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

2021-01-19 礦業在線

新朋友請按上方藍字☝

老朋友請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3月22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京發布「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據悉,這是中國古生物學會首次舉行科技進展發布活動,集中反映了我國科學家在古生物學及相關研究領域取得的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


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包括:


1.志留紀古魚揭秘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領銜完成。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與瑞典烏普薩拉大學阿爾伯格聯合團隊在脊椎動物頜演化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10月21日,他們在最新一期《科學》(Science)雜誌上報導了一種4.23億年前的志留紀盾皮魚——長吻麒麟魚(Qilinyu rostrate),填充了硬骨魚式的全頜與盾皮魚式的原頜兩種狀態之間的形態學鴻溝,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全頜盾皮魚類與硬骨魚類的上頜骨、前上頜骨及齒骨與原頜盾皮魚類的頜部骨板是同源的理論,將人類的頜骨向前一直追溯到最原始的有頜脊椎動物——原頜盾皮魚類中。

長吻麒麟魚正型標本照片,背視圖(A),腹視圖(B),側視圖(C)(朱敏供圖)

生態復原圖,在4.23億年前志留紀古海洋中暢遊的麒麟魚(楊定華繪)

脊椎動物膜質頜骨的演化之路(Brian Choo繪)

簡化的系統發育樹,展示了膜質頜骨從盾皮魚類原頜模式到硬骨魚類全頜模式的演變序列。棕色身體剪影圖代表無頜的有頜類幹群(甲冑魚類),綠色身體剪影圖代表有頜的有頜類幹群(盾皮魚類),藍色身體剪影圖代表有頜類冠群。紅色箭頭指示口的位置,棕色箭頭指示頭與軀甲的分界。(朱敏供圖)


2.繪製冰河時代歐亞人群的遺傳譜圖。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付巧妹領銜完成。


5月2日,《自然》雜誌刊登論文《冰河時期的歐洲人群歷史》,首次在時空大框架下研究了51個末次冰期全基因組數據的歐亞個體,並首次展示了舊石器時代晚期一段完整的人口動態變化情況。文章第一作者付巧妹研究員與美國、德國、義大利、愛爾蘭、西班牙等國同行合作開展了此項研究,所探討的核心問題是:冰河時期的歐亞人群演化是否具有連續性,是否存在人群重組;距今7000年~45000年間不同區域的古人群具有哪些特點,是否相互關聯,各自對現代人群有怎樣的遺傳貢獻。

歐亞距今45000年-7000年間51個留下遺傳信息的人類個體的年代和分布(付巧妹供圖)

冰河時代現代人印象圖 (Stefano Ricci供圖)


3.1.3億年前羽毛β角蛋白的發現使古生物色彩復原更加可信。由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泮燕紅領銜完成。


北京時間11月22日,《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在線刊登了一篇題為《早白堊世鳥類-始孔子鳥羽毛角蛋白與色素體的分子證據》的論文,報導了1.3億年前羽毛β角蛋白的發現及其中色素體的確認,使古生物的色彩復原更加可信。相關研究成果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博士泮燕紅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周忠和、山東臨沂大學教授鄭曉廷、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教授Mary Schweitzer等合作完成。此項研究對今後更好地認識遠古化石中的軟組織結構、化石分子的保存以及羽毛超微結構的演化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始孔子鳥標本


4.華北發現距今15.6億年前地球上最早的大型多細胞生物化石群。由中國地調局天津地調中心朱士興領銜完成。


中國地質調查局天津地質調查中心研究員朱士興和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朱茂炎領導的團隊,在《自然通訊》(NatureCommunications)雜誌上報導了發現於燕山地區中元古代高於莊組(距今15.6億年前)發現的大型多細胞生物化石群,將地球上大型多細胞生物的出現時間提前了將近10億年。這項研究表明,元古宙中期地球「枯燥的10億年」可能並不枯燥,徹底改變了以前關於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的既有認識,為探索8億-18億年前的地球系統演化提供了新思路。

華北發現距今15.6億年前地球上最早的大型多細胞生物化石群。


5.早泥盆世植物根系促進土壤形成及河流地貌轉型。由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薛進莊領銜完成。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副教授薛進莊率領的團隊,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封面和亮點論文,報導了目前所知最古老的具根系古土壤(早泥盆世),提供了早期植物根系與土壤相互作用的直接證據,提出克隆生長是登陸初期的、原始的維管植物作用於地球系統的一種重要機制。該成果對於揭示早期植物對地球系統演化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6.白堊紀琥珀中發現系列昆蟲偽裝行為及最原始螞蟻社會化起源。由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博領銜完成。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博研究員等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和《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上報導白堊紀琥珀中所發現的最古老的昆蟲覆物偽裝行為和極其特化的獨角蟻。研究結果為重建白堊紀古環境以及昆蟲-植物之間生態關係提供了新線索;填補了螞蟻早期演化的關鍵環節,表明螞蟻演化早期就出現了明顯的形態和生態特化,其早期演化過程比先前的設想要複雜的多。

白堊紀螞蟻復原圖


7.撫仙湖蟲腹神經節與泛節肢動物早期神經系統進化。由雲南大學楊傑領銜完成。


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報導了雲南大學楊傑副研究員與張喜光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提出的寒武紀(約5.42-4.88億年前)節肢動物神經系統的相關成果。以實體化石形式首次展現寒武系真節肢動物昆明澄江蝦具有縱貫軀體的腹神經節及其微米級的外緣神經。

這項發現闡明了泛節肢動物腹神經索的原始特徵,為探討泛節肢動物神經系統早期本質特徵以及隨後分異的進化歷程提供了可靠證據。


寒武紀小石壩化石寶庫的撫仙湖蟲Chengjiangocaris  kunmingensis保存有腹神經索(深淺色相間鏈條狀結構)和纖細的外緣神經(白色箭頭所示)。


8.甕安生物群中發現盤狀卵裂動物胚胎化石。由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殷宗軍領銜完成。


日前,埃迪卡拉紀甕安生物群研究取得了新進展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博士殷宗軍及其國際合作團隊在甕安生物群中發現了一類具有典型盤狀卵裂特徵的動物胚胎化石,這一新發現不僅與甕安具極葉動物胚胎化石的證據(Chen et al., 2006, Science; Yin et al., 2013, Precambrian Research)相互印證,表明真後生動物在6億年前的甕安生物群中就已經出現,而且為了解甕安動物胚胎化石的多樣性提供了新的數據和啟示這是該團隊繼2015年在甕安生物群中發現最古老的海綿動物實體化石(Yin et al., 2015, PNAS)以來又一項重要進展,已經在國際期刊地質學(GEOLOGY)上發表

甕安生物群中盤狀卵裂的動物胚胎化石


9.白堊紀中期琥珀中保存的一段具有原始羽毛的恐龍尾部。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領銜完成。


中加英美等國的古生物學家9日在北京宣布,他們發現了有史以來第一件琥珀中的恐龍標本。由中國地質大學博士邢立達與加拿大的瑞安·麥凱勒教授領銜的論文已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文章報導了白堊紀中期琥珀化石中保存的帶羽毛恐龍尾部。標本為一隻恐龍的尾部,包含了至少八枚尾椎,尾椎被三維的、具有微觀細節的羽毛包圍。這個標本標誌著人類首次發現保存在琥珀中的非鳥恐龍。

琥珀中的恐龍標本


10.澄江生物群三維保存的大附肢類節肢動物幼蟲。由雲南大學劉煜領銜完成。遼西發現最早的銀杏植物木材化石。由中國地質科學院蔣子堃領銜完成(並列)。


雲南大學劉煜研究員、侯先光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首次報導了迄今為止所知最早的無節幼蟲類節肢動物幼蟲。

這項研究給保存方式為布爾吉斯型化石節肢動物的進化發育生物學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為此類研究設定了更高的技術手段標準,使研究者可從化石表面和內部最大程度地提取信息。

顯微鏡下大附肢類節肢動物幼蟲


並列二:遼西發現最早的銀杏植物木材化石


中國地質科學院蔣子堃高級工程師、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王永棟研究員領銜的研究團隊 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發表論文,報導了最早的銀杏植物木材化石。發現自遼西距今約1.6億年的銀杏木材化石「遼寧銀杏木」(新種)具有銀杏屬的典型木材解剖構造,是古植物學者首次在侏羅紀地層中發現的具有確鑿解剖構造的銀杏木屬木材化石。

這項新的發現代表了銀杏木屬出現時代最早的類型,也是現生銀杏木材演化最原始的基部類型,為揭示銀杏木材的演化譜系提供了重要證據。

銀杏植物木材化石


註:以上圖文均整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致謝!

猜你喜歡:

「蛟龍」號在天休熱液區發現大量死亡煙囪體

看辮狀河,感受蛇曲之美

地圖那些事兒:趣味橫生的地圖

波士尼亞遊客發現一巨型「石球」

什麼?沒猜對?那喜歡啥就自己搜吧,

點擊菜單欄中的「全搜索」即可:

礦物、寶石、地學、礦產文集

請點擊公眾號菜單中的社區互動-精彩原創、精彩好文

進入礦業在線微社區

請點擊公眾號菜單中的社區互動-微社區

轉載授權、商務合作請加微信號:banyo615

礦業在線QQ群號:273655701


長按上方二維碼識別獲得更多精彩文章

相關焦點

  • 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
    人民網北京3月22日電(趙竹青)中國古生物學會今日在京發布了「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地質大學、雲南大學等7所科研院所和高校領銜完成的具有國際水平的一批科研成果入選。
  • 2016年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
    ②中國古生物學會日前在京發布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人類頜骨可以最早追溯到何時?冰河時期歐洲人還是暗色的皮膚和棕色眼睛,為何後來變成了白色皮膚和藍色眼睛?這一系列問題,都可以在這十大進展中找到答案。據介紹,在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中,有11項科研成果入選(含並列),內容涉及早期生命、古生代魚類、早期陸生植物等研究領域,反映了我國科技工作者在古生物學各個分支領域所取得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創新研究成果,推動了對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的認識。志留紀古魚揭秘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
  • 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
    2020年3月31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西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科研院所和高校領銜完成的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科研成果入選。據了解,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評選工作自2017年開展以來已經進行了四次。
  • 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
    近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發布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其中,由雲南大學深時陸地生態研究所馮卓研究員率領的國際團隊發表的《晚二疊世蛀木甲蟲生態學》的研究成果成功入選。該團隊於2017年9月15日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發表了晚二疊世蛀木甲蟲生態學的重要研究成果。
  • 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 揭秘翼龍生命史等入選
    2月8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發布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
  • 探究生命起源與演化奧秘——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
    新華社南京2月8日電 題:探究生命起源與演化奧秘——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新華社記者邱冰清、王珏玢中國古人和歐洲古人之間有基因交流嗎?……8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發布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反映了我國古生物學各分支領域取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創新成果。
  • 2017年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在寧發布 快來看看都有啥
    中國江蘇網2月8日訊(記者 羅鵬)2017年古生物學有哪些新發現?哪些又有了重大進展?今天,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向社會公布「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  古人類頭骨長啥樣?最古老樹木如何生長?1.3億年前鳥類尾骨尾羽如何演化?
  • 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首次發現大量3D翼龍蛋
    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首次發現大量3D翼龍蛋 原標題:   中國古人和歐洲古人之間有基因交流嗎?世界上最古老樹木的生長模式是怎樣的?哈密翼龍的胚胎是如何發育的?
  • 探索大熊貓的前世今生,地大一成果入選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楚天都市報4月9日訊(記者肖楊 通訊員陳華文)4月7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發布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研究成果「世界首例大熊貓古基因組」成果入選。
  • 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揭示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秘密
    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揭示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秘密 原標題:   3月22日,有著88年歷史的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北京發布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我國科學家在古生物學各分支領域取得的科學成果,有力地推動著世人對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的認識。  「這是中國古生物學會1929年成立以來首次舉行科技進展發布,旨在展示我國古生物學取得的新成果,進一步推動學科發展。」中國古生物學會副理事長鄧濤說。
  • 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為推動古生物科學領域的創新發展,充分展示和宣傳我國古生物學領域的重大科技成果,根據《中國古生物學年度十大進展評選細則》,由中國古生物學會理事和分支機構提名推薦,經中國古生物學會第十一屆理事會成員和榮譽理事
  • 揭秘生命演化 我國多項古生物學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新華社北京3月22日電 題:揭秘生命演化,我國多項古生物學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董瑞豐  冰河時期歐洲人的皮膚和眼睛長什麼樣?4億多年前的麒麟魚如何揭示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15.6億年前華北大型多細胞生物化石群的發現,揭開了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的哪些秘密?
  • 古生物學十大進展出爐!都揭開了哪些謎題?
    這些神秘的古生物學知識撩撥著每個人的探求欲。中國古生物學會第十二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最新公布的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揭開了這些謎題的答案。 記者了解到,成立於1929年的中國古生物學會是國內成立最早的自然科學學術團體之一。從去年開始,古生物學會每年度評選和發布「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 「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揭曉,古植物研究成果上榜
    2020年4月7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的成果,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北京大學、西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科研團隊完成,內容涉及動物早期演化與寒武紀大爆發、脊椎動物演化(恐龍類、古鳥類、哺乳類等)、白堊紀琥珀生物群、古植物與古生態、古人類學、分子古生物學等多個研究領域。
  • 科技部發布2016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原標題:科技部發布2016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2月20日,科技部基礎研究司與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聯合召開解讀會,發布「2016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
  • 古脊椎所科研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中國古生物學會近日評選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北京大學、西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科研團隊完成的十項成果入選,反映了我國古生物學者在各個分支領域所取得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創新研究成果。
  • 2019年度全國地質古生物科普十大進展發布
    新華網呼和浩特10月21日電(徐紅梅)在20日召開的第五屆全國地質古生物科普研討會上,中國古生物學會發布2019年度全國地質古生物科普十大進展。2019年度全國地質古生物科普十大進展包括:中國古動物館的從魚到人生命之旅;南京古生物博物館的許你一個「花花世界」——植物從孢子到花的繁殖故事展覽;卓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史前部落」恐龍主題交互式數字科普體驗展覽;內蒙古自然博物館開發的公益科普課程及地質古生物課程;自然資源部東北亞古生物演化重點實驗室的我國
  • 2016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評選結果揭曉
    「2016年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評選年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評選」結果揭曉活動在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召開。    為了體現評選的專業性和權威性,將所有候選項目提交相關領域的10名院士進行專家函審,根據項目是否具有技術創新性突出、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顯著、推動行業科技進步作用明顯等標準進行不記名投票;最終確定本年度的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
  • 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公布,安徽這一遺址出土化石上榜!
    日前,中國古生物學會公布了「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東至華龍洞遺址
  • 2016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項目評選揭曉
    2016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項目評選揭曉 2016-12-29 來源:教育部   2016年12月26日,由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組織評選的2016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