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有秘功? 科學家們怎麼發現的?

2021-01-21 中科院物理所

撰文 | 小溪

審校 | 朱佩平、清川


誰都知道蚊子令人厭煩,這種小小的飛蟲其雄性是「素食者」只吸食植物汁液,而雌性以吸食人及動物的血液為主,偶爾吸食植物液汁,一旦婚配就非吸血不可了,因為只有吸了血才能促進它的卵子成熟。叮人吸血的只是雌蚊。


正在叮人吸血的蚊子(圖片來自網絡)

正在吸食植物汁液的蚊子(圖片來自網絡)


不小心被雌蚊叮咬,讓它吸了血並在皮膚上留個瘙癢包算是輕的,如果它已攜帶了某些病原體那就嚴重了,在它再刺入人體時就會將病原體帶入人的血液。已知經蚊子傳播的可怕疾病有瘧疾、乙型腦炎、登革出血熱、絲蟲病、黃熱病等80餘種。據報導,僅瘧疾這一種疾病,每年被蚊子傳播感染的有數億人,其中幾十萬人甚至有可能被奪走生命。


正因蚊子對人類健康的危害極大,科學家們一直致力於研究蚊子,想弄清它究竟是如何傳播疾病的。研究纖小的蚊子憑肉眼無法進行,必須藉助科技手段。隨著科技的發展,光學顯微鏡、電子顯微鏡、離子和X射線顯微技術以及高速攝影等高科技手段的湧現使相關的研究不斷獲得進展。


近段時間傳來了令人吃驚的消息,科學家們意外發現了蚊子在叮人吸血時一種前所未知的「秘功」,而科學家們說:能夠獲得如此有突破性的成果首先要歸功於粒子加速器技術的發展,使研究者擁有了功能強大的研究手段。


這是怎麼回事呢?來看看科學家們是怎麼發現蚊子有秘功的吧,這裡可有不少有趣的事。


蚊子的嘴


蚊子體型纖小,為何它能這麼「穩」、「準」、「狠」地吸食呢?通常猜想它應有個尖利的「嘴」。仔細觀察蚊子的頭部,蚊子的確有個針狀的「嘴」,長在它的一對複眼下面,兩邊各有一根帶鬚毛的觸角。


蚊子有個針狀的「嘴」(圖片來自網絡)

 

藉助顯微鏡,發現人們肉眼所看到的蚊子「嘴」其實只是個保護性的外套(稱為下唇),而出乎人意料的是這個細長的保護套裡居然包裹了6根比頭髮絲還細的針狀物:1根是食管(上唇),1根是唾液管(舌),2根是刺針(上顎),還有2根是鋸齒刀(下顎)。


動物學中將昆蟲的「嘴」稱為口器,而蚊子這種既能刺入寄主體內又能吸食寄主體液的口器,則稱為「刺吸式口器」。


蚊子口器的結構示意圖(圖片來自網絡)

 

蚊子的口器又細又軟,怎麼能在人毫無覺察時就穿透皮膚吸飽了血呢?


顯微鏡下進行的研究顯示:蚊子的口器刺入表皮時用的是一種動態衝擊姿勢,口器繃直後快速刺向皮膚,包裹著6根「針」的「下唇」立即打開並摺疊起來,其前端緊貼著皮膚起到引導和支撐作用。


6根針中的兩根「上顎」尖頭先刺破皮膚表面,再以一種周期性的振動增加刺入深度,帶有鋒利微型鋸齒的兩根「下顎」緊跟著鋸開皮膚。上顎與下顎配合著很快深入到表皮下血管豐富的區域,上顎的尖頭還會不斷變換位置探查血管。


只要上顎一找到血管,「上唇」立即捲曲成一個吸管(上唇的上端與蚊子體內的食道相連),蚊子擴張自己的食道就可以使血液沿著上唇捲成的吸管吸入體內了。


與此同時,蚊子通過「舌」將分泌的唾液注入人體。蚊子的唾液裡含有舒張血管、抗凝血以及起麻醉作用的化學物質,便於更快地吮吸血液,也正是這種物質會引起被叮咬者過敏,表現為皮膚起包並發癢。如果蚊子體內已攜帶某種病原體,就會隨著唾液進入人體——這正是蚊子叮人傳播疾病之時。


新機遇


生物學家們一直在探尋更高水平的成像技術手段來深入研究蚊子的吮吸功能,而隨著粒子加速器技術的發展,同步輻射光源的誕生為他們帶來了全新的機遇。


X射線是德國物理學家威廉·倫琴(Wilhelm Conrad Rentgen)1895年發現的。此後,常規的X射線在多個研究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只有出現同步輻射光源後X射線成像技術的發展才真正得到了質的飛躍。


同步輻射是一種電磁輻射。20世紀初,理論研究學者根據電磁場理論預言:真空中接近光速運動的電子在磁場中作曲線運動時,會沿著彎轉軌道切線方向發射連續譜的電磁輻射,只是在相當長時間內誰也沒真見到過這種輻射。1947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在調試70MeV電子同步加速器時意外觀察到了這種電磁輻射。同步輻射並非粒子物理實驗所需,但通過對其特性的研究卻發現它具有其它輻射源難以比擬的強度高、準直性好、能量範圍廣等優異特點,可為多個學科領域的研究提供優良的光源。


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利用已建供粒子物理研究用的同步加速器,以「寄生」模式運行的第一代同步輻射光源開始出現,其X射線的亮度(指單位時間、單位面積、單位立體角、一定光子能量範圍內的光子數。亮度越高表明束流品質越好)比常規X射線源約高4-5個量級。80年代初,基於技術的發展,一批發射度(束流尺寸與張角的乘積)較前大大降低、亮度大大提高的專用同步輻射光源陸續建成——被稱為「第二代」。


第一、二代同步輻射光源主要利用電子束經過加速器彎轉磁鐵發出的同步輻射光。70年代末開始使用在加速器彎轉磁鐵之間的直線段插入產生周期性磁場部件(稱為插入件)的技術。當電子束通過插入件時會被往復、周期性地偏轉方向,在近似正弦曲線的扭擺偏轉中發出更多的同步輻射光,可大幅度提高光源品質。第二代同步輻射光源使用部分插入件,光源亮度可達1015-1016。


90年代中期,一批以低發射度和採用大量插入件為特徵的高亮度同步輻射光源建成——被稱為「第三代」,光源亮度可達1018-1019。


同步輻射光源所具有的高亮度、高通量、高準直度、精確可控、能量連續可調等特點,為X射線成像研究提供了高水平的平臺,使之前無法實施的許多成像研究得以實現。加上近年來相襯成像、相干衍射成像、吸收譜成像、X射線螢光成像等一系列新的X射線成像方法陸續出現,相關的應用研究如虎添翼,科學家們擁有了全新的X射線成像技術手段

 

以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的先進光子源(APS)為例。


APS屬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電子能量為7GeV,由直線加速器、增強器、儲存環、插入件和實驗大廳組成。


直線加速器將電子加速到450MeV(電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運行),電子束流被注入到增強器後在半秒時間內被加速到7GeV,然後進入安裝了1000多塊磁鐵、周為長1104米的儲存環,強大的磁場使電子束聚焦後沿接近圓形的多邊形真空軌道運行。在每個多邊形的直邊上安裝具有多周期磁鐵結構的插入件,用於大幅度提高光源品質。


APS儲存環共設計了40個單元,其中35個單元用於為科學實驗提供高品質光源。每個單元至少包括兩條引出X射線的光束線,一條用儲存環彎轉磁鐵作為光源,另一條用插入件作為光源。


APS提供的高亮度、高通量、高準直度、精確可控、能量連續可調的X射線為生命、材料、能源、環境等多種尖端科學研究提供了高水平的研究平臺。


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先進光子源(APS)鳥瞰(圖片來自網絡)

APS組成部分示意圖(圖片來自網絡)

APS的儲存環(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APS的一個插入件裝置(圖片來自網絡)

APS光束線分布示意圖(圖片來自網絡)


一個由來自東北大學(日本)、維吉尼亞理工學院(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美國)和東洋大學(日本)等多個機構研究人員組成的研究團隊在APS上研究蚊子的吮吸功能。


研究蚊子之類的小型昆蟲,為了實時捕捉昆蟲系統內部各部分是如何協調配合工作的,需要藉助同步輻射性能優異的X射線,透過昆蟲外部輪廓不僅揭示其體內軟組織結構千分之一秒內的運動,而且分辨出長度為百萬分之一米的細節。一般的顯微鏡顯然不能滿足這些需求,只有同步輻射X射線成像才能滿足這類實驗所需的苛刻條件。


該研究團隊用APS一個插入件光束線提供的高性能X射線和配套的成像實驗設施,選擇適用的X射線參數,通過極為精細的實驗控制,可在蚊子不被汽化的情況下觀察它體內的情況,成功地拍攝到了活體蚊子吮吸行為的高解析度視頻,捕捉到蚊子在吸食液體時一種前所未知的「秘功」,在蚊子吮吸液體行為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蚊子的秘功


令人感興趣的是:如此精細的實驗是怎樣進行的呢?沒想到實驗的過程竟這樣有趣,科學實驗真是魅力無窮!


蚊子雖然既小又脆弱,但卻是世界上最難對付的害蟲之一。研究團隊很明白,沒有獨特的創造性,就不可能揭示新的秘密。


傳統的X射線成像基於這樣一個原理:用X射線照射被研究的物體,安置在物體後面的成像探測器將接收到的X射線轉化為圖像。被照物體內密度較高部分(例如骨骼)吸收較多的X射線,成像時表現為圖像中較暗部分,而密度較低部分(例如液體或軟組織)吸收較少的X射線,成像時表現為圖像中較亮部分。因而傳統的X射線成像被稱為「吸收襯度成像」。一般動物體內由於骨骼與肌肉等軟組織的密度差異大,可獲得明暗襯度較大的清晰圖像。然而,蚊子體內沒有骨骼之類高密度的部分,體內各個部分的密度相差不多,吸收X射線的能力差異並不大,無法產生明暗襯度大的清晰圖像。因此,研究蚊子等昆蟲類物體就遇到了難題。


研究團隊採用「相位襯度成像」技術來解決這個難題。這項技術有兩個關鍵點:首先,雖然密度的微小差異不能產生可觀測的吸收襯度,但這微小的密度差異卻可以使X射線產生敏感的相位變化,導致X射線在蚊子體內發生微小角度折射;其次,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可提供一般X射線光源所沒有的高通量和高準直的X射線,可以使微小角度折射的X射線和背景X射線發生幹涉,產生相位襯度。利用這兩個關鍵點,研究團隊使微小的密度差異產生出十分敏感的相位襯度圖像,所獲圖像甚至可區分昆蟲食道中的液體與空氣。


研究團隊的傑克•索查(JakeSocha)教授說「這仿佛為我們揭示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幾乎所有你能放進這個光束的東西,都會使你首次以一個全新的視角來觀察。」「圖像中昆蟲內部結構的清晰性相當驚人。」


傑克·索查在他位於維吉尼亞州諾裡斯的實驗室裡(圖片來自網絡)


實驗的過程並不簡單。


開展正式實驗之前,研究人員須謹慎地選擇相關的實驗參數,測試比較在什麼條件下才能對昆蟲的傷害最小,得到最好的圖像。當然,X射線的波長越長,穿透能力越弱,所得圖像的吸收襯度越高,吸收襯度對圖像襯度貢獻越大。但X射線的波長越長,對昆蟲的損害就越大。這將使昆蟲的行為不自然,甚至會立即殺死它們(雖然科學家們在研究實驗結束後常會殺死這些蟲子,但可不希望它們在實驗半途中就死去喲)。測試結果表明:將實驗時間控制在5分鐘之內,對大多數昆蟲沒有太大的負面影響,可是,一旦實驗超過20分鐘,就會使它們發生暫時癱瘓。


即使有了縝密的預先研究,研究團隊在每次實驗之前仍要花6-8個小時來進行各項實驗參數的調試準備。另外,還有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用什麼方式固定實驗用的蚊子呢?你可沒法對蚊子說:「X光照射時你身子「別動」啊」。


實驗用的蚊子是在APS旁邊的森林中用陷阱誘惑捕捉的,捉到的蚊子被關在有食物和水的小籠子裡養著。實驗時只選用雌蚊,在進行正式實驗前要將它們餓上48小時。臨近實驗,先用氮氣暫時麻醉蚊子,再用某種品牌的指甲油將蚊子粘在一根針的頂端(這不屬於高技術哈,但研究者們對此種指甲油讚不絕口),然後把蚊子長長的口器浸入含糖的餵食液(含10%葡萄糖),糖溶液中還需混入一種碘同位素,用於增強X射線的吸收,以便拍攝液體流動的清晰圖像。待蚊子甦醒後就可以開始實驗了。


研究人員用獨創的實驗裝置在APS的(XSD)2-BM彎鐵光束線上拍攝獲得了蚊子頭部的X射線投影圖像,所得的二維投影圖像用APS的tomPy軟體轉換成三維圖像。他們還在APS的(XSD)32-ID插入件光束線上,用單色X射線(能量為33.25 keV)拍攝了飢餓蚊子吸吮花蜜時的高清視頻,再用相關的軟體處理分析視頻數據。


研究團隊有了驚人的發現,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2018年2月的《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上,文章描述他們發現了蚊子的一種前所未見的「爆發式」吮吸模式。


在APS的(XSD)2-BM彎鐵光束線上捕捉到的蚊子頭部的X射線三維圖像(圖片來自網絡)

2018年2月發表的論文及相關報導(圖片來自網絡)

 

儘管科學家們早就認識到研究蚊子叮人吸血方式的重要性,但以前的研究並不了解蚊子具有兩套不同的吮吸系統。正常情況下,蚊子吸血是「連續模式」的,吮吸以連續運動的方式進行,是較高頻率的多次小體量衝程,就像用吸管小口小口品嘗似地連續吮吸。


然而,在新發現的這種「爆發模式」下,蚊子的吮吸竟有一次性的大體量衝程——通過吸管的巨大吞咽——產生大量、快速的液體流入,所產生的流量比連續模式中觀察到的要高出27倍。這是以前從未觀察到的,而這種動作所需能量是原來的1000倍。這就引出了問題,為何蚊子有兩種吮吸模式呢?什麼情況下蚊子會使用爆發模式呢?


為了更深入地探索這個問題,研究人員利用觀察到的形態學和運動學參數建立了蚊子吮吸的流體力學數學模型,對蚊子不同的吮吸模式原理進行詳細分析,便於提出更多的假設,指導進一步研究的思路。研究發現,爆發模式允許蚊子按需產生一個低壓真空,可用來驅動吮吸中的障礙物,例如氣泡或小顆粒。也許這是蚊子試圖避免被發現,暫時增加攝入量以更快地吮吸?然而,這種情況似乎發生機會較少,因為實驗表明爆發模式只是偶爾發生。


發現蚊子爆發式吮吸模式的實驗示意圖(圖片來自網絡)

 

當然,這個實驗的過程對用於實驗的蚊子來說肯定不算愉快的。


蚊子不僅是一種討厭的東西,也是對人類健康的一種威脅。近年來寨卡(Zika)病毒的大爆發以及一種新黃熱病的流行,都是由蚊子攜帶病毒傳播疾病引起的。關於蚊子吮吸機制和爆發式吮吸模式的新發現僅是研究的開始,還需在未來的研究中深入探索,更好地了解蚊子是如何傳播疾病以及怎樣才能更好地應對蚊子的危害。


研究團隊的馬克·斯特裡姆勒(Mark Stremler)教授說:「我們越了解它們就越有可能找到控制它們的方法。」「這項研究為我們打開了一個全新的問題和可能性的大門,而這些問題以及可能性在我們觀察到這種爆發模式之前甚至沒有考慮過。」


除了蚊子傳播疾病的生物醫學意義之外,這一發現還可能幫助科學家開發新的技術。研究人員設想在微流控裝置中模仿蚊子的雙吮吸系統,研發出可用於在人體內提供有針對性藥物治療的裝置。


這項研究能成功地在APS上完成並取得可喜進展,並非偶然。21世紀初以來,APS一直是使用X射線研究昆蟲的世界領先者。在進行此項研究之前,APS上已進行過為數不少的昆蟲活體研究,相襯成像、相干衍射成像、吸收譜成像、X射線螢光成像、顯微成像、計算機斷層掃描成像,以及大實驗數據處理、圖像重建等等前沿技術已有了紮實的基礎。


結語


上述這個有意義、高水平的蚊子吮吸方式實驗令人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粒子加速器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作出的貢獻。


基於粒子加速器技術的同步輻射光源建設起步於20世紀70年代,為科學家們開展科學研究和應用研究帶來了廣闊的前景,這些年來取得了極為豐碩的成果,關於蚊子爆發式吮吸方式的新發現僅是其中一個例子。


目前全世界已建成的同步輻射光源已超過50臺。20世紀90年代初,國內最先建成的北京同步輻射裝置是基於高能物理實驗的高能對撞機兼用裝置,屬第一代同步光源。合肥建成的是同步輻射專用裝置,屬第二代光源。2009年5月投入使用的上海光源屬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臺灣新竹光源也屬第三代)。


即將在北京懷柔動工的北京光源屬第四代同步輻射光源(採用比第三代更先進的技術,性能更加優越),合肥先進光源(第四代)的建設構想也已提出,廣東省正積極推動在東莞建設南方光源(第四代)與已建成的中國散裂中子源配套。可以預見,就在並不太遠的未來,中國的幾大高性能同步光源將為材料、能源、環境、物質與生命科學交叉等廣泛領域的科學研究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能力,為科技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資料1、When Your X-Ray Subject Has Wings: PeeringInside Insects with theAdvanced Photon Source

https://science.energy.gov/news/featured-articles/2018/08-29-18/

2、What REALLY happens when amosquito bites: Scientists capture how the parasite sucks blood in a gruesomevideo

https://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2385937/

3、Advanced PhotonSource

https://science.energy.gov/bes/suf/user-facilities/x-ray-light-sources/aps/

4、MosquitoesDrink with a Burst in Reserve

https://www.aps.anl.gov/APS-Science-Highlight/2018/mosquitoes-drink-with-a-burst-in-reserve

5、Burst modepumping: A new mechanism of drinking in mosquitoes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18-22866-w

6、Mosquitoes drink with a burst in reserve:explaining pumping behavior with a fluid mechanics model

http://meetings.aps.org/Meeting/DFD14/Session/R7.1

7、Argonne’sX-rays used to identify new mode of drinking in mosquitos

https://www.anl.gov/article/argonnes-xrays-used-to-identify-new-mode-of-drinking-in-mosquitos

8、Newlydiscovered mode of drinking in mosquitoes carries biomedical implications

https://vtnews.vt.edu/articles/2018/03/mosquito-burst-mode.html

9、蚊子吸血過程

http://news.ifeng.com/a/20170807/51578970_0.shtml

10、關於蚊子你所不知道的10件事

http://m.sohu.com/a/245804036_297441

11、蚊子口器為什麼能刺穿人的皮膚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244651

12、顯微鏡發展的歷史徵程

http://www.sohu.com/a/167407714_346845

13、黑科技顯微鏡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0666366510896008&wfr=spider&for=pc

14、同步輻射X射線顯微成像的新方法和新技術

http://www.docin.com/p-1702165788.html

15、同步輻射X射線三維顯微成像

https://wenku.baidu.com/view/ba9730f8941ea76e58fa046b.html

16、散裂中子源+南方光源

http://www.sohu.com/a/278644650_356071

 

來源:中科院高能所

編輯:井上菌

相關焦點

  • 蚊子最大飛行高度是多少?科學家曾在200米高空捕捉到蚊子
    在2013年美國國家傳染病研究所的科學家們也是專門跑到了撒哈拉地區,前後歷經了接近兩年的時間,對蚊子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捕捉以及採取樣本,目的就是為了研究蚊子在不同的地區能夠有什麼樣的飛行能力。,來進行飛行能力的測試,其實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和蚊子做一個對比,在這些昆蟲當中所包含的蚊子數量高達2700多隻,並且其中還有200多隻蚊子,身上帶有瘧疾病毒,蚊子既然能夠飛飛行到接近300米的高空,實際上這或許也並不是蚊子能夠飛行的極限距離,如果科學家們能夠在更高的位置布置相應的捕捉網,很有可能會發現處於更高空的蚊子,這確實很難下定論。
  • 科學家終於對蚊子下手了,蚊子真的能被消滅嗎?
    從這些來看,蚊子似乎對我們是百害而無一利,所以有許多人都認為應該直接把蚊子都消滅了。目前國際上已經有很多試驗機構在研究怎麼消滅蚊子了。最為知名的就是我們國家的奚志勇教授說帶領的團隊。他們率先將輻射法和細菌法相結合製造處特殊的雄性蚊子,這些雄性蚊子與雌性蚊子結合後會產生無法孵化的卵,從而以絕後的形式來達到消滅蚊子的目的。
  • 科學家發現南極蚊子生存能力極強 生理構造獨特
    中國網8月14日訊 據西班牙《世界報》網站8月12日報導,美國史丹福大學以及俄亥俄州大學的一個科學研究團隊在南極洲新發現了一種蚊子。這種蚊子的長度不到12毫米,沒有翅膀,能夠承受極地地區零下50度的極寒氣溫以及極其惡劣的生存環境。這是唯一一種能在極地生存的蚊子。現在它獨特的生理構造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極大興趣。
  • 秘樂短視頻秘豆怎麼換錢 秘樂短視頻秘豆變現圖文教程為你呈上
    秘樂短視頻秘豆怎麼換錢 秘樂短視頻秘豆變現圖文教程為你呈上時間:2020-06-08 17:31   來源:遊俠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秘樂短視頻秘豆怎麼換錢 秘樂短視頻秘豆變現圖文教程為你呈上 秘樂短視頻秘豆怎麼換錢?
  • 秘樂短視頻秘豆怎麼提款 秘豆變成錢的提取攻略
    秘樂短視頻用秘豆賺到的錢是能提到個人帳戶的,但是有很多新手用戶還沒有了解具體的操作方法,小編這裡為大家準備了一些將秘豆變成錢提款到個人帳戶的攻略,下方的攻略中會詳細的告訴大家秘豆提取的操作方法哦。
  • 世界上最危險的動物,為什麼是小小的蚊子?聽聽科學家怎麼解釋
    世界上最危險的動物,為什麼是小小的蚊子?聽聽科學家怎麼解釋雖然我們是人類,可以說是這個世界的主宰,但還是會遇到不少的危險,那大家有沒有想過,對於我們人類來說最危險的動物是什麼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可能會有人回答鱷魚,又或者是瘋狗,但這都不是最準確的答案。蚊子才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動物,你問我怎麼知道?是科學家告訴我的。首先,科學家通過分析數據得知,原來每年因為鯊魚失去生命的人類只有10個人,受到鱷魚的攻擊,最終離開世界的差不多有上千人。毒蛇的危害也很大,每年因毒蛇而離開人世的有高達5萬人。
  • 科學家發現月球神神秘秘,一直監視地球
    科學家發現月球神神秘秘,一直監視地球。月球的公轉周期和自轉周期都是27天,這就導致地球看月球只能看到月球的一半。而地球的公轉周期是365天,自轉周期是24小時,月球套著地球轉,可以360度看到地球的全景,而地球卻只能看到月球一般,讓人細思極恐!
  • 秘樂短視頻秘豆多少錢一個 秘豆怎麼賣錢交
    秘樂短視頻秘豆的價格是多少?玩家們想要將秘豆進行變現,那麼就要知道秘豆的單價,一個秘豆能換多少錢?接下來小編就會給大家介紹秘豆的價格,包括用秘豆變現的技巧,想要在平臺上賺錢的用戶,下面的攻略趕緊看看吧。
  • 為何蚊子喜歡叮咬人類,科學家做了一項實驗:原來是人類犯了錯
    那麼為什麼蚊子會叮咬人類呢?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了其中的原因,乾燥的氣候以及城市生活是蚊子叮咬人類的原因之一。,在古代,古人們耕種的時候發現,用渠道來灌溉能使得農作物長得更好,於是他們在農田邊上挖渠道將湖裡面的水引到田中,於是在田間就出現了一條條的水渠。
  • 秘樂短視頻怎麼增加經驗值活躍度教程 秘樂快速提升等級方法
    秘樂短視頻怎麼增加經驗值?很多秘樂短視頻的用戶朋友想要快速的提高等級卻不知道怎麼增加經驗值,想要快速增加經驗值的關鍵是什麼呢,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感興趣的朋友們一起來看看吧,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秘樂短視頻中有幾個關鍵詞:秘豆、銘文、活躍度、團隊活躍度、聯盟活躍度。
  • 重慶科學家新成果:去掉吸血基因 讓蚊子愛上糖水
    去掉miR-1174蚊子愛上糖水實驗中,劉仕平發現當蚊子去掉miR-1174基因時,這些專愛吸血的埃及伊蚊、甘比亞按蚊們,突然就性情大變,大部分都不吸血了。「有小部分還會吸少量血,但也無法消化。」劉仕平說,即使蚊子吸了血,這些血卻只能保存在胃裡,無法像以前那樣進入腸道消化。一周過去,這些蚊子胃中的血還是鮮紅的。
  • 科學家清晰記錄蚊子吸血過程
    法國科學家在顯微鏡幫助下錄製了一段瘧蚊從老鼠身上吸血的短片,前所未有地清晰記錄下蚊子吸血的細節。  短片顯示,蚊子叮咬老鼠前,會先花幾分鐘時間在它皮膚上探查血管。另外,蚊子的口器並非如人們想像那般堅硬,而是柔軟易彎。  尋找目標  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的科學家拍下了這段短片。
  • 科學家發現了一隻遠古蚊子,基因技術復活了恐龍,卻造成巨大災難
    大家好,我是愛撩電影的沐風,今天給大家講一個科學家通過一隻遠古蚊子,復活了恐龍結果卻造成巨大災難的故事《侏羅紀公園》。故事發生在一個小島上,科學家考古時意外發現一塊裡面有史前蚊子的琥珀,他們驚訝地發現,這隻蚊子曾吸食過恐龍的血液。
  • 科學家與蚊子鬥智鬥勇,各種減少蚊子數量的奇葩技術
    科學家與蚊子鬥智鬥勇,各種減少蚊子數量的奇葩技術如果說地球上殺死人類最多的物種是哪個,大部分人都不會想到是蚊子,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顯示,在所有物種中,蚊子成為每年殺死人類最多的動物,高達72.5萬人。為了對付蚊子,在中國廣州的兩座島嶼上,科學家們結合兩種昆蟲控制技術,開始了消滅當地的蚊子種群的實驗。
  • 漲知識|蚊子可以飛多高?科學家在兩百多米的高空捉到蚊子
    光是靠捕捉這些蚊子獲取的數據,科學家們不確定蚊子是從哪裡飛來的,也不知道它們飛了多遠。因為只是對某個地點進行的採樣,只能說明某個位置出現了蚊子。但藉助氣象建模工具,通過現有的數據,同時考慮風向和風速,科學家計算了蚊子可能的飛行軌跡。科學家最終得出結論,一隻蚊子靠自己的飛行能力和風力,在9個小時的夜間飛行中,飛行距離可達295公裡。
  • 這種基因武器,能讓蚊子斷子絕孫
    在看完八弟發給我的新聞之後,我才知道這幫人不是在養蚊子,反而是在殺蚊子。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各位機友們且聽我細細道來。不過現在的科學家也發現這種方法有個小問題,經過伽馬射線輻射後,不育的蚊子總體還是沒有普通個體健康。
  • 幾年前,科學家在廣州釋放了數百萬隻蚊子,現在……
    ▲俗稱「花腳蚊子」的白紋伊蚊(圖片來源:James Gathany, CDC [Public domain])科學家們與傳播疾病的蚊子做出了長期鬥爭,嘗試過不少方法來壓制蚊子的種群數量。,負責人奚志勇教授帶領的研究隊伍將上面兩種方法做了組合和優化。
  • 研究發現蚊子體內含有可抵抗瘧疾的微生物
    Researchers: Micro-organism Protects Mosquitoes from Malaria研究發現蚊子體內含有可抵抗瘧疾的微生物科學家們表示他們發現了一種微生物,這種微生物可以防止蚊子感染能引發瘧疾的病原蟲。A report on the research was published in Nature Communications.
  • 讓蚊子斷子絕孫,科學家給蚊子做絕育手術,但是蚊子能被消滅嗎?
    研究發現,經蚊子傳播的疾病多達80餘種,我國僅發現乙腦和登革熱兩種,他們都是通過蚊子的刺叮咬而傳播。登革熱是在人與人之間傳播,而乙腦則是一種動物源性的疾病,藉助蚊子叮咬由動物傳給人,主要在豬、鳥類之間傳播。更聳人聽聞的不久前,大洋彼岸不少牛馬活活被被蚊群吸血而死。
  • 瑪雅文明是怎麼消失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可能有新發現!
    瑪雅文明是怎麼消失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可能有新發現!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中出現了很多的未解之謎,我們都知道地球是目前為止宇宙中最為特殊的一顆星球,地球的稀有性決定了人們對地球的態度。在地球誕生的幾十億年中,出現了很多的史前文明,很多科學家認為在現代人類誕生之前,地球上曾經出現過5次的生物大滅絕,只是我們人類現在並沒有發現他們的蹤跡。很多人認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是蘇美爾文明,因為他們不但擁有自己的文字,還開辦了學校,在藝術文學等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詣,甚至還發明了戰車,創建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支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