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侯素寬博士與美國紐約理工學院醫學院、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研究團隊合作,採用兩種牙齒中磨痕方法,對中國北方和希臘的長頸鹿類化石進行了綜合的食性分析和對比,以侯素寬為通訊作者的相關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刊物《古地理、古氣候、古生態》(2016,Vol.449: 194-204)上。
食草動物的食性可以直觀地反映動物生活期間的古植被情況,進而用於推測動物生存時代的古環境。不同類型的食性分析方法可以反映不同時間尺度上的食性變化。其中,肉眼可見的中磨痕(mesowear)可以反映個體在一段時間內(幾十天)到一年左右的飲食偏好,因其具有操作的便利性、經濟性和預測的準確性,成為近年來廣為應用的食性分析方法。傳統的中磨痕方法以有蹄類第二個臼齒的頰側齒尖為研究對象,根據齒尖高度及磨耗狀態劃分出不同的磨耗類型,進而推測有蹄類的食性。新的牙齒中磨痕方法則適應於牙齒釉質磨耗後呈帶狀的類型,研究區域位於臼齒咬合面頰側的第二個釉質帶上,根據不同的磨耗形態劃分為四個類型,分別代表典型的食嫩葉的類型(browser)、混合類型(mixed-browser和mixed-grazer)以及典型的食草類型(grazer)。
現生長頸鹿科只有長頸鹿和霍加狓兩個屬,二者均以嫩葉為食,霍加狓的食物中可能還包括一部分水果的成分。而晚中新世的長頸鹿科化石則發現了超過15個種,食性具有很大的變異範圍。為了檢驗化石類型的食性,研究團隊以8個食性確定的現生反芻類屬種統計數據為基礎,對190件化石長頸鹿類標本進行了牙齒中磨痕數據採集,運用判別函數分析方法分析了新舊兩種中磨痕方法的四個變量,進而對化石長頸鹿類的食性進行了推測和對比。
研究結果顯示,希臘(Pikermi地點和Samos地點)的長頸鹿類化石含大量的食草類型,而中國(中國北方和臨夏盆地)的長頸鹿類化石則包含更多的混合食性類型。這表明在晚中新世,受地中海氣候影響的希臘可能較受東亞季風影響的中國的氣候更加溼潤。
此項研究得到中國國家自然科學青年基金項目和Nikos Solounias個人資助。
圖1 化石長頸鹿牙齒中磨痕變量類型統計圖; A,Samos地點;B,Pikermi地點;C,臨夏盆地;D,中國北方(侯素寬供圖)
圖2 化石長頸鹿食性類型分布圖(侯素寬供圖)
圖3 化石和現生長頸鹿類的食性(復原圖由陳瑜繪製)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侯素寬博士與美國紐約理工學院醫學院、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研究團隊合作,採用兩種牙齒中磨痕方法,對中國北方和希臘的長頸鹿類化石進行了綜合的食性分析和對比,以侯素寬為通訊作者的相關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刊物《古地理、古氣候、古生態》(2016,Vol.449: 194-204)上。
食草動物的食性可以直觀地反映動物生活期間的古植被情況,進而用於推測動物生存時代的古環境。不同類型的食性分析方法可以反映不同時間尺度上的食性變化。其中,肉眼可見的中磨痕(mesowear)可以反映個體在一段時間內(幾十天)到一年左右的飲食偏好,因其具有操作的便利性、經濟性和預測的準確性,成為近年來廣為應用的食性分析方法。傳統的中磨痕方法以有蹄類第二個臼齒的頰側齒尖為研究對象,根據齒尖高度及磨耗狀態劃分出不同的磨耗類型,進而推測有蹄類的食性。新的牙齒中磨痕方法則適應於牙齒釉質磨耗後呈帶狀的類型,研究區域位於臼齒咬合面頰側的第二個釉質帶上,根據不同的磨耗形態劃分為四個類型,分別代表典型的食嫩葉的類型(browser)、混合類型(mixed-browser和mixed-grazer)以及典型的食草類型(grazer)。
現生長頸鹿科只有長頸鹿和霍加狓兩個屬,二者均以嫩葉為食,霍加狓的食物中可能還包括一部分水果的成分。而晚中新世的長頸鹿科化石則發現了超過15個種,食性具有很大的變異範圍。為了檢驗化石類型的食性,研究團隊以8個食性確定的現生反芻類屬種統計數據為基礎,對190件化石長頸鹿類標本進行了牙齒中磨痕數據採集,運用判別函數分析方法分析了新舊兩種中磨痕方法的四個變量,進而對化石長頸鹿類的食性進行了推測和對比。
研究結果顯示,希臘(Pikermi地點和Samos地點)的長頸鹿類化石含大量的食草類型,而中國(中國北方和臨夏盆地)的長頸鹿類化石則包含更多的混合食性類型。這表明在晚中新世,受地中海氣候影響的希臘可能較受東亞季風影響的中國的氣候更加溼潤。
此項研究得到中國國家自然科學青年基金項目和Nikos Solounias個人資助。
圖1 化石長頸鹿牙齒中磨痕變量類型統計圖; A,Samos地點;B,Pikermi地點;C,臨夏盆地;D,中國北方(侯素寬供圖)
圖2 化石長頸鹿食性類型分布圖(侯素寬供圖)
圖3 化石和現生長頸鹿類的食性(復原圖由陳瑜繪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