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北發現似「海德堡人」古人類頭顱化石—新聞—科學網

2021-01-15 科學網

 

 

人類進化圖

 

 

在哈爾濱發現的海德堡人類型化石

 

 

海德堡人復原圖

 

 

9月12日上午,河北地質大學舉行2018年重大科學發現信息交流會,發布該校古生物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季強在古生物研究中的重大新發現——在中國東北發現似「海德堡人」古人類頭顱化石。

 

出席此次會議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河北地質大學名譽校長李廷棟在會後表示:這項重要的發現,很可能顛覆我國對古人類演化的傳統認識,將要成為我國地質研究歷史、特別是古生物古人類研究歷史上特別重大的事件。

 

目前,該發現已在《地質學刊》2018年第3期上刊登。

 

可能刷新對人類起源和演進歷史的已有認知

 

在9月12日上午河北地質大學2018年重大科學發現信息交流會現場,季強向人們展示了這顆在哈爾濱發現的「人頭骨」。

 

「經過初步鑑定,這顆『人頭骨』應是似海德堡人古人類頭顱化石。其眉骨寬厚,頭蓋骨長圓形,眼眶孔很大,吻部稍微前突,推測年齡為40萬年—20萬年,但其時代可能會更早。」季強在會上介紹。

 

「這不僅是中國的首次發現,也是亞洲的首次發現。」曾參與該化石鑑定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河北地質大學客座教授倪喜軍進行專業解讀時說。

 

據悉,國際科學界普遍認為,人與猿的分異大約在距今700萬年前後,人類最早起源於非洲;但也有少數學者認為人類的起源中心不止一個,即多中心起源。

 

直立人在非洲、亞洲和歐洲均有分布。由於亞洲和歐洲的直立人腦容量較大,體型較大,所以西方學者認為非洲的直立人較為原始,其出現的時間可能較早,推測可能在200萬年左右。西方學者認為,直立人是第一批走出非洲的人,然後再擴散到歐洲和亞洲。

 

「非洲出現的海德堡人大約距今30-12.5萬年。歐洲發現的海德堡人大約距今60萬年-20萬年。亞洲先後也發現了一些具有與海德堡人特徵相似的古人類化石,但由於化石保存不好,始終沒有定論。西方學者一般認為,亞洲還沒有發現過真正的海德堡人類型的化石。廣義上,我們可以說海德堡人是智人、尼安德特人及丹尼索瓦人的共同祖先。因此,海德堡人在研究現代人起源方面處在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迄今還沒有任何化石證據證明海德堡人一定起源於非洲。」季強表示,哈爾濱似海德堡人頭顱化石不僅為研究現代人起源提供了確鑿的化石證據,而且也為重新認識人類發展歷史和演化模式開闢了新的途徑。因此,我們有必要對以往提出的 「多中心起源」的觀點與「人類三次走出非洲」的『老根發新枝』的演化模式重新進行評價和思考。

 

河北地質大學校長王鳳鳴認為,這一突破性發現在古生物、古人類研究領域意義重大,能夠為相關的科學研究提供有力的佐證和素材,很可能刷新我們對人類起源和演進歷史的已有認知。

 

據悉,2018年7月季強和黑龍江省的地質學家實地考察了哈爾濱市東江橋,初步認為1933年發現的古人類頭骨化石應該產自松花江的河沙沉積物中。季強表示,將在哈爾濱地區松花江上遊兩岸尋找產出古人類化石的原始地點和地層層位。目前他們正在組建科研團隊和申請研究項目,準備對其進行多學科的綜合研究。

 

 

相關焦點

  • 重大發現!河北地質大學教授發現似海德堡人古人類頭顱化石
    9月12日上午,河北地質大學召開2018年重大科學發現信息交流會,發布河北地質大學古生物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季強在古生物研究中的重大新發現——在中國東北發現似海德堡人古人類頭顱化石。據介紹,該化石不僅是中國首次發現,而且也是亞洲首次發現,能夠為相關的科學研究提供有力的佐證和素材,在古生物、古人類研究領域意義重大。
  • 河北地質大學季強教授在我國首次發現海德堡人類型化石
    【MBA中國網訊】9月12日,河北地質大學在春秋講堂舉行2018年重大科學發現信息交流會。著名古生物學家、河北地質大學教授季強在海德堡人類型化石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科學發現:在我國哈爾濱首次發現海德堡人類型化石。
  • 學者:中國首次發現海德堡人類型化石
    學者:中國首次發現海德堡人類型化石 2018-09-13 06:19:14來源:中國青年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左盛丹
  • 海德堡人是否存在成古人類學界最大爭論—資訊—科學網
    對該人種的推斷完全依據一塊於1907年在德國海德堡附近發現的下顎骨,這塊下顎骨的小支偏薄(顱骨位於其上),但目前還沒有發現與這塊下顎骨相吻合的顱骨。幾十年來,海德堡人一直沒有受到很多關注,直到Rightmire和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Chris Stringer等人類學家指出,海德堡人極厚的眉骨和大臉龐與在法國阿拉戈、希臘佩特拉羅納、尚比亞布羅肯山、中國鄖縣以及衣索比亞博多發現的化石極為相似。
  • 精美化石揭秘海德堡人身高之謎
    (化石網/faywater 編譯)西班牙阿塔波卡(Atapuerca)地區的胡瑟裂谷(Sima de los Huesos,SH)擁有大量保存良好的古人類化石,其歷史可以追溯到50萬年前,目前人們已復原了27個完整的古人類個體。
  • 許昌發現新的古人類化石,所屬類群存疑:他們會是什麼人?
    (Lucorta92/譯)2010年,一種已經滅絕的古人類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他們生活在冰河期,被稱作「丹尼索瓦人」(Denisovans)。這些年來,人們對他們的全部了解都來自從西伯利亞丹尼索瓦洞穴內的一片骨中提取的DNA。而現在,在中國東部發現的兩塊不完整的頭骨,或許可以為追溯這些神秘古人類的樣貌提供首要線索。
  • 解密中國古人類演化
    在地大物博的中國大地上,科學家們發現重要的古人類化石有:武都森林古猿、祿豐古猿、元謀人、藍田人、鄖縣人、北京人、湯山人、大荔人、長陽人、丁村人、馬壩人、河套人、柳江人在東北和西北邊陲人類只在更新世末葉才得以進入;而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區和西北一些沙漠地區,至今未見到古人類的蹤影。有了宏觀的了解之後,我們再去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古人類遺址探個究竟。
  • 「北京猿人」的遺產—新聞—科學網
    借著搖曳昏暗的燭光,他發現了一塊稀世珍寶。 這塊半露在外面、半埋在硬土裡的「石頭」,就是而後舉世聞名的第一顆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化石。 這個發生在90年前的故事很快震驚世界,甚至登上了《紐約時報》,給大蕭條時期的美國帶去了些許談資。但更重要的是,它為中國的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研究開啟了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門。
  • "重慶發現我國最早古人類化石"引發爭議
    在1985年10月13日被發現前,它們深埋在8米之下的鈣質黏土中,地點是重慶市巫山縣宇鎮龍坪村的一個小山坡。  兩塊看似不起眼的齒骨,近日成為科學界和輿論關注的焦點。半個月前,不少媒體以「重慶發現我國最早古人類化石」為題進行了報導:發掘者是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黃萬波,兩個齒骨經過北京大學考古系教授陳鐵梅的測定,有204萬年的歷史。
  • 巫山發現我國最早古人類化石(組圖)
    ,距今204萬年,這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化石。近日,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單位主辦的「巫山龍骨坡遠祖之謎」研討會上,記者獲悉,這項研究結果改寫了科學界先前對人類演化史的認識。  中國最早人類生活在三峽  10月27日下午,中法考古隊在「巫山人」發現者、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黃萬波教授的帶領下,第三次進駐巫山縣廟宇鎮龍骨坡古人類遺址。
  • 為了好看,他們學會了改造頭顱
    這樣的人如果出現在現代社會,十有八九會被認為是頭部畸形,因為正常人的頭顱後部是不會向外突出太多,但是在東北地區發現的「松花江人壹號」古人類化石中,考古學家們發現了一些特例。他們先是在松花江附近發現了一處距今大約1萬年歷史的古人類遺址,並在其中發現了松花江人壹號化石。
  • 世界著名化石遺蹟 北極發現熱帶海龜化石
    以下是近年來考古發現的八大最著名化石遺蹟:中國發現世界最大似鳥恐龍化石飛天恐龍中國發現世界最大似鳥恐龍化石  2007年6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正式對外宣布,經過中國科學院和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部門學者長達兩年時間的確認
  • 中國科學家發現關鍵古人類化石
    Hello大家好我是小楠,大家都知道,不管我們是那種膚色,生活在地球的哪裡,我們的祖先都只有一種,就是起源於25萬年前的非洲東部智人,人類的進化是從250萬年前,猿人開始的,然後就是直立人、匠人、智人,而且在智人進化前,就有原始人類走出非洲了,然後就進化出了尼安德特人、北京猿人、海德堡人
  • 安徽和縣直立人頭骨痕跡揭示埋藏環境與生存活動—新聞—科學網
    和縣人頭骨化石及出土洞穴、地層信息(郭肖聰、吳秀傑供圖) 古人類化石表面各種異常痕跡,包括骨折、創傷、病變、先天畸形、變形、溶蝕等,是探索早期人類生存活動、健康狀況、死亡原因以及埋藏環境的重要證據之一。
  • —新聞—科學網
    「如果我們這個時代所有人的祖先都出現在一個小區域,那將是令人震驚的。」   發現現代人起源   古化石和DNA信息顯示,現代人類起源於至少30萬至25萬年前的非洲。但科學家一直無法確定更具體的遺址,因為最早的智人化石是在非洲多個地方發現的,而來自非洲化石的古代DNA既稀少又不夠古老。
  • 重慶發現我國最早古人類化石 國人祖先源於三峽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黃萬波/供圖  晨報訊(記者王大鵬)我國科學家在重慶市巫山縣龍骨坡發現的一顆牙齒化石經過年代測定,距今204萬年,這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化石,由此將我國人類起源的時間往前推進了100萬年!
  • 中國東北發現新型有羽恐龍化石 體態特徵似鳥類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朝日新聞》5月4日報導,3日,中國、加拿大等國研究小組在英國《科學》雜誌發表文章稱,在中國東北地區白堊紀前期(距今約1.45億年—1億年前)地層發現新型有羽毛恐龍化石。通過觀察發現,該恐龍的尾羽圍繞中軸呈不對稱狀態,而翅膀部位的羽毛情況則無法確認。科學界認為,鳥類是由馳龍類或傷齒龍類恐龍進化而來,而不對稱飛羽有利於滑翔飛行,因此這種羽毛是鳥類具有的普遍特徵。據了解,馳龍類恐龍已被確認具有上述羽毛特徵,而傷齒龍類目前尚未被確認。
  • 甘肅發現16萬年前古人類化石
    10月30日在國家文物局舉辦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的工作會議中,蘭州大學的張東菊就白石崖溶洞遺址的相關發現進行了匯報。綜合分析顯示,古人類曾長期在該洞穴生活。(00:21)夏河人下頜骨化石於上世紀80年代曾發現於白石崖溶洞,體質形態、測年和古蛋白分析顯示其為距今至少16萬年前的丹尼索瓦人。2019年的夏河丹尼索瓦人的研究也引起科學與考古領域的轟動。
  • 西藏昌都發現恐龍足跡群—新聞—科學網
    馬門溪龍類復原圖 12月12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西藏自治區東部昌都市發現了多處蜥腳類恐龍足跡點。此次發現增加了昌都地區的恐龍足跡數量,豐富了當地恐龍足跡類型,並擴大了西南地區的恐龍的分布範圍。 該發現共描述了四個足跡點,約99個蜥腳類足跡,足跡長度從22釐米到99.3釐米不等,展示了具有不同年齡層次和體型的恐龍群落。所有足跡點的足跡可分為大、中、小三種尺寸。 其中,中、小尺寸的足跡為該地區首次報導。所有足跡都被歸為雷龍足跡。從此前記錄的骨骼化石來看,昌都地區的恐龍動物群與四川中侏羅世蜀龍動物群類似。
  • 發現已知最古老的古人類化石:這場相遇 都是「猿」分
    (圖片來自網絡) 1871年,「進化論之父」達爾文在《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一書中解釋道,人是動物長期發展的產物,現代人類和現代猿類有著共同的祖先。 在這之後的百餘年裡,古生物學家們不斷探究著人類起源之謎。隨著不同時期古人類化石的發掘,古人類出現的年代被一而再、再而三地推向歷史上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