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藏昌都古生物化石產地調查取得新進展
◎季燕南/文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環境監測院「全國重要古生物化石調查與保護監測示範」項目組近日對西藏昌都重要古生物遺蹟化石產地開展了詳細調查工作。該化石產地為國家級地質遺蹟,出露面積達1500平方米,地層出露連續,沉積構造明顯,足跡化石保存清晰、數量眾多、類型豐富,在15個不同層位的產地剖面上規律分布著270餘枚疑似蜥腳類、獸腳類恐龍等足跡化石,同時賦存蟲跡化石。
-
河北地質大學季強教授在我國首次發現海德堡人類型化石
【MBA中國網訊】9月12日,河北地質大學在春秋講堂舉行2018年重大科學發現信息交流會。著名古生物學家、河北地質大學教授季強在海德堡人類型化石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科學發現:在我國哈爾濱首次發現海德堡人類型化石。
-
歷時7年,《全國地質環境圖系》編制完成
為進一步推進成果轉化應用,更有效地支撐地質環境保護和管理,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政府宏觀決策的需要,原國土資源部決定開展全國地質環境圖系編制工作,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部負責組織實施,編圖辦公室掛靠在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
重大發現!河北地質大學教授發現似海德堡人古人類頭顱化石
9月12日上午,河北地質大學召開2018年重大科學發現信息交流會,發布河北地質大學古生物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季強在古生物研究中的重大新發現——在中國東北發現似海德堡人古人類頭顱化石。據介紹,該化石不僅是中國首次發現,而且也是亞洲首次發現,能夠為相關的科學研究提供有力的佐證和素材,在古生物、古人類研究領域意義重大。
-
地質環境監測院開展災害普適型監測預警儀器示範試用工作
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環境監測院承擔的重大高位遠程地質災害防治技術集成應用地質調查項目選擇金沙江上遊3處高位滑坡隱患點開展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普適型儀器設備示範試用工作。項目組結合地方自然資源部門地質災害防治需求,聚焦金沙江上遊具有堵江風險的高位滑坡,利用多源多期光學遙感數據、InSAR技術、無人機航測並結合地面調查,對金沙江上遊84處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風險評估,最終圈定西藏自治區貢覺縣麥巴村滑坡、色拉滑坡,江達縣沃達滑坡3處變形較大、堵江風險較高的高位滑坡隱患點開展普適型監測設備試用示範工作。
-
甕安叫停古生物群化石核心產地和經典地質剖面採礦
趙素娥 攝 中新網貴陽4月11日電(記者 黃蕾瑾)貴州省地礦局專家於4月11日抵達貴州甕安縣,即將實地勘測甕安古生物群化石核心產地和經典地質剖面區,指導制定保護工作方案。甕安縣已全面叫停當地古生物群化石核心產地和經典地質剖面的一切採礦行為。
-
2020年度省級地質調查院、地質環境監測總站評優結果公示
2020年度省級地質調查院、地質環境監測總站評優結果公示 為加快推進地質事業轉型升級,更好地支撐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和自然資源中心工作,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評選了2020年度優秀省級地質調查院和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
山西長子木化石產地
長子縣木化石最早發現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先後有中科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武漢地質大學、中國地質博物館、山西省地質遺蹟中心等科研單位進行了科學普查和研究。確認出露化石324處,形成於二疊紀時期的松柏目裸子植物,有大南洋杉、平南洋杉、簡元枝木、美異木等三屬四種。
-
河北邯鄲發現早古生代奧陶紀「角石古生物化石」
原標題:河北邯鄲發現早古生代奧陶紀「角石古生物化石」 河北省邯鄲市叢臺區日前發現了「角石古生物化石」,這是距今4.38至5.1億年奧陶紀的角石古生物化石,對研究古地理有重要意義。這一化石嵌在叢臺區龍湖公園的一塊石灰巖內,殘片長約6釐米、寬約3釐米,灰褐色,體管、橫紋等結構較為清晰。
-
發現並初步命名「紅色巖溶」地質遺蹟
◎宋慶偉/文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環境監測院、貴州理工學院、中國地質調查局巖溶地質研究所近日聯合在中國南方(松桃)紅色巖溶高端學術論壇研討會上發布了中國南方巖溶地質遺蹟調查研究成果,即發現並初步命名了「紅色巖溶」地質遺蹟。
-
河北1地重大發現!
河北地質大學教授馬寶軍和他的團隊,在千年古縣石家莊市井陘縣境內,新近發現距今20億年之前古生物遺蹟層,以及疊層石礁體群。這兩處遺蹟的發現,可以作為地質工作者進一步研究前寒武紀沉積環境及早期古生物的一個窗口。他們所研究的地層屬於中元古界長城系趙家莊組(地質學術名)。
-
監測院承辦河北省地下水汙染防治培訓會
為進一步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汙染防治法》《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地下水汙染防治實施方案》等相關方案,積極推進全省地下水汙染防治分區劃分工作,近日,由監測院承辦的河北省地下水汙染防治培訓會在石家莊順利舉行。
-
義烏髮現80多處恐龍腳印化石
但事實上,目前發現的恐龍腳印化石,少之又少。 所以當義烏髮現了80多處恐龍腳印化石時,簡直是驚呆了世界。 前天,由浙江自然博物館牽頭,來自中國、美國、阿根廷、葡萄牙等國的恐龍專家組了支近四十個人的小隊伍,去了義烏。對他們來說,80多處恐龍腳印化石,「實在太吸引人了」。
-
宜昌發現寒武紀化石寶庫
清江生物群》,首次在國際上公布了該團隊在中國宜昌長陽地區清江與丹江河的交匯處,發現了距今5.18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庫,並命名為「清江生物群」。這是進化古生物學界又一突破性發現。《科學》雜誌同期刊發了題為「寒武紀化石寶庫」的專家評論,國際著名古生物學家Allison C. Daley評價:「清江生物群是令人震驚的科學發現!其化石豐富度、多樣性和保真度世界一流,科學價值巨大。後續研究將有望填補我們對於寒武紀大爆發的認知空白,並解決動物門類起源演化方面一系列科學問題。」
-
科普|古生物化石產地保護方式有哪些?
古生物化石產地保護方式主要有兩種:一、原地自然狀態下保護一般適用於保護級別較低的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和一般保護古生物化石。保護措施包括:豎立標誌(標誌牌、說明牌、警示牌等);拉網圍欄;對受風化剝蝕而容易坍塌的含化石巖層採取加固工程;對受流水衝刷而遭受破壞的含化石巖層建設排水工程等。
-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運用科技手段保護地質環境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運用科技手段保護地質環境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1月25日 14:12 來源: 國土資源部網站訊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
-
學者:中國首次發現海德堡人類型化石
參與互動 河北地質大學學者稱:在我國首次發現海德堡人類型化石 本報石家莊9月12日電(通訊員 張耀東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樊江濤)河北地質大學今日舉辦信息交流會。
-
山西省新增一處國家級地質公園
山西日報新媒體記者申芯瑞報導: 3月26日,從山西省林業和草原局傳來消息,近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布《關於同意江蘇鹽城大縱湖國家溼地公園等40處國家級自然公園新建和範圍調整的通知》,授予隰縣黃土國家地質公園資格,至此我省國家級地質公園增至11處。
-
石家莊發現大面積藻類化石層
專家表示:此類藻類化石層對研究區域古地理環境、劃分地層時代及開展地質科普等工作都具有重要意義記者從河北地質職工大學獲悉,日前,我省石家莊市鹿泉區發現了大面積&34;層,這是距今13.66至14.67億年中元古代長城系高於莊組的藻類化石,對研究當時古地理環境有重要意義。
-
河北井陘發現距今20億年前古生物遺蹟層及疊層石礁體群
河北地質大學教授馬寶軍和他的團隊,在千年古縣石家莊市井陘縣境內,新近發現距今20億年之前古生物遺蹟層,以及疊層石礁體群。這兩處遺蹟的發現,可以作為地質工作者進一步研究前寒武紀沉積環境及早期古生物的一個窗口。他們所研究的地層屬於中元古界長城系趙家莊組(地質學術名)。該組可劃分為4段,包括粗碎屑巖層、砂巖頁巖互層、頁巖層和疊層石藻礁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