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億年身世之謎揭開 核桃似的甕安旋孔蟲屬動物一族

2021-01-22 瀟湘晨報

6 億年前的甕安生物群中,有一類胚胎狀化石表面上長有奇怪的螺旋狀線圈,這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生物?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牽頭的國際團隊,通過高解析度顯微 CT 和同步輻射顯微斷層成像技術,對這類胚胎狀化石的內部結構進行了研究,最終破解了其身世之謎,發現它們屬於動物總界的一員。相關研究於北京時間 6 月 13 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上。

動物是如何起源的呢?這一直是困擾古生物學家和演化生物學家的前沿科學問題。探索這一問題的答案有兩種途徑:一種是演化發育生物學理論推測,推測動物祖先的生物學特徵,並重建這些特徵的系統發生過程,估算其出現的時間;而另一途徑則是古生物學實證研究,即通過追溯最早的動物及其近親的化石記錄,重建動物起源的過程並卡定動物起源時間的上限。長久以來,由於最早的動物化石記錄難覓蹤跡,動物起源領域一直是演化發育生物學的理論研究佔據主導地位,直到埃迪卡拉紀甕安生物群中發現了大量動物胚胎狀化石後這一局面才開始發生變化。

甕安生物群主要產於我國貴州甕安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組含磷地層,它以磷酸鹽化方式保存了這些 6 億年前的化石。所以,甕安生物群被學界視為動物世界的黎明,它的發現揭開了地球上最古老動物的神秘面紗。這些化石中,有一種名為甕安旋孔蟲。南古所研究員殷宗軍牽頭國際團隊,採用高解析度顯微 CT 和同步輻射顯微斷層成像技術,掃描了數百個甕安旋孔蟲化石標本,最終找到了保存精美的內部生物學結構。研究人員發現,甕安旋孔蟲和大積球以及旋胞類一樣,具有類似的發育過程,即從單細胞期通過不斷增長的細胞分裂一直發育到成千上萬細胞階段,為理解動物起源提供了重要線索。

【來源:ZAKER貴陽】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6億年前的蟲子長什麼樣?古生物學家新發現
    6億年前的甕安生物群中,有一類胚胎狀化石表面上長有奇怪的螺旋狀線圈,這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生物?長期以來學界有各種假說,但均沒有足夠的證據證實。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牽頭的國際團隊,通過高解析度顯微CT和同步輻射顯微斷層成像技術,對這類化石的內部結構進行了研究,最終破解了其身世之謎。相關研究於2020年6月13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  動物是如何起源的呢?這一直是困擾古生物學家和演化生物學家的前沿科學問題。
  • 中英科學家認清6億年前胚胎化石結構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中、英古生物學者近期運用三維無損成像技術,首次看清了一批6億年前胚胎狀化石的內部精細結構。結果顯示,6億年前,這些古生物已經能像現在的動物胚胎一樣進行細胞分裂。這對解開動物起源之謎具有重要意義。
  • 揭開節肢動物的起源之謎
    在西北大學,一項被譽為「行走的仙人掌」的科學發現揭開了節肢動物的起源之謎。  2011年2月24日,西北大學劉建妮教授在英國《自然》雜誌發表封面論文,內容是通過對我國雲南澄江化石庫中一種叫作「仙人掌滇蟲」的葉足動物的研究,首次初步破解了節肢動物門起源與早期演化這一長期困擾學術界的科學難題,在國際古生物學界引起了巨大反響。  這一難題當時是如何破解的?
  • 中國專家揭恐怖蟲"身世"之謎 與蒼蠅是遠親
    中國專家揭恐怖蟲"身世"之謎 與蒼蠅是遠親     新種:道虎溝恐怖蟲的模式標本正模,雄性(右),配模,雌性(左) 黃迪穎供圖 攝   中新網南京2月20日電 (盛捷)「恐怖蟲無疑和現代的蒼蠅、蚊子等同屬雙翅目,是纓翅蚊科的近親,恐怖蟲不恐怖」,20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黃迪穎確定了恐怖蟲的分類位置和它的生活習性,揭開了恐怖蟲的「身世」之謎。
  • 《動物管理局》不死水熊蟲劉國棟,或成揭開郝運身世之謎的關鍵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動物管理局》這部輕喜劇就已經更新過半了,儘管更新速度比較慢,但是網上的播放量還是一直居高不下的。這部劇運用比較「科幻」的手法,以動物的視角來看人類的世界,雖然一個個新鮮有趣的小故事都是發生在各種各樣動物身上的,但在這些小故事中大家也不乏能夠聯想到現實生活。
  • 活了4.8億年的生物,經常幫人類找油礦,其身世困擾人類好多年
    據報導,在近期的國際地學期刊《地質學》上,來自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員們,和國際科學家們一起,經過對幾丁蟲的研究,終於逐漸揭開了這種遠古微小生物的身世之謎。在此前的研究中,很多學者都認為幾丁蟲是屬於動物界的,認為它們是地球上最早的原生動物之一,不過也有觀點認為它們並不是動物,而屬於混合類群。不過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在地球上,幾丁蟲的確曾經廣泛存在,因為隨便挖開一塊處於5-3億年之前的海相沉積巖,都可以在裡面找到至少數千隻幾丁蟲。研究認為,幾丁蟲曾經是海洋中的霸主,即使它們非常的微小。
  • 6億年前化石記錄「蛋生雞」過程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發布一項研究成果,該所副研究員殷宗軍和研究員朱茂炎與英國布裡斯託大學、瑞典自然歷史博物館以及瑞士光源的同行合作,在我國貴州甕安生物群——一個距今6.1億年的特異埋藏化石庫中找到了一類名叫「籠脊球」的化石。通過對這種生物形態的研究觀察,他們還原了原始「胚胎發育」的過程。
  • 蜘蛛俠動畫6位主角的身世之謎曝光!最後一位竟來自動物世界
    不過作為一部有6個蜘蛛俠一同出鏡的電影,要想了解這部電影的所有笑點,首先就要了解這六位主角身世之謎。今天卦姐就為給位讀者帶來6位蜘蛛俠的各自的出處和身世之謎吧!首先大家最熟悉的就是主宇宙的蜘蛛俠彼得·帕克了。作為歷代電影的主角,蜘蛛俠彼得·帕克一直是漫威主宇宙當中的蜘蛛俠。
  • 貴州甕安生物群發現「特殊」化石,破解了先有雞,先有蛋的難題
    在清理貴州甕安生物群的過程中,專家們發現一個小化石,而通過研究後,他們破解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難題,那麼,這個小化石究竟是什麼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揭秘一下:(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 5億年前「麒麟蝦」揭示節肢動物起源之謎
    它被認為是科學界期盼已久的、可以揭示節肢動物起源之謎的過渡型物種,麒麟蝦的發現填補了節肢動物起源過程中關鍵的缺失環節,給生物進化論增添了一個強有力的化石證據。論文通訊作者之一、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員趙方臣是澄江古生物研究站站長,他告訴《中國科學報》,澄江動物群是一個舉世罕見的化石庫,澄江動物群中化石豐富且保存精美,生動再現了5.2億年前海洋生物的真實面貌。
  • 動物所揭開大熊貓消化竹子纖維素和半纖維素之謎
    10月17日,PNAS在線刊登了中科院動物研究所魏輔文研究員領導的動物生態與保護遺傳學研究組最新研究成果:Evidence of Cellulose Metabolism by the Giant Panda Gut Microbiome,揭示了大熊貓如何藉助腸道微生物消化竹子中纖維素與半纖維素的機制。
  • 迄今最古老動物化石,顯微CT"看見"6億年前細胞核
    日前,科學家在我國甕安生物群動物胚胎化石中確認了最古老細胞核結構的存在。圖為一枚7-細胞期標本,6個小細胞各含一個細胞核,第七個大細胞具有兩個細胞核。地球生命演化史表明,包括人類在內,現今地球一切高等的複雜生命都是由真核細胞組成,我們的老祖宗都指向幾十億年前遠古時期的單細胞真核生物。如何有效識別地質歷史早期化石記錄中的真核細胞及其亞細胞結構,是重建地球真核生物早期演化歷史的關鍵所在。我國貴州甕安生物群動物胚胎化石距今6.1億年,是迄今全球最古老的動物化石記錄之一。
  • 【中國新聞網】中國專家揭恐怖蟲"身世"之謎 與蒼蠅是遠親
    黃迪穎供圖 攝「恐怖蟲無疑和現代的蒼蠅、蚊子等同屬雙翅目,是纓翅蚊科的近親,恐怖蟲不恐怖」,20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黃迪穎確定了恐怖蟲的分類位置和它的生活習性,揭開了恐怖蟲的「身世」之謎。據了解,恐怖蟲是由俄羅斯科學家1992年報導,模式種為驚人恐怖蟲,體長不足1釐米,觸角很短,具刺吸式口器,無翅,後足呈大螯狀,腹部有成對的肉質側葉,外表恐怖驚悚。
  • 蒙娜麗莎的微笑之謎現已被揭開!真相甚是驚人!
    英媒稱,通過對這具遺骨的還原,或許能幫助人們揭開「蒙娜麗莎的微笑之謎」。    據英國《每日郵報》18日報導,義大利一支考古隊日前宣布,在佛羅倫斯的聖厄休拉修道院挖掘到「蒙娜麗莎」的遺骸,並向人們揭開「蒙娜麗莎」本人的身世。原來,為達·文西不朽畫作《蒙娜麗莎》擔當模特的這名女士叫麗莎·格拉迪尼,曾經是佛羅倫斯絲綢富商弗朗西斯科的妻子。據史料記載,這名女子在丈夫死後就做了修女,並在聖厄休拉修道院度過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