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發現身上長滿尖刺的新恐龍!
山東是中國恐龍化石資源豐富的地區,也是新中國建立後最早發現恐龍化石的地方。進入21世紀之後,古生物學家在諸城市進行了大規模的發掘並且發現了豐富的化石。最近,根據一塊化石,一種新的山東恐龍被命名,它就是諸城中國甲龍。
中國甲龍的化石僅僅只有一塊右側腸骨,其編號為ZJZ-183,發現於山東省諸城市龍都街道見屯社區臧家莊村,地層為上白堊統王氏群紅土崖組下部。這塊化石其實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經被發現,直到最近才被研究發表。
圖註:發現化石的位置,圖片來自論文
圖註:一塊腸骨,而且不完整,圖片來自論文
中國甲龍(Sinankylosaurus),屬名來自「Sinae」(意為「中國」)、「Ankylo」(意為「癒合的」)及「saurus」(意為「蜥蜴」),意思是「來自中國的癒合蜥蜴」。中國甲龍的模式種名為諸城中國甲龍(Sinankylosaurus zhuchengensis),種名則是代表了發現其化石的山東省諸城市。關於中國甲龍的研究論文發表在學術期刊《地質通報》上,論文名為《山東諸城地區晚白堊世一新的甲龍類恐龍》,作者是來自諸城市恐龍文化研究中心和山東省地質科學研究院的工作人員。
中國甲龍長什麼樣子呢?其實我們並不確定,因為化石僅僅包括了一塊不完整的腸骨,所能提供的信息真的是非常有限,甚至都無法確定中國甲龍屬於甲龍科還是結節龍科,只能確定其屬於甲龍亞目(Ankylosauria)。
圖註:甲龍科(左)和結節龍科(右)的區別,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腸骨(紅色)在甲龍類身上的位置,圖片來自網絡
既然屬於甲龍亞目,那麼中國甲龍肯定是腦袋較小,身體粗壯,以四肢緩慢行走的。在中國甲龍的背上和四肢等部分長有堅硬的骨片和尖尖的骨刺,這些結構組成了一層「鐵布衫」,能夠有效防禦食肉恐龍的攻擊。至於中國甲龍的尾巴上有沒有能夠作為武器的堅硬骨錘,我們就不得而知啦。
除了中國甲龍的外形和身體特徵,關於中國甲龍的長度和重量也是未知的,儘管新聞報導中介紹其長度可達10米,但是它的體長可能只有5米,體重接近2噸。關於中國甲龍的認知還需要更多的化石材料,我們目前所知道的其實是非常有限的。
圖註:縉雲甲龍與人類的體型對比,中國甲龍的體型應該相似,圖片來自網絡
根據發現化石的地層,我們得知中國甲龍生活在距今7500萬年前晚白堊世的中國山東,當時的山東是恐龍的樂園,生活著各種各樣的恐龍。除了中國甲龍,這裡還有同屬於甲龍亞目的繪龍(Pinacosaurus),屬於角龍下目的中國角龍(Sinoceratops)、諸城角龍(Zhuchengceratops)及坐骨角龍(Ischioceratops),屬於腫頭龍類的微腫頭龍(Micropachycephalosaurus),屬於鴨嘴龍類的山東龍(Shantungosaurus),屬於蜥腳類的諸城巨龍(Zhuchengtitan)。
圖註:白堊紀時山東的復原圖,作者:趙闖
上面介紹的全部都是植食性恐龍,當時的頂級掠食者是諸城暴龍(Zhuchengtyrannus),這種「袖珍霸王龍」是晚白堊世時期山東的王,它不僅能夠捕殺像山東龍這樣的大型植食性恐龍,也能夠捕殺中國甲龍。不過考慮到中國甲龍的數量較少,而且與諸城暴龍的生活環境可能並不重疊,所以它不是諸城暴龍食譜上的主菜。
圖註:山東龍復原圖,作者:趙闖
圖註:諸城暴龍的復原圖,圖片來自網絡
中國甲龍是晚白堊世諸城恐龍動物群最新的成員,它的研究命名也增加了諸城恐龍動物群的物種多樣性。縱觀晚白堊世坎帕階的北半球,特別是亞洲東部和北美洲,兩地有著種類構成相似恐龍動物群,也顯示了當時恐龍動物群存在著跨洲際的遷移和交流,這些化石證據為我們研究恐龍的生物地理分布和演化關係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參考資料:
王克柏、張豔霞、陳樹清、王培業、陳軍(2020)「山東諸城地區晚白堊世一新的甲龍類恐龍」。地質通報39 (7): 958–962.
壹點號江氏小盜龍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