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一農民花2年開採出11噸「震旦角石」:4億年前軟體動物化石亮相

2020-11-13 中國網

2020年11月12日,湖北省宣恩縣農民湯水平介紹巨型「震旦角石」上的軟體動物化石。 王俊/IC photo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縣農民湯水平歷時兩年多時間,開採、打磨出一塊高3米、寬5.06米、重約11噸的「震旦角石」。這塊古生物化石上有800多隻4億多年前軟體動物形成的化石,經過精雕細琢後集體呈現在一面15米寬的長方形巨石上。

「震旦角石」又稱「中華角石」,其中的軟體動物生長地質年代在距今約4.4億至5.1億年前的奧陶紀,是當時海洋中兇猛的食肉性動物化石。其主要產地在湖北、湖南等地區的奧陶紀地層。

2020年11月12日,湖北省宣恩縣農民湯水平在打磨「震旦角石」。 王俊/IC photo

2020年11月12日在湖北省宣恩縣拍攝的巨型「震旦角石」上的軟體動物化石。王俊/IC photo

2020年11月12日,湖北省宣恩縣農民湯水平在擦拭「震旦角石」。王俊/IC photo

相關焦點

  • 800隻4億年前軟體動物化石「集體亮相」
    2020年11月12日,湖北省宣恩縣農民湯水平在打磨「震旦角石」。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縣農民湯水平歷時兩年多時間,開採、打磨出一塊高3米、寬5.06米、重約11噸的「震旦角石」。這塊古生物化石上有800多隻4億多年前軟體動物形成的化石,經過精雕細琢後集體呈現在一面15米寬的長方形巨石上。
  • 4億年前黃庭堅書法化石 單20個字就價值連城
    昨天,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館「遠古時代的動物明星——頭足類」展覽上,一塊曾經由黃庭堅收藏的珍貴化石當之無愧成為「鎮展之寶」。它是一塊距今4.6億年的「中華震旦角石」,最與眾不同的地方是左側保留了黃庭堅的真跡。「這塊化石很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塊被人類所收藏的化石標本。」南京古生物博物館馮偉民館長介紹說。據了解,該精品展將在5月18日正式對外展出,一直持續到九月底,展覽地址位於南京市北京東路39號。
  • 地學科普 這三種化石很常見,沒見過的趕緊來看看吧
    ▲菊石化石復原圖菊石是晚古生代和中生代非常普遍的化石,它起源於鸚鵡螺,以後獨自發展,成為當時海洋中的重要生物。菊石的個體大小差異非常明顯,小型菊石的殼不到1釐米,而巨型菊石的殼的直徑可達2.5米。菊石最早見於晚古生代泥盆紀,距今約4億年,在6500萬年前的中生代末全部滅絕。
  • 沉睡4億年,震旦角石依然光彩照人(組圖)
    突然,它舞  開粗壯的腕觸,奮力向前噴出一股水柱,回流卷著成群的小魚湧進它的口中。震旦角石合攏腕觸,一頓飽餐。  這只是閃現在徐光洪教授腦海中的一個畫面,擺在他面前的是一段色澤古樸的震旦角石化石,內臟和腕觸早已灰飛煙滅,獨留下石化的硬鞘,圈紋歷歷在目,保留著生命最後一刻的張力。  「震旦角石生活在距今4億多年前的奧陶紀。」
  • 中華震旦角石:滄海桑田變遷的記錄者
    北京自然博物館副研究員王寶鵬指著三根外觀如竹筍般的化石告訴記者。  近日,北京海關向北京自然博物館移交了76件罰沒化石及古生物製品,並在現場進行了化石及古生物製品展示。  「中華震旦角石是一種非常兇猛的肉食動物,殼長可達二米以上,多數在幾十公分至一米之間。」王寶鵬解釋,其中兩根「竹筍」出自同一個角石,自己也是第一次見到長達兩米多的中華震旦角石。
  • 4億年前"書法化石"展出 黃庭堅曾刻下四行詩
    現在有不少人喜歡收藏化石,但是在眾多的化石收藏者「隊伍」裡,原來還有過一個特殊的「成員」,他就是北宋著名詩人、書法家黃庭堅。昨天,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館「遠古時代的動物明星——頭足類」展覽上,一塊曾經由黃庭堅收藏的珍貴化石當之無愧成為「鎮展之寶」。它是一塊距今4.6億年的「中華震旦角石」,最與眾不同的地方是左側保留了黃庭堅的真跡。
  • 科學家發現4億年前的金屬齒輪化石,這是史前文明還是外星遺物?
    這種精巧的結構,以及有規律的排列,使得人們第一次發現這種化石時嚇了一跳,這實在太像人類生產出的金屬彈簧或者螺絲,然而根據放射物測年法顯示,這個化石形成於2億年前。除此之外,科學家們還發現了一種化石,這種化石看起來非常像人造的齒輪。研究表明,這種化石形成於4億年前。
  • 億年化石 留住生命的印記
    菊石的地質年代為泥盆紀至晚白堊紀(約4億年前到約6500萬年前)菊石是推算巖石年代最有用的化石。利用菊石,專家可以將地質年代劃分精確到50萬年。如果你認為地球的年齡為46億年,那麼50萬年就是非常短的時間段。
  • 迄今最古老動物化石,顯微CT"看見"6億年前細胞核
    地球生命演化史表明,包括人類在內,現今地球一切高等的複雜生命都是由真核細胞組成,我們的老祖宗都指向幾十億年前遠古時期的單細胞真核生物。如何有效識別地質歷史早期化石記錄中的真核細胞及其亞細胞結構,是重建地球真核生物早期演化歷史的關鍵所在。我國貴州甕安生物群動物胚胎化石距今6.1億年,是迄今全球最古老的動物化石記錄之一。
  • 探尋5億年前「生命大爆發」的奧秘
    原標題:探尋5億年前「生命大爆發」的奧秘 近日,中國科學家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的論文《華南早寒武世布爾吉斯頁巖型化石庫——清江生物群》,再次引發了圈內圈外對研究地球早期生命演化和動物門類起源話題的廣泛關注。
  • 4億年前鄧氏魚:巨頜無敵 撕咬力最強(圖)
    環球在線消息:在4億年前的海洋中,生活著一種面目兇惡的大魚,它的體型雖稱不上巨無霸,但強壯的雙頜、堅硬的牙齒卻足以讓它在滄海中所向披靡。一項最新的研究發現,這種名為泰雷爾-鄧氏魚(Dunkleosteus terrelli)的遠古魚是迄今發現的撕咬力最強的生物,一口就能把一條鯊魚撕成兩半。
  • 最早軟體動物像鼻涕蟲
    最早軟體動物像鼻涕蟲   現在,研究人員從摩洛哥東南部挖掘的少量具有4.8億年歷史的化石顯示,這些軟體動物的祖先可能類似一隻長有刺的蛞蝓,其頭部有一個小小的腳趾甲狀的殼。古生物學家將這種動物歸入一個新種屬Calvapilosa(拉丁文裡「毛茸茸的頭皮」的意思)。   完整化石的長度為16.7~68.3毫米,不過這些碎片暗示該動物活著時至少120毫米。研究人員近日將相關成果發表於《自然》雜誌。
  • 探尋5億年前「生命大爆炸」之奧秘
    近日,中國科學家在全球知名的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的論文《華南早寒武世布爾吉斯頁巖型化石庫——清江生物群》,再次引發了圈內圈外對研究地球早期生命演化和動物門類起源話題的廣泛關注。中國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張興亮、傅東靜等首次公布了他們在湖北宜昌長陽地區發現的距今5.18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庫——「清江生物群」。
  • 大量無可爭議的化石證據表明,曲靖是4億年前人類遠祖的發祥地
    丁文江回到家鄉辦完父親的葬事,於民國三年(1914年)2月2日離開上海,取道香港,再經過滇越鐵路於2月13日到達昆明。他此次入滇雖然主要任務是礦產調查,重點調查了個舊錫礦和東川銅礦的開採工程和礦業發展,但在10個多月的時間裡,丁文江除地質調查外,還調查了金沙江水道,搜集了一些人類學材料,並繪製二百萬分之一的《雲南東部路線地質圖》。
  • 一千年前,黃庭堅曾有個「無解」難題,當代科學家給出靠譜回答
    在1000多年以前,著名文學家黃庭堅曾偶得一塊奇石,然而令他感到驚奇的是,這塊石頭上的花紋似乎與其他普通的石頭完全不同,其中間部分,居然長出了一棵「竹筍」。這是怎麼一回事?
  • 英國地質學家南非發現大量5億年前軟體生物化石-科教臺-中國網絡...
    英國地質學家近日在南非開普敦桌山附近發現大量距今約5億年的軟體生物化石。   據當地媒體報導,與以往發現的化石不同,這批生物化石保存完好,甚至可以分辨出肌肉、眼睛和其他組織。
  • 三峽夷陵蟲化石證明對稱動物源自5.5億年前
    9月4日,《自然》雜誌刊發了一項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他們在三峽地區埃迪卡拉紀地層中發現了一塊奇特的蟲子化石,它兩側對稱的分節形態和最後行跡同時保留,科學家將其命名為夷陵蟲。夷陵蟲的發現表明,5.5億年前這些特徵同時「裝配」在動物身上。
  • 科學家發現1億年前動物精子化石 為目前已知最早
    介形蟲交配行為復原圖(南古所 楊定華繪製)南古所 供圖中新網南京9月16日電 (楊顏慈)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6日消息,由該所研究人員參與的中、德、英研究團隊通過對緬甸琥珀的研究發現,介形蟲利用巨型精子進行有性生殖的行為在一億年前就已存在,該結果使已知最早的動物精子記錄提前了至少
  • 巴彥淖爾發現距今3.2億年前的珍貴化石!
    2020年9月,巴彥淖爾市地質公園管理局戴瑞明、賈勝等人與中科院古脊椎所開展「巴彥淖爾古生物化石調查」課題過程中,在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後旗海力素以南5公裡處寶日漢圖地區的一處石炭系海相沉積巖中發現距今3.2億年前的古生物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