層疊區,有3000多塊恐龍化石。據專家考證,這些恐龍化石群形成於約7000萬年前,化石的典型性、稀有性及代表性非常突出,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著名恐龍研究專家徐星教授對記者說,就化石點本身來說,面積是世界上最大的,種類是亞洲已知最多的。這個地區晚白堊世地層發育齊全,當地地質和恐龍化石對於研究晚白堊世恐龍大滅絕至關重要。這裡的恐龍化石群以大型植食性恐龍鴨嘴龍為主,最近發掘出了鴨嘴龍長175釐米的股骨、長140釐米的肩胛骨、長110釐米的肱骨。經初步鑑定,這些化石均是目前發現的最大鴨嘴龍骨骼。目前,化石修復組裝工作已經完成,專家初步將其命名為「巨大華夏龍」,其體長超過21米,比「世界龍王——— 巨大諸城龍」長近4米。

  至少已發現10個恐龍屬種

  徐星說,這次新發現的恐龍種類大約有6、7種,其中有新的屬種,對於研究恐龍的演化和遷徙意義重大。去年10月,這裡發掘出一具尚不明屬種的完整恐龍化石骨架,極有可能是一個新的恐龍屬種,是恐龍澗進行第三次發掘以來的又一重大發現,這具化石骨架目前已運到北京進行進一步研究。至此,恐龍澗發現的恐龍屬種至少已達10個,包括三種大型角龍、兩種暴龍、至少兩種以上的鴨嘴龍,以及甲龍、虛骨龍等。其中,北美地區以外首次發現的大型角龍類化石、完整的原角龍類化石骨架、較完整的大型暴龍類化石等重大發現,均填補了恐龍研究領域的空白。首次發現的大型角龍類化石,對研究晚白堊世恐龍遷徙意義重大,打破了恐龍學界關於亞洲沒有大型角龍的猜測,對於研究晚白堊世氣候、地理以及環境變遷、生物進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科考價值。

  此外,這裡還發現一具完整的原角龍類幼龍化石骨架,如此完整的原角龍類化石骨架在世界上還是首次發現。

  投資15億元建地質公園

  記者從崔衛生那裡了解到,經國內外數十位知名恐龍研究專家考察證實,這裡是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規模最大、化石儲量最豐富的恐龍化石群。

  針對此處遺址的發掘和開發等相關問題,崔衛生說,以恐龍澗為核心區的諸城白堊紀恐龍地質公園已被中科院、中國地質科學院命名為恐龍科研科普基地和地質科研科普基地,順利通過國家地質公園的評審,正在積極申報世界地質公園、世界自然遺產和世界地質奇觀。現在,諸城準備在庫溝、臧家莊兩個發掘點,投資15億元建設諸城白堊紀恐龍地質公園和文化產業園。首期將採用恐龍的形狀建設主場館,主要展示世界規模最大的恐龍化石長廊、世界品種最多的恐龍化石集群、世界個體最高的鴨嘴龍化石骨架等,其中恐龍化石骨架展示將達100多具。同時,通過遠古環境復原、聲光電高科技再現、文化藝術展演等多種手段,把恐龍澗打造成集科研、科普、觀光、休閒及文化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旅遊目的地。

相關焦點

  • 諸城恐龍化石探秘(圖)
    結果顯示:在龍都街道庫溝村和臧家莊,發現的恐龍化石數量之多、富集度之高、種類之豐富,是目前世界上任何地區所無法比擬!  經專家論證,諸城地區晚白堊世地層發育齊全,化石的典型性、稀有性、代表性非常突出,是以大型鴨嘴龍類為代表的晚白堊世恐龍聚居地。當地地質和恐龍化石對於研究白堊紀晚期恐龍大滅絕至關重要,對研究古地理、古氣候、古環境也有重要科研意義和現實意義。
  • 山東出土鸚鵡嘴恐龍化石
    據新華社濟南5月19日電 山東省諸城市恐龍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最近發現並發掘出土了一具較為罕見的鸚鵡嘴恐龍化石(上圖),為人們研究古地理、古氣候、古生物進化及地球變遷史提供了重要實物依據。  據介紹,鸚鵡嘴龍是一種鳥腳類恐龍,形體似蜥蜴,因嘴巴彎曲成鉤狀,形似鸚鵡的嘴而得名,其身長多在0.8米至1.5米之間,是體形最小的一種素食類恐龍,生活在距今約7000多萬年前的中生代白堊紀時期。  山東是迄今為止發現恐龍遺蹟較為集中的地區,這次發現鸚鵡嘴龍化石的諸城更有「恐龍之鄉」之稱。
  • 山東諸城為何會有恐龍群化石,被稱為「中國龍城」?
    諸城不僅出土了世界上最大的鴨嘴龍化石,而且還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恐龍化石集群埋藏地,因此它也被原國土資源部命名為「中國龍城」。早在1964年,古生物學家就在諸城發現了恐龍化石。2008年,科考人員又來到諸城這片大地上探索,並在臧家莊臧克家墓地周圍發現了距今約7000萬年前的白堊紀地層。經過一年多的發掘,在3000多平方米的圓形區域內,工作人員發現了2000多塊恐龍化石。
  • 山東諸城:打造世界級恐龍主題館發展文化旅遊
    南海網諸城10月20日消息(南海網特派記者梁剛)細緻逼真的模型、多媒體的展示手段、巨大的恐龍骨架化石。今天下午,「文化強省看山東——第七屆中國網絡媒體山東行」大型採訪團來到諸城市,相繼參觀採訪諸城暴龍館和白堊紀恐龍地質公園,巨大的恐龍骨架,讓記者們仿佛穿越到白堊紀年代,看到了恐龍生活的場景。
  • 諸城暴龍:中國白堊紀的最強暴君
    諸城暴龍的化石骨架(來源:網絡) 諸城暴龍的化石發現於山東諸城。諸城以發現世界最大的恐龍墓地而聞名,出土了白堊紀晚期的大量恐龍骨骼化石,且聚集成片,為洪水泛濫平原環境下的特異埋藏。這裡發現的恐龍以鴨嘴龍類為主,最典型的就是前面介紹過的山東龍(見2020.6.4推文),但也包括諸城暴龍、中國角龍(見2020.6.16推文)等其他恐龍類型。
  • 中國最強恐龍:諸城暴龍,它的戰鬥力相比南巨龍如何?
    諸城暴龍諸城暴龍顧名思義就是在我國的山東諸城發現的一種暴龍。一直以來,許多小夥伴都以為暴龍是國外的特有的物種,因為暴龍大都是在國外被發現,比如霸王龍化石頻繁的在美國和加拿大被出土。實際上,早在1960年以前,在山東諸城考古學者就曾經發現過暴龍的牙齒,但是由於只發現了牙齒化石,無法推測其真身,所以一直也沒有一個定論。
  • 霸王龍親緣種化石現身山東 被命名為巨型諸城暴龍
    新華網濟南5月14日專電(記者 劉寶森)經古生物專家對此前在山東省諸城市發掘出土的兩件化石研究,最終證實化石屬於霸王龍的一個親緣種。專家日前將這種恐龍命名為巨型諸城暴龍。
  • 山東諸城發現一枚白堊紀含胚胎恐龍蛋化石(圖)
    22枚恐龍蛋化石圍成了一個「恐龍蛋窩」。  日前,記者從山東省諸城市恐龍文化研究中心獲悉,該市在發掘出的一窩含22枚恐龍蛋化石中,驚喜地發現一枚白堊紀含胚胎恐龍蛋化石。從恐龍蛋的骨骼和後肢看,其明顯具有獸腳類恐龍的特徵。
  • 鳶都龍城 諸城恐龍之旅遊記:暴龍館+恐龍公園
    帶羽毛的羽王龍化石,薄脆一些。4.諸城恐龍博物館(恐龍公園)最後,殺回到賓館附近的恐龍公園,這裡展出的最大的鴨嘴龍,巨大華夏龍的完整骨架,是必須一去的地方。大門,有點像魔法門的意思白色的尖尖的就是恐龍博物館的真身,附近擴建了公園,可以科普知識的同時,寓教於樂。走過這一段色彩斑斕的路總能令人心情愉快。
  • 山東諸城挖出30噸鑲滿恐龍骨骼化石礫巖
    新華社 發新華社濟南7月3日專電 中國考古人員近期對山東諸城白堊紀恐龍地質公園恐龍澗化石隆起帶進行研究性發掘時,發現一塊長5米、寬3米、高近2米,重逾30噸,鑲滿恐龍身體各個部位化石的礫巖,被形象地稱為「龍立方」。
  • 白堊紀恐龍繁殖受挫 不能孵化的恐龍蛋變化石(圖)
    最近,阿根廷出土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恐龍化石,再次讓「恐龍迷」激動不已。  其實,不必求遠,江蘇也是恐龍的故鄉之一。最近,在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現代快報《發現》周刊記者就見到了兩張最新的「恐龍家園圖」,從圖上看,恐龍的足跡遍布中國,其中也包括江蘇。
  • 恐龍時代還沒有太平洋?山東省此地發現兩種巨型恐龍竟有美洲表親
    在我國的山東省諸城市,有一個以恐龍化石為主題的國家地質公園,名字就叫山東諸城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又稱白堊紀恐龍地質公園,是因為這裡曾經發掘出大量的恐龍化石。諸城市位於山東省東南部,總面積2183平方公裡,有110萬常住人口,在6500萬年前,這裡曾是多種恐龍的生活區域,古生物考古學家在這裡發現諸城化石分布面積達1600平方公裡,出土化石的地方有30多處。
  • 山東有個世界最大的「恐龍墓地」,堪稱鴨嘴龍的地下王國
    說起恐龍化石,我們大家的目光可能更多地投向美洲和歐洲,這裡出土的恐龍化石最為有名,尤其是霸王龍以及一系列食肉恐龍化石。但實際上,東亞地區也是恐龍化石十分密集的地方,畢竟恐龍生活的年代分布範圍十分廣泛。然而要說世界上目前規模最大的恐龍化石埋藏地,還要數山東的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城,諸城。這裡發現了一條長500多米的恐龍化石「走廊」,這裡密集分布了上萬塊恐龍化石,宛如一塊巨型浮雕,是目前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地質奇觀。
  • 食肉食草恐龍聚集 煙臺萊陽曾是"白堊紀公園"(圖)
    而在距今約6500多萬年前的中生代白堊紀晚期,現萊陽一帶就曾經活躍著現已滅絕的大型爬行動物———恐龍。    10月16日,煙臺市博物館新館正式開館。    走進煙臺煙臺市博物館新館,在代表著煙臺古代史的「山海古韻」展廳,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在萊陽將軍頂發掘出土的恐龍蛋化石,恐龍蛋展臺的背後是將軍頂遺址的全貌。看著紅紅的圖層,很多人不知道,古老的膠東大地孕育著地球最原始的生命———這裡是世界發現恐龍化石最豐富的地區之一。
  • 「意外諸城角龍」或是「諸城中國角龍」本家
    外國古生物專家正在諸城白堊紀恐龍地質公園考察。本報記者 王琳 攝  5日,2010年山東諸城國際白堊紀陸相生態系統學術研討會正式結束。  「從這兩類恐龍下顎和牙齒特徵之間的比較來看,這兩類近親恐龍可能是由於個體之間食性的差異進而在漫長的演化中逐漸分道揚鑣,進化為不同的種群,同時生存在晚白堊的地球陸地上。」徐星告訴記者,「意外諸城角龍」的發現和命名具有很重要的古地理學意義,表明了亞洲和北美在白堊紀晚期有密切的聯繫。同時,為角龍在白堊紀晚期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表明角龍在白堊紀晚期的演化比想像中更為複雜。
  • 諸城恐龍化石家族添新屬種 現已正式命名「諸城中國甲龍」
    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19日訊 諸城因其境內出土了大量的恐龍化石而被譽為「中國龍城」。近日,中國古生物專家基於在諸城臧家莊化石點上採集的甲龍類右側腸骨化石,判斷其代表了一個甲龍類新種,將其命名為「諸城中國甲龍」。這一發現增加了諸城恐龍動物群中恐龍的多樣性。
  • 我國最大的肉食恐龍,身體長達12米,生活在山東,近親卻在北美洲
    霸王龍↑南方巨獸龍↑棘龍↑我國國土面積達960萬平方公裡,在我國國土上也出土過多種恐龍,其中也有不少食肉恐龍,那麼哪種食物恐龍最大呢?目前公認諸城暴龍為我國已知體型最大的食肉恐龍。比我國發現的肉食恐龍特暴龍、克拉瑪依龍、永川龍,吉蘭泰龍等的體型都大。諸城暴龍↑諸城暴龍與霸王龍同屬暴龍科,這種大型肉食性恐龍生存在白堊紀晚期的東亞地區,化石發現於山東省諸城市的王氏群,此地也是世界上恐龍化石含量最高的地域之一。
  • 中國發現的首個角龍科恐龍化石被命名為「諸城中國角龍」
    這是發掘出土的角龍科恐龍化石8月27日,山東諸城舉行諸城恐龍化石發掘成果媒體行動新聞通報會,對2008年1月以來第三次大規模發掘成果進行總結。科研人員介紹,他們2008年在諸城市發掘出土的角龍科恐龍化石,已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命名為「諸城中國角龍」。這是自2008年1月開始的諸城市第三次大規模恐龍化石發掘以來首個被命名的恐龍新屬種,也是這次科考發掘中的重大發現之一。
  • 廣東發現大量白堊紀時期恐龍化石 恐龍為何偏愛這裡?
    昨天,本報記者深入搜集我省的恐龍分布資料,並專訪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及佛山地質局總工程師,試圖解開7000萬年前廣東恐龍的謎團。焦點:恐龍為何偏愛廣東?除了佛山三水以及日前發現恐龍蛋化石的大瀝,其實河源、南雄等地都是恐龍化石發現的「大戶」,這些化石大多也屬於白堊紀晚期。
  • 諸城中國暴龍主題館開館試運營
    新華網濟南6月1日專電(記者劉寶森)諸城中國暴龍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