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億年前的甕安生物群中,有一類胚胎狀化石表面上長有奇怪的螺旋狀線圈,這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生物?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牽頭的國際團隊,通過高解析度顯微 CT 和同步輻射顯微斷層成像技術,對這類胚胎狀化石的內部結構進行了研究,最終破解了其身世之謎,發現它們屬於動物總界的一員。相關研究於北京時間 6 月 13 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上。
動物是如何起源的呢?這一直是困擾古生物學家和演化生物學家的前沿科學問題。探索這一問題的答案有兩種途徑:一種是演化發育生物學理論推測,推測動物祖先的生物學特徵,並重建這些特徵的系統發生過程,估算其出現的時間;而另一途徑則是古生物學實證研究,即通過追溯最早的動物及其近親的化石記錄,重建動物起源的過程並卡定動物起源時間的上限。長久以來,由於最早的動物化石記錄難覓蹤跡,動物起源領域一直是演化發育生物學的理論研究佔據主導地位,直到埃迪卡拉紀甕安生物群中發現了大量動物胚胎狀化石後這一局面才開始發生變化。
甕安生物群主要產於我國貴州甕安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組含磷地層,它以磷酸鹽化方式保存了這些 6 億年前的化石。所以,甕安生物群被學界視為動物世界的黎明,它的發現揭開了地球上最古老動物的神秘面紗。這些化石中,有一種名為甕安旋孔蟲。南古所研究員殷宗軍牽頭國際團隊,採用高解析度顯微 CT 和同步輻射顯微斷層成像技術,掃描了數百個甕安旋孔蟲化石標本,最終找到了保存精美的內部生物學結構。研究人員發現,甕安旋孔蟲和大積球以及旋胞類一樣,具有類似的發育過程,即從單細胞期通過不斷增長的細胞分裂一直發育到成千上萬細胞階段,為理解動物起源提供了重要線索。
【來源:ZAKER貴陽】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