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犀起源與早期犀類系統發育研究取得進展

2020-12-04 中國科學院

  始新世是犀類演化和分異的重要時期,四個科級分類單元:兩棲犀科(Amynodontidae)、蹄齒犀科(Hyracodontidae)、巨犀科(Paraceratheriidae)和真犀科(Rhinocerotidae),都於始新世出現。儘管在20世紀60年代,研究者們就構建了早期犀類系統學框架,但各類群之間的系統關係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1221日出版的國際刊物《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元青課題組和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孟津組成的聯合團隊報導了在內蒙古二連盆地始新世阿山頭組上部發現的一個柯氏犀類新種——退化祖犀(Pappaceras meiomenus)。種名取上前臼齒退化之意。新種屬於中等偏小的犀類,正模(IVPP V20254)為一保存完好的頭骨化石,長約39釐米。

  新材料不僅保存了完好的頭骨和牙齒特徵,還首次揭示了柯氏犀類顱基部的形態特徵。研究表明,柯氏犀類與典型的巨犀類在頭骨和牙齒特徵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巨犀類是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僅分布於亞洲。晚期典型的巨犀類在顱基部有一個獨特的特徵:鼓後突明顯增大,與副乳突近於等長並癒合。新發現的退化祖犀在顱基部具有了這一特徵的雛形:鼓後突增大,並且有與副乳突癒合的趨勢。

  基於包括古近紀犀類各類群典型代表共25個分類單元和203個特徵進行的系統發育分析,結果表明柯氏犀亞科與巨犀亞科(典型的巨犀類)構成單系類群,從而支持了柯氏犀類是典型巨犀類祖先類型的觀點。系統發育分析還顯示兩棲犀科與巨犀科具有較近的親緣關係,並且目前了解相對較少的緊齒犀科與真犀科構成姐妹群關係。這一結果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對早期犀類演化歷史的傳統認識。

  論文的第一作者為古脊椎所和中國科學院大學在讀博士研究生王海冰,此項研究得到「973」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論文連結

 

圖1 退化祖犀Pappaceras meiomenus頭骨化石背視(a)、側視(C)和腹視(e)及圖解。(王海冰供圖)

 

圖2 早期犀類系統發育關係圖。(王海冰供圖)

  始新世是犀類演化和分異的重要時期,四個科級分類單元:兩棲犀科(Amynodontidae)、蹄齒犀科(Hyracodontidae)、巨犀科(Paraceratheriidae)和真犀科(Rhinocerotidae),都於始新世出現。儘管在20世紀60年代,研究者們就構建了早期犀類系統學框架,但各類群之間的系統關係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在12月21日出版的國際刊物《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元青課題組和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孟津組成的聯合團隊報導了在內蒙古二連盆地始新世阿山頭組上部發現的一個柯氏犀類新種——退化祖犀(Pappaceras meiomenus)。種名取上前臼齒退化之意。新種屬於中等偏小的犀類,正模(IVPP V20254)為一保存完好的頭骨化石,長約39釐米。
  新材料不僅保存了完好的頭骨和牙齒特徵,還首次揭示了柯氏犀類顱基部的形態特徵。研究表明,柯氏犀類與典型的巨犀類在頭骨和牙齒特徵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巨犀類是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僅分布於亞洲。晚期典型的巨犀類在顱基部有一個獨特的特徵:鼓後突明顯增大,與副乳突近於等長並癒合。新發現的退化祖犀在顱基部具有了這一特徵的雛形:鼓後突增大,並且有與副乳突癒合的趨勢。
  基於包括古近紀犀類各類群典型代表共25個分類單元和203個特徵進行的系統發育分析,結果表明柯氏犀亞科與巨犀亞科(典型的巨犀類)構成單系類群,從而支持了柯氏犀類是典型巨犀類祖先類型的觀點。系統發育分析還顯示兩棲犀科與巨犀科具有較近的親緣關係,並且目前了解相對較少的緊齒犀科與真犀科構成姐妹群關係。這一結果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對早期犀類演化歷史的傳統認識。
  論文的第一作者為古脊椎所和中國科學院大學在讀博士研究生王海冰,此項研究得到「973」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論文連結
 
圖1 退化祖犀(Pappaceras meiomenus)頭骨化石背視(a)、側視(C)和腹視(e)及圖解。(王海冰供圖)
 
圖2 早期犀類系統發育關係圖。(王海冰供圖)

相關焦點

  • 角形類系統發育研究獲進展
    成果詳細介紹了近年來在內蒙古二連盆地採集到的早期角形類化石新材料,並構建了包括65個類群、361個頭骨和牙齒形態特徵的矩陣,對角形類的系統發育關係進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者們報導了從早始新到中始新世早期5屬6個新種的角形類新材料,並認為他們分別代表了最早的犀超科基幹成員、柯氏犀科和貘犀類的早期成員。這些新材料的發現,填補了早期貘超科和稍晚出現的犀超科成員之間在演化和時代上的空白。
  • 《自然》:暨南大學團隊在人類巨噬細胞發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5月20日,暨南大學基礎醫學院蘭雨研究員課題組的合作研究在人類巨噬細胞發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題為「Deciphering Human Macrophage Development at Single-Cell Resolution」的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Nature)在線發表。
  • 深海化能生態系統大型生物起源與演化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沙忠利團隊在深海化能生態系統大型生物起源與演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對熱液阿爾文蝦的起源與演化路徑進行了較為全面和系統的分析
  • 麒麟是傳說,但巨犀真的有
    然而,1972 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新生代研究室考察隊到曲靖考察,將在曲靖市麒麟區茨營鄉發現的古生物化石分別命名為「曲靖巨犀」 、 「似雲南巨犀」卻讓古生物界和曲靖人為之興奮。 仔細觀察巨犀復原圖, 許多人一定會有種驚奇的感覺,咋看咋覺得「曲靖巨犀」 、 「似雲南巨犀」就是曲靖傳說的「麒麟」瑞獸現身人間。
  • 中生代,最大的陸生獸類,巨犀
    但是,現代的犀牛並不是犀類大家族中個體最大的,真正最大的犀牛是巨犀。中生代(約22, 500萬年以前)是爬行動物統治的時代,當時陸地上最大的動物是恐龍。而在新生代,除了海洋中的巨鯨外,巨犀就是最大的陸生獸類了。巨犀最初發現於巴基斯坦北部的稗路支地區,所以叫傅路支獸。可是後來在我國和亞洲的其它地區以及歐洲都發現了這種動物。
  • 螢火蟲及其成蟲生物螢光的系統進化研究取得進展
    螢火蟲及其成蟲生物螢光的系統進化研究取得進展 2019-09-05 昆明動物研究所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螢火蟲的一些屬的有限地理分布和種群稀有性使得螢火蟲的分子系統發育關係仍有諸多不確定性,這種系統發育的不確定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對生物螢光起源與進化這一有趣現象的探討。
  • 古脊椎所在羊亞科起源研究中取得進展
    古脊椎所在羊亞科起源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9-01-23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字體:後來的研究證明,出產柴達木盆地材料地層的時代從中中新世延續到晚中新世早期,與羊亞科起源的時間相契合。最近,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對布林當年發表的材料,並結合新發現的青藏高原北緣的早期羊亞科化石進行了重新研究,證明這些材料與羊亞科的起源密切相關。
  • 果蠅視覺系統行為個性的神經發育起源
    果蠅視覺系統行為個性的神經發育起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18 13:19:49 法國索邦大學Bassem A. Hassan研究小組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胚胎幹細胞發育研究取得新進展
    清華大學陳燁光研究組和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韓敬東研究組合作在胚胎幹細胞發育研究方面取得新的進展,相關成果文章「Genome-wide mapping of
  • 翼手龍類起源研究取得新進展
    鬥戰翼龍:研究者通過對鄭氏鬥戰翼龍化石進行的形態學和系統學研究認為,鬥戰翼龍在頸椎、尾部、翼掌骨和腳部這幾個翼龍演化的關鍵特徵上都比悟空翼龍類更加進步,系統發育分析也支持這一觀點。相比德國發現的未命名標本,鬥戰翼龍在尾部表現更為原始,系統位置也較德國未命名類型更加原始。
  • 發育生物學領域最新研究進展
    2019年10月28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發育生物學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Eur Respir J:新研究揭示肺臟發育高清圖譜DOI: 10.1183/13993003.00746-2019 過早出生的嬰兒常常患有肺部發育不良,並可能面臨危及生命的後果。
  • 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揭示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秘密
    華北15.6億年前大型多細胞生物化石群的發現,揭開了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的哪些秘密?  3月22日,有著88年歷史的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北京發布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我國科學家在古生物學各分支領域取得的科學成果,有力地推動著世人對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的認識。
  • 研究解析其起源和發育過程
    最近,一項來自解放軍第五醫學中心劉兵課題組、暨南大學基礎醫學院蘭雨課題組等的研究揭示了人胚胎巨噬細胞的多重起源及發育過程,解析了組織駐留巨噬細胞特化過程的關鍵分子特徵。相關研究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胚胎早期,巨噬細胞參與卵黃囊脂質代謝、造血微環境形成、骨和神經系統發育等。對成體來說,新生成的血液和免疫細胞一般認為都是由造血幹細胞分化而來。但新近研究發現,小鼠體內有一些巨噬細胞比造血幹細胞出現的還早,它通過自我更新,穩定持續地存在著。也就是說,這類巨噬細胞並不是由造血幹細胞分化而來的。
  • 珊瑚礁發育模式研究取得最新進展
    信息時報訊 (記者 成小珍 通訊員 李淑)近日,中科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珊瑚礁及其環境記錄學科組陳天然研究員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趙建新教授等合作,在珊瑚礁發育模式研究上取得最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總體環境科學雜誌》)上。
  • 十足目對蝦總科分類與系統演化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沙忠利研究團隊在十足目對蝦總科高級階元分類與系統演化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動物學領域期刊Zoologica Scripta上。對蝦類是最具經濟價值的蝦類,也是十足目種類最豐富、與人類關係最密切的類群之一。
  • 中美古生物學家在早期動物演化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南古所 供圖中新網南京10月11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1日發布消息:通過該所與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古生物學家長期合作,雙方在動物的早期行為和早期海綿骨針的生物礦化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兩項成果分別發表國際期刊Geology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 微生物所等在捕食性子囊菌的起源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7月3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劉杏忠研究員和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安志強教授共同領導的研究團隊在捕食性子囊菌起源與進化方面所取得的新進展。捕食性真菌是通過營養菌絲形成的特化捕食結構來捕獲線蟲、變形蟲等微小生物作為營養源的一類特殊菌群。
  • 古脊椎所等研究古老型智人向早期現代人演化過渡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劉武領導的課題組與國外學者合作在尋找古老型智人向早期現代人演化過渡的化石證據方面取得進展。課題組對貴州盤縣大洞中更新世晚期人類牙齒化石的研究發現一些可能與早期現代人出現有關的形態特徵,提示東亞大陸某些中更新世晚期人類可能已經呈現向早期現代人演化過渡的趨勢。
  • 人類遠祖起源河南澠池!盤點早期人類起源和演化研究重成果
    ▲澠池上河曙猿在動物進化史中所處梯級示意圖  ▌中國早期人類的起源和演化是與現代人起源、農業起源和國家文明的起源並列的重大考古學問題。  但是由於早期階段考古材料(古人類化石、舊石器等)的稀缺,相關方面的研究進展較為緩慢。早在1998年初,國家科委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支持的「九五」攀登項目「早期人類起源及環境背景的研究」全面正式啟動,該項目試圖在我國境內尋找和發現早於200萬年的早期人類化石或文化遺物。如果成功,那將是對佔統治地位的非洲起源說的重大衝擊,有可能使人們對人類起源的認識產生另一次飛躍。
  • 早期陸生維管植物起源和演化研究獲進展
    通過與現生植物的根莖比數據的比較,他們發現,這種細小的簇根能夠為相對較大的莖軸系統有效地提供養分,這也表明早期陸生植物具有較強的吸收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說明這種植物可能生活在高溫、高降水量以及水分供應充足的環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