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微CT鏡頭下化石什麼樣?可看到許多較大核狀結構

2021-01-21 中國新聞網

  日前,科學家在我國甕安生物群動物胚胎化石中確認了最古老細胞核結構的存在。圖為一枚7-細胞期標本,6個小細胞各含一個細胞核,第七個大細胞具有兩個細胞核。

  我們從哪裡來?這個問題,人類已經自問了千百年,至今仍是待解的謎團。

  地球生命演化史表明,包括人類在內,現今地球一切高等的複雜生命都是由真核細胞組成,我們的老祖宗都指向幾十億年前遠古時期的單細胞真核生物。如何有效識別地質歷史早期化石記錄中的真核細胞及其亞細胞結構,是重建地球真核生物早期演化歷史的關鍵所在。

  我國貴州甕安生物群動物胚胎化石距今6.1億年,是迄今全球最古老的動物化石記錄之一。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殷宗軍副研究員和朱茂炎研究員與來自英國、巴西和瑞典的合作者組成的國際團隊,對化石進行了顯微CT掃描。其結果表明,甕安動物胚胎化石中較大尺寸的核狀亞細胞結構正是細胞核,而非其它細胞器或次生成巖作用導致的偽像。這將為探索地球早期真核生命演化提供重要線索和證據。

  顯微CT鏡頭下化石什麼樣 不破壞化石三維重構內部結構

  殷宗軍當年在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攻讀博士,導師是著名的朱茂炎研究員,後者正是貴州甕安生物群化石的主要研究者之一。

  殷宗軍同樣也把目光放在甕安生物群化石上,這裡是迄今全球最古老的動物化石記錄之一,發現了諸如貴州小春蟲等一系列重要化石。對於科學家來說,找到化石意味著研究只進行了一半,搞清楚化石的形成過程、形態結構、在地球生命演化過程中的作用地位等,才算完成使命。

  而眼前的這些化石讓科學家有些犯難,因為它實在太小了,這些號稱地球最古老的動物化石,最大的也不到2毫米。想要順利完成研究工作,常規觀察手段行不通,必須另闢蹊徑。

  殷宗軍想到了一種新技術——顯微CT。在地球另一端的歐洲,一種全新的顯微CT技術已經整裝待發,這裡有全球先進的歐洲同步輻射光源和瑞士光源亞微米解析度三維無損成像技術。

  「這種技術的全稱是同步輻射X射線顯微斷層成像技術,本質上是顯微CT技術的一種,不過與常規顯微CT技術相比,它的掃描效率和空間解析度更高,解析度可以達到亞微米級別,即微米尺度的結構都可以清晰地觀察到。」 殷宗軍告訴記者,而人類頭髮絲的直徑大約為80微米。

  經過項目設計、化石收集、申請歐洲同步輻射光源的機時等一系列前期工作,殷宗軍帶著數百枚甕安動物胚胎化石標本多次前往歐洲。在那裡,研究人員採用同步輻射X射線對化石逐一進行掃描,並做了大量的三維重構實驗。

  「這種技術的好處是,不用破壞化石就可以同時觀察到化石的三維外觀形態和所有的內部結構。」 殷宗軍說。

  經過掃描發現,許多呈均等同步分裂的甕安動物胚胎化石,以及具有類似細胞分裂特徵的旋胞類化石中保存了豐富的亞細胞結構。其中,能看到許多較大的核狀結構,成橢球形或球形,往往每個細胞中發育一個,位於細胞中間。偶爾也可以見到未分裂的母細胞中具有兩個核狀結構。高分辨三維重建發現,一些保存精美的標本中核狀結構具有膜,其內部甚至還發育了更細微的生物學結構,專家認為那極有可能是細胞核仁。

  為何選擇甕安生物群化石 磷酸鹽化方式完美保存細胞結構

  歐洲擁有如此先進顯微CT掃描技術,各國科學家都可以申請使用,為何過去沒有外國科學家做過類似的研究呢?

  「前人也嘗試過這些技術,但光有技術還不行,我們的化石標本才是另一個關鍵。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既有技術又有好的化石材料才能完好的解決這一難題。」 殷宗軍說。

  在細胞學層面研究化石的生物學結構,一直是古生物學家夢寐以求的工作。然而常規化石記錄保存的只是骨骼等不易腐爛的硬體組織,在細胞學層面研究古生物非常少,因為絕大多數化石保存都沒有那麼完美,很少有化石,尤其是動物化石保存細胞學結構。

  而甕安生物群是一個非常難得的特異埋藏化石群,因為它保存的生物學結構非常精美,幾乎所有類群都保存了非常好的細胞和亞細胞結構。

  甕安生物群旋胞類化石的細胞核結構,顯示細胞核在不同個體標本中具有不同的埋藏保存狀態。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殷宗軍告訴記者,特異埋藏化石是指保存質量異於常規化石的類型。通常情況下生物體死亡後軟體組織會腐爛,只有硬體組織比如貝殼、骨骼等不容易腐爛的部分才有機會保存為化石。而特異埋藏化石則是發生在特殊的地質條件下,軟軀體組織還沒有來得及腐爛或者未完全腐爛就被礦化保存下來。與常規化石記錄相比,特異埋藏化石群無論是數量還是規模都很少。

  位於雲南的澄江生物群,是典型的布爾吉斯頁巖型特異埋藏化石群。這裡保存了大量動物軟軀體,甚至是動物的心腦血管和神經系統都能保存下來。即使如此,澄江化石的埋藏精度也未達到細胞層級,仍無法觀察到軟體組織的細胞結構。

  而甕安生物群則令科學家們感到驚奇,這裡幾乎所有類群化石都保存了細胞結構和亞細胞結構,這在整個地質歷史時期所有特異埋藏化石群中也是非常罕見的。它以磷酸鹽化的方式在細胞學層級三維立體保存了大量6.1億年前海洋微體真核多細胞生物的軟體組織。

  殷宗軍說,磷酸鹽化的保存方式在其他地方也有,但甕安是最古老的,保存的精美程度也是最好的。甕安為什麼保存質量這麼好,這在化石埋藏學領域也是一個尚未完全解開的謎團。

  為什麼研究細胞化石 新證據或為真核生命的早期演化「拼圖」

  科學家們費盡心機去研究6億年前的細胞化石,究竟有何用意呢?

  據專家介紹,地球上所有複雜的高等生命包括我們人類在內都是由真核細胞組成。真核細胞主要由細胞膜、細胞質以及各種細胞器組成。與原核細胞最明顯的區別是,真核細胞具有細胞核等細胞器而原核細胞沒有這些複雜的亞細胞結構。

  真核細胞的起源一直是一個科學謎題,雖然有科學家提出了很多假說,但這些假說需要客觀證據去證實或證偽。

  殷宗軍說,真核生命早期演化歷史的重建是一個重要的課題,雖然有了很多進步,全世界找到了很多前寒武紀真核生命化石記錄,但相比顯生宙的化石記錄而言,化石數量還是太少,保存的細節不多,能提供的生物學信息也相對有限,因此真核生命的早期演化歷史如今還只是一些零星的碎片拼成的拼圖,很多重要問題沒有明朗的答案。

  因此,甕安生物群動物胚胎化石作為迄今最古老的動物化石記錄之一,其亞細胞結構受到了廣泛關注。其中,胚胎化石中一類尺寸較大的核狀亞細胞結構的成因解釋一波三折充滿爭論。

  最初有學者認為它們可能是細胞核,這些化石是典型的真核生物,但這一解釋並未被廣泛接受,以致此後有人提出新假說認為甕安動物胚胎化石並非動物胚胎,而是沒有細胞核的巨大氧化硫細菌及其集合體。2011年,又有學者將它們重新解釋為細胞核,並聲稱發現了細胞核分裂的證據。但這一解釋同樣遭到了埋藏學研究的反對。

  所以,殷宗軍等人的研究結果,不僅證明了這些核狀結構「身份」,也向世人表明,細胞核作為真核細胞最重要的細胞器可以非常完好地保存在早期微體化石中,並為早期真核化石的有效識別和真核生命演化史重建提供了重要線索。本報記者 張 曄

相關焦點

  • 迄今最古老動物化石,顯微CT"看見"6億年前細胞核
    如何有效識別地質歷史早期化石記錄中的真核細胞及其亞細胞結構,是重建地球真核生物早期演化歷史的關鍵所在。我國貴州甕安生物群動物胚胎化石距今6.1億年,是迄今全球最古老的動物化石記錄之一。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殷宗軍副研究員和朱茂炎研究員與來自英國、巴西和瑞典的合作者組成的國際團隊,對化石進行了顯微CT掃描。
  • 雲大科研團隊利用顯微CT技術揭秘5億年前澄江節肢動物頭部精細結構
    此項研究利用顯微CT技術為澄江節肢動物腿肢構造的發育生物學研究打開了新的窗口。一直以來,研究者們對澄江化石的形態學觀察主要局限於使用光學顯微鏡等傳統成像技術對化石表面上所保存的二維結構的觀察上,而保存在化石標本內部的動物身體結構信息則只能通過耗時且具破壞性的鋼針修理等方法進行研究。
  • 科學鏡頭下的不可思議之美:結構複雜的人腦
    一隻綠蠅正在吹氣泡的特寫鏡頭。這種綠繩通常發現於南半球。   一位母親通過自然剖腹產生下孩子。(彬彬)   電子顯微下的碳酸鈣晶體。   卷柏葉的偽色圖。   本圖顯示了一臺聚變反應堆內部難以置信的複雜結構。
  • 無花果樹統和翁弗爾瓦赫特統的顯微結構在形態上有什麼不同?
    無花果樹統和翁弗爾瓦赫特統的顯微結構在形態上有什麼不同?木戴斯統也依次不整合於無花果樹統之上。木戴斯統主要是長石砂巖、頁巖以及厚的火成石英巖(它在部分地區裡反覆出現),其厚度也接近於3600米。無花果樹統和翁弗爾瓦赫特統的顯微結構在形態上很相似,但是翁弗爾瓦赫特統的球粒大小比起無花果樹統的球狀體普遍要大。據現有的研究資料來看,從翁弗爾瓦赫特統最底部地層到無花果樹統下部地層裡的生物成因的球狀體,在其大小和形狀上都是漸變的。含碳的絲狀體在形態上則是各式各樣的。
  • 如何為我的顯微應用尋找合適的數字相機?
    因此,提供眾多顯示方案和解析度的許多不同顯微技術漸漸得到了發展。 該白皮書說明了選擇相機時要考慮的各個方面。  要在顯微鏡中使用圖像處理,選擇最適合顯微應用的組件至關重要。除了顯微鏡本身,還需要選擇合適的鏡頭、光源,以及——取決於是否使用染料和比對方法,還需要濾光片組和偏振鏡。最終,相應應用的特殊要求決定了如何選擇最適合的顯微相機和兼容的圖像處理軟體。
  • 簡介:眼科雷射顯微內窺鏡
    眼科雷射顯微內窺鏡系統由雷射顯微內窺鏡頭和主機兩部分組成。雷射顯微內窺鏡頭集攝像、照明和眼內雷射於一體,直徑0.88mm,焦距1-20mm,操作方法同一般導光纖維,其三種功能可在不換手柄的情況下任意選擇。主機包括一高解析度的電視屏、電視攝像機、氙光源和810nm波長的半導體二極體雷射。
  • 光學顯微鏡下能看到的結構有哪些?科學研究工具顯微鏡的使用和發展過程.
    例題1:質膜是細胞與周圍環境區分開的界面,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光學顯微鏡下可觀察到質膜呈兩條細線B.質膜中磷脂的理化性質決定了脂雙層的形成C.蛋白質的水溶性部分和脂溶性部分決定了其在膜中的分布D.質膜的流動鑲嵌模型能很好地解釋變形蟲的胞吞攝食現象解析:只有在電子顯微鏡下才能觀察到磷脂雙分子層
  • 雲南大學科研團隊用顯微CT揭示寒武紀大附肢類真節肢動物頭部口板...
    插圖1澄江生物群迷人林喬利蟲幼蟲標本照片及CT三維圖像(掃描電鏡數據來自於劉煜2009年博士畢業論文)一直以來,研究者們對澄江化石的形態學觀察主要局限於使用光學顯微鏡等傳統成像技術對化石表面上所保存的二維結構的觀察上,而保存在化石標本內部的動物身體結構信息則只能通過耗時且具破壞性的鋼針修理等方法進行研究。
  • 好物 100 | 顯微鏡頭
    在我們平時看起來非常渺小不值一提的昆蟲,在微觀鏡頭的記錄下變得和人類很平等。原來它們也是有故事的。兩隻蝸牛在地球上奇妙地相遇了,它們柔軟的身體糾纏在了一起,緩慢卻有韻律地蠕動會讓你產生這是不是慢鏡頭的疑問。伴著交響樂,那畫面真是美極了浪漫極了。 如果我是那隻蝸牛該多好呀。不知道你有沒有和我一樣的感覺?
  • 南京古生物所等通過顯微CT技術揭開軟舌螺動物斷殼之謎
    儘管斷殼行為在現生及化石無脊椎動物中均有報導,如軟體動物腹足類,但關於其何時起源及如何演化等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這些化石保存了斷殼的不同階段。作者採用高解析度顯微CT技術,結合掃描電鏡觀察,首次復原了斷殼桶螺完整的斷殼過程,為揭開斷殼行為的起源與演化之謎提供了重要線索。
  • 罕見化石讓科學家發現三葉蟲的眼睛結構
    古生物學家從一塊意外裂開的三葉蟲 化石裡面,發現一個保存完好的眼睛結構,發現原來三葉蟲的眼睛具有類似現代的蜜蜂、蜻蜓一樣的複眼 結構。 原封不動的化石是適合博物館展出的藏品,但是古生物學家需要的信息往往深藏在化石內部,而被科學家忽略。
  • 微循環顯微系統
    微系統(ML-98mc)顯微原理  ML-98mc微循環檢測顯微鏡(Micro-circulation microscopes)是集微循環觀察鏡,顯微視頻錄像,照片CCD輸出一體化檢測儀器。新型微循環觀察鏡與0 到 100% 連續調光LED環形燈組合,使觀察對象在聚光下顯微視頻記錄更清晰。360°旋轉座和可移動載物臺,使觀察者和被檢查者感覺方便舒適。ML-98mc微循環檢測顯微鏡對各種皮膚的微循環狀態進行無創傷性的檢查,檢測過程無任何創傷與副作用。
  • 劍盾的化石寶可夢實際到底是什麼樣?
    寶可夢劍盾中的化石寶可夢與傳統的化石寶可夢不一樣,是由於錯誤的拼接而造成了怪異的形態,因此本作的化石寶可夢廣受吐槽。
  • 科學家利用數字顯微技術發現:昆蟲視覺功能五億年前或已形成
    藉助數字顯微技術發現——昆蟲視覺功能五億年前或已形成根據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近日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德國科學家利用數字顯微技術「透視」了一個來自4.29億年前的三葉蟲化石的眼睛,發現其內部結構幾乎與現代昆蟲眼睛一模一樣。
  • 藉助數字顯微技術發現:昆蟲視覺功能五億年前或已形成
    三葉蟲化石的眼睛,發現其內部結構幾乎與現代昆蟲眼睛一模一樣。德國科隆大學研究人員布萊吉特·舒爾內曼和尤安·卡拉克森,此次利用最新數字顯微技術,重新檢驗了一個1846年在捷克共和國境內發現的三葉蟲(名為「A. koninckii」)化石。該化石高1毫米至2毫米,頭部後側有兩個凸起的半橢圓眼睛,其中一個已經破裂。
  • 6億年前的蟲子長什麼樣?古生物學家新發現
    6億年前的甕安生物群中,有一類胚胎狀化石表面上長有奇怪的螺旋狀線圈,這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生物?長期以來學界有各種假說,但均沒有足夠的證據證實。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牽頭的國際團隊,通過高解析度顯微CT和同步輻射顯微斷層成像技術,對這類化石的內部結構進行了研究,最終破解了其身世之謎。相關研究於2020年6月13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  動物是如何起源的呢?這一直是困擾古生物學家和演化生物學家的前沿科學問題。
  • 金鑑實驗室|顯微紅外光譜儀(Miro-FTIR)
    顯微紅外分析就是將紅外光譜與顯微鏡結合在一起的分析方法,它利用不同材料(主要是有機物)對紅外光譜不同吸收的原理,分析材料的化合物成分,再結合顯微鏡可使可見光與紅外光同光路,只要在可見的視場下,就可以尋找要分析微量的有機汙染物。如果沒有顯微鏡的結合,通常紅外光譜只能分析樣品量較多的樣品。
  • 科學家藉助數字顯微技術發現:昆蟲視覺功能五億年前或已形成
    根據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近日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德國科學家利用數字顯微技術「透視」了一個來自4.29億年前的三葉蟲化石的眼睛,發現其內部結構幾乎與現代昆蟲眼睛一模一樣。這一研究結果表明,許多現代昆蟲和甲殼動物眼睛的視覺原理,至少已有5億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