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前寒武紀地質時代的古老化石

2021-01-08 技術力量

地球在46億年前從星際塵埃雲中凝結形成, 這標誌著一個巨大的地質年代的開始,稱為前寒武紀時期。此時的地球,空氣中的氧氣含量很低,呼吸成為不可能的事情,既沒有動物也沒有植物。

從太空中看,今天我們熟悉的大陸在那時都不存在,陸地的形狀和排列是完全不同的。

前寒武紀持續了40億年的時間,是隨後的顯生宙的8倍。

前寒武紀見證了地球環境的深刻變化:在最初的5億年裡 地球處於不斷被流星轟炸的狀態,使得生命無法出現。然而,最終,流星風暴減弱了,我們的地球獲得了更穩定的表面。液態水和二氧化碳都存在,但氧氣含量很低。生命就是在這種環境下起源的,可能是39億年前,儘管已知的最古老的化石要年輕得多,只有34.5億年的歷史。

這些微小的化石類似於現代藍藻,只是前寒武紀地球上繁衍的多種微生物之一。微生物群落,除了藍藻之外,還包括細菌,有時會結合起來捕捉沉積物,並產生類似丘陵的層狀結構,稱為氣孔石。只有這樣,它們才會形成足夠大的化石,容易被人注意到。

疊層石是前寒武紀的一個標誌。它們的數量在12.5億年前達到頂峰,但今天仍然可以在特殊的地方找到它們。

細菌和藍藻以各種方式製造生命所需的能量。其中之一是通過光合作用,這一過程將氧氣釋放到大氣中。前寒武紀生物產生的氧氣最初是被溶解在海洋中的鐵所吸收的。氧化鐵以礦物血鐵礦和磁鐵礦的形式沉入海床,形成了巨大的帶狀鐵層。這些具有重要商業價值的礦床是在24億年前發生的所謂 "大氧化事件 "期間形成的。然而,最終,用於吸收氧氣的鐵在很大程度上被耗盡,氧氣得以在海洋和大氣中積累。氧氣含量的增加為更高級的生物進化鋪平了道路,包括真菌、植物和具有大型多細胞體的動物。

複雜動物出現在地球上的確切時間仍是一個科學爭論的問題。通過對現代動物分子序列之間的差異進行校準,一些生物學家認為,大型動物的化石應該存在於10億年前的巖石中。然而,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符合要求的化石來自前寒武紀末期的埃迪卡拉時期(6.35-5.42億年)。埃迪卡拉化石既包括奇蹟般地保存下來的胚胎,也包括一些體積較大的奇特褶皺化石。

地球生命起源究竟於什麼?這是一個令無數科學家苦苦探尋的問題,至今為止還遠未找出答案。

目前掌握的化石證據顯示,所有超過6億年的生物體化石都是體積微小、結構簡單的東西,它們最接近現代的細菌。

頂燧石

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古老化石採集於澳洲西部,來自一種名為「頂燧石」玻璃質巖石。它是由古生物學者威廉·肖普夫教授發現的。

根據從相關的火山巖中獲得的放射性年代,估計其年齡約為34.65億年。化石本身是細小的絲狀物,肖普夫教授推測它可能是藍藻。

頂燧石化石

由於它們的直徑不到百分之一毫米,所以在巖石表面無法看到它們,只有在將灰巖碎片研磨成薄片後,用顯微鏡才能看到它們,而光也會通過這些薄片。這些薄片顯示了豐富的蜿蜒管狀細絲的存在,深褐色或黑色,通常沿其長度被橫壁分割。肖普夫教授能夠區分出11種不同類型的細絲,他認為每一種細絲都是一個獨特的物種。

「頂燧石」化石一經出現就成為科學家們激烈爭論的焦點。一些人支持肖普夫教授的論點,認為它們是真正的化石,但另一些人則認為它們是無機物。

這場爭論凸顯了一個更廣泛的問題,即,如何區分生物化石和非生物、無機結構?

複雜的化石並不難辨認,比如,三葉蟲複雜的骨架怎麼可能不是一個曾經的生物體的化石呢?然而,像「頂燧石」絲這樣的簡單結構則是另一回事。

支持它們被解釋為化石的證據來自於它們與一些現代藍藻在外觀上的相似性,也來自於它們的化學成分,肖普夫教授確定它們是碳原,一種通常由生物體內的有機化合物分解形成的碳。

然而,反對者們指出,一些絲狀物具有與現代藍藻不同的分枝結構,並聲稱這些 "化石「只是巖石中被無機礦物填充的毛細裂縫。

雖然對「頂燧石」化石絲狀物的最終結論還沒有出來,而且可能還要等很久,但其他化學證據證明,35億年前,地球上已經存在生命。

疊層石

疊層石是地球生命史上最重要的生物之一。其染色體不是單一的動物,而是由多代藍藻和其它微生物捕捉和結合沉積物而形成的群落,它們在巖石狀的構造中構建了獨特的分層柱。

疊層石

作為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式之一,疊層石至今仍然存活著,它們的化石記錄可以追溯到令人難以置信的35億年前,而且它們可能比這更古老。

疊層石在世界淺海統治了驚人的30億年,通過克隆和建立厚厚的沉積物進行無性繁殖,創造了一個疊層石的涅槃世界。它們似乎勢不可擋,利用水與二氧化碳和陽光製造糖類來為自己的生長提供燃料(基本上與現代植物的光合作用相同),並在此過程中產生了氧氣。

最初,這些氧氣與溶解在世界海洋中的鐵結合,形成了不溶性的鐵層,沉澱在海底。這些鐵帶構成了世界上絕大部分的鐵礦石。只有當海洋中的大部分溶解鐵被消耗掉,大氣中的游離氧水平才會開始建立,從而導致 "大氧化事件"。

「大氧化事件」是複雜的氧氣呼吸和有性繁殖生命形式進化所需的一種重要突破,這些生命形式很快就主導了地球上的生命。

疊層石剖析

有一種理論認為,疊層石中的厭氧細菌無法保護自己免受更複雜的氧氣呼吸生物的掠奪,它們的霸主地位也就結束了。事實上,如今的疊層石地區已經淪為極度鹽鹼化的瀉湖,動物無法在那裡生存。

這樣看來,疊層石幫助建立了地球的富氧世界,支持了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廣泛的生命多樣性。然而,在這樣做的過程中,它們造成了自己的邊緣化-雖然不是滅絕,但被迫生活在生存的邊緣。

陡山沱組化石

化石記錄對那些沒有堅硬骨架的動物來說,是一種很難遇見的留存。只有在特殊的情況下,軟體動物才會被保存下來,而能夠發現這種化石的地點被稱為化石庫。

中國5.8-5.6億年前的陡山沱組是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化石庫,它們分布在滇東、桂北、黔東、川西、湘北、鄂西及大巴山等地。

陡山沱組化石

陡山沱組的軟體化石保存得非常詳細。利用高能掃描技術,甚至可以識別單個細胞。這種非凡的保存方式要歸功於一種叫做磷化的過程:用鹽類代替瀕臨死亡的細胞,從而使其不易腐爛和破壞。由此產生的化石幫助古生物學家在重建動物生命起源時填補了空白。

在大約5.4億年前的寒武紀大爆炸中,複雜的多細胞動物骨骼化石突然出現,但這種明顯的動物多樣性激增可能代表了硬骨骼的採用,而不是生命本身的多樣化。對DNA的分析支持了這一點,顯示動物的進化是在大約7.8億年前,從具有用於推進的鞭狀結構的單細胞生物開始的。

顯然,在動物生命的起源與動物在化石記錄中明確出現之間有很大的滯後性,這就是為什麼陡山沱組化石如此重要的原因。

在陡山沱組,科學家們發現了保存精美的化石,這些化石驚人地類似於現代動物的胚胎。它們的形狀是由相鄰的細胞形成的,這說明它們有一層柔性的膜,而不是藻類或真菌的剛性膜。細胞的數量總是以2的冪級數(1、2、4、8等)為特徵的胚裂,而且它們比其他類型的細胞大。

這些非常古老的軟體化石可以有各種不同的解釋,它們代表著最古老的動物化石的觀點也受到了質疑。

在爭論不休的時候,科學家在同步加速器的高功率粒子加速器中對一些化石進行了分析。所產生的圖像具有前所未有的解析度,不僅揭示了繁殖細胞的結構,還揭示了細胞內部看起來像細胞核的結構。

如果是這樣,它們就不符合它們是胚胎的說法。如果不是細菌、藻類、真菌或動物胚胎,這些非凡的化石是什麼呢?

有人認為它們是一種生命形式,更類似於一種寄生蟲,它在囊腫內繁殖細胞,然後以 "孢子 "的形式分裂,繁殖下一代。

前寒武紀的悖論:埃迪卡拉生物群

1946年,地質學家在南澳大利亞的埃迪卡拉山吃午飯時,發現了有史以來最重大的化石。

斯普瑞格在近6億年前的巖石中發現了一些奇特的、類似水母的印記。在寒武紀大爆發之前,這些埃迪卡拉生物群化石仍然令古生物學家感到困惑。

之前在紐芬蘭和納米比亞也曾發現過類似的化石,但由於對它們的年齡,或存在是否真的是化石的懷疑,令這些化石很少引起人們的注意。

事實上,直到在英國查伍德森林發現了另一種埃迪卡拉型化石,其巖石的年代被確定為前寒武紀晚期之後,埃迪卡拉化石才成為科學家們研究的一個重點。

埃迪卡拉生物群化石

埃迪卡拉生物群化石有什麼奇特之處呢?

首先,它們沒有任何硬骨骼的痕跡,因此不像寒武紀大爆炸後,在稍晚的巖石中發現的帶殼動物。

第二,埃迪卡拉生物群化石始終無法與今天生活的任何生物進行密切的比較。它們中的一些隱約類似於扁平水母,但缺乏觸角來佐證這一觀點。其他的化石則是葉狀的,導致早期學者認為它們是現代海筆的親戚。然而,這種想法是站不住腳的,因為這種化石的實心葉片不像海筆的多葉狀枝條。

三星盤蟲化石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陌生的埃迪卡拉化石存在。狄更遜水母看起來就像一個盤狀的蠕蟲,身體是分段的。狄更遜水母的化石標本大小不一,從幾釐米到一米多不等,但形狀卻沒有太大變化,這本身就很不尋常。另一種盤狀的化石三星盤蟲,其中心結構有三葉。

關於這些奇異化石的身份,目前還沒有達成共識。它們是動物、植物,還是像一位著名古生物學家所說的那樣,是一種地衣?

一些科學家認為它們代表了今天仍然生活在動物界的原始祖先,而另一些科學家則認為它們屬於早已滅絕的一個獨特的褶狀生物群體。

關於它們是如何生活的也有爭論。它們是通過光合作用獲得能量,還是像許多生活在海中的現代動物一樣以浮遊生物為食,還是直接從海水中吸收溶解的有機化合物為生?另一派觀點認為,至少有部分埃迪卡拉化石是以微生物墊(藍藻和其他微生物組成的複雜絲狀網)為食的動物。

相關焦點

  • 生命從無到有的前寒武紀
    這樣,科學家們便把寒武紀之前這一段漫長而缺少生命的時間稱作前寒武紀。前寒武紀(Precambrian)是地質年代中,對於顯生宙之前數個宙(Eon)所使用的非正式名稱,原本正式的名稱是隱生宙(Cryptozoic eon,其後來被拆分成冥古宙、太古宙與元古宙三個時代)。
  • 化石見證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寒武紀時代曾湧現了一大批現代動物門類的祖先,生物已廣泛分布於海洋淺海區各個區域和不同的水層中,生物間已然建立起了較為複雜的多級食物鏈,完整的生物譜系框架已搭建完成,由此產生的巨大影響一直延續至今。那麼,科學家是採用什麼手段和方法,如何通過一塊塊化石,抹去覆蓋在化石上的歷史塵埃,還原出寒武紀時代精彩紛呈的海洋動物世界的呢?
  • 5.5億年前生物化石再現?科學家:有助於了解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英國生物學家於2017年3月1日稱在加拿大發現了最古老的化石,顯示約43億年前就已經有生命的存在,這證明地球上生命的出現比人類先前的認知的認知更早。自古以來,科學家都在探討生命到底是如何形成的?遠古生物到底長什麼樣?生命到底是何時形成的?而這一切,依然都還在研究中。
  • 揭秘晚前寒武紀
    那麼,基金支持的「晚前寒武紀大地構造」研究將解決怎樣的地學問題?簡單地說,就是尋找晚前寒武紀大陸裂解的記錄,揭示哥倫比亞超大陸的裂解過程及深部動力學背景,探討其對成礦及古環境演變的意義。哥倫比亞大陸是目前認為地球歷史上最為古老的超大陸。
  • 古老的軟軀體化石
    「帶有偏見的戶口調查員」,它非常偏向那些有硬骨骼的生物,不過還是有些軟體生物負隅抵抗,走入了化石記錄當中,名留地質歷史。而要破解寒武紀大爆發的奧秘,除了基於理論的科學猜想,更需要發現恰當的科學觀察窗口——化石庫,以找到可靠的化石實證。目前世界上發現的軟軀體化石庫有數十個,對古生物學者而言,最完美的、可解密寒武紀大爆發與動物門類起源的研究對象,莫過於布爾吉斯頁巖型化石庫。
  • 科學家發現五億年前蝦化石,被譽為寒武紀「麒麟」
    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記者今天(11月5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南古所)獲悉,科學家發現了一種5億多年前長有五隻眼睛的蝦形化石,其身體兼具當時海洋中巨型捕食動物「奇蝦」和節肢動物的多種特徵,被譽為寒武紀的「麒麟」,命名為「章氏麒麟蝦」。
  • 雲南發現寒武紀"動物軍團" 三葉蟲化石最長5釐米
    圖為新發現的5.3億年前的三葉蟲化石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提供  奇蝦、三葉蟲、撫仙湖蟲、蠕蟲……在遙遠的5.3億年前的寒武紀,地球上曾經活躍著這樣一群生物,它們是地球生命歷史中最為關鍵的演化環節之一。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專家經過多年努力,在雲南昆明發現的一處新的軟軀體化石產地,再現了雲南東部地區5.3億年前的海洋生物世界。多達3000多塊古生物化石,或將釋疑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之因。
  • 寒武紀化石頻出的雲南撫仙湖北岸
    地球人對它的解密,源於每一次生命裂變後遺留在地球上的痕跡,比如生物,比如化石。關於5.18億年前寒武紀時代的更多生命解密,卻來源於中國雲南撫仙湖北岸出土的批量寒武紀化石群。提起寒武紀時代,這個時代比我們老少皆知的侏羅紀時代還早三四億年!
  •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生命真的是在寒武紀突然出現的嗎?
    這些巖層,是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間內形成的,一般情況下越是古老的地層,被埋的就越深,越年輕的地層被埋的就越淺。保存在砂巖中的化石早期的地質學家們就是利用這些巖層和巖層中保存的化石來研究地球生命演化的1859年,達爾文在進行地質考察的時候發現了這麼一個問題:在比寒武紀巖層更為古老的巖層中找不到化石,但是從寒武紀開始,化石卻好像不要錢一樣大量地出現。
  •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生命真的是在寒武紀突然出現的嗎?
    這些巖層,是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間內形成的,一般情況下越是古老的地層,被埋的就越深,越年輕的地層被埋的就越淺。保存在砂巖中的化石早期的地質學家們就是利用這些巖層和巖層中保存的化石來研究地球生命演化的。1859年,達爾文在進行地質考察的時候發現了這麼一個問題:在比寒武紀巖層更為古老的巖層中找不到化石,但是從寒武紀開始,化石卻好像不要錢一樣大量地出現。
  • 中國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大約6億年前,在地質學上稱做寒武紀的開始,絕大多數無脊椎動物門在幾百萬年的很短時間內出現了。這種幾乎是「同時」地、「突然」地出現在寒武紀地層中門類眾多的無脊椎動物化石(節肢動物、軟體動物、腕足動物和環節動物等),而在寒武紀之前更為古老的地層中長期以來卻找不到動物化石的現象,被古生物學家稱作「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簡稱「寒武爆發」。
  • 「探秘白堊紀,重返恐龍時代」展在海爾世界家電博物館開幕!
    11月15日上午,「探秘白堊紀,重返恐龍時代」史前恐龍化石展在海爾世界家電博物館舉行開幕儀式。本次展覽由海爾世界家電博物主辦,北大寶石鑑定中心(青島)教學實踐基地聯合舉辦,北京大學地質博物館提供展品和技術指導支持。
  • 「探秘白堊紀,重返恐龍時代」展在海爾世界家電博物館開幕
    11月15日上午,「探秘白堊紀,重返恐龍時代」史前恐龍化石展在海爾世界家電博物館舉行開幕儀式。本次展覽由海爾世界家電博物館主辦,北大寶石鑑定中心(青島)教學實踐基地聯合舉辦,北京大學地質博物館提供展品和技術指導支持。
  • 宜昌發現寒武紀化石寶庫
    進化古生物學的突破性發現寒武紀大爆發與生命起源、智能起源等共同被列為「六大自然科學難題」。而要破解寒武紀大爆發的奧秘,除了基於理論的科學猜想,更需要發現恰當的科學觀察窗口——化石庫,以找到可靠的化石實證。對古生物學者而言,最完美的、可解密寒武紀大爆發與動物門類起源的研究對象,莫過於布爾吉斯頁巖型化石庫。
  • 綦江地質探秘之三:綦江古生物 化石密碼
    本組圖片除署名外由記者張學成攝綦江因為獨特的古地理生態環境,自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以來的絕大多數地層都得以較好保存,因而地層中的古生物化石種類多,化石保存類型齊全,研究成果也比較多。綦江鱗齒魚化石,是生活在距今1.3億年前的北渡鱗齒魚,曾經與北渡恐龍相生相伴,和平共處。
  • 5.5億年前生物再現?科學家: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真相或公諸於世
    英國生物學家於2017年3月1日稱在加拿大發現了最古老的化石,顯示約43億年前就已經有生命的存在,這證明地球上生命的出現比人類先前的認知的認知更早。自古以來,科學家都在探討生命到底是如何形成的?遠古生物到底長什麼樣?生命到底是何時形成的?而這一切,依然都還在研究中。
  • 5.5億年前生物再現?科學家: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真相或公諸於世
    英國生物學家於2017年3月1日稱在加拿大發現了最古老的化石,顯示約43億年前就已經有生命的存在,這證明地球上生命的出現比人類先前的認知的認知更早。自古以來,科學家都在探討生命到底是如何形成的?遠古生物到底長什麼樣?生命到底是何時形成的?而這一切,依然都還在研究中。
  • 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地球上最古老的足跡化石
    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地球上最古老的足跡化石 2018-06-08 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字體雖然推測它們的祖先可能在6.35—5.41億年前的埃迪卡拉紀已經出現,但在埃迪卡拉紀地層中一直沒有發現確切的化石證據。因此,大家普遍認為具有附肢的兩側對稱後生動物直到大約5.41—5.1億年前的「寒武紀大爆發」時才突然出現。
  • 科學家確認5.58億年前化石為動物化石 它可能是世界上最古老動物
    據英國《衛報》報導,科學家確認了一種存在於5.58億年前的生物化石為動物化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動物,這表明地球上最早的動物生命始於寒武紀之前。據報導,這種化石是被一名博士生Ilya Bobrovskiy在俄羅斯西北部偏遠荒野的懸崖邊發現的,但一直以來科學家都無法確認這個化石在進化體系中屬於什麼物種。
  • 古生物學上的一大懸案——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在地球生物進化史上,寒武紀是非常重要和關鍵的時代。寒武紀是古生代的第一個紀,約開始於5.43億年前,結束於4.9億年前。基本就是在寒武紀開始後的短短數百萬年時間裡,包括現今動物幾乎所有門類祖先在內的大量多細胞生物突然出現,但在更為古老的地層中卻沒有找到這些動物的祖先化石,在生物考古學上,這些突然出現的種類繁多的生物化石,代表著在那個時期地球上突然出現了眾多的生物物種,這被古生物學家稱作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大約誕生在近40億年前,而絕大部分時間都是以單細胞形式存在,像是細菌和藍綠藻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