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中國網訊】
9月12日,河北地質大學在春秋講堂舉行2018年重大科學發現信息交流會。著名古生物學家、河北地質大學教授季強在海德堡人類型化石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科學發現:在我國哈爾濱首次發現海德堡人類型化石。古人類學家、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河北地質大學客座教授倪喜軍親臨現場並表示,這不僅是中國的首次發現,也是亞洲的首次發現。該古人類頭骨化石是迄今為止世界上保存最為完整的早期古人類化石之一。
經季強教授和倪喜軍研究員初步鑑定,該海德堡人類型化石眉骨寬厚,頭蓋骨長圓形,眼眶孔很大,吻部稍微前突,推測年齡為40萬年-20萬年,時代可能會更早。
據了解,國際科學界普遍認為,人與猿的分異大約在距今700萬年前後,人類最早起源於非洲;但也有少數學者認為人類的起源中心不止一個,即多中心起源說。在歐亞大陸發現的古人類大約有4大類:直立人、海德堡人、尼安德特人和智人。西方學者認為,直立人是第一批走出非洲的人,然後再擴散到歐洲和亞洲。非洲出現的海德堡人大約距今30-12.5萬年。歐洲發現的海德堡人大約距今60萬年-20萬年。亞洲先後也發現了一些具有與海德堡人特徵相似的古人類化石,但由於化石保存不好,始終沒有定論。西方學者一般認為,亞洲還沒有發現過真正的海德堡人類型的化石。
會上,季強教授講述了哈爾濱古人類頭骨化石發現始末:1933年,中國東北發現了一件古人類頭顱化石,由於當時所處環境,這件化石沒有被研究,長期以來鮮為人知。2017年8月,他在參觀廣西桂林瓦窯奇石市場時在一位農民手中了解到該人頭化石。經雙方多次協商,這位農民在2018年5月將化石捐贈給了河北地質大學,並收藏於該校的地球科學博物館。2018年7月,季強教授和黑龍江省地質學家實地考察了哈爾濱市東江橋,初步認為1933年發現的古人類頭骨化石應該產自松花江的河沙沉積物中。目前,季強正在組建科研團隊和申請研究項目,將在哈爾濱地區松花江上遊兩岸尋找產出古人類化石的原始地點和地層層位,並進行多學科的綜合研究。
季強教授表示,海德堡人是智人、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共同祖先,在研究現代人起源問題上具有極其重要的科學價值。哈爾濱海德堡人類型化石不僅為研究現代人起源提供了確鑿的化石證據,而且也為重新認識人類發展歷史和演化模式開闢了新的途徑。因此,我們有必要對以往提出的 「多中心起源」的觀點與「人類三次走出非洲」的「老根發新枝」的演化模式重新進行評價和思考。
季強教授講述本次科學發現始末
校長王鳳鳴代表學校表示,季強教授將在這裡發布他的最新發現——在我國東北首次發現的海德堡人類型化石,並介紹相關情況。這一突破性發現在古生物、古人類研究領域意義重大,能夠為相關的科學研究提供有力的佐證和素材,也很可能刷新我們對人類起源和演進歷史的已有認知。學校衷心希望,季強教授能以這一重大發現為依託,繼續深入推進我校的古生物研究和古生物專業建設的發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河北地質大學名譽校長李廷棟,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北地質大學特聘教授毛景文,河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賀喜以及省內外多家兄弟單位負責人出席了信息交流會。
李軍書記、王鳳鳴校長共同為化石揭幕
現場展出在我國發現的海德堡人類型化石
倪喜軍研究員現場解讀
國內多家媒體: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臺、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科學報、中國教育報、中國自然資源報、中國青年報、中國礦業報、人民網、河北傳媒集團、河北日報、河北廣播電視臺、燕趙都市報、石家莊廣播電視臺、河北科技報、河北青年報、長城網、黃石電視臺、東楚晚報、國石網等應邀參會並予以報導。
會後,季強教授接受媒體採訪
現場展出的海德堡人類型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