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葉蟲能看到不一樣的世界,科學家揭開複眼之謎,複眼猶如計算機

2020-12-06 奇點使者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

眼睛是形成視覺最重要的器官,幾乎所有動物都擁有這樣的器官,大至藍鯨的眼睛,小至昆蟲的眼睛,都是它們獲得外界環境信息的重要渠道。但如果說哪一類動物的眼睛最為獨特,那應該就是昆蟲的複眼了。從表面上看昆蟲擁有一對與面部不成比例的大眼睛,放大了看我們會發現這雙大眼睛是由密密麻麻的「小眼睛」組成。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想探索昆蟲的複眼結構是如何起源的,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根據報導,一篇發表在《科學報告》上的研究論文似乎找到了這些問題的答案。來自德國的科學家通過數字顯微技術對古老生物三葉蟲的眼睛進行透析檢測,結果發現它的眼睛結構與如今的複眼一模一樣,這樣的發現能說明複眼是從三葉蟲身上開始起源的嗎?

三葉蟲是一種什麼樣的古生物?

在了解該研究之前,我們需要對三葉蟲這種古生物有所了解。根據考古研究發現,三葉蟲是生活在距今5.6億年前的寒武紀節肢動物,它的出現就是「寒武紀大爆發」的傑作。作為最早的節肢動物之一,三葉蟲的身體結構十分清晰,整體分為頭部、胸部和尾部。由於它的背部的甲殼縱向分布如同三片葉子,因此被古生物學家稱為「三葉蟲」。

在古生物學界中,三葉蟲是最具代表性的生物之一,它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首先這是因為它具有極為頑強的生命力,在地球歷史上出現了3億多年,而恐龍存在的歷史也只有一億多年。其次,科學研究發現三葉蟲在演化過程中存在著十分繁複的過程,這能夠為科學家研究生命演化提供重要的線索和方向。

在此次研究中,科研人員發現了什麼?

提出此次新發現的科研人員是來自德國科隆大學的布萊基特·舒爾內曼和尤安·卡拉克森,這兩位研究人員在接觸到一塊於1846年在捷克發現的三葉蟲化石後,想到了利用數字顯微技術來對該化石進行研究分析。數字顯微技術是該行業最新的技術,它能夠將化石中極細微的結構放大,從而為研究人員提供獲得新發現的機會。

研究人員看到該化石時發現三葉蟲的前頭存在兩隻凸起的橢圓眼睛,但其中有一隻眼睛已經破損了。通過數字顯微技術的深入研究之後,他們發現三葉蟲的眼睛結構和現代昆蟲的複眼結構幾乎一模一樣。其中三葉蟲的眼睛中存在諸多「小眼睛」,這些直徑只有35微米的視覺單位聚集了主要的感光細胞。

三葉蟲的視覺形成原理與計算機圖像形成原理相似

不僅如此,研究人員還發現每個「小眼睛」之間都存在著色素屏障,該屏障讓每個小單元形成的視覺無法直接相連接,而是單獨呈現出來。當所有「小眼睛」都將自己所接收到的視覺信號都呈現出來,放大了看就像是一幅打上馬賽克的圖片,縮小了和正常圖像沒有什麼區別。這與計算機的圖像成像原理很相似,我們在屏幕上所看到的圖片也是由一個個小圖像組成。

一直以來,研究人員無法從古生物中尋找與複眼相關的線索,直到德國科隆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三葉蟲的眼睛中存在和複眼類似的結構,這才讓複眼的起源出現了線索。從形態上看,三葉蟲的眼睛和現在的複眼還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兩者的結構是相同的,這可能說明複眼結構起源於三葉蟲的眼睛結構,或者說三葉蟲的眼睛功能傳遞給了複眼結構。

這次發現讓三葉蟲再次成為了關注的焦點,人類在未來或許還能夠在這種古老的生物身上找到更多與生命演化相關的線索。

資料來源:

澎湃網 8月17日 《科學家藉助數字顯微技術發現:昆蟲視覺功能五億年前或已形成》

相關焦點

  • 穿越4.29億年的複眼三葉蟲,與現今有什麼差異
    文/陳根複眼是無脊椎動物中的甲殼類、昆蟲類和其他一些節肢動物頭部兩側能感受物體的形狀、大小和顏色的視覺器官,不但能識別物體,對光的強度、波長、顏色和圖案也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對昆蟲的取食、覓偶、群集、歸巢
  • 陳根:穿越4.29億年的複眼三葉蟲,與現今有什麼差異
    文/陳根複眼是無脊椎動物中的甲殼類、昆蟲類和其他一些節肢動物頭部兩側能感受物體的形狀、大小和顏色的視覺器官,不但能識別物體,對光的強度、波長、顏色和圖案也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對昆蟲的取食、覓偶、群集、歸巢、避敵等都起著重要作用
  • 陳根:穿越4.29億年的複眼三葉蟲,與現今有什麼差異
    文/陳根複眼是無脊椎動物中的甲殼類、昆蟲類和其他一些節肢動物頭部兩側能感受物體的形狀、大小和顏色的視覺器官,不但能識別物體,對光的強度、波長、顏色和圖案也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對昆蟲的取食、覓偶、群集、歸巢、避敵等都起著重要作用。
  • 複眼——起初就是這樣
    複眼由小眼(Ommatidia)組成,小眼是一個細小的獨立感光結構,由角膜、晶狀體及感光細胞組成,能夠分辨光暗及顏色,但無法有效成像。昆蟲的小眼面一般呈六角形,它的數目、大小和形狀在各種昆蟲中差別很大,雄性介殼蟲的複眼僅由數個圓形的小眼組成。複眼視覺所看到的影像其實是由眾多小眼所提供的信息組成。▲ 昆蟲的複眼。請注意,複眼由數百或更多單獨的小眼組成,在某些方面,這些眼睛比人眼更複雜。1許多昆蟲,包括蒼蠅和蜜蜂,在它們的兩隻複眼中都有大約4000個小眼。
  • 罕見化石讓科學家發現三葉蟲的眼睛結構
    古生物學家從一塊意外裂開的三葉蟲 化石裡面,發現一個保存完好的眼睛結構,發現原來三葉蟲的眼睛具有類似現代的蜜蜂、蜻蜓一樣的複眼 結構。 原封不動的化石是適合博物館展出的藏品,但是古生物學家需要的信息往往深藏在化石內部,而被科學家忽略。
  • 動物複眼可追溯至4.29億年前
    本報訊 科學家通過對4.29億年前的一小塊化石進行研究,發現古三葉蟲眼睛的內部結構幾乎與現代蜜蜂一樣。
  • 生物奇觀:神奇的昆蟲複眼!
    龐大的昆蟲家族蘊藏著無窮的奧秘,它們的「複眼」就是科學家們感興趣的研究課題之一。昆蟲的眼與人類的不同,它分為單眼與複眼兩類:單眼位於頭部中央,通常有三個,部分種類完全退化或缺少12個。它的功能只能辨別光線的明暗與物體的遠近,是複眼的輔助器官。
  • 視頻:複眼的秘密
    雖然科學家早就知道相機型眼的每個部分的功能,但要製造一個功能全面的人造眼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科學家正在向自然界中發現的另一種眼睛―――複眼進軍。複眼中的小眼越多,越能辨別物像、顏色和人眼所不能見到的短光波。蜘蛛是沒有複眼的,取而代之,它卻有很多眼睛,一般的蜘蛛有8個眼,但亦有6、4、2個眼睛的蜘蛛,個別屬種甚至沒有眼。
  • 擁有複眼的動物有哪些?複眼對它們有何意義?
    關於擁有複眼的動物有哪些?複眼對他們有何意義的問題。蜂部落認為這個問題問養蜂人最好,因為蜜蜂的眼睛就是單複眼結構。
  • 螳螂和複眼速度儀--中國數字科技館
    一是螳螂有一對複眼,每隻複眼由幾千個小眼組成。當蒼蠅急速運動時,影像在螳螂複眼中快速移動,從一個小眼到達另一個小眼。有的小眼先看到蒼蠅,有的小眼後看到蒼蠅。它們把接受的圖像信號不斷送往大腦,因此,大腦收到小眼送來的電信號有先有後。  螳螂看到蒼蠅的運動不是連續的,而是一個個單鏡頭組成的電影鏡頭。
  • 捕獵必備利器——螳螂的複眼
    一旦有小蟲掠過,它就迅速躍起,前足給小蟲致命一擊,便將小蟲一舉捕獲,小蟲就成為其腹中之物。一般情況下,這一過程只需要不到50毫秒的時間。螳螂捕蟲的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結舌。螳螂為什麼會有這種快速而準確的捕食本領呢?螳螂能準確捕食,是因為它的一對複眼和一套完整的跟蹤瞄準系統。這個系統能迅速測出飛掠眼前的小昆蟲的來去方向、速度和距離。
  • 德國工程師發明「複眼」成像系統
    本報綜合報導最近,德國弗勞恩霍夫光學和精密機械研究所模仿昆蟲的複眼,發明出了一種厚度為0.4毫米的成像系統,可像塑料薄膜一樣隨處貼附。  科學家們在設計時應用了昆蟲複眼的工作原理:一個成像薄膜系統由幾百個單眼組成,每個單眼又具備自己的一套透鏡和成像系統,觀察物體時按自己的視角進行拍攝。
  • 讓「昆蟲複眼」成導航新寵
    大連理工大學微系統研究中心褚金奎團隊在我國率先於2004年開展了仿昆蟲複眼偏振敏感結構、不依賴衛星導航的微納傳感器研究,在全球定位技術的研究中取得創新性成果,研究成果「偏振遙感物理機理、關鍵方法與技術應用」,獲2015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作為主要完成人之一),2015年6月19日在《Nature》出版社系列期刊《Scientific Reports》上發表。
  • 一塊化石引發科學突破,三葉蟲的眼睛居然和蜜蜂類似!
    一些化石中可能保留了古生物比較主要的信息,但是有的時候,科學家們可以從其它方面揭示古生物更多的細節。在一個4.29億年前的三葉蟲化石中,一條裂縫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注意。三葉蟲是一種已經滅絕的古生物。它的名字來源於外骨骼上的三處像葉片一樣的結構。這種生物出現於5.21億年前,並且在地球上稱霸長達百萬年之久。
  • 德國專家模仿昆蟲複眼發明超薄成像系統
    最近,德國弗勞恩霍夫(Fraunhofer)應用光學和精密機械研究所的科研人員模仿昆蟲的複眼,發明出了一種厚度為0.4毫米的識別成像系統,它可以像塑料薄膜一樣隨處貼附。 據德國雅虎新聞網6月14日報導,科學家們在設計時應用了昆蟲複眼的工作原理:一個成像薄膜系統由幾百個單眼組成,每個單眼又具備自己的一套透鏡和成像系統,觀察物體時按自己的視角進行拍攝。之後,通過計算機運算處理,整張圖片就可以被合成出來了。該成像系統雖然不具備很高的像素,但因系統非常平整,因此可以進行寬畫面的成像工作。
  • 澳出土5億年前奇蝦複眼化石 每隻含1.6萬個「單眼」
    畫家眼中的奇蝦據英國《衛報》12月7日報導,科學家在澳大利亞南部袋鼠島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大型食肉動物奇蝦的複眼化石經過分析,科學家發現每隻複眼裡竟然包含上萬個「單眼」,功能非常強大。據悉,複眼是一種由不定數量的單眼組成的視覺器官,主要在昆蟲及甲殼類等節肢動物的身上出現。此化石是在有著5.15億年歷史的巖石層裡發現的。每隻複眼大概3釐米寬,包含約1.6萬個可獨立成像的晶體。如此多的「單眼」賦予了奇蝦絕佳的視力,使其能夠遠距離定位獵物。
  • 「昆蟲複眼」成導航新寵-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大連1月17日電(記者吳琳 通訊員呂東光)昆蟲複眼具有導航和定位能力的奧秘在哪裡?大連理工大學微系統研究中心褚金奎團隊於2004年開展了仿昆蟲複眼偏振敏感結構、不依賴衛星導航的微納傳感器研究之後,在全球定位技術的研究中又取得創新性成果。
  • 歡迎光臨複眼屋,用螞蟻的視角觀察世界
    昆蟲的複眼是一種由不定數量的小眼組成的視覺器官,能夠計算自身和所觀察物體的方位、距離,進而幫助昆蟲作出快速反應和行動。複眼的解析度比較低,但是視野比較大,因此透過複眼看出去的世界,其實是和我們人類所看到的世界,可說是非常不同。
  • 科學家最新研製機械複眼 具備全景視覺效果
    據國外媒體報導,人類的視力非常好,但是如果你希望獲得全景圖像,或者實時跟蹤移動目標,昆蟲的複眼則是最佳選擇。複眼不僅能夠看到任何方向的物體,而且圖像很少發生扭曲,同時,昆蟲身體較小,可以擠進狹小的空間進行勘測。
  • 科學家研製出仿生複眼照相機 可使景深極大化
    新華倫敦5月1日電(記者劉石磊)節肢動物的複眼一直是科學家感興趣的研究對象。中國研究人員參與的一個國際科研團隊1日在英國《自然》雜誌上報告說,他們開發出模擬複眼特性的人造同位複眼照相機,這種相機可實現視角和景深極大化,且不會產生軸外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