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中、英古生物學者近期運用三維無損成像技術,首次看清了一批6億年前胚胎狀化石的內部精細結構。結果顯示,6億年前,這些古生物已經能像現在的動物胚胎一樣進行細胞分裂。這對解開動物起源之謎具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成果已於近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上。
絕大多數現代高等動物的祖先直到5.4億年前的寒武紀早期,才以爆發形式突然出現。但要解答動物起源之謎,必須到寒武紀之前尋找更早的化石證據。科研團隊對產自中國貴州甕安的一批化石展開研究。這些化石約有6億年歷史,產生於寒武紀大爆發以前。它們的外形很像現代動物胚胎,表面長著螺旋狀圈紋,被稱為甕安旋孔蟲。但受限於觀測手段,前人對這種生物的內部結構知之甚少。
研究團隊採用最新三維無損成像技術,掃描了300多個甕安旋孔蟲化石標本。結果顯示甕安旋孔蟲的內部存在細胞分裂現象。隨著細胞越來越多,其內部單個細胞的體積越來越小,有的化石標本內甚至能看到數千個細胞。
「這種發育方式,與動物胚胎早期發育非常類似。我們認為,甕安旋孔蟲很可能是一類已經滅絕的遠古動物,或是現代動物的遠古近親。」領導此項研究的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研究員殷宗軍說。
(據新華社南京電 記者王珏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