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地質大學季強教授在我國首次發現海德堡人類型化石

2021-01-15 MBA中國網

【MBA中國網訊】

9月12日,河北地質大學在春秋講堂舉行2018年重大科學發現信息交流會。著名古生物學家、河北地質大學教授季強在海德堡人類型化石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科學發現:在我國哈爾濱首次發現海德堡人類型化石。古人類學家、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河北地質大學客座教授倪喜軍親臨現場並表示,這不僅是中國的首次發現,也是亞洲的首次發現。該古人類頭骨化石是迄今為止世界上保存最為完整的早期古人類化石之一。

經季強教授和倪喜軍研究員初步鑑定,該海德堡人類型化石眉骨寬厚,頭蓋骨長圓形,眼眶孔很大,吻部稍微前突,推測年齡為40萬年-20萬年,時代可能會更早。

據了解,國際科學界普遍認為,人與猿的分異大約在距今700萬年前後,人類最早起源於非洲;但也有少數學者認為人類的起源中心不止一個,即多中心起源說。在歐亞大陸發現的古人類大約有4大類:直立人、海德堡人、尼安德特人和智人。西方學者認為,直立人是第一批走出非洲的人,然後再擴散到歐洲和亞洲。非洲出現的海德堡人大約距今30-12.5萬年。歐洲發現的海德堡人大約距今60萬年-20萬年。亞洲先後也發現了一些具有與海德堡人特徵相似的古人類化石,但由於化石保存不好,始終沒有定論。西方學者一般認為,亞洲還沒有發現過真正的海德堡人類型的化石。

會上,季強教授講述了哈爾濱古人類頭骨化石發現始末:1933年,中國東北發現了一件古人類頭顱化石,由於當時所處環境,這件化石沒有被研究,長期以來鮮為人知。2017年8月,他在參觀廣西桂林瓦窯奇石市場時在一位農民手中了解到該人頭化石。經雙方多次協商,這位農民在2018年5月將化石捐贈給了河北地質大學,並收藏於該校的地球科學博物館。2018年7月,季強教授和黑龍江省地質學家實地考察了哈爾濱市東江橋,初步認為1933年發現的古人類頭骨化石應該產自松花江的河沙沉積物中。目前,季強正在組建科研團隊和申請研究項目,將在哈爾濱地區松花江上遊兩岸尋找產出古人類化石的原始地點和地層層位,並進行多學科的綜合研究。

季強教授表示,海德堡人是智人、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共同祖先,在研究現代人起源問題上具有極其重要的科學價值。哈爾濱海德堡人類型化石不僅為研究現代人起源提供了確鑿的化石證據,而且也為重新認識人類發展歷史和演化模式開闢了新的途徑。因此,我們有必要對以往提出的 「多中心起源」的觀點與「人類三次走出非洲」的「老根發新枝」的演化模式重新進行評價和思考。

季強教授講述本次科學發現始末

校長王鳳鳴代表學校表示,季強教授將在這裡發布他的最新發現——在我國東北首次發現的海德堡人類型化石,並介紹相關情況。這一突破性發現在古生物、古人類研究領域意義重大,能夠為相關的科學研究提供有力的佐證和素材,也很可能刷新我們對人類起源和演進歷史的已有認知。學校衷心希望,季強教授能以這一重大發現為依託,繼續深入推進我校的古生物研究和古生物專業建設的發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河北地質大學名譽校長李廷棟,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北地質大學特聘教授毛景文,河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賀喜以及省內外多家兄弟單位負責人出席了信息交流會。

李軍書記、王鳳鳴校長共同為化石揭幕

現場展出在我國發現的海德堡人類型化石

倪喜軍研究員現場解讀

國內多家媒體: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臺、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科學報、中國教育報、中國自然資源報、中國青年報、中國礦業報、人民網、河北傳媒集團、河北日報、河北廣播電視臺、燕趙都市報、石家莊廣播電視臺、河北科技報、河北青年報、長城網、黃石電視臺、東楚晚報、國石網等應邀參會並予以報導。

會後,季強教授接受媒體採訪

現場展出的海德堡人類型化石

相關焦點

  • 學者:中國首次發現海德堡人類型化石
    學者:中國首次發現海德堡人類型化石 2018-09-13 06:19:14來源:中國青年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左盛丹
  • 重大發現!河北地質大學教授發現似海德堡人古人類頭顱化石
    9月12日上午,河北地質大學召開2018年重大科學發現信息交流會,發布河北地質大學古生物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季強在古生物研究中的重大新發現——在中國東北發現似海德堡人古人類頭顱化石。據介紹,該化石不僅是中國首次發現,而且也是亞洲首次發現,能夠為相關的科學研究提供有力的佐證和素材,在古生物、古人類研究領域意義重大。
  • 中國東北發現似「海德堡人」古人類頭顱化石—新聞—科學網
    海德堡人復原圖     9月12日上午,河北地質大學舉行2018年重大科學發現信息交流會,發布該校古生物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季強在古生物研究中的重大新發現——在中國東北發現似「海德堡人」古人類頭顱化石。
  • 河北地質大學簡介
    河北地質大學創辦於1953年,是原地質部直屬五大院校之一,是國土資源部、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建大學,省屬重點骨幹大學,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廷棟任學校名譽校長。作為新中國最早設置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原地質部直屬院校,學校始終以「為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撐」為核心使命。
  • 河北地質大學
    河北地質大學創辦於1953年,是原地質部直屬五大院校之一,是國土資源部、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建大學,省屬重點骨幹大學,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廷棟任學校名譽校長。 作為新中國最早設置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原地質部直屬院校,學校始終以「為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撐」為核心使命。
  • 德國始祖鳥頭把「交椅」讓位「華美金鳳鳥」 「天下第一鳥」河北...
    德國始祖鳥頭把「交椅」讓位「華美金鳳鳥」 「天下第一鳥」河北現身(圖)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季強及其領導的研究小組此間宣布:一塊在河北出土的鳥類化石具有比德國始祖鳥更原始的形態特徵。  去年7月,季強和同事在河北豐寧龍鳳山頂部發現了這塊鳥類化石,取名為「華美金鳳鳥」。化石從頭到尾長約為54.8釐米,全身披覆著清晰的羽毛印痕。頭顱側面視輪廓呈三角形,吻較短,上下顎各有18顆光滑無飾的牙齒。
  • 【河北人物】我國著名的礦物學家、地質教育家王炳章
    【河北人物】我國著名的礦物學家、地質教育家王炳章 2018-07-22 15: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含胚胎的爬行動物軟殼蛋化石
    本報北京6月25日電 我國科學家在遼西中生代熱河生物群中發現了含胚胎的爬行動物軟殼蛋化石,它們分為離龍類蛋化石和翼龍類蛋化石。發現含胚胎的爬行動物軟殼蛋化石,在世界上尚屬首次。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季強研究員今天宣布了這一成果。
  • 河北地質大學研究生招生信息網_河北地質大學考研信息網-研究生...
    河北地質大學2020年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學校簡介河北地質大學創辦於1953年,是原地質部直屬五大院校之一,是國土資源部、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建大學
  • 我國古生物化石最新研究改寫地球生命進化史(圖)
    這是中國地質科學院一位科學家印在自己名片上的一句話。乍聽起來,好像是一部新出版的科幻小說廣告語,但這卻是我國古生物學家在最新研究成果基礎上得出的結論。  20世紀90年代末期,在我國遼寧西部連續發現了不少帶絨毛的恐龍化石,經過研究,我國的古生物學家們發現這種毛狀皮膚衍生物與鳥類的羽毛有著同源構造,因而這種古生物化石被命名為「中國龍鳥」。
  • 重慶歌樂山發現恐龍化石 類型屬我國首次發現
    來源:上遊新聞攀巖愛好者景隨心在重慶歌樂山發現了這片卡巖塔足跡化石一片60度角的峭壁,是攀巖愛好者們「徵服」歌樂山的道路之一,當大家徒手攀登的時候,誰也沒注意到,就在自己的手旁腳下,隱藏著一堆誕生於一億九千萬年前的
  • 西藏首次發現鳥類足跡化石
    封面新聞記者 楊雪 圖據受訪者2017年12月29日,中美古生物學者宣稱他們在西藏首次發現了鳥類足跡化石,這意味著在白堊紀晚期,發現區的古環境與如今大相逕庭,大量水鳥曾活動在淡水湖泊周遭。化石的研究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醜春永碩士生,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足跡博物館館長馬丁·洛克利(Martin G. Lockley)教授等在本期出版的《地質學報》(英文版)撰文描述了這批足跡標本。在距今2億多年前的三疊紀時期,青藏高原今天所處的地區還是一片汪洋大海。
  • 我國遼寧首次發現「中生代的嚙齒類」動物化石
    新華社北京8月16日電(記者 王立彬)中美兩國科學家16日宣布,在我國遼寧首次發現被稱為「中生代的嚙齒類」的侏羅紀多瘤齒獸類哺乳動物。    記者當日從中國地質科學院召開的發布會上獲悉,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北京自然博物館、美國卡內基自然歷史博物館、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國際合作團隊在當日的國際著名學術雜誌《科學》上報導了這件產自遼寧建昌1.6億年前的具有完整齒列和骨骼的多瘤齒獸類哺乳動物化石。這一發現對於研究多瘤齒獸最早期的演化、食性分異、運動適應起源等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 中美科學家首次發現3隻帶毛恐龍足跡
  • Nature:中國發現最古老真獸類哺乳動物化石
    英國《自然》雜誌8月25日發表中美科學家的研究文章,介紹了迄今為止發現的人類最古老的「曾祖母」——中華侏羅獸。中華侏羅獸化石2009年發現於中國遼寧建昌縣玲瓏塔地區,地質年代距今1.6億年,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真獸類(有胎盤類)哺乳動物化石記錄。此前這一紀錄為中國遼寧省凌源市發現的攀援始祖獸保持,其地質年代距今約1.25億年。
  • 我國確認迄今最古老有花植物新類群「古果科」
    我國確認迄今最古老有花植物新類群  這一重大發現是全球被子植物起源與早期演化研究的新突破。今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以封面文章的重要位置,刊登了這項成果的領銜科學家、吉林大學孫革教授和中國地質學院季強研究員等人的論文。  在吉林大學古生物中心標本室,記者看到兩塊枝繁葉茂、形態非常相似的植物化石標本。
  • 在我國發現寒武紀多毛類環節動物化石
    原標題:西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在我國發現寒武紀多毛類環節動物化石   環節動物為無脊椎動物中一個重要門類,包括蚯蚓、螞蟥、沙蠶等蠕形動物。而其中最重要分支——多毛類是現代海洋中最為繁盛的動物類群之一,對於維持海洋底棲及浮遊生態系統的穩定具有重要的作用。作為寒武紀生命大暴發中出現的類群,環節動物在全球多個寒武紀化石庫中均有出現。
  • 我國首次發現「黑煙囪」 生命起源探索再進一步
    我國首次發現「黑煙囪」 生命起源探索再進一步「追蹤」,終於在世界上首次發現完整的古海底「黑煙囪」,這些億萬年前生長在海底的「黑煙囪」不僅能噴「金」吐「銀」、形成海底礦藏,而且很可能和生命起源有關。
  • 2018天演論壇暨第二屆非國有博物館化石保護研討會開幕
    開幕式上,崇州天演博物館董事長劉正全向與會的各位嘉賓表示隆重歡迎,成都理工大學副校長、四川省國土資源廳處長曾凡偉、中國地質學會化石保護研究分會會長賈躍明分別作了重要講話,中國地質學會化石保護研究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麗霞宣讀「中國地質學會化石保護分會關於評選中國十佳化石產地和古生物博物館的通知」。
  • 精美化石揭秘海德堡人身高之謎
    「這些豐富的化石資源讓我們對海德堡人(Homo heidelbergensis)的身高有了一個比較準確的估計,他們生活在中更新世的歐洲,是尼安德特人的祖先。我們有完整的海德堡人腿骨和臂骨化石,身高的估計便是依據這些材料作出的。」西班牙貝爾戈斯大學(University of Burgos)的José Miguel CarreteroDíaz介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