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脊椎所在羊亞科起源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11-29 中國科學院

古脊椎所在羊亞科起源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9-01-23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羊亞科是與現代人類發展關係最密切的哺乳動物類群之一,據報導世界上養殖的羊(包括山羊Capra和綿羊Ovis)大約有20億頭,是數量最多的牲畜,為人類社會提供了穩定的肉食、奶食,以及生物纖維的來源。羊類在人類社會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與羊類的生態適應性有密切的關係。羊亞科是反芻類中,最適合乾旱、寒冷、高海拔等瘠薄生存環境的類群,例如,羊亞科中的麝牛(Ovibos)生存於北極圈以內的冰原和苔原,是陸生大型植食性動物中分布緯度最高的;鬣羊(Ammotragus)分布於乾旱的撒哈拉沙漠邊緣地帶;巖羊(Pseudois)、塔爾羊(Hemitragus)、藏羚羊(Pantholops)以及山羊和綿羊的部分種類(如Capra falconeriOvis hodgsoni等)分布於極端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對惡劣環境的良好適應性使得羊類在第四紀的嚴酷環境下獲得極大的發展,並且與人類的發展相契合,成為第四紀到全新世最為成功的哺乳動物類群之一。但羊亞科的起源研究處於比較滯後的狀態,羊亞科在7~8百萬年之前的報導非常稀少,中中新世的擬羊羚(Caprotragoides)-特提斯羚(Tethytragus)-詹氏羚(Grentrytragus)支系,被認為是羊亞科最早的基幹類群,它們分布於南亞至地中海周邊地區,但它們與現代羊亞科的演化關係並不清楚。一項基於分子生物學的研究推測現代羊亞科可能起源於晚中新世早期存在於地中海與東歐之間的大群島之中,然而,該假設並沒有直接的化石證據加以支持。而最近發表的發現於西藏札達盆地上新世(~5百萬年)的喜瑪拉雅原羊(Protovis himalayensis)被認為是現代羊族的最古老類型,該研究強烈暗示了現代羊類有可能起源於青藏高原。

  在中國,古生物學家布林於1937年曾報導過發現於青藏高原北部柴達木盆地一批保存較好的早期牛科動物的化石,當時布林已注意到這些化石中的某些類群與現代青藏高原上的某些羊亞科,如塔爾羊(Hemitragus)、藏羚羊(Pantholops)在角心形態上的相似之處,但限於當時的認識水平,並沒有把這些材料與羊亞科的起源聯繫起來。後來的研究證明,出產柴達木盆地材料地層的時代從中中新世延續到晚中新世早期,與羊亞科起源的時間相契合。最近,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對布林當年發表的材料,並結合新發現的青藏高原北緣的早期羊亞科化石進行了重新研究,證明這些材料與羊亞科的起源密切相關。研究發現,這些早期羊亞科材料可以分成兩個類型,其一包括庫羊(Qurliqnoria cheni)和託素羊(Tossunnoria pseudibex),有可能與現生青藏高原的一些本土類型,如藏羚羊(Pantholops)、塔爾羊(Hemitragus)相關;其二包括敖羚(Olonbulukia sp.)、小原大羚相似種(?Protoryx cf. P. enanus)、粗角羚相似屬(cf. Pachytragus sp.),則可以與晚中新世晚期的歐亞大陸其它羊亞科類群聯繫在一起,並且很可能與現生羊亞科的起源相關。因此,研究人員推測,現代羊亞科在早期的演化中心很可能是中中新世晚期到晚中新世早期的青藏高原及其北緣地區。在這一時期,青藏高原發生了快速的隆升,海拔接近於現代的高度,其生態環境也急速向高海拔的極端生態環境發展。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早期的羊亞科動物很好地適應了寒冷和乾旱的瘠薄生存環境,並在高原上快速發展、演化,最終在第四紀的冰期重新走出西藏,成為現代最成功的動物類群之一。該研究最近在Journal of Paleontology在線發表。

  文章連結

 

圖1. 布林1937年發表的柴達木盆地羊亞科化石(王世騏供圖)

圖2. 現代羊亞科及基幹類群在青藏高原周邊的演化關係(王世騏供圖)

  羊亞科是與現代人類發展關係最密切的哺乳動物類群之一,據報導世界上養殖的羊(包括山羊Capra和綿羊Ovis)大約有20億頭,是數量最多的牲畜,為人類社會提供了穩定的肉食、奶食,以及生物纖維的來源。羊類在人類社會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與羊類的生態適應性有密切的關係。羊亞科是反芻類中,最適合乾旱、寒冷、高海拔等瘠薄生存環境的類群,例如,羊亞科中的麝牛(Ovibos)生存於北極圈以內的冰原和苔原,是陸生大型植食性動物中分布緯度最高的;鬣羊(Ammotragus)分布於乾旱的撒哈拉沙漠邊緣地帶;巖羊(Pseudois)、塔爾羊(Hemitragus)、藏羚羊(Pantholops)以及山羊和綿羊的部分種類(如Capra falconeri、Ovis hodgsoni等)分布於極端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對惡劣環境的良好適應性使得羊類在第四紀的嚴酷環境下獲得極大的發展,並且與人類的發展相契合,成為第四紀到全新世最為成功的哺乳動物類群之一。但羊亞科的起源研究處於比較滯後的狀態,羊亞科在7~8百萬年之前的報導非常稀少,中中新世的擬羊羚(Caprotragoides)-特提斯羚(Tethytragus)-詹氏羚(Grentrytragus)支系,被認為是羊亞科最早的基幹類群,它們分布於南亞至地中海周邊地區,但它們與現代羊亞科的演化關係並不清楚。一項基於分子生物學的研究推測現代羊亞科可能起源於晚中新世早期存在於地中海與東歐之間的大群島之中,然而,該假設並沒有直接的化石證據加以支持。而最近發表的發現於西藏札達盆地上新世(~5百萬年)的喜瑪拉雅原羊(Protovis himalayensis)被認為是現代羊族的最古老類型,該研究強烈暗示了現代羊類有可能起源於青藏高原。
  在中國,古生物學家布林於1937年曾報導過發現於青藏高原北部柴達木盆地一批保存較好的早期牛科動物的化石,當時布林已注意到這些化石中的某些類群與現代青藏高原上的某些羊亞科,如塔爾羊(Hemitragus)、藏羚羊(Pantholops)在角心形態上的相似之處,但限於當時的認識水平,並沒有把這些材料與羊亞科的起源聯繫起來。後來的研究證明,出產柴達木盆地材料地層的時代從中中新世延續到晚中新世早期,與羊亞科起源的時間相契合。最近,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對布林當年發表的材料,並結合新發現的青藏高原北緣的早期羊亞科化石進行了重新研究,證明這些材料與羊亞科的起源密切相關。研究發現,這些早期羊亞科材料可以分成兩個類型,其一包括庫羊(Qurliqnoria cheni)和託素羊(Tossunnoria pseudibex),有可能與現生青藏高原的一些本土類型,如藏羚羊(Pantholops)、塔爾羊(Hemitragus)相關;其二包括敖羚(Olonbulukia sp.)、小原大羚相似種(?Protoryx cf. P. enanus)、粗角羚相似屬(cf. Pachytragus sp.),則可以與晚中新世晚期的歐亞大陸其它羊亞科類群聯繫在一起,並且很可能與現生羊亞科的起源相關。因此,研究人員推測,現代羊亞科在早期的演化中心很可能是中中新世晚期到晚中新世早期的青藏高原及其北緣地區。在這一時期,青藏高原發生了快速的隆升,海拔接近於現代的高度,其生態環境也急速向高海拔的極端生態環境發展。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早期的羊亞科動物很好地適應了寒冷和乾旱的瘠薄生存環境,並在高原上快速發展、演化,最終在第四紀的冰期重新走出西藏,成為現代最成功的動物類群之一。該研究最近在Journal of Paleontology上在線發表。
  文章連結
 
圖1. 布林1937年發表的柴達木盆地羊亞科化石(王世騏供圖)

圖2. 現代羊亞科及基幹類群在青藏高原周邊的演化關係(王世騏供圖)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古脊椎所等研究古老型智人向早期現代人演化過渡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劉武領導的課題組與國外學者合作在尋找古老型智人向早期現代人演化過渡的化石證據方面取得進展。課題組對貴州盤縣大洞中更新世晚期人類牙齒化石的研究發現一些可能與早期現代人出現有關的形態特徵,提示東亞大陸某些中更新世晚期人類可能已經呈現向早期現代人演化過渡的趨勢。
  • 古脊椎所等在華南更新世化石長鼻類的食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古脊椎所等在華南更新世化石長鼻類的食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6-07-28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自2004年以來,由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金昌柱帶領的科研團隊在廣西崇左及周邊地區的第四紀洞穴與裂隙堆積中陸續發現了代表更新世不同時期、繼承與連續性良好的哺乳動物群十餘個。
  • 古脊椎所科研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中國古生物學會近日評選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北京大學、西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科研團隊完成的十項成果入選,反映了我國古生物學者在各個分支領域所取得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創新研究成果。
  • 古脊椎所發現新鴨嘴龍類恐龍
    近十年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汪筱林團隊與山東萊陽市政府合作進行野外科學考察,在萊陽南郊的呂格莊鎮金崗口村附近的1、2號地點上白堊統王氏群地層進行了大規模發掘,目前在2號地點已發現5層連續分布的恐龍等脊椎動物化石富集層,搶救性採集了大量以恐龍為主的脊椎動物化石,取得了系列研究進展,如新材料的發現和對青島龍頭飾的再研究等。
  • 物理所寬禁帶半導體磁性起源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陳小龍研究員及其領導的功能晶體研究與應用中心一直致力於寬禁帶半導體磁性起源問題的研究。最近,他們從實驗和理論上證明了雙空位導致磁性,首次在實驗上給出了直接證據,為通過缺陷工程調控寬禁帶半導體的磁性提供了實驗基礎,相應結果發表在Phys. Rev. Lett. 106, 087205 (2011)上。
  • 巨犀起源與早期犀類系統發育研究取得進展
    研究表明,柯氏犀類與典型的巨犀類在頭骨和牙齒特徵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巨犀類是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僅分布於亞洲。晚期典型的巨犀類在顱基部有一個獨特的特徵:鼓後突明顯增大,與副乳突近於等長並癒合。新發現的退化祖犀在顱基部具有了這一特徵的雛形:鼓後突增大,並且有與副乳突癒合的趨勢。
  • 小盜龍食性研究取得新進展
    小盜龍食性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9-07-15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字體:>」則命名自中國古動物館館長、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王原,旨在向他多年來在古兩棲爬行動物研究和古生物學科普工作中所做出的傑出貢獻表達敬意。
  • 力學所等在非晶合金低溫比熱波色峰研究中取得進展
    力學所等在非晶合金低溫比熱波色峰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1-10 力學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近日,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德國明斯特大學與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等合作研究並取得進展。  研究以一系列非晶合金(金屬玻璃)及其對應的晶化產物為模型體系,開展了系統的低溫(1.9-100K)比熱測量。通過細緻分析低溫比熱的聲子和電子貢獻,精確分辨出各拓撲無序態非晶合金的波色峰位置和強度。研究發現,非晶合金的低溫比熱波色峰包含過剩的準局域聲子散射和背景的電子激活兩部分貢獻,但前者是主控的。
  • 微生物所等在捕食性子囊菌的起源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7月3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劉杏忠研究員和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安志強教授共同領導的研究團隊在捕食性子囊菌起源與進化方面所取得的新進展。捕食性真菌是通過營養菌絲形成的特化捕食結構來捕獲線蟲、變形蟲等微小生物作為營養源的一類特殊菌群。
  • 古脊椎所等在東亞更新世斑鬣狗化石的古蛋白研究中取得進展
    目前對於斑鬣狗起源和演化歷史的認識尚未統一,形態學、線粒體基因以及核基因得到的結果各不相同(圖1)。然而,多數分子數據來自歐洲,亞洲的研究開展較少,現僅有4個遺址點獲取有效的DNA數據,需補充更多數據。  斑鬣狗化石在東亞廣泛分布,在我國生存於更新世中期到全新世早期,目前有數十處化石點發現,為研究提供實物資料。
  • 中科大超導研究團隊在鐵基高溫超導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科大超導研究團隊在鐵基高溫超導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我校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物理系中科院強耦合量子材料物理實驗室陳仙輝、吳濤等人組成的超導研究團隊近日在鐵基高溫超導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一「石」一乾坤——走進中國科學院脊椎動物演化與人類起源重點實驗室
    在「從魚到人」的這段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的演化歷程中,許多關鍵節點的脊椎動物化石正是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學者首次發現的,它們通通被標記在世界古生物研究的版圖上。現在的古生物學研究已經不是過去單一學科的模式,而成為了一場地球科學與生命科學的「共舞」。
  • 進擊的古基因組研究
    近十幾年來,古DNA研究發展非常迅速,國際團隊爭相在數以億計的基因組數據中尋找蛛絲馬跡,破譯人類演化之謎。其中,由付巧妹領銜的古脊椎所古DNA研究團隊,不僅參與重新書寫了歐洲最早的現代人類的歷史,還掀起了亞洲先民演化歷史故事的序幕。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實施以來,古脊椎所在「古基因組揭秘人類演化」領域取得的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在古DNA研究浪潮裡大放異彩。
  • 古脊椎所等在化石長頸鹿類食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侯素寬博士與美國紐約理工學院醫學院、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研究團隊合作,採用兩種牙齒中磨痕方法,對中國北方和希臘的長頸鹿類化石進行了綜合的食性分析和對比,以侯素寬為通訊作者的相關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刊物《古地理、古氣候、古生態》(2016,Vol.449: 194-204
  • 黃、東海漂浮銅藻的來源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近日,《應用藻類學雜誌》(Journal of Applied Phycology) 刊出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海藻種質庫科研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
  • 揭秘生命演化 我國多項古生物學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新華社北京3月22日電 題:揭秘生命演化,我國多項古生物學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董瑞豐  冰河時期歐洲人的皮膚和眼睛長什麼樣?4億多年前的麒麟魚如何揭示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15.6億年前華北大型多細胞生物化石群的發現,揭開了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的哪些秘密?
  • 上海天文臺在地球自轉變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天文地球動力學研究中心地球自轉變化課題組、中國科學院行星科學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在EOP參數之日長變化研究方向取得新進展,首次發現日長變化中存在顯著的約8.6年周期的振幅增強信號,並首次發現該振蕩的極值時刻與地磁場快速變化的發生存在密切的對應關係
  • 進擊的古基因組研究 |「率先行動」計劃
    近十幾年來,古DNA研究發展非常迅速,國際團隊爭相在數以億計的基因組數據中尋找蛛絲馬跡,破譯人類演化之謎。其中,由付巧妹領銜的古脊椎所古DNA研究團隊,不僅參與重新書寫了歐洲最早的現代人類的歷史,還掀起了亞洲先民演化歷史故事的序幕。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實施以來,古脊椎所在「古基因組揭秘人類演化」領域取得的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在古DNA研究浪潮裡大放異彩。
  • 湘潭大學在超分子手性反轉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近日,湘潭大學化學學院青年教師葉強博士課題組與國內外課題研究組合作,在單手性分子超分子手性的調控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其研究成果發表於《化學科學》(chemical science),題目為「手性聚集態誘導發光螢光分子中的溶劑極性驅動手性反轉和圓偏振發光」(Solvent Polarity Driven Helicity Inversion and Circularly Polarized Luminescence
  • 現代人起源最新研究:7萬年前多巴火山噴發並未致非洲外人群滅絕
    中新社北京9月20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在現代人起源研究領域,近200萬年以來已知最大規模的火山噴發事件——約7.4萬年前發生的多巴(Toba)火山噴發影響備受學界關注,其一度被認為造成全球氣候變冷及環境惡化,並且最終導致熱帶非洲以外地區人群的滅絕,這是現代人起源的假說之一「完全替代假說」中非常重要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