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複眼可追溯至4.29億年前

2020-11-24 科學網

 

本報訊 科學家通過對4.29億年前的一小塊化石進行研究,發現古三葉蟲眼睛的內部結構幾乎與現代蜜蜂一樣。這項8月13日在線發表於《科學報告》的研究表明,許多現代昆蟲和甲殼動物眼睛的視覺原理至少已有5億年的歷史。

德國科隆大學的Brigitte Schoenemann與合作者利用數字顯微技術,重新檢驗了1846年在捷克洛登尼斯附近發現的三葉蟲化石。該化石僅1至2毫米大小,其頭部後側有兩個凸起的半橢圓眼睛,其中一個眼睛已經破裂。

作者發現,這隻三葉蟲眼睛的一些內部結構與許多現代昆蟲和甲殼動物的複眼結構類似,包括叫作「小眼」的視覺單元(直徑35微米),其中包含了聚集在感杆束這種透明管束周圍的感光細胞。作者認為,環繞每個視覺單元的深色環由色素細胞組成,這些色素細胞在視覺單元之間充當屏障。每個視覺單元表面有一個厚晶狀體,剩下的部分可能是一個扁平的晶錐,光會先經過這個晶錐,再聚焦到感杆束上。

作者表示,視覺單元很小,說明古三葉蟲曾生活在明亮的淺水域,可能在白天較為活躍,因為直徑較小的晶狀體在明亮環境下的捕光效率較高。視覺單元之間存在色素細胞屏障,說明這隻三葉蟲曾擁有「馬賽克視覺」,即每個視覺單元貢獻了整體畫面的一小部分,類似於許多現代昆蟲和甲殼動物的複眼。

研究結果表明,許多複眼的結構和功能自5.42億至2.52億年前的古生代以來幾乎沒有變化。(晉楠

相關論文信息:http://doi.org/ 10.1038/s41598-020-69219-0

《中國科學報》 (2020-08-17 第2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穿越4.29億年的複眼三葉蟲,與現今有什麼差異
    穿越4.29億年的複眼三葉蟲,與現今有什麼差異 2020-08-19 11: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陳根:穿越4.29億年的複眼三葉蟲,與現今有什麼差異
    文/陳根複眼是無脊椎動物中的甲殼類、昆蟲類和其他一些節肢動物頭部兩側能感受物體的形狀、大小和顏色的視覺器官,不但能識別物體,對光的強度、波長、顏色和圖案也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對昆蟲的取食、覓偶、群集、歸巢、避敵等都起著重要作用
  • 陳根:穿越4.29億年的複眼三葉蟲,與現今有什麼差異
    文/陳根複眼是無脊椎動物中的甲殼類、昆蟲類和其他一些節肢動物頭部兩側能感受物體的形狀、大小和顏色的視覺器官,不但能識別物體,對光的強度、波長、顏色和圖案也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對昆蟲的取食、覓偶、群集、歸巢、避敵等都起著重要作用。
  • 科學家研究了4.29億年前三葉蟲眼睛
    動物視覺原理是怎樣演化的遠古動物與現生動物眼睛有何變化?施普林格·自然旗下開放獲取期刊《科學報告》最新發表一項古生物學研究論文稱,來自4.29億年前的一個三葉蟲化石眼睛的內部結構幾乎與現代蜜蜂的眼睛一模一樣。這一研究結果表明,許多現代昆蟲和甲殼動物眼睛的視覺原理至少已有5億年的歷史。
  • 國際最新研究:4.29億年前三葉蟲眼睛內部結構與現代蜜蜂一樣
    國際最新研究:4.29億年前三葉蟲眼睛內部結構與現代蜜蜂一樣 2020-08-14 14:58:50(圖片來自Brigitte Schoenemann)自然科研 供圖   中新網北京8月14日電 (記者 孫自法)動物視覺原理是怎樣演化的?遠古動物與現生動物眼睛有何變化?三葉蟲右眼。
  • 國際最新研究:4.29億年前三葉蟲眼睛內部結構與現代蜜蜂一樣
    (圖片來自Brigitte Schoenemann)自然科研 供圖中新網北京8月14日電 (記者 孫自法)動物視覺原理是怎樣演化的?遠古動物與現生動物眼睛有何變化?三葉蟲右眼。(圖片來自Brigitte Schoenemann)自然科研 供圖施普林格·自然旗下開放獲取期刊《科學報告》最新發表一項古生物學研究論文稱,來自4.29億年前的一個三葉蟲化石眼睛的內部結構幾乎與現代蜜蜂的眼睛一模一樣。這一研究結果表明,許多現代昆蟲和甲殼動物眼睛的視覺原理至少已有5億年的歷史。
  • 科學家「透視」4.29億年前的三葉蟲化石:它們已經進化出類似昆蟲...
    近5億年前,地球上的生命非常不同。大陸布滿巖石,乾燥,幾乎沒有植被,貧瘠的兩極沒有冰。幾乎所有的植物和動物都生活在覆蓋地球大部分地區的廣闊、溫暖的海洋中。但在環繞大陸的淺海中,有一種生物已經發展出一種完全現代的複眼視覺特徵。
  • 「最古老的眼睛」:5.3 億年前動物如何看世界
    12月1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在一枚距今約5.3億年的化石上發現了最古老的眼睛痕跡。該化石屬於一種早已滅絕的三葉蟲,其古老的眼睛形態在今天的許多動物身上還能見到,包括螃蟹、蜜蜂和蜻蜓等。(科學家在一枚距今約5.3億年的化石上發現了最古老的眼睛痕跡。
  • 澳出土5億年前奇蝦複眼化石 每隻含1.6萬個「單眼」
    畫家眼中的奇蝦據英國《衛報》12月7日報導,科學家在澳大利亞南部袋鼠島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大型食肉動物奇蝦的複眼化石據悉,複眼是一種由不定數量的單眼組成的視覺器官,主要在昆蟲及甲殼類等節肢動物的身上出現。此化石是在有著5.15億年歷史的巖石層裡發現的。每隻複眼大概3釐米寬,包含約1.6萬個可獨立成像的晶體。如此多的「單眼」賦予了奇蝦絕佳的視力,使其能夠遠距離定位獵物。中國、加拿大等地都曾出土奇蝦化石,但科學家還是第一次發現保存完好的奇蝦複眼化石。
  • 4.36億年前的蠍子是地球上第一批呼吸空氣的動物
    而且,這種遠古蠍子的出現也回答了關於第一批蛛形綱動物的重要問題,以及地球上一些最早的動物從水生棲息地遷移到陸地棲息地的適應性問題。根據研究,這種被命名為「Parioscorpio venator」的遠古蠍子,是目前化石記錄中最古老的蠍子。它的名字的意思是「捕食蠍子的祖先」,生活在距今4.375億至4.365億年前的志留紀早期。
  • 三葉蟲能看到不一樣的世界,科學家揭開複眼之謎,複眼猶如計算機
    ,大至藍鯨的眼睛,小至昆蟲的眼睛,都是它們獲得外界環境信息的重要渠道。但如果說哪一類動物的眼睛最為獨特,那應該就是昆蟲的複眼了。從表面上看昆蟲擁有一對與面部不成比例的大眼睛,放大了看我們會發現這雙大眼睛是由密密麻麻的「小眼睛」組成。長期以來科學家們想探索昆蟲的複眼結構是如何起源的,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根據報導,一篇發表在《科學報告》上的研究論文似乎找到了這些問題的答案。
  • 擁有複眼的動物有哪些?複眼對它們有何意義?
    關於擁有複眼的動物有哪些?複眼對他們有何意義的問題。蜂部落認為這個問題問養蜂人最好,因為蜜蜂的眼睛就是單複眼結構。
  • 800隻4億年前軟體動物化石「集體亮相」
    2020年11月12日,湖北省宣恩縣農民湯水平在打磨「震旦角石」。這塊古生物化石上有800多隻4億多年前軟體動物形成的化石,經過精雕細琢後集體呈現在一面15米寬的長方形巨石上。「震旦角石」又稱「中華角石」,其中的軟體動物生長地質年代在距今約4.4億至5.1億年前的奧陶紀,是當時海洋中兇猛的食肉性動物化石。其主要產地在湖北、湖南等地區的奧陶紀地層。王俊/攝
  • 4.29億年前三葉蟲眼睛內部結構與現代蜜蜂一樣 (1/5)
    4.29億年前三葉蟲眼睛內部結構與現代蜜蜂一樣 (1/5) "← →"翻頁
  • 視頻:複眼的秘密
    數百萬年的進化已經形成了10種以上的動物視力系統,每一種都要特別適應它們各自的需要。人類的眼睛是典型的相機型眼,用一個單鏡頭(眼珠)將圖像聚焦到光敏感的視網膜上。相機型眼的動物通過不同方式來調節其晶體,以看清不同距離的目標。雖然科學家早就知道相機型眼的每個部分的功能,但要製造一個功能全面的人造眼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4億年前鄧氏魚:巨頜無敵 撕咬力最強(圖)
    環球在線消息:在4億年前的海洋中,生活著一種面目兇惡的大魚,它的體型雖稱不上巨無霸,但強壯的雙頜、堅硬的牙齒卻足以讓它在滄海中所向披靡。一項最新的研究發現,這種名為泰雷爾-鄧氏魚(Dunkleosteus terrelli)的遠古魚是迄今發現的撕咬力最強的生物,一口就能把一條鯊魚撕成兩半。
  • 湖北一農民花2年開採出11噸「震旦角石」:4億年前軟體動物化石亮相
    2020年11月12日,湖北省宣恩縣農民湯水平介紹巨型「震旦角石」上的軟體動物化石。這塊古生物化石上有800多隻4億多年前軟體動物形成的化石,經過精雕細琢後集體呈現在一面15米寬的長方形巨石上。「震旦角石」又稱「中華角石」,其中的軟體動物生長地質年代在距今約4.4億至5.1億年前的奧陶紀,是當時海洋中兇猛的食肉性動物化石。其主要產地在湖北、湖南等地區的奧陶紀地層。
  • 已經滅絕的遠古動物,一個生活在1.4億年前,脖子就12.1米長
    啾咪啾咪,這裡是發兔看世界遠古滅絕的三個動物,你知道幾個?第3名:巨型羽翅鱟這個傢伙生活在距今約4.5億年前,它體長1到2米,有6條腿,是第一種能從水中移居到陸地上,並且還知道如何蛻殼的動物,時至今日,地球上還存在這種鱟
  • 億級像素複眼攝像機讓你看的更寬、更遠、更清
    警用可攜式單兵移動部署超高清陣列相機系統,是由安科迪億級像素超高清陣列相機Mantis系列及可攜式移動終端組成。MJ82XXMagixoom複眼攝像系統泰邦泰平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目前專注於Magixoom複眼成像技術在特種監控行業的產業化,向市場提供應用Magixoom複眼成像技術的超高解析度監控、超寬視場監控的監控攝像機。目前,公司已研發成功4億像素複眼攝像系統,是全球範圍內安防領域最高解析度的攝像設備。
  • 中國發現4.23億年前魚類物種 為頂級食肉動物
    億年前的鈍齒宏頜魚體長可達1.2米,在食物鏈中佔據較高的位置,可能是脊椎動物家族中最早的頂級掠食者。億年前的鈍齒宏頜魚下頜長十多釐米,按夢幻鬼魚和其他完整保存的早期硬骨魚身體比例計算,其體長應超過1米,最大的個體可能達到1.2米左右,遠遠超過之前發現的所有志留紀脊椎動物,這就否定了早泥盆世埃姆斯期以前不存在大型脊椎動物的論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