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首次發現大量3D翼龍蛋

2020-11-24 央視網

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首次發現大量3D翼龍蛋

原標題:

  中國古人和歐洲古人之間有基因交流嗎?世界上最古老樹木的生長模式是怎樣的?哈密翼龍的胚胎是如何發育的?中國古生物學會近日發布了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為你解開這些謎團。

  進展一:大量3D翼龍蛋和胚胎首次發現

  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汪筱林領導的研究團隊,於2017年12月1日在《科學》發表了有關哈密翼龍動物群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們報導了一件超過200枚3D翼龍蛋、胚胎和骨骼三位一體保存的重要化石標本,其中有16枚三維立體的胚胎化石,這是世界上首次發現3D翼龍胚胎,該研究揭示了哈密翼龍具有相對早熟的胚胎發育模式。

  進展二:《中國顯生宙腕足動物屬志》出版

  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戎嘉餘院士主編、來自10家單位的20餘位學者先後歷時近30年編撰完成的全英文《中國顯生宙腕足動物屬志》於2017年12月正式出版。本志書對中國顯生宙古生代和中生代9個紀的海相地層中,根據中國材料創建的757個屬的腕足動物化石進行逐一查考和再研究,對屬的取捨及其分類位置提出新觀點。作為一本學術參考書和工具書,本志書稱得上是腕足動物化石的「四庫全書」。

  進展三:侏羅紀滑翔哺乳形類動物的新發現

  由北京自然博物館孟慶金研究員率領的研究團隊在2017年8月17日的《自然》雜誌上報導了侏羅紀會滑翔的哺乳形類動物的重要發現。新發現的滑翔動物屬於哺乳形類動物基幹支系,是現代哺乳動物的祖先類群,也是所有哺乳動物漫長演化歷程中已知系統位置最為原始的、具有皮翼的滑翔動物。

  進展四:發現華南寒武系底部有口無肛的微型後口動物

  西北大學舒德幹團隊的韓健研究員等人於2017年2月9日在《自然》雜誌上發表封面論文,報導了發現於我國陝南寒武系底部寬川鋪組(距今5.35億年前)毫米級球囊型動物化石——冠狀皺囊蟲。皺囊蟲代表著已知最古老、最原始的後口動物,或代表基礎動物與後口動物之間的珍稀過渡類群,填補了原始後口動物的化石實證與分子進化鍾預測的起源時間之間的鴻溝。

  進展五:中國許昌發現晚更新世古老型人類頭骨

  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李佔揚、吳秀傑研究員率領的研究團隊在2017年3月3日的《科學》雜誌上報導了河南許昌發現的新型古人類頭骨化石。研究顯示,距今10.5萬—12.5萬年,東亞大陸生存著一類具有東亞中更新世直立人、歐洲尼安德特人和早期現代人混合形態的特殊人群。這表明晚更新世早期,在中國境內可能並存有多種古人類群體,不同群體之間有雜交或者基因交流產生。

  進展六:地質微生物記錄海洋和陸地的極端環境事件

  地質時期的細菌和古菌等微生物很難開展研究,而它們記錄的古氣候古環境信息更難識別,因而需要技術手段與研究方法的創新。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謝樹成等在利用地質微生物研究陸地極端乾旱事件和海洋極端環境事件方面取得突破,發現地質微生物不僅能夠識別2.52億年前引起最大生物滅絕的惡劣古海洋環境,而且能夠識別最近35萬年以來陸地發生的大乾旱事件。

  進展七:1.3億年前早期鳥類化石揭示尾骨與尾羽獨立演化

  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敏副研究員所屬的研究團隊在2017年1月31日的《自然通訊》雜誌上報導了有關原始鳥類尾骨和尾羽演化的重要發現。在恐龍向鳥類的演化過程中,尾骨變化最為顯著,然而這一過程並不清楚。學術界普遍認為犁狀尾綜骨和扇狀尾羽是同步演化的,王敏等人提出「犁狀尾綜骨與扇狀尾羽在早期鳥類中相互獨立」的假設,挑戰了此前長期佔主流的學術觀點。

  進展八:解密最古老樹木的生長模式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徐洪河研究員帶領的研究團隊在2017年10月23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報導了代表地球上最古老樹木的矽化保存化石,理論性地識別出了地球上最早構成森林植物的生長機理。本項研究基於我國新疆塔城和美國紐約州的化石材料,運用植物解剖學研究方法,首次識別出世界上最古老樹木的內部解剖結構特徵,並為最古老樹木的生長方式建立了理論模型。

  進展九:緬甸琥珀中隱翅蟲化石揭示白堊紀蘑菇多樣性及最早的社會性寄生

  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蔡晨陽博士、黃迪穎研究員所率領的研究團隊在《自然通訊》和《當代生物學》發表論文,通過對1億年前緬甸琥珀中昆蟲和蘑菇的研究,揭示白堊紀蘑菇多樣性和社會性寄生現象。不僅發現了多種罕見的蘑菇化石,直接證明傘菌的多樣性,還從隱翅蟲的形態功能學研究入手,間接揭示蘑菇的早期多樣性,並將蘑菇演化歷史推前2500萬年。

  進展十:晚二疊世木材蛀孔展示複雜的生態關係網絡

  由雲南大學深時陸地生態研究所馮卓研究員率領的國際團隊於2017年9月15日在《自然通訊》雜誌發表了晚二疊世蛀木甲蟲生態學的重要研究成果。馮卓等人首次報導了晚二疊世蛀木甲蟲在松柏類植物莖幹中高度複雜化的蛀孔構造,發現了蛀木甲蟲特殊的取食行為和發育過程中顯著的食性轉變現象。該研究不僅為深入認識化石昆蟲生態、植物與昆蟲協同演化提供了證據,同時也為探索昆蟲的社會化和「農業化」現象的起源提供了線索。

相關焦點

  • 探究生命起源與演化奧秘——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
    新華社南京2月8日電 題:探究生命起源與演化奧秘——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新華社記者邱冰清、王珏玢中國古人和歐洲古人之間有基因交流嗎?……8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發布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反映了我國古生物學各分支領域取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創新成果。
  • 2017年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在寧發布 快來看看都有啥
    中國江蘇網2月8日訊(記者 羅鵬)2017年古生物學有哪些新發現?哪些又有了重大進展?今天,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向社會公布「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  古人類頭骨長啥樣?最古老樹木如何生長?1.3億年前鳥類尾骨尾羽如何演化?
  • 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 揭秘翼龍生命史等入選
    2月8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發布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
  • 3D翼龍蛋、古人類頭骨化石 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你知道...
    2月8日上午,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發布「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由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北京自然博物館等科研團隊完成的涉及恐龍、古鳥類、早期陸生植物、古人類等多個領域的科研成果入選。
  • 古生物學十大進展出爐!都揭開了哪些謎題?
    這些神秘的古生物學知識撩撥著每個人的探求欲。中國古生物學會第十二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最新公布的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揭開了這些謎題的答案。 記者了解到,成立於1929年的中國古生物學會是國內成立最早的自然科學學術團體之一。從去年開始,古生物學會每年度評選和發布「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 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為推動古生物科學領域的創新發展,充分展示和宣傳我國古生物學領域的重大科技成果,根據《中國古生物學年度十大進展評選細則》,由中國古生物學會理事和分支機構提名推薦,經中國古生物學會第十一屆理事會成員和榮譽理事
  • 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
    2020年3月31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西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科研院所和高校領銜完成的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科研成果入選。據了解,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評選工作自2017年開展以來已經進行了四次。
  • 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
    人民網北京3月22日電(趙竹青)中國古生物學會今日在京發布了「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地質大學、雲南大學等7所科研院所和高校領銜完成的具有國際水平的一批科研成果入選。
  • 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
    近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發布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其中,由雲南大學深時陸地生態研究所馮卓研究員率領的國際團隊發表的《晚二疊世蛀木甲蟲生態學》的研究成果成功入選。該團隊於2017年9月15日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發表了晚二疊世蛀木甲蟲生態學的重要研究成果。
  • 2016年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
    ②中國古生物學會日前在京發布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人類頜骨可以最早追溯到何時?冰河時期歐洲人還是暗色的皮膚和棕色眼睛,為何後來變成了白色皮膚和藍色眼睛?這一系列問題,都可以在這十大進展中找到答案。據介紹,在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中,有11項科研成果入選(含並列),內容涉及早期生命、古生代魚類、早期陸生植物等研究領域,反映了我國科技工作者在古生物學各個分支領域所取得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創新研究成果,推動了對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的認識。志留紀古魚揭秘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
  • 2016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
    「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據悉,這是中國古生物學會首次舉行科技進展發布活動,集中反映了我國科學家在古生物學及相關研究領域取得的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包括:
  • 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揭示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秘密
    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揭示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秘密 原標題: 華北15.6億年前大型多細胞生物化石群的發現,揭開了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的哪些秘密?  3月22日,有著88年歷史的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北京發布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我國科學家在古生物學各分支領域取得的科學成果,有力地推動著世人對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的認識。
  • 探索大熊貓的前世今生,地大一成果入選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楚天都市報4月9日訊(記者肖楊 通訊員陳華文)4月7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發布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研究成果「世界首例大熊貓古基因組」成果入選。
  • 揭秘生命演化 我國多項古生物學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新華社北京3月22日電 題:揭秘生命演化,我國多項古生物學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董瑞豐  冰河時期歐洲人的皮膚和眼睛長什麼樣?4億多年前的麒麟魚如何揭示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15.6億年前華北大型多細胞生物化石群的發現,揭開了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的哪些秘密?
  • 「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揭曉,古植物研究成果上榜
    2020年4月7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的成果,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北京大學、西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科研團隊完成,內容涉及動物早期演化與寒武紀大爆發、脊椎動物演化(恐龍類、古鳥類、哺乳類等)、白堊紀琥珀生物群、古植物與古生態、古人類學、分子古生物學等多個研究領域。
  • 古脊椎所科研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中國古生物學會近日評選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北京大學、西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科研團隊完成的十項成果入選,反映了我國古生物學者在各個分支領域所取得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創新研究成果。
  • 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公布,安徽這一遺址出土化石上榜!
    日前,中國古生物學會公布了「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東至華龍洞遺址
  • 昌吉恐龍館啟動翼龍主題展 3D翼龍蛋等稀有化石亮相!
    4月29日,以恐龍時代空中霸主翼龍為主題的「飛向白堊紀——中國翼龍化石展」在昌吉恐龍館拉開序幕,大量世界稀有的翼龍化石及恐龍生活復原場景等在該館與觀眾見面,為廣大市民提供一個不一樣的科考學習之處。「飛向白堊紀——中國翼龍化石展」展出的所有展品,全部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提供。其中包括新近在新疆哈密發現的世界上非常罕見的翼龍化石以及翼龍蛋和翼龍胚胎化石。其中16枚翼龍蛋含有三維立體胚胎化石,這也是全世界首次發現的3D翼龍胚胎。
  • 2019年度全國地質古生物科普十大進展發布
    新華網呼和浩特10月21日電(徐紅梅)在20日召開的第五屆全國地質古生物科普研討會上,中國古生物學會發布2019年度全國地質古生物科普十大進展。2019年度全國地質古生物科普十大進展包括:中國古動物館的從魚到人生命之旅;南京古生物博物館的許你一個「花花世界」——植物從孢子到花的繁殖故事展覽;卓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史前部落」恐龍主題交互式數字科普體驗展覽;內蒙古自然博物館開發的公益科普課程及地質古生物課程;自然資源部東北亞古生物演化重點實驗室的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