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昆蟲複眼需天時地利

2020-12-05 和訊科技

蒼蠅的複眼

拍攝參數

光圈:F2.8;快門速度:1/250秒;鏡頭焦距:150毫米;閃光:無;ISO:100

李秋弟

不少喜愛昆蟲的人士很豔羨別人拍攝的昆蟲複眼,那微觀世界的「巨現」表現了人的肉眼分辨不出的奧秘,它一旦以清晰的圖像呈現在人們眼前,確實有一種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和震撼力。

昆蟲頭的前方兩側那一對大而突出的眼睛叫做複眼,是它們的主要視覺器官。與其他動物的眼睛結構完全不同,複眼是由許多六角形的小眼睛聚集在一起形成的。不同昆蟲的複眼中的小眼數量有所不同,如蒼蠅的複眼由300至6000個小眼組成,而蜻蜓的複眼中的小眼數量則高達1萬至2.8萬個。這種數量上的區別從本文昆蟲複眼的圖片上大致可以看出。

由於組成複眼的個體極其微小,所以表現昆蟲的複眼對一般攝影者有一定的難度,因而拍攝的成功率相對較低。一般非職業攝影者往往對於拍攝昆蟲複眼這樣的細節缺乏信心而知難而退,或者由於過於急躁而功敗垂成。

要跨入這道門檻,需要有針對性地積累一些特殊的經驗,學習一點昆蟲知識。

為此,除了和有經驗的人士多交流、讀點書以外,可以先拿我們身邊最常見的昆蟲「練手」,如蒼蠅和蜻蜓。因為它們最容易找到,而且其作息規律也比較容易掌握。

有些攝影愛好者總是強調裝備的作用,筆者根據自己的拍攝經驗,可以負責任地告訴影友:要清晰地表現昆蟲複眼,關鍵不在裝備,而在於攝影者的相關經驗和對基本拍攝技術的紮實掌握。筆者拍攝過包括瓢蟲、螢火蟲、蝴蝶等許多昆蟲的複眼,使用的就是一隻普通「百微」,而且不是內對焦的那種新式鏡頭。

微距鏡頭的放大倍率其實並不是成功的主因,對於今天動輒千萬像素的數字相機來說,1:1倍率已經足夠更關鍵的在於對焦精確;鏡頭焦距也不是問題,50毫米和180毫米鏡頭對於攝影者來說,只是它們最近有效對焦距離的差別關鍵是如何做到不驚擾昆蟲,在近距離拍攝時果斷抓住精彩的瞬間。因此,精確對焦、控制景深、防止手抖和機震都是必要條件,其中重中之重是精確對焦。

如果要想直接從取景器中或者取景屏幕上觀察到昆蟲的複眼,倒確實需要更高的鏡頭放大倍率,有些數字相機在實時取景模式下,手動對焦的局部放大功能也可以發揮很好的作用。但是,一是2:1以上倍率的鏡頭品種極少,二是手動對焦局部放大功能往往受制於光照環境,在強光直射下和黑暗中,不藉助其他輔助手段也不能實現精確對焦。

要成功表現昆蟲的複眼,對於拍攝地點、拍攝時間和氣象條件是需要有所選擇的:

1.拍攝地點的選擇。如果是拿蒼蠅的複眼練手,一般不需要特意選擇地點。但是如果想要背景好看一些,也要注意選擇環境和角度。而要拍攝蜻蜓的複眼,就需要到公園的水邊,或者郊外的田邊地頭或者池塘小河邊拍攝。因為蜻蜓無論大小,都是「肉食」昆蟲,它捕食的對象,如蚊蠅、蚜蟲等,多生活在水邊。它們的繁衍也離不開水,因此在水邊便於發現它們的棲息處。

2. 拍攝時間的選擇。雖然中午的酷熱會使蜻蜓處於休息的狀態,便於捕捉其休息的姿態,但午間強烈的陽光直射會使蜻蜓的複眼出現不可控制的高光,而攝影者如果試圖遮擋,就會導致它警覺而飛去。相對而言,在清晨、傍晚和多雲的天氣環境,對於表現昆蟲的複眼倒是比較適宜。

3.避開風吹草動的幹擾。使用微距鏡頭拍攝昆蟲的複眼,類似使用超長焦鏡頭,對於表現昆蟲複眼這種細微的對象,即使是微風導致的草葉微擺,也會使影像不實,功虧一簣。

所以,足夠的耐心,豁達的心態,是做拍攝昆蟲複眼這類「細活兒」的必備修養。而在風吹草動的短暫間歇,能夠當機立斷地按下快門,捕捉到決定性的精彩瞬間,也是一個科普攝影工作者的應有的素質。

但如果遇到風力較大或者密雲欲雨的天氣,就不要再去作無謂的努力了。

《中國科學報》 (2012-05-25 B3 生活)

(責任編輯: HN666)

相關焦點

  • 生物奇觀:神奇的昆蟲複眼!
    昆蟲是生生不息的自然界中重要的一員,最近的研究表明,全世界的昆蟲可能有1000萬種,但目前有名有姓的昆蟲種類僅100萬種。龐大的昆蟲家族蘊藏著無窮的奧秘,它們的「複眼」就是科學家們感興趣的研究課題之一。
  • 讓「昆蟲複眼」成導航新寵
    大連理工大學技術新發明獲國家獎昆蟲複眼具有導航和定位能力的奧秘在哪裡?
  • 德國專家模仿昆蟲複眼發明超薄成像系統
    最近,德國弗勞恩霍夫(Fraunhofer)應用光學和精密機械研究所的科研人員模仿昆蟲的複眼,發明出了一種厚度為0.4毫米的識別成像系統,它可以像塑料薄膜一樣隨處貼附。 據德國雅虎新聞網6月14日報導,科學家們在設計時應用了昆蟲複眼的工作原理:一個成像薄膜系統由幾百個單眼組成,每個單眼又具備自己的一套透鏡和成像系統,觀察物體時按自己的視角進行拍攝。之後,通過計算機運算處理,整張圖片就可以被合成出來了。該成像系統雖然不具備很高的像素,但因系統非常平整,因此可以進行寬畫面的成像工作。
  • 新型仿生複眼 揭示昆蟲如何看世界
    天津大學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製新型仿生複眼模擬昆蟲的視覺系統,發現昆蟲可能是根據物體發出的光強度來探測物體的軌跡。該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光學快報》上,並被美國光學學會進行了專題報導。
  • 「昆蟲複眼」成導航新寵-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大連1月17日電(記者吳琳 通訊員呂東光)昆蟲複眼具有導航和定位能力的奧秘在哪裡?大連理工大學微系統研究中心褚金奎團隊於2004年開展了仿昆蟲複眼偏振敏感結構、不依賴衛星導航的微納傳感器研究之後,在全球定位技術的研究中又取得創新性成果。
  • 科技日報:新型仿生複眼 揭示昆蟲如何看世界
    天津大學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製新型仿生複眼模擬昆蟲的視覺系統,發現昆蟲可能是根據物體發出的光強度來探測物體的軌跡。該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光學快報》上,並被美國光學學會進行了專題報導。
  • 天大研製仿生複眼 發現昆蟲運動軌跡與光有關
    天津北方網訊:昆蟲具有的快速反應能力一直是人類所嚮往的。天津大學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製新型仿生複眼模仿昆蟲的視覺系統發現,昆蟲可能是根據物體發出的光強度來快速感知物體的運動軌跡。
  • 西安交通大學受昆蟲眼睛啟發研人造複眼 提高自動駕駛汽車視覺能力
    受昆蟲眼睛啟發,研究人員研發出人造複眼,旨在提升自動駕駛汽車的視覺能力,以及幫助推動機器人技術發展。 據外媒報導,受昆蟲眼睛啟發,研究人員研發出人造複眼,旨在提升自動駕駛汽車的視覺能力,以及幫助推動機器人技術發展。
  • 天大研發新型昆蟲仿生複眼 未來可應用於人工智慧領域
    原標題:天大研發新型昆蟲仿生複眼 未來可應用於人工智慧領域 昆蟲因其複眼視覺系統的發達而但是,昆蟲複眼快速感知物體運動軌跡的機理學界尚不明確。近日,天津大學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製新型仿生複眼,模仿昆蟲的視覺系統發現,昆蟲可能是根據物體發出的光強度來探測物體的軌跡。
  • 昆蟲如何看世界?天津大學研製新型仿生複眼探究竟
    昆蟲如何看世界?記者26日從天津大學獲悉,該校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製新型仿生複眼模仿昆蟲的視覺系統發現,昆蟲可能是根據物體發出的光強度來探測物體的軌跡。該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光學快報》上。昆蟲複眼視覺系統在原理上具有體積小,重量輕,視場角大,時間解析度高,運動目標探測靈敏等優點,使其在一些軍用及民用場合具有其它成像方法無法比擬的優勢。
  • 科學家基於昆蟲眼睛結構設計一款複眼相機
    騰訊科學訊(悠悠/編譯) 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科學家受蜜蜂和蒼蠅複眼結構的啟發,最新設計一種「複眼」數位相機。這款相機半球狀排列著180個顯微透鏡,使其具有160度的視野,能夠同時聚焦物體的不同深度。
  • 中新社:昆蟲如何看世界?天津大學研製新型仿生複眼探究竟
    記者26日從天津大學獲悉,該校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製新型仿生複眼模仿昆蟲的視覺系統發現,昆蟲可能是根據物體發出的光強度來探測物體的軌跡。該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光學快報》上。昆蟲複眼視覺系統在原理上具有體積小,重量輕,視場角大,時間解析度高,運動目標探測靈敏等優點,使其在一些軍用及民用場合具有其它成像方法無法比擬的優勢。
  • 受昆蟲複眼啟發:研究人員製造了一款僅2毫米厚的超薄攝像頭
    (原標題:受昆蟲複眼啟發:研究人員製造了一款僅2毫米厚的超薄攝像頭)
  • 科學家模仿昆蟲複眼研製新型太陽能電池
    新華社北京9月4日電 美國科學家模仿昆蟲複眼的構造,設計出一種牢固耐用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克服了鈣鈦礦材料脆弱易損壞的缺點。  實驗表明,新型電池能在溫度85攝氏度、相對溼度85%的環境裡連續運作六個星期,仍保持著較高的發電效率。
  • 科學家最新研製機械複眼 具備全景視覺效果
    據國外媒體報導,人類的視力非常好,但是如果你希望獲得全景圖像,或者實時跟蹤移動目標,昆蟲的複眼則是最佳選擇。複眼不僅能夠看到任何方向的物體,而且圖像很少發生扭曲,同時,昆蟲身體較小,可以擠進狹小的空間進行勘測。
  • 科技日報:新型仿生複眼模擬昆蟲視覺 蒼蠅比你反應快,或因看世界的...
    近日,天津大學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的研究人員研製了新型仿生複眼視覺系統,通過對複眼結構及探測方法等多個層面的模擬,發現昆蟲可能是根據目標發出的光強度來探測目標軌跡,其複眼結構基於光能分布的目標空間定位方法,能在極短時間內感知物體迫近。該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光學快報》上,美國光學學會對其進行了專題報導。
  • 德國工程師發明「複眼」成像系統
    本報綜合報導最近,德國弗勞恩霍夫光學和精密機械研究所模仿昆蟲的複眼,發明出了一種厚度為0.4毫米的成像系統,可像塑料薄膜一樣隨處貼附。  科學家們在設計時應用了昆蟲複眼的工作原理:一個成像薄膜系統由幾百個單眼組成,每個單眼又具備自己的一套透鏡和成像系統,觀察物體時按自己的視角進行拍攝。
  • 你拍攝過草蛉麼,草蛉是一種什麼樣的昆蟲
    蚜獅,草蛉的幼蟲草蛉(脈翅目/草蛉科),身體細長,複眼有金屬光澤。觸角細長,翅膀透明。很是漂亮。草蛉是完全變態昆蟲,一生經歷: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草蛉卵的安放很有特點,卵通過絲狀長柄與草葉等物體連結,這樣可以避免成為其它昆蟲的食物(一直未能拍攝到草蛉卵的照片,借網絡圖片一用,見諒)。如下圖
  • 歡迎光臨複眼屋,用螞蟻的視角觀察世界
    昆蟲的複眼是一種由不定數量的小眼組成的視覺器官,能夠計算自身和所觀察物體的方位、距離,進而幫助昆蟲作出快速反應和行動。複眼的解析度比較低,但是視野比較大,因此透過複眼看出去的世界,其實是和我們人類所看到的世界,可說是非常不同。
  • 視頻:複眼的秘密
    科學家正在向自然界中發現的另一種眼睛―――複眼進軍。複眼是無脊椎動物中的甲殼類、昆蟲類和其他一些節肢動物頭的兩側各有1隻能感受物體的形狀、大小和顏色的視覺器官。查看更多圖片>>昆蟲的複眼蒼蠅2006年6月,美國伯克利大學研製成世界上第一個模仿昆蟲眼睛的照相機鏡頭——「複眼」鏡頭,鏡頭由8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