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手龍類起源研究取得新進展

2021-02-26 中科院古脊椎所

鬥戰翼龍:

研究者通過對鄭氏鬥戰翼龍化石進行的形態學和系統學研究認為,鬥戰翼龍在頸椎、尾部、翼掌骨和腳部這幾個翼龍演化的關鍵特徵上都比悟空翼龍類更加進步,系統發育分析也支持這一觀點。相比德國發現的未命名標本,鬥戰翼龍在尾部表現更為原始,系統位置也較德國未命名類型更加原始。鬥戰翼龍的發現和研究使得翼龍演化從「喙嘴龍類」—悟空翼龍類—鬥戰翼龍—德國未命名類型—翼手龍類這樣一個翼手龍類起源和演化的鏈條更加完整清晰。

圖1 鄭氏鬥戰翼龍(Douzhanopterus zhengi)。比例尺a: 5 cm; b, c: 1 cm 

在非翼手龍類和翼手龍類的三個主要特徵變化的散點圖中,可以明顯區分出兩者的分布區域。其中在尾部的長度相對體型大小(肱骨)的關係上,非翼手龍類除了較為特殊的蛙嘴翼龍類外都是長尾,而翼手龍類都為短尾,鬥戰翼龍剛好位於這兩者之間的區域;在翼掌骨與尺骨的比例相對翼龍個體大小的分布上,明顯區分為較大的翼手龍類和較小的非翼手龍類,鬥戰翼龍再次出現在這兩個區域之間;在第五腳趾的第一趾節相對腳掌的關係上,也表現出了這兩者間的明顯差異,鬥戰翼龍的位置同樣介於兩者之間。

圖2 鄭氏鬥戰翼龍線條圖。比例尺: 5 cm

圖3 鄭氏鬥戰翼龍特徵對比散點圖。ê鄭氏鬥戰翼龍,—德國未命名類型,r翼手龍類,Î非翼手龍類

鄭氏鬥戰翼龍賦存在晚侏羅世燕遼生物群的道虎溝組(或髫髻山組)中,相比同一地層中數量眾多的悟空翼龍類而言,目前發現僅鬥戰翼龍一個標本。據此推測,鬥戰翼龍在晚侏羅世的最早期(約160-161 Ma)可能才剛剛出現,此時佔據主要地位的還是悟空翼龍類,鬥戰翼龍的首次出現可能略早於這一時期,而悟空翼龍類則可能出現的更早。

相關焦點

  • 科學網—翼手龍類起源研究獲進展
    鄭氏鬥戰翼龍生態復原圖   趙闖繪 本報訊 近日,《科學報告》發表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所研究員汪筱林團隊與臨沂大學地質與古生物所教授王孝理團隊關於翼手龍亞目起源研究的最新成果這件標本的尾椎、翼掌骨和第五腳趾等形態特徵都介於翼手龍類和非翼手龍類之間,依據這些特徵其被命名為鄭氏鬥戰翼龍,標本的發現使人們能深入了解翼手龍亞目起源中頭後骨骼的演化過程。 在傳統的分類系統中,翼龍可分為長尾的「喙嘴龍亞目」(非翼手龍類)和短尾的翼手龍亞目(翼手龍類),前者較為原始,後者相對進步。
  • 古脊椎所發現新鴨嘴龍類恐龍
    近十年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汪筱林團隊與山東萊陽市政府合作進行野外科學考察,在萊陽南郊的呂格莊鎮金崗口村附近的1、2號地點上白堊統王氏群地層進行了大規模發掘,目前在2號地點已發現5層連續分布的恐龍等脊椎動物化石富集層,搶救性採集了大量以恐龍為主的脊椎動物化石,取得了系列研究進展,如新材料的發現和對青島龍頭飾的再研究等。
  • 微生物所等在捕食性子囊菌的起源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7月3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劉杏忠研究員和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安志強教授共同領導的研究團隊在捕食性子囊菌起源與進化方面所取得的新進展。捕食性真菌是通過營養菌絲形成的特化捕食結構來捕獲線蟲、變形蟲等微小生物作為營養源的一類特殊菌群。
  • 古脊椎所在羊亞科起源研究中取得進展
    古脊椎所在羊亞科起源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9-01-23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字體:後來的研究證明,出產柴達木盆地材料地層的時代從中中新世延續到晚中新世早期,與羊亞科起源的時間相契合。最近,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對布林當年發表的材料,並結合新發現的青藏高原北緣的早期羊亞科化石進行了重新研究,證明這些材料與羊亞科的起源密切相關。
  • 物理所寬禁帶半導體磁性起源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陳小龍研究員及其領導的功能晶體研究與應用中心一直致力於寬禁帶半導體磁性起源問題的研究。最近,他們從實驗和理論上證明了雙空位導致磁性,首次在實驗上給出了直接證據,為通過缺陷工程調控寬禁帶半導體的磁性提供了實驗基礎,相應結果發表在Phys. Rev. Lett. 106, 087205 (2011)上。
  • 二維高溫超導體研究取得新進展-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合肥11月7日電(記者常河)中國科技大學陳仙輝院士與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張遠波課題組合作,在揭示高溫超導機理方面取得新進展。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成果已於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自然》上。
  • 阿根廷巴塔哥尼亞的一新大盜龍類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許多新的獸腳類恐龍在巴塔哥尼亞地區被發現。包括阿貝裡龍超科,鯊齒龍科,馳龍科等等。
  • 瓦爾登(Walden)翻轉取代反應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 黃、東海漂浮銅藻的來源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近日,《應用藻類學雜誌》(Journal of Applied Phycology) 刊出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海藻種質庫科研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
  • 甕安生物群研究取得新進展
    最近,甕安生物群動物胚胎化石的研究又有了新進展。以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陳均遠研究員為首的國際科學小組利用同步輻射相襯顯微CT技術研究了兩顆保存精美且有極性分化的胚胎化石。被磷酸鹽化後以三維立體的形態保存在貴州甕安埃迪卡拉紀陡山沱組的動物胚胎化石是迄今為止地球上最古老的後生動物化石記錄,給科學家實證研究後生動物尤其是兩側對稱動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提供了獨一無二的材料。
  • 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回望歷史,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在回應時代與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中不斷前行。展望未來,應著力推動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不斷取得新進展。改革開放帶來契機和動力在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劉懷玉看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發展歷程大致可概括為三個基本階段與形態。一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進行相關教材體系改革。
  • 珍稀昆蟲蛩蠊目研究取得新進展
    (A) 雌性蛩蠊 (B) 棲息地 (C) 已知的三種蛩蠊的分布圖 蛩蠊目(Grylloblattodea)起源古老該頭標本由中科院動物所博士生宋克清在新疆喀納斯地區採得,經過動物所白明、王書永和楊星科的研究發現,該蛩蠊為一雌性,為西蛩蠊屬Grylloblattella的1個新種,也是西蛩蠊屬的第3個種。這是繼中科院動物所王書永於1986年首次在東北長白山發現中華蛩蠊Galloisiana sinensis,從而填補了我國蛩蠊目的空白之後的又一次重要突破。
  • 科學網—水分子光化學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水分子光化學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本報訊(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陳志超)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袁開軍和楊學明院士團隊在水分子真空紫外波段光解動力學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工作發表在《物理化學快報》上。
  • 過渡金屬高氧化價態研究取得新進展
    原標題:過渡金屬高氧化價態研究取得新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周鳴飛研究組等在高氧化價態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論文於10月23日發表在國際刊物《自然》上。該項研究成果由復旦大學化學系的周鳴飛課題組聯合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清華大學以及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等單位的科學家共同完成。
  • 中外科學家合作發現離龍類新屬種「侏儒黑山龍」
    侏儒黑山龍形態學研究的方法流程。(董麗萍 供圖)中新網北京5月12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2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董麗萍、王元青、王原等與日本、英國同行合作,在遼寧黑山縣下白堊統沙海組煤層(距今約1.2億-1億年)發現一件離龍類新屬種化石,以化石產地及其體型較小的特點,命名為「侏儒黑山龍」。
  • 森林生態系統木腐菌研究取得新進展
    森林生態系統木腐菌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國教育裝備採購網 2005/11/4 9:56:00
  • 動物所珍稀昆蟲蛩蠊研究取得新進展
    蛩蠊目(Grylloblattodea)起源古老,至少可追溯到上石炭紀(距今約3億年),特徵原始,是昆蟲綱孑遺類群之一,又被稱為昆蟲綱的「活化石」,在我國屬一級保護昆蟲。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楊星科領導的團隊在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雜誌發表研究成果,正式報導了採於2009的中國第2種蛩蠊——陳氏西蛩蠊Grylloblattella cheni Bai, Wang et Yang sp. nov.。
  • 揭秘生命演化 我國多項古生物學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新華社北京3月22日電 題:揭秘生命演化,我國多項古生物學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董瑞豐  冰河時期歐洲人的皮膚和眼睛長什麼樣?4億多年前的麒麟魚如何揭示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15.6億年前華北大型多細胞生物化石群的發現,揭開了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的哪些秘密?
  • 【中國新聞網】中外科學家合作發現離龍類新屬種「侏儒黑山龍...
    【中國新聞網】中外科學家合作發現離龍類新屬種「侏儒黑山龍」 2020-05-13 中國新聞網 孫自法 【字體:大 中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