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億年前黃庭堅書法化石 單20個字就價值連城

2020-12-08 全景網

  

  這塊4億多年前的化石上留有黃庭堅的真跡。 朱姝 攝

  

  來自德國的「菊石」。

  朱姝 攝

  

    章魚是頭足類動物後代。

  現在有不少人喜歡收藏化石,但是在眾多的化石收藏者「隊伍」裡,原來還有過一個特殊的「成員」,他就是北宋著名詩人、書法家黃庭堅。昨天,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館「遠古時代的動物明星——頭足類」展覽上,一塊曾經由黃庭堅收藏的珍貴化石當之無愧成為「鎮展之寶」。它是一塊距今4.6億年的「中華震旦角石」,最與眾不同的地方是左側保留了黃庭堅的真跡。「這塊化石很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塊被人類所收藏的化石標本。」南京古生物博物館馮偉民館長介紹說。據了解,該精品展將在5月18日正式對外展出,一直持續到九月底,展覽地址位於南京市北京東路39號。 揚子晚報記者 朱姝

  世界上唯一的「書法化石」

  四四方方像「板磚」 裡面藏著個「石筍」

  「這就是那塊罕見的化石。」當馮偉民館長拿出化石後記者發現,和一般「原生態」的化石不同,這塊「中華震旦角石」看上去像個「板磚」。它四四方方,長度達到19釐米、寬11.4釐米、高度2.5釐米,表面很光滑。在石塊的中間有一個白色的「石筍」,而在石塊的左側很清晰地刻有四句詩:南崖新婦石,霹靂壓筍出。勺水潤其根,成竹知何日。並署名「庭堅」,下方還有章。

  據了解,這塊化石中的「石筍」,實際上是一種無脊椎動物——震旦角。它是中國典陶紀的重要化石之一,是4億多年前生活在海洋中的兇猛食肉動物。由於滄海桑田,大自然地質歷程變遷,埋藏于堅硬的石灰巖中,所以取之不易,得之更難,從而使其更顯珍貴。一般來說,震旦角的「身體」呈圓錐形或直錐形,一頭尖一頭寬。而它「身體」裡一格一格的,就是它的「氣室」。「這些氣室可以用來儲存水分,這樣震旦角就可以潛入水裡。」馮偉民說。雖然這塊化石中震旦角的「身高」只有19釐米,但震旦角最高可以達到3—4米左右。

  深埋地下4.6億年 「重見天日」900年

  和其他的「中華震旦角石」不同,這塊化石最讓人關注的,就在於它上面的「人文情懷」。而最早參與研究這塊化石的,就是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陳挺恩研究員。在展覽會現場,他也向記者娓娓道來發現這塊化石的「故事」:

  1968年,時任江西省武寧縣政府機關幹部塗兆慶,在武寧縣老城石家祠後院亂石堆中整理土地,無意間發現了一塊長方形石塊。塗兆慶有一個朋友,是時任江西大學歷史系的餘明光老師。他看到了塗兆慶的這塊「石頭」後,覺得它並不「簡單」,就向武寧縣文化館進行了報告。由於當時歷史條件所限,文化館指派有關人員專門對此事進行調查。這塊非同一般的石塊及其所刻詩文的照片被立即送往北京,並送到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和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鼐的手中。

  「當時他們認為可能屬於鸚鵡螺,並要求轉送到我們南京地質古生物所進一步研究,這樣就轉交到了我的手裡。」該所陳挺恩研究員說。當時調查人員去上海找了很多黃庭堅的筆墨、文籍進行字跡對比,又去黃庭堅的故鄉江西修水查閱了家譜。最終證明該詩文是黃庭堅早期之作。而化石很可能是黃庭堅在1079年,也就是被罷免國子監教授之後其前往江西太和縣任知縣期間所得。「通過地質考察發現,那裡的確也有奧陶紀地層。」

  而至於為何這塊化石會在武寧縣被發現,陳挺恩介紹說,當時的調查人員查到,修水和武寧縣是「鄰居」,黃庭堅前往武寧縣一位陳姓朋友家中住了一段時間,在此期間還給在修水的夫人寫了一封信。「這些事情在黃庭堅的家譜上都有記載,而在臨走的時候,黃庭堅將這塊刻有他筆跡的化石送給了這位朋友。」陳挺恩說。這塊化石深埋地下4.6億年,經過了900多年的風雨歷程,一直被保存至今。

  黃庭堅是最早的「化石愛好者」

     北宋時期就會加工化石

  這塊「中華震旦角石」並不算大,但由於刻有黃庭堅的詩文,它應該是世界上第一塊被人類所收藏的化石標本。「黃庭堅也許就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化石愛好者』。」馮偉民館長笑著說,但這位「化石愛好者」並沒有太多的古生物知識,「從他的詩文可以看出,他對裡面的『石筍』和石塊的年代都有很大的疑問。」

  雖然經過了900年的滄桑變化,但這塊化石仍然保存完整,而且表面非常光滑平整。「這更進一步證明了我國在北宋時期對化石的認識已經比較普遍,不但已有收藏化石的記錄,而且已經開始將化石製作成工藝品流傳於世。」馮偉民說。時至今日,「中華震旦角石」除了做科研用途外,常作為貴重禮品饋贈親朋,寓意消災驅邪和事業、生意興旺發達。因此,它是集觀賞、收藏和古生物研究為一體的珍品。

  還有一百多塊「菊石」展出

  菊石是已絕滅的海生無脊椎動物,南京菊石多見於湯山

  除了這塊「稀世珍品」化石外,「精品展」現場還展有一百多塊各種菊石。菊石是已絕滅的海生無脊椎動物,生存於中奧陶世至晚白堊世。常見的菊石的殼體以胎殼為中心在一個平面內旋卷,但是在展覽現場你會發現,這裡的菊石挑戰你的想像。

  從「個頭」上看,現場的菊石「跨度」很大。「我們現場最大的菊石直徑可以達到35公分,來自德國。」說著,馮偉民館長帶記者來到兩個放大鏡旁邊告訴記者,現場「個頭」最小的,要算這種同樣來自德國的「奧帕爾菊石」,它的直徑只有一公分。菊石通常都是灰色的「皮膚」,但現場也有一種名為「後刺蹄菊石」,它的「皮膚」卻呈現出金屬的顏色。專家告訴記者,之所以會有金屬色,是因為黃鐵礦化了。黃鐵礦化的原因比較複雜,化石表面不同大小形態的黃鐵礦可能指示了不同的沉積成巖環境,有些可能會有微生物作用參與。

  現場記者還找到了一種「南京產」的菊石。它的名字叫做「副腹菊石」,出現在早二疊紀,也就是距今約3億年。它們的「個頭」普遍都比較小,密集地分布在石頭裡。「這種菊石多見於南京湯山地區,如此密集的分布可能說明當時的環境比較適合菊石的生活。」專家說。

  神奇而又頑強的「頭足類」

  挺過數次大滅絕,「稱霸」海洋,有三個心臟,血液為藍色

  其實,菊石、震旦角石等,都是「頭足類」。在古生物歷史上,「頭足類」可以算上是明星了。它是在地球上生活過的體型最大的、最兇猛的肉食性無脊椎動物。從4.68億年前出現,經歷了地球數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後,一直延續至今。現代的烏賊、章魚等都是它們的「後代」。

  頭足類在中生代時期最為豐富,「它的『名氣』和同一時期的恐龍一樣大,是地球海洋中絕對的『霸主』。」馮偉民說。頭足類被認為是最聰明的無脊椎動物,它的神經系統發達。具有高度發達的知覺和較大的腦,視覺敏銳。它另一個讓人感到驚奇的地方是它有三個心臟。它們的血液也很特別,靜脈血是淡藍色,而充滿氧氣時,則變成深藍色。

  ■延伸閱讀

  黃庭堅與蘇軾等人並稱「宋代四大家」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為其中一宗)之稱。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並稱為「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並稱為「宋代四大家」。

相關焦點

  • 4億年前"書法化石"展出 黃庭堅曾刻下四行詩
    這塊4億多年前的化石上留有黃庭堅的真跡。  現在有不少人喜歡收藏化石,但是在眾多的化石收藏者「隊伍」裡,原來還有過一個特殊的「成員」,他就是北宋著名詩人、書法家黃庭堅。昨天,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館「遠古時代的動物明星——頭足類」展覽上,一塊曾經由黃庭堅收藏的珍貴化石當之無愧成為「鎮展之寶」。它是一塊距今4.6億年的「中華震旦角石」,最與眾不同的地方是左側保留了黃庭堅的真跡。
  • 一千年前,黃庭堅曾有個「無解」難題,當代科學家給出靠譜回答
    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宋代四大家」之一的黃庭堅,生於1045年8月9日,卒於1105年5月24日,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被譽為是「江西詩派開山之祖」。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是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宋朝時期,是我國古代文學發展的黃金時期,而黃庭堅以其高超的論書、鑑畫、評詩、書法水平,堪稱當時的文學界泰鬥。
  • 黃庭堅描字,蘇軾畫字,米芾刷字!
    《海嶽名言》有這樣記載:「米芾以書學博士召對上問本朝以書名世者凡數人,海嶽各以其人對,曰: 『蔡京不得筆,蔡卞得筆而乏逸韻,蔡襄勒字,沈遼排字,黃庭堅描字,蘇軾畫字。』上復問:『卿書如何?』對曰:『臣書刷字。」,米芾對其他書家的評說姑且不論,米芾為什麼自稱「刷字」呢?
  • 900多年前的這幅書法,曾被認為是贗品,卻拍出了4.368億元的天價
    中國古代書法不乏精品,但是身價過億的就不多了。在2010年6月3日晚舉行的保利5周年春拍會上,北宋書法家黃庭堅大字行書《砥柱銘》以3.9億元落槌,加上佣金以4.368億元人民幣成交,創造了中國書畫拍賣史新紀錄。但未透露買家是誰。
  • 從張旭、黃庭堅、王鐸、董其昌等人書法作品來看書法中墨法的運用
    在王鐸之前的書法家中唐代張旭和宋代黃庭堅是在用墨上比較講究的書家,他們的作品中墨色的濃淡變化比較明顯,有追求墨色變化的主觀意願,並且在作品中有較多應用。黃庭堅在上圖黃庭堅草書中,墨色變化也比較明顯,濃墨,淡墨交替運用,變化非常自然。但我們可以觀察到,不論張旭還是黃庭堅均在用墨時避免過濃或過淡的情況出現。這是因為古人在論述墨法時認為「墨濃失意,淡則無神」。
  • 「我善烹調,畫藝之上」:張大千的「食單書法現象」
    這在張大千美食菜單中,具有國際網紅級的影響:一張是他1971年初夏時節在美國十七裡灣宴請的食單;一張是他1981年在臺北宴請張學良夫婦的菜譜。再走進那景色旖旎的庭院裡,有一個專用於燒烤的「烤亭」,亭前一塊巨石上,鐫刻著《大千居士乞食圖》,這是張大千75歲生日時的一幅自畫像,也創作於1973年美國加州的十七裡灣,畫的左上角用遒勁樸茂的筆墨、豪放暢達的氣勢、調侃幽默地語言題寫了一首小詩:「左持破缽右拖筇,度陌穿衢腹屢空。老雨甚風春去盡,從君叫啞破喉嚨。」
  • 馬雲的20幅書法藝術字欣賞,自創「馬體」書法,網友:字隨人貴
    馬雲馬雲的書法我們只能說是字隨人貴因為馬雲的商業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他也是全國乃至全世界的知名人物,由此水漲船高,他的書法也曾高達數百萬一幅。由此很多的網友也給馬雲的書法稱之為「馬體」。小編認為馬雲的字是因為馬雲而不是字本身有價值,所以只要馬老闆健在,只要馬老闆混得好,他的字就值錢,相應的,馬老闆百年之後,他字的價值會慢慢回歸到字的本身。
  • 中國歷史上十大最貴書法作品,有的一個字值一臺法拉利
    1、砥柱銘(4.368億元)《砥柱銘》是「宋四家」之一北宋著名書法家黃庭堅的手書作品,是他散落民間的最重要的書法瑰寶之一。這幅手卷長達11米,畫心長8米,內容是黃庭堅生前最為推崇的唐代宰相魏徵寫的《砥柱銘》,全文600多字。
  • 在書法中,寫「明」字用草書怎麼寫才好看?要點在哪?
    關於「明字用草書怎麼寫才好看,要點在哪」,我談一點看法。明:明亮;明淨;光明在前。明:姓也!關於明字草書的寫法,我搜集到了幾十個,雖都是草書,卻寫法不同,風格不同。各位網友看上圖中的草書「明」字的九種寫法,有古人寫的,有今人寫的,都很有特點。上圖中的草書「明」字,有一個是唐代書法家懷素寫的,其它八個均為徐伯清所書。
  • 科學家發現4.25億年前的天鵝絨蟲化石
    北京時間11月2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最新一期出版的《地質學雜誌》上,英國萊斯特大學地質學家馬克-佩納爾博士稱,他們最近在北美洲的安大略湖沿岸發現了一塊有著4.25億年歷史的罕見天鵝絨蟲(Velvet Worms)化石。
  • 書法史上「最貴」的楷書,這字蒼勁老辣,一個字價值50萬!
    4年前,在保利拍賣中,有一件《華嚴經》楷書長卷落槌,最終成交價是6325萬元,這幅殘卷的楷書《華嚴經》僅有百餘字,折合起來算,一個字價值50萬元左右!這可謂是書法史上最貴的楷書了!這件楷書《華嚴經》的作者就是張即之!
  • 1塊書法殘片,一共437個字,估算價值8億,我感覺還要珍貴
    1塊書法殘片,一共437個字,估算價值8億,我感覺還要珍貴。隸書的創始人是程邈,這僅是個傳說。唐代書法理論家張懷瓘在書斷中有一段這樣的記載,大體說是程邈是個文人,因為說話不周做事不濟,得罪了始皇,降罪下獄。
  • 朱非書法賞析:蘇軾《前赤壁賦句》
    書法內容: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蘇軾《前赤壁賦》部分作者簡介蘇軾(1037~1101年),宋代文學家。
  • 作家李敖,自稱其字是「最後的文人書法」,真實水準到底如何?
    他對自身的字,何其自視甚高,是不可一世的態度。他還說,「大家一看我的字,即知是行家所寫,因沒有匠氣,裡面涵蓋了中國文化,裡面有功夫。我寫的是最後的文人書法」,儼然書壇大師,自居不疑。可要公平地講,我意還是不要把李敖看作「書法家」更公正些吧。畢竟,文章是文章,書法是書法,雖都屬文人常技,可也關別才異趣。
  • 800隻4億年前軟體動物化石「集體亮相」
    2020年11月12日,湖北省宣恩縣農民湯水平在打磨「震旦角石」。這塊古生物化石上有800多隻4億多年前軟體動物形成的化石,經過精雕細琢後集體呈現在一面15米寬的長方形巨石上。「震旦角石」又稱「中華角石」,其中的軟體動物生長地質年代在距今約4.4億至5.1億年前的奧陶紀,是當時海洋中兇猛的食肉性動物化石。其主要產地在湖北、湖南等地區的奧陶紀地層。王俊/攝
  • 貴州桐梓一工地挖出4.4億年前古生物化石群
    【貴州桐梓一工地挖出4.4億年前古生物化石群】近日,貴州省科協、貴州省地質學會、貴州旅遊地學研究院專家在遵義市桐梓縣堯龍山鎮進行科學考察時,在該鎮一在建停車場發現一處面積數百平方米、距今4.4億年的古生物化石群。該化石群集中分布在一塊完整的地層剖面上,涉及化石種類較多。經專家現場認定,化石主要為角石,其外形酷似竹筍,最長的五六十釐米,最短的數釐米。
  • 科學家發現4億年前的金屬齒輪化石,這是史前文明還是外星遺物?
    這種精巧的結構,以及有規律的排列,使得人們第一次發現這種化石時嚇了一跳,這實在太像人類生產出的金屬彈簧或者螺絲,然而根據放射物測年法顯示,這個化石形成於2億年前。除此之外,科學家們還發現了一種化石,這種化石看起來非常像人造的齒輪。研究表明,這種化石形成於4億年前。
  • 在瀏陽大瑤,發現一塊4億年前的海洋生物化石
    文圖|瀏陽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李小雷 近日 瀏陽大瑤一名女孩 撿到一塊奇怪的石頭 讓她沒想到的是 這塊怪石竟然是 海洋生物層孔蟲化石據黎先生介紹,這塊怪石是自己正在讀初中的女兒一個多月前,在村上一處溪流中撿來的。 因為從未見過,好奇的黎先生就拍照發到了自己的抖音號上。
  • 5億年前的古生物化石 「活著」
    大約5.2億年前,在雲南澄江的一片淺海中,生活著一群形狀各異、結構複雜的動物:有的體型龐大,有的則穿著硬殼。突然有一天,地震引發的海嘯把它們衝到了沙灘上,然後很快被泥沙掩埋. 世事瞬息萬變。1984年,在雲南省澂江縣(今澄江市)毛天山地區進行科學研究的古生物學家侯先光教授,用錘子敲開了他腳下的巖層,發現了一個節肢動物化石——奈羅蟲,這是以前在加拿大伯吉斯頁巖中唯一發現的。於是,記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之謎的澄江生物群化石再次浮出水面。 走進展示這些化石的雲南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有一個兩層的化石牆,由埋藏化石的巖層拼接而成。化石可以在巖壁上找到。
  • 中科院團隊發現2億年前蜻蜓化石 大如手掌
    原標題:中科院團隊發現2億年前蜻蜓化石 大如手掌  東方網6月15日消息:記者15日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科研人員領銜的團隊,在我國準噶爾盆地西北邊緣最新發現一枚距今2億年的原始蜻蜓化石。這種新發現的原始蜻蜓翅展寬度達到210毫米,與成年人手掌長度類似,是目前在我國發現的第二大蜻蜓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