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助數字顯微技術發現:昆蟲視覺功能五億年前或已形成

2020-08-17 中工網

2020-08-17 13:18:42 來源: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北京8月16日電 (記者張夢然)根據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近日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德國科學家利用數字顯微技術「透視」了一個來自4.29億年前的三葉蟲化石的眼睛,發現其內部結構幾乎與現代昆蟲眼睛一模一樣。這一研究結果表明,許多現代昆蟲和甲殼動物眼睛的視覺原理,至少已有5億年的歷史。這也為人類理解遠古生命提供了新的線索。

對遠古生命研究領域來說,三葉蟲是寒武紀就出現的最有代表性的動物——它們前後在地球上生存了3.2億多年,擁有極強的生命,在漫長的時間長河中,它們的演化十分繁複,因此其生命體結構對人類掌握生物演化線索至關重要。

三葉蟲也是第一個有明確定義眼睛的生物。德國科隆大學研究人員布萊吉特·舒爾內曼和尤安·卡拉克森,此次利用最新數字顯微技術,重新檢驗了一個1846年在捷克共和國境內發現的三葉蟲(名為「A. koninckii」)化石。該化石高1毫米至2毫米,頭部後側有兩個凸起的半橢圓眼睛,其中一個已經破裂。

研究人員報告稱,他們此次發現,該三葉蟲眼睛的一些內部結構與許多現代昆蟲和甲殼動物的複眼結構類似,包括它們名為「小眼」的視覺單元(直徑35微米),其中包含了聚集在感杆束這種透明管束周圍的感光細胞。

研究人員認為,環繞每個視覺單元的深色環由色素細胞組成,這些色素細胞在視覺單元之間充當屏障。每個視覺單元表面有一個厚晶狀體,剩下的部分研究人員認為是一個扁平的晶錐,光會先經過這個晶錐,再聚焦到感杆束上。

視覺單元很小,可以說明「A. koninckii」三葉蟲曾生活在明亮的淺水域,可能在白天較為活躍,因為直徑較小的晶狀體在明亮環境下的捕光效率較高。視覺單元之間存在色素細胞屏障,說明這個三葉蟲曾擁有馬賽克視覺,每個視覺單元貢獻了整體畫面的一小部分,類似於許多現代昆蟲和甲殼動物的複眼。

這一研究結果表明,許多複眼的結構和功能自古生代(5.42億至2.52億年前)以來幾乎沒有變化,這為了解三葉蟲的遠古生命提供了新知。

總編輯圈點

生命的進化規律,可以從跨越地質歷史時期的對比中管窺一二。然而,如果不是先進的研究工具,這種穿越時空的「管窺」難上加難。就像此次研究中的三葉蟲,如果不是利用數字顯微技術對它進行精細檢驗,哪能知道幾億年前小蟲的眼睛,其視覺原理複雜程度就已堪比現代昆蟲了呢?

編輯:高爽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利用數字顯微技術發現:昆蟲視覺功能五億年前或已形成
    藉助數字顯微技術發現——昆蟲視覺功能五億年前或已形成根據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近日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德國科學家利用數字顯微技術「透視」了一個來自4.29億年前的三葉蟲化石的眼睛,發現其內部結構幾乎與現代昆蟲眼睛一模一樣。
  • 科學家藉助數字顯微技術發現:昆蟲視覺功能五億年前或已形成
    根據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近日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德國科學家利用數字顯微技術「透視」了一個來自4.29億年前的三葉蟲化石的眼睛,發現其內部結構幾乎與現代昆蟲眼睛一模一樣。這一研究結果表明,許多現代昆蟲和甲殼動物眼睛的視覺原理,至少已有5億年的歷史。
  • 昆蟲視覺功能五億年前或已形成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8月16日電 (記者張夢然)根據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近日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德國科學家利用數字顯微技術「透視」了一個來自4.29億年前的>三葉蟲化石的眼睛,發現其內部結構幾乎與現代昆蟲眼睛一模一樣。
  • 奧林巴斯顯微科技,助力試管嬰兒技術變革
    從1919年奧林巴斯第一臺「旭」號顯微鏡問世開始,奧林巴斯就一直在努力將光學技術投入生命科學領域,幫助人類實現更多重要突破。從Hela細胞的發現到克隆猴「中中」和「華華」誕生,眾多醫學、生物學上的裡程碑式突破都有著奧林巴斯生物顯微鏡的身影。如今,奧林巴斯已經為生命科學領域的發展發揮不可替代的貢獻。
  • ...研究組與首都師範大學合作發現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
    近日,魏江春課題組魏鑫麗項目研究員與首都師範大學王永傑團隊聯合在生物學頂級期刊eLife上正式發表了題為「Lichen mimesis inmid-Mesozoic lacewings」的研究論文,發現了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並揭示了最早的昆蟲擬態地衣的自我保護機制。
  • 魏江春院士組與首師大合作發現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
    近日,魏江春課題組魏鑫麗項目研究員與首都師範大學王永傑團隊聯合在生物學頂級期刊eLife上正式發表了題為「Lichen mimesis inmid-Mesozoic lacewings」的研究論文,發現了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並揭示了最早的昆蟲擬態地衣的自我保護機制。
  • 研究發現1.65億年前擬態地衣的昆蟲
    近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魏江春課題組項目研究員魏鑫麗與首都師範大學王永傑團隊聯合在eLife上發表研究論文Lichen mimesis in mid-Mesozoic lacewings,發現了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揭示了最早的昆蟲擬態地衣的自我保護機制。
  • 中顯恆業參加2017先進功能材料與原子力顯微技術國際研討會
    當前,在納米尺度調控並測量材料的電、光、磁、力、熱及其耦合響應時機已經到來,而這也是推動先進功能材料與器件發展的大勢所趨。近年來,各國研究者開始運用原子力顯微方法(AFM)在納米尺度調控和測量材料的多場物性,如鐵電疇的成像與翻轉、鋰離子的嵌入與析出,以及光電子的激發與複合,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 微生物所等發現1.65億年前擬態地衣的昆蟲
    近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魏江春課題組項目研究員魏鑫麗與首都師範大學王永傑團隊聯合在eLife上發表研究論文Lichen mimesis in mid-Mesozoic lacewings,發現了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揭示了最早的昆蟲擬態地衣的自我保護機制。
  • 我國科學家發現1.65億年前擬態地衣的昆蟲
    近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魏江春課題組項目研究員魏鑫麗與首都師範大學王永傑團隊聯合在eLife上發表研究論文Lichen mimesis in mid-Mesozoic lacewings,發現了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揭示了最早的昆蟲擬態地衣的自我保護機制。
  • 首都師大科研人員發現1.65億年前最古老擬態地衣昆蟲,填補這一研究空白!
    近日,首都師範大學王永傑團隊與中科院微生物所魏鑫麗研究員(魏江春課題組)聯合在生物學頂級期刊eLife上正式發表了題為&34;的研究論文,發現了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並揭示了最早的昆蟲擬態地衣的自我保護機制。
  • 琥珀中發現5.4億年前介形蟲的巨型精子化石
    古生物學家研究對比了此次發現的介形蟲和目前生存的介形蟲,並藉助X光獲得高解析度的三維圖像。科研人員最終發現了雌性的儲精囊和生殖細胞本身。研究人員表示:「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與形態學適應性相關的生殖行為方式至少已有一億年沒有改變,這是進化停滯的一個重要例子。此次的發現使動物化石精子的最早年代向前推進了一倍。
  • 雲大科研團隊利用顯微CT技術揭秘5億年前澄江節肢動物頭部精細結構
    此項研究利用顯微CT技術為澄江節肢動物腿肢構造的發育生物學研究打開了新的窗口。一直以來,研究者們對澄江化石的形態學觀察主要局限於使用光學顯微鏡等傳統成像技術對化石表面上所保存的二維結構的觀察上,而保存在化石標本內部的動物身體結構信息則只能通過耗時且具破壞性的鋼針修理等方法進行研究。
  • 拍攝昆蟲複眼需天時地利
    」表現了人的肉眼分辨不出的奧秘,它一旦以清晰的圖像呈現在人們眼前,確實有一種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和震撼力。昆蟲頭的前方兩側那一對大而突出的眼睛叫做複眼,是它們的主要視覺器官。與其他動物的眼睛結構完全不同,複眼是由許多六角形的小眼睛聚集在一起形成的。不同昆蟲的複眼中的小眼數量有所不同,如蒼蠅的複眼由300至6000個小眼組成,而蜻蜓的複眼中的小眼數量則高達1萬至2.8萬個。這種數量上的區別從本文昆蟲複眼的圖片上大致可以看出。
  • 奇翅目Alienoptera昆蟲奇特交配行為的發現
    2016年初,中德合作研究團隊在緬甸琥珀中(約一億年前)發現了一個滅絕的昆蟲綱新目——奇翅目Alienoptera昆蟲(Bai et al., 2016. Gondwana Research)。在昆蟲綱中,奇翅蟲屬於異類,具有非同尋常的特徵組合,又被戲稱為「四不像」昆蟲。
  • 如何為我的顯微應用尋找合適的數字相機?
    作者:basler  更多顯微鏡相機選擇,請登錄http://www.dayueweijia.com  如今,圖像處理技術在大範圍的光學顯微應用中使用,其中包括醫學和生物學研究、診斷、醫療產品測試或材料科學。有了顯微鏡,即可直接訪問並研究最多樣化的對象的結構和功能。然而,僅使用一個方法,基本上不太可能得到所需的所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