甕安叫停古生物群化石核心產地和經典地質剖面採礦

2021-01-17 參考消息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貴州省甕安縣採取措施積極推進古生物化石資源保護。 趙素娥 攝

中新網貴陽4月11日電(記者 黃蕾瑾)貴州省地礦局專家於4月11日抵達貴州甕安縣,即將實地勘測甕安古生物群化石核心產地和經典地質剖面區,指導制定保護工作方案。甕安縣已全面叫停當地古生物群化石核心產地和經典地質剖面的一切採礦行為。

4月10日,科技日報刊發題為《貴州甕安:一座礦山挖掉地球6億年歷史》的文章,對甕安縣磷礦挖掘危及化石保護和科學研究的現象進行報導後,引發輿論關注,記者進行跟蹤採訪獲得以下信息。

記者11日從甕安縣委宣傳部獲悉,4月1日至3日,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主辦,甕安縣人民政府、貴州大學、現代地層學和古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單位協辦的「甕安生物群化石保護與科學研究國際研討會」在甕安召開,來自中國、美國、英國等國家的古生物學領域權威專家匯聚甕安,對甕安古生物化石群的保護與開發進行專題研討。

會議當時達成三點共識:一是甕安北鬥山磷礦是一個世界級的珍貴化石產地,甕安生物群化石核心產地和經典地質剖面必須作為自然遺產得到永久性保護。二是鑑於目前磷礦開採和伴生的地質災害,甕安生物群化石產地和地質剖面受到全面性破壞或覆蓋,亟須搶救性保護。三是甕安生物群化石保護和開發,需要與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和貴州省旅遊大戰略相結合,需要與甕安縣「五位一體」發展相結合,積極開展科普宣傳,加快籌建甕安生物群博物館,儘快落實甕安生物群國家級古生物化石產地和國家地質公園的申報,統籌北鬥山磷礦區的保護和合理開發。

位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甕安縣,以其豐富的磷礦資源被譽為「亞洲磷倉」。甕安生物群主要產於貴州省甕安縣震旦系陡山沱組磷塊巖中,是寒武紀大爆發前夕一個特異埋藏化石庫,它以磷酸鹽化的方式在細胞甚至是亞細胞的層級上三維立體保存了大量的生物學結構,為人們了解寒武紀大爆發之前的地球生命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埋藏窗口,使得尋找更古老的動物化石記錄成為可能。

根據研討會達成的共識,甕安縣委、縣政府4月10日兩次召開專題會議,對古生物化石保護工作作了安排部署:立即停止甕安古生物群化石核心產地和經典地質剖面的一切採礦行為,並作為永久性保護;成立以縣委書記任組長、縣長任常務副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的項目實施領導小組,積極爭取上級支持,加大甕安磷礦礦山公園項目的申報和實施工作;制定《甕安縣古生物群化石保護宣傳方案》,加大古生物群化石科普知識的普及和宣傳,提升公眾對古生物群化石的保護意識。

據了解,甕安生物群的化石類群十分豐富,迄今為止報導的有大型帶刺疑源類、多細胞藻類、藍藻、真菌、海綿、可能的動物胚胎及其成體以及大量分類位置不明的疑難化石,其中動物胚胎化石一度被認為是全球最古老的動物記錄,然而由於這些化石形態結構簡單,缺乏特異性的系統分類學信息而使得其親緣關係方面留下了很多謎題,這些促其成為地質學家、生物學家關注的重點和熱點。(完)

本文系轉載,不代表參考消息網的觀點。參考消息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

相關焦點

  • 盤點中國著名的古生物化石群
    而甕安生物群是與埃迪卡拉生物群齊名的生物群,其化石保存程度和種類數量與埃迪卡拉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其中不乏大量的多細胞藻類化石,還要早期動物的胚胎化石,為多細胞生命的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的胚胎證據。歷史過往:1993年,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袁訓來在論文中首先提出「甕安生物群」的概念。
  • 盤點中國著名的古生物化石群
    而甕安生物群是與埃迪卡拉生物群齊名的生物群,其化石保存程度和種類數量與埃迪卡拉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其中不乏大量的多細胞藻類化石,還要早期動物的胚胎化石,為多細胞生命的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的胚胎證據。 歷史過往:1993年,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袁訓來在論文中首先提出「甕安生物群」的概念。
  • 地質環境監測院在河北發現一處化石產地
    ◎王劍昆/文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環境監測院「全國重要古生物化石調查與保護監測示範」項目近日在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洋河南岸一帶新發現一處以恐龍足跡為主的大規模動植物遺蹟群。為進一步確定該化石產地的規模、價值及保護現狀,地質環境監測院聯合河北省區域地質調查院進行了深入調查。
  • 西藏昌都古生物化石產地調查取得新進展
    ◎季燕南/文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環境監測院「全國重要古生物化石調查與保護監測示範」項目組近日對西藏昌都重要古生物遺蹟化石產地開展了詳細調查工作。該化石產地為國家級地質遺蹟,出露面積達1500平方米,地層出露連續,沉積構造明顯,足跡化石保存清晰、數量眾多、類型豐富,在15個不同層位的產地剖面上規律分布著270餘枚疑似蜥腳類、獸腳類恐龍等足跡化石,同時賦存蟲跡化石。
  • 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
    據科考隊負責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士生導師邢立達介紹,龍翔村恐龍足跡群是中國目前發現的保存最好、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其大型恐爪龍類行跡為我國首次發現。該發現對於研究閩西地區晚白堊紀時期的古環境、古地理、古生態以及全球白堊紀晚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和演化具有重大意義。
  • 科研人員發現藍田生物化石群 多細胞生命起源上推
    化石產出地就在這座山裡 製圖 李榮榮也許,你無法想像6億多年前,地球是什麼樣子的。那時候,地球上的生物長相又如何?昨天,國際權威雜誌《自然》刊登了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袁訓來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
  • 貴州甕安生物群發現「特殊」化石,破解了先有雞,先有蛋的難題
    在清理貴州甕安生物群的過程中,專家們發現一個小化石,而通過研究後,他們破解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難題,那麼,這個小化石究竟是什麼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揭秘一下:(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 【臨夏地質公園】佔據6項世界之最——和政縣古動物化石博物館
    現館藏化石標本30000多件,分屬3綱8目150多個屬種。屬新生代晚期的4個不同哺乳動物群,分別埋藏於和政地區四種巖性不同的地層中,佔據了六項世界之最,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和政羊、世界上最大的三趾馬化石產地、世界上最豐富的鏟齒象化石——鏟齒象頭骨個體發育系列、世界上最早的第四紀披毛犀頭骨化石、世界上最大的真馬——埃氏馬和世界上最大的鬣狗——巨鬣狗。
  • 地層學和古生物學的探秘者
    在南京古雞鳴寺邊上有一個古老的科研單位,它是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京古生物所)。南京古生物所是我國專業從事古無脊椎動物學和古植物學研究的科研機構,也是亞洲最大的古生物學研究所,並被外國學者譽為「世界三大古生物學研究中心之一」。    南京古生物所所長楊群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這裡孕育了四五代地層學和古生物學的探秘者。」
  • 福建龍巖上杭首次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
    龍巖市副市長黃慶輝在會上介紹,2020年11月7日,在福建省直有關部門的倡議和指導下,由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發起,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組成聯合科考隊,在上杭縣臨城鎮龍翔村發現了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2020年12月15日,由自然資源部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辦公室專職副主任王麗霞、專家委員彭光照、李大慶等人組成的專家組進行了實地考察。
  • 京津冀首個「化石村」揭牌:穿越億萬年與你相見
    今年年初,自然資源部專家、天津古生物化石專家齊聚於此,為京津冀首個「化石村」揭牌,鐵嶺子村也因此成為全國第20個「化石村」。一進村,目光所到之處,千姿百態的石頭袒露在大地之上,走近細觀,石頭上清晰地顯露著浮雕般的圓弧或水波紋理,即便是毫無地質專業基礎的人也能看出,這裡的石頭不一般。「這些是疊層石化石,距今有10億到8億年的歷史,被稱為記錄地質演化的『萬卷史書』。
  • 甘肅發現中國規模最大的三趾馬動物群化石
    ,工作人員正在對近萬件三趾馬動物群化石分進行布展。博物館負責人介紹,這是目前國內發現規模最大的三趾馬動物群化石。  三趾馬起源於北美,在大約距今11.1百萬年時通過白令海峽進入歐亞大陸,並迅速擴展至非洲,成為舊大陸最具代表性的動物之一。三趾馬動物群是以該動物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動物三趾馬命名的,代表哺乳動物由古老向現生種類轉變的動物群,是生物進化最有力的實物證據。
  • 京津冀首個「化石村」:穿越億萬年的時空隧道
    一進村,目光所到之處,千姿百態的石頭袒露在大地之上,走近細觀,石頭上清晰地顯露著浮雕般的圓弧或水波紋理,即便是毫無地質專業知識的人也能看出,這裡的石頭不一般。  「這些是疊層石化石,距今有10億到8億年的歷史,被稱為記錄地質演化的『萬卷史書』。但我們一開始並沒有認識到這些化石的真正價值,靠山吃山,這些化石曾經只是被開採的石材。」
  • 綜述:甕安生物群及其在早期多細胞真核生物演化中的意義
    綜述:甕安生物群及其在早期多細胞真核生物演化中的意義
  • 研究揭示中亞黃土中蝸牛化石的古氣候研究意義
    基於不同地質載體,已有多種不同的氣候代用指標被用於中亞地區的古氣候研究。然而,相對物理指標和化學指標,該地區除了孢粉記錄研究較多外,生物指標的研究相對匱乏。陸生軟體動物——蝸牛是第四紀黃土沉積中最為常見的無脊椎動物化石, 因其對氣候、環境變化反應敏感,被認為是黃土古環境研究中典型的「指示性動物」,其記載了地質歷史時期古氣候、古環境變化的大量信息。
  • 6億年身世之謎揭開 核桃似的甕安旋孔蟲屬動物一族
    6 億年前的甕安生物群中,有一類胚胎狀化石表面上長有奇怪的螺旋狀線圈,這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生物?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牽頭的國際團隊,通過高解析度顯微 CT 和同步輻射顯微斷層成像技術,對這類胚胎狀化石的內部結構進行了研究,最終破解了其身世之謎,發現它們屬於動物總界的一員。
  • 甘肅和政3萬件古化石 訴說數千萬年前生物變遷
    館長陳善勤向到訪的中新網記者稱,目前陳列博物館的化石約有3萬件,通過對這些化石的分析和探究,人們可以直觀地從視覺上感受3000萬年前當地的的氣候、地理特徵以及可以想像生存在這片土地上的生物。  和政縣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交匯地帶,特殊的地理構造孕育了儲量豐富的古動物化石遺蹟。
  • 從事古生物研究十多年,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殷宗軍...
    資料圖片核心閱讀「做古生物研究,特別要坐得住冷板凳。」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殷宗軍說。十多年來,他始終專注於這個冷門學科,希望揭開化石背後隱藏的動物演化歷史。這份堅持源於熱愛,也來自於科研的進展、院所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