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綜述:甕安生物群及其在早期多細胞真核生物演化中的意義
-
貴州甕安生物群發現「特殊」化石,破解了先有雞,先有蛋的難題
在清理貴州甕安生物群的過程中,專家們發現一個小化石,而通過研究後,他們破解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難題,那麼,這個小化石究竟是什麼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揭秘一下:(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
揭秘生命演化 我國多項古生物學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新華社北京3月22日電 題:揭秘生命演化,我國多項古生物學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董瑞豐 冰河時期歐洲人的皮膚和眼睛長什麼樣?4億多年前的麒麟魚如何揭示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15.6億年前華北大型多細胞生物化石群的發現,揭開了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的哪些秘密?
-
6億年身世之謎揭開 核桃似的甕安旋孔蟲屬動物一族
6 億年前的甕安生物群中,有一類胚胎狀化石表面上長有奇怪的螺旋狀線圈,這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生物?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牽頭的國際團隊,通過高解析度顯微 CT 和同步輻射顯微斷層成像技術,對這類胚胎狀化石的內部結構進行了研究,最終破解了其身世之謎,發現它們屬於動物總界的一員。
-
2016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
據悉,這是中國古生物學會首次舉行科技進展發布活動,集中反映了我國科學家在古生物學及相關研究領域取得的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包括: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與瑞典烏普薩拉大學阿爾伯格聯合團隊在脊椎動物頜演化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
「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揭曉,古植物研究成果上榜
這些成果集中反映了我國科技工作者在古生物學各個分支領域所取得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創新研究成果。2019年度十大進展的發布,有助於推動對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的認識。同時,對於進一步促進學科創新發展,展示我國古生物學領域取得的重大發現和科研成果,推動科學研究、科學傳播和化石保護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
甕安叫停古生物群化石核心產地和經典地質剖面採礦
記者11日從甕安縣委宣傳部獲悉,4月1日至3日,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主辦,甕安縣人民政府、貴州大學、現代地層學和古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單位協辦的「甕安生物群化石保護與科學研究國際研討會」在甕安召開,來自中國、美國、英國等國家的古生物學領域權威專家匯聚甕安,對甕安古生物化石群的保護與開發進行專題研討。
-
小盜龍食性研究取得新進展
小盜龍食性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9-07-15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字體: 經觀察分析,研究團隊認為這件蜥蜴標本代表一個新屬種,將其命名為王氏因陀羅蜥(Indrasaurus wangi)。
-
古生物學家新發現
6億年前的甕安生物群中,有一類胚胎狀化石表面上長有奇怪的螺旋狀線圈,這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生物?長期以來學界有各種假說,但均沒有足夠的證據證實。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牽頭的國際團隊,通過高解析度顯微CT和同步輻射顯微斷層成像技術,對這類化石的內部結構進行了研究,最終破解了其身世之謎。相關研究於2020年6月13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 動物是如何起源的呢?這一直是困擾古生物學家和演化生物學家的前沿科學問題。
-
埃迪卡拉紀:6億年前,地球上最早的生物群長什麼樣子?
藍田生物群福原圖三、甕安生物群中國的華南地區對於古生物學家們來說是一個寶藏地,在華南地區,科學家們發現了特別多的埃迪卡拉紀化石,雖然埃迪卡拉紀的命名是根據國外的地名進行命名的,但是在華南發現的化石種類和生物生存時代都要超過埃迪卡拉這個地方,藍田生物群、甕安生物群、以及下面將會講到的高家山生物群,都產自於華南地區。
-
熱河生物群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研究員與共同作者在《中國科學:地球科學》發表評述文章,對熱河生物群的發現、研究歷史和研究現狀進行回顧,並對未來研究進行展望。我國學者顧知微首次提出巖石地層單位「熱河群」(Jehol Group)和動植物化石組合「熱河生物群」(Jehol Biota)這兩個術語。早期研究認為,熱河生物群的代表分子為東方葉肢介(Eosestheria)—擬蜉蝣(Ephemeropsis)—狼鰭魚。
-
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
中國古生物學會副理事長鄧濤介紹,這是中國古生物學會1929年成立以來首次舉行科技進展發布,旨在展示我國古生物學取得的新成果,進一步推動學科發展。 中國科協學會學術部部長宋軍表示,十大進展的發布反映了我國科技工作者在古生物學各個分支領域所取得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創新研究成果,對進一步推動學科創新發展,推進全國古生物化石的科研、科普與保護具有重要的意義。
-
2016年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
這一系列問題,都可以在這十大進展中找到答案。據介紹,在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中,有11項科研成果入選(含並列),內容涉及早期生命、古生代魚類、早期陸生植物等研究領域,反映了我國科技工作者在古生物學各個分支領域所取得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創新研究成果,推動了對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的認識。志留紀古魚揭秘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
-
熱河生物群又添新成員羅氏戈壁獸
】 發表評論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遼寧西部及其鄰區晚中生代熱河生物群研究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果,尤其是在鳥類起源及其早期分異、真獸類哺乳動物起源與早期哺乳動物的生態輻射、被子植物起源等研究方面獲得了許多重大進展。
-
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揭示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秘密
3月22日,有著88年歷史的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北京發布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我國科學家在古生物學各分支領域取得的科學成果,有力地推動著世人對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的認識。 「這是中國古生物學會1929年成立以來首次舉行科技進展發布,旨在展示我國古生物學取得的新成果,進一步推動學科發展。」中國古生物學會副理事長鄧濤說。
-
2016年度「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公布
在新技術開發、醫學新突破和生物經濟發展等方面有貢獻 16日,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發布了2016年度「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這十大進展經該學會聯合體的18個成員學會推薦,由生命科學領域同行專家審核與評選,並且各自在《科學》《自然》等國際知名期刊上發表相關論文,是我國2016年在這一領域所取得的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其中既有「植物雌雄配子體識別的分子機制」「線粒體呼吸鏈超級複合物的結構與功能」等基礎研究的成果,也不乏「內源性幹細胞介導功能性晶狀體再生治療嬰幼兒白內障」等可治療疾病的臨床應用成果,這印證了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不僅揭示生命的新奧秘
-
從事古生物研究十多年,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殷宗軍...
這位35歲青年科學家領導的研究團隊,採用最新三維無損成像技術,掃描了300多個旋孔蟲化石標本,顯示旋孔蟲的內部存在細胞分裂現象——這種發育方式,與動物胚胎早期發育非常類似。「6億年前的甕安旋孔蟲,是現代動物的遠古近親。」近期,他在《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給出了這樣的結論。「這是我對『達爾文之困』的一個初步回答。」殷宗軍說。
-
從事古生物研究十多年,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殷宗軍——
這位35歲青年科學家領導的研究團隊,採用最新三維無損成像技術,掃描了300多個旋孔蟲化石標本,顯示旋孔蟲的內部存在細胞分裂現象——這種發育方式,與動物胚胎早期發育非常類似。「6億年前的甕安旋孔蟲,是現代動物的遠古近親。」近期,他在《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給出了這樣的結論。 「這是我對『達爾文之困』的一個初步回答。」殷宗軍說。
-
熱河生物群是某些生物演化的起源地和生命產生的搖籃
據了解,《自然》雜誌發表的綜述性論文通常是編輯指定撰稿人,反映某個專門研究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它主要集中探討該領域的一個方面的熱點問題,而不是對最新文獻資料的簡單匯總。在過去的幾年,《自然》雜誌發表了許多來自熱河生物群的重要化石發現,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這一方面的論文數量超過了其他任何一種國際科學雜誌。而在《自然》雜誌上發表有關熱河生物群的綜述文章還是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