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蠅的複眼
拍攝參數
光圈:F2.8;快門速度:1/250秒;鏡頭焦距:150毫米;閃光:無;ISO:100
李秋弟
不少喜愛昆蟲的人士很豔羨別人拍攝的昆蟲複眼,那微觀世界的「巨現」表現了人的肉眼分辨不出的奧秘,它一旦以清晰的圖像呈現在人們眼前,確實有一種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和震撼力。
昆蟲頭的前方兩側那一對大而突出的眼睛叫做複眼,是它們的主要視覺器官。與其他動物的眼睛結構完全不同,複眼是由許多六角形的小眼睛聚集在一起形成的。不同昆蟲的複眼中的小眼數量有所不同,如蒼蠅的複眼由300至6000個小眼組成,而蜻蜓的複眼中的小眼數量則高達1萬至2.8萬個。這種數量上的區別從本文昆蟲複眼的圖片上大致可以看出。
由於組成複眼的個體極其微小,所以表現昆蟲的複眼對一般攝影者有一定的難度,因而拍攝的成功率相對較低。一般非職業攝影者往往對於拍攝昆蟲複眼這樣的細節缺乏信心而知難而退,或者由於過於急躁而功敗垂成。
要跨入這道門檻,需要有針對性地積累一些特殊的經驗,學習一點昆蟲知識。
為此,除了和有經驗的人士多交流、讀點書以外,可以先拿我們身邊最常見的昆蟲「練手」,如蒼蠅和蜻蜓。因為它們最容易找到,而且其作息規律也比較容易掌握。
有些攝影愛好者總是強調裝備的作用,筆者根據自己的拍攝經驗,可以負責任地告訴影友:要清晰地表現昆蟲複眼,關鍵不在裝備,而在於攝影者的相關經驗和對基本拍攝技術的紮實掌握。筆者拍攝過包括瓢蟲、螢火蟲、蝴蝶等許多昆蟲的複眼,使用的就是一隻普通「百微」,而且不是內對焦的那種新式鏡頭。
微距鏡頭的放大倍率其實並不是成功的主因,對於今天動輒千萬像素的數字相機來說,1:1倍率已經足夠更關鍵的在於對焦精確;鏡頭焦距也不是問題,50毫米和180毫米鏡頭對於攝影者來說,只是它們最近有效對焦距離的差別關鍵是如何做到不驚擾昆蟲,在近距離拍攝時果斷抓住精彩的瞬間。因此,精確對焦、控制景深、防止手抖和機震都是必要條件,其中重中之重是精確對焦。
如果要想直接從取景器中或者取景屏幕上觀察到昆蟲的複眼,倒確實需要更高的鏡頭放大倍率,有些數字相機在實時取景模式下,手動對焦的局部放大功能也可以發揮很好的作用。但是,一是2:1以上倍率的鏡頭品種極少,二是手動對焦局部放大功能往往受制於光照環境,在強光直射下和黑暗中,不藉助其他輔助手段也不能實現精確對焦。
要成功表現昆蟲的複眼,對於拍攝地點、拍攝時間和氣象條件是需要有所選擇的:
1.拍攝地點的選擇。如果是拿蒼蠅的複眼練手,一般不需要特意選擇地點。但是如果想要背景好看一些,也要注意選擇環境和角度。而要拍攝蜻蜓的複眼,就需要到公園的水邊,或者郊外的田邊地頭或者池塘小河邊拍攝。因為蜻蜓無論大小,都是「肉食」昆蟲,它捕食的對象,如蚊蠅、蚜蟲等,多生活在水邊。它們的繁衍也離不開水,因此在水邊便於發現它們的棲息處。
2. 拍攝時間的選擇。雖然中午的酷熱會使蜻蜓處於休息的狀態,便於捕捉其休息的姿態,但午間強烈的陽光直射會使蜻蜓的複眼出現不可控制的高光,而攝影者如果試圖遮擋,就會導致它警覺而飛去。相對而言,在清晨、傍晚和多雲的天氣環境,對於表現昆蟲的複眼倒是比較適宜。
3.避開風吹草動的幹擾。使用微距鏡頭拍攝昆蟲的複眼,類似使用超長焦鏡頭,對於表現昆蟲複眼這種細微的對象,即使是微風導致的草葉微擺,也會使影像不實,功虧一簣。
所以,足夠的耐心,豁達的心態,是做拍攝昆蟲複眼這類「細活兒」的必備修養。而在風吹草動的短暫間歇,能夠當機立斷地按下快門,捕捉到決定性的精彩瞬間,也是一個科普攝影工作者的應有的素質。
但如果遇到風力較大或者密雲欲雨的天氣,就不要再去作無謂的努力了。
《中國科學報》 (2012-05-25 B3 生活)
(責任編輯: HN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