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藉助數字顯微技術發現:昆蟲視覺功能五億年前或已形成

2020-08-17 中國青年網

根據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近日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德國科學家利用數字顯微技術「透視」了一個來自4.29億年前的三葉蟲化石的眼睛,發現其內部結構幾乎與現代昆蟲眼睛一模一樣。這一研究結果表明,許多現代昆蟲和甲殼動物眼睛的視覺原理,至少已有5億年的歷史。這也為人類理解遠古生命提供了新的線索。

對遠古生命研究領域來說,三葉蟲是寒武紀就出現的最有代表性的動物——它們前後在地球上生存了3.2億多年,擁有極強的生命,在漫長的時間長河中,它們的演化十分繁複,因此其生命體結構對人類掌握生物演化線索至關重要。

三葉蟲也是第一個有明確定義眼睛的生物。德國科隆大學研究人員布萊吉特·舒爾內曼和尤安·卡拉克森,此次利用最新數字顯微技術,重新檢驗了一個1846年在捷克共和國境內發現的三葉蟲(名為「A. koninckii」)化石。該化石高1毫米至2毫米,頭部後側有兩個凸起的半橢圓眼睛,其中一個已經破裂。

研究人員報告稱,他們此次發現,該三葉蟲眼睛的一些內部結構與許多現代昆蟲和甲殼動物的複眼結構類似,包括它們名為「小眼」的視覺單元(直徑35微米),其中包含了聚集在感杆束這種透明管束周圍的感光細胞。

研究人員認為,環繞每個視覺單元的深色環由色素細胞組成,這些色素細胞在視覺單元之間充當屏障。每個視覺單元表面有一個厚晶狀體,剩下的部分研究人員認為是一個扁平的晶錐,光會先經過這個晶錐,再聚焦到感杆束上。

視覺單元很小,可以說明「A. koninckii」三葉蟲曾生活在明亮的淺水域,可能在白天較為活躍,因為直徑較小的晶狀體在明亮環境下的捕光效率較高。視覺單元之間存在色素細胞屏障,說明這個三葉蟲曾擁有馬賽克視覺,每個視覺單元貢獻了整體畫面的一小部分,類似於許多現代昆蟲和甲殼動物的複眼。

這一研究結果表明,許多複眼的結構和功能自古生代(5.42億至2.52億年前)以來幾乎沒有變化,這為了解三葉蟲的遠古生命提供了新知。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利用數字顯微技術發現:昆蟲視覺功能五億年前或已形成
    藉助數字顯微技術發現——昆蟲視覺功能五億年前或已形成根據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近日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德國科學家利用數字顯微技術「透視」了一個來自4.29億年前的三葉蟲化石的眼睛,發現其內部結構幾乎與現代昆蟲眼睛一模一樣。
  • 藉助數字顯微技術發現:昆蟲視覺功能五億年前或已形成
    2020-08-17 13:18:42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8月16日電 (記者張夢然)根據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近日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德國科學家利用數字顯微技術「透視」了一個來自4.29億年前的
  • 昆蟲視覺功能五億年前或已形成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8月16日電 (記者張夢然)根據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近日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德國科學家利用數字顯微技術「透視」了一個來自4.29億年前的>三葉蟲化石的眼睛,發現其內部結構幾乎與現代昆蟲眼睛一模一樣。
  • 三葉蟲能看到不一樣的世界,科學家揭開複眼之謎,複眼猶如計算機
    來自德國的科學家通過數字顯微技術對古老生物三葉蟲的眼睛進行透析檢測,結果發現它的眼睛結構與如今的複眼一模一樣,這樣的發現能說明複眼是從三葉蟲身上開始起源的嗎?三葉蟲是一種什麼樣的古生物?在了解該研究之前,我們需要對三葉蟲這種古生物有所了解。
  • 我國科學家發現1.65億年前擬態地衣的昆蟲
    近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魏江春課題組項目研究員魏鑫麗與首都師範大學王永傑團隊聯合在eLife上發表研究論文Lichen mimesis in mid-Mesozoic lacewings,發現了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揭示了最早的昆蟲擬態地衣的自我保護機制。
  • 奧林巴斯顯微科技,助力試管嬰兒技術變革
    從1919年奧林巴斯第一臺「旭」號顯微鏡問世開始,奧林巴斯就一直在努力將光學技術投入生命科學領域,幫助人類實現更多重要突破。從Hela細胞的發現到克隆猴「中中」和「華華」誕生,眾多醫學、生物學上的裡程碑式突破都有著奧林巴斯生物顯微鏡的身影。如今,奧林巴斯已經為生命科學領域的發展發揮不可替代的貢獻。
  • ...研究組與首都師範大學合作發現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
    近日,魏江春課題組魏鑫麗項目研究員與首都師範大學王永傑團隊聯合在生物學頂級期刊eLife上正式發表了題為「Lichen mimesis inmid-Mesozoic lacewings」的研究論文,發現了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並揭示了最早的昆蟲擬態地衣的自我保護機制。
  • 琥珀中發現5.4億年前介形蟲的巨型精子化石
    古生物學家研究對比了此次發現的介形蟲和目前生存的介形蟲,並藉助X光獲得高解析度的三維圖像。科研人員最終發現了雌性的儲精囊和生殖細胞本身。研究人員表示:「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與形態學適應性相關的生殖行為方式至少已有一億年沒有改變,這是進化停滯的一個重要例子。此次的發現使動物化石精子的最早年代向前推進了一倍。
  • 科學家顯微攝影藝術擷英—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王蕊攝     花環——人胚胎幹細胞誘導形成的神經上皮細胞,在光學平臺共聚焦顯微鏡下呈現花環狀結構。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居相春攝     七彩鵝卵石——銅鉻金屬共摻雜類金剛石薄膜,利用PVD(物理氣相沉積)技術製備所得,拍攝時進行了噴鉑處理。
  • 魏江春院士組與首師大合作發現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
    近日,魏江春課題組魏鑫麗項目研究員與首都師範大學王永傑團隊聯合在生物學頂級期刊eLife上正式發表了題為「Lichen mimesis inmid-Mesozoic lacewings」的研究論文,發現了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並揭示了最早的昆蟲擬態地衣的自我保護機制。
  • 蝨子1億年前就有了?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吃恐龍羽毛的昆蟲
    蝨子1億年前就有了?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吃恐龍羽毛的昆蟲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 2019-12-13 12:59 來源:澎湃新聞
  • 中美科學家發現最古老蛙類琥珀 現億年前新物種
    原標題:緬甸「蛙類琥珀」現億年前新物種  中美科學家發現四件中生代白堊紀時期蛙類琥珀化石,其中之一被鑑定為全新蛙類物種  在遙遠中生代的緬甸叢林中,生活著和現代完全不同的物種,它們或在水潭或在陸地繁衍生息,直到湮滅。
  • 科學家們怎麼發現的?
    正因蚊子對人類健康的危害極大,科學家們一直致力於研究蚊子,想弄清它究竟是如何傳播疾病的。研究纖小的蚊子憑肉眼無法進行,必須藉助科技手段。隨著科技的發展,光學顯微鏡、電子顯微鏡、離子和X射線顯微技術以及高速攝影等高科技手段的湧現使相關的研究不斷獲得進展。
  • 研究發現1.65億年前擬態地衣的昆蟲
    近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魏江春課題組項目研究員魏鑫麗與首都師範大學王永傑團隊聯合在eLife上發表研究論文Lichen mimesis in mid-Mesozoic lacewings,發現了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揭示了最早的昆蟲擬態地衣的自我保護機制。
  • 科學家發現五億多年前共生蠕形動物
    科學家發現五億多年前共生蠕形動物 原標題: 侯先光供圖  【科技前沿】  近日,由中國雲南大學-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英國萊斯特大學和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組成的聯合研究小組宣布發現世界上最早的、距今大約5.2億年前的共生蠕形動物——吸盤古宿蟲,並首次發現了共生關係中宿主特異性和宿主轉移兩個重要生態特性的最早化石記錄,進一步揭開了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時期生物相互依存關係的起源之謎。
  • 中顯恆業參加2017先進功能材料與原子力顯微技術國際研討會
    當前,在納米尺度調控並測量材料的電、光、磁、力、熱及其耦合響應時機已經到來,而這也是推動先進功能材料與器件發展的大勢所趨。近年來,各國研究者開始運用原子力顯微方法(AFM)在納米尺度調控和測量材料的多場物性,如鐵電疇的成像與翻轉、鋰離子的嵌入與析出,以及光電子的激發與複合,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 微生物所等發現1.65億年前擬態地衣的昆蟲
    近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魏江春課題組項目研究員魏鑫麗與首都師範大學王永傑團隊聯合在eLife上發表研究論文Lichen mimesis in mid-Mesozoic lacewings,發現了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揭示了最早的昆蟲擬態地衣的自我保護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