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權威學術期刊《地質通報》刊登了由諸城市恐龍文化研究中心王克柏、張豔霞、陳樹清、王培業及山東省地質科學研究院陳軍等撰寫的《山東諸城地區晚白堊世一新的甲龍類恐龍》一文,一種新的甲龍類恐龍被正式命名為「諸城中國甲龍」。 成果基於在諸城臧家莊化石點上白堊統王氏群中採集的一個較完整的甲龍類的右側腸骨,建立了一甲龍類的新屬種:諸城中國甲龍Sinankylosauruszhuchengensis。
甲龍是四足行走的植食性恐龍。它們全身披著「鎧甲」,腦袋小,脖子短,四肢也較短,後肢比前肢長,身體笨重,只能用四肢在地上行走。甲龍一般分為甲龍科和結節龍科,進步的甲龍科長有尾錘。
諸城是我國最重要的晚白堊世恐龍化石產地,此前發現了鴨嘴龍類、角龍科、纖角龍科、蜥腳類、暴龍科、竊蛋龍類的化石材料,諸城中國甲龍的發現增加了諸城恐龍動物群中恐龍的多樣性。
諸城中國甲龍的發現為晚白堊世時期諸城地區與北美洲在坎潘期有著相似的恐龍類群提供了更多證據,為恐龍的生物地理分布及演化關係提供了重要信息,對研究晚白堊世恐龍動物群之間的相互關係具有重要的價值。
諸城地區發現的恐龍物種與北美發現的一些恐龍種類非常相似:山東諸城地區的鴨嘴龍科恐龍山東龍和北美洲的埃德蒙頓龍之間存在著較為緊密的親緣關係;諸城臧家莊化石點發現的巨型諸城暴龍為暴龍科一大型肉食性恐龍,屬北美洲霸王龍的近親物種;除角龍科外,在北美洲上白堊統中發現的恐龍類群,例如暴龍科、鴨嘴龍科、腫頭龍科、似鳥龍科、傷齒龍科等,在晚白堊世的亞洲都生活有相似的類群,諸城臧家莊化石點發現的諸城中國角龍證實了亞洲也存在大型的角龍科恐龍。
(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鵬 通訊員 閆團祥 張豔霞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