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億年前"書法化石"展出 黃庭堅曾刻下四行詩

2020-12-04 中國新聞網

  這塊4億多年前的化石上留有黃庭堅的真跡。 朱姝 攝

  來自德國的「菊石」。朱姝 攝

  章魚是頭足類動物後代。

  現在有不少人喜歡收藏化石,但是在眾多的化石收藏者「隊伍」裡,原來還有過一個特殊的「成員」,他就是北宋著名詩人、書法家黃庭堅。昨天,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館「遠古時代的動物明星——頭足類」展覽上,一塊曾經由黃庭堅收藏的珍貴化石當之無愧成為「鎮展之寶」。它是一塊距今4.6億年的「中華震旦角石」,最與眾不同的地方是左側保留了黃庭堅的真跡。「這塊化石很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塊被人類所收藏的化石標本。」南京古生物博物館馮偉民館長介紹說。據了解,該精品展將在5月18日正式對外展出,一直持續到九月底,展覽地址位於南京市北京東路39號。 揚子晚報記者 朱姝

  世界上唯一的「書法化石」

  四四方方像「板磚」 裡面藏著個「石筍」

  「這就是那塊罕見的化石。」當馮偉民館長拿出化石後記者發現,和一般「原生態」的化石不同,這塊「中華震旦角石」看上去像個「板磚」。它四四方方,長度達到19釐米、寬11.4釐米、高度2.5釐米,表面很光滑。在石塊的中間有一個白色的「石筍」,而在石塊的左側很清晰地刻有四句詩:南崖新婦石,霹靂壓筍出。勺水潤其根,成竹知何日。並署名「庭堅」,下方還有章。

  據了解,這塊化石中的「石筍」,實際上是一種無脊椎動物——震旦角。它是中國典陶紀的重要化石之一,是4億多年前生活在海洋中的兇猛食肉動物。由於滄海桑田,大自然地質歷程變遷,埋藏于堅硬的石灰巖中,所以取之不易,得之更難,從而使其更顯珍貴。一般來說,震旦角的「身體」呈圓錐形或直錐形,一頭尖一頭寬。而它「身體」裡一格一格的,就是它的「氣室」。「這些氣室可以用來儲存水分,這樣震旦角就可以潛入水裡。」馮偉民說。雖然這塊化石中震旦角的「身高」只有19釐米,但震旦角最高可以達到3—4米左右。

  深埋地下4.6億年 「重見天日」900年

  和其他的「中華震旦角石」不同,這塊化石最讓人關注的,就在於它上面的「人文情懷」。而最早參與研究這塊化石的,就是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陳挺恩研究員。在展覽會現場,他也向記者娓娓道來發現這塊化石的「故事」:

  1968年,時任江西省武寧縣政府機關幹部塗兆慶,在武寧縣老城石家祠後院亂石堆中整理土地,無意間發現了一塊長方形石塊。塗兆慶有一個朋友,是時任江西大學歷史系的餘明光老師。他看到了塗兆慶的這塊「石頭」後,覺得它並不「簡單」,就向武寧縣文化館進行了報告。由於當時歷史條件所限,文化館指派有關人員專門對此事進行調查。這塊非同一般的石塊及其所刻詩文的照片被立即送往北京,並送到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和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鼐的手中。

  「當時他們認為可能屬於鸚鵡螺,並要求轉送到我們南京地質古生物所進一步研究,這樣就轉交到了我的手裡。」該所陳挺恩研究員說。當時調查人員去上海找了很多黃庭堅的筆墨、文籍進行字跡對比,又去黃庭堅的故鄉江西修水查閱了家譜。最終證明該詩文是黃庭堅早期之作。而化石很可能是黃庭堅在1079年,也就是被罷免國子監教授之後其前往江西太和縣任知縣期間所得。「通過地質考察發現,那裡的確也有奧陶紀地層。」

  而至於為何這塊化石會在武寧縣被發現,陳挺恩介紹說,當時的調查人員查到,修水和武寧縣是「鄰居」,黃庭堅前往武寧縣一位陳姓朋友家中住了一段時間,在此期間還給在修水的夫人寫了一封信。「這些事情在黃庭堅的家譜上都有記載,而在臨走的時候,黃庭堅將這塊刻有他筆跡的化石送給了這位朋友。」陳挺恩說。這塊化石深埋地下4.6億年,經過了900多年的風雨歷程,一直被保存至今。

  黃庭堅是最早的「化石愛好者」 北宋時期就會加工化石

  這塊「中華震旦角石」並不算大,但由於刻有黃庭堅的詩文,它應該是世界上第一塊被人類所收藏的化石標本。「黃庭堅也許就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化石愛好者』。」馮偉民館長笑著說,但這位「化石愛好者」並沒有太多的古生物知識,「從他的詩文可以看出,他對裡面的『石筍』和石塊的年代都有很大的疑問。」

  雖然經過了900年的滄桑變化,但這塊化石仍然保存完整,而且表面非常光滑平整。「這更進一步證明了我國在北宋時期對化石的認識已經比較普遍,不但已有收藏化石的記錄,而且已經開始將化石製作成工藝品流傳於世。」馮偉民說。時至今日,「中華震旦角石」除了做科研用途外,常作為貴重禮品饋贈親朋,寓意消災驅邪和事業、生意興旺發達。因此,它是集觀賞、收藏和古生物研究為一體的珍品。

  還有一百多塊「菊石」展出

  菊石是已絕滅的海生無脊椎動物,南京菊石多見於湯山

  除了這塊「稀世珍品」化石外,「精品展」現場還展有一百多塊各種菊石。菊石是已絕滅的海生無脊椎動物,生存於中奧陶世至晚白堊世。常見的菊石的殼體以胎殼為中心在一個平面內旋卷,但是在展覽現場你會發現,這裡的菊石挑戰你的想像。

  從「個頭」上看,現場的菊石「跨度」很大。「我們現場最大的菊石直徑可以達到35公分,來自德國。」說著,馮偉民館長帶記者來到兩個放大鏡旁邊告訴記者,現場「個頭」最小的,要算這種同樣來自德國的「奧帕爾菊石」,它的直徑只有一公分。菊石通常都是灰色的「皮膚」,但現場也有一種名為「後刺蹄菊石」,它的「皮膚」卻呈現出金屬的顏色。專家告訴記者,之所以會有金屬色,是因為黃鐵礦化了。黃鐵礦化的原因比較複雜,化石表面不同大小形態的黃鐵礦可能指示了不同的沉積成巖環境,有些可能會有微生物作用參與。

  現場記者還找到了一種「南京產」的菊石。它的名字叫做「副腹菊石」,出現在早二疊紀,也就是距今約3億年。它們的「個頭」普遍都比較小,密集地分布在石頭裡。「這種菊石多見於南京湯山地區,如此密集的分布可能說明當時的環境比較適合菊石的生活。」專家說。

  神奇而又頑強的「頭足類」

  挺過數次大滅絕,「稱霸」海洋,有三個心臟,血液為藍色

  其實,菊石、震旦角石等,都是「頭足類」。在古生物歷史上,「頭足類」可以算上是明星了。它是在地球上生活過的體型最大的、最兇猛的肉食性無脊椎動物。從4.68億年前出現,經歷了地球數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後,一直延續至今。現代的烏賊、章魚等都是它們的「後代」。

  頭足類在中生代時期最為豐富,「它的『名氣』和同一時期的恐龍一樣大,是地球海洋中絕對的『霸主』。」馮偉民說。頭足類被認為是最聰明的無脊椎動物,它的神經系統發達。具有高度發達的知覺和較大的腦,視覺敏銳。它另一個讓人感到驚奇的地方是它有三個心臟。它們的血液也很特別,靜脈血是淡藍色,而充滿氧氣時,則變成深藍色。

  ■延伸閱讀

  黃庭堅與蘇軾等人並稱「宋代四大家」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為其中一宗)之稱。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並稱為「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並稱為「宋代四大家」。

相關焦點

  • 4億年前黃庭堅書法化石 單20個字就價值連城
    這塊4億多年前的化石上留有黃庭堅的真跡。 朱姝 攝    來自德國的「菊石」。  現在有不少人喜歡收藏化石,但是在眾多的化石收藏者「隊伍」裡,原來還有過一個特殊的「成員」,他就是北宋著名詩人、書法家黃庭堅。昨天,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館「遠古時代的動物明星——頭足類」展覽上,一塊曾經由黃庭堅收藏的珍貴化石當之無愧成為「鎮展之寶」。它是一塊距今4.6億年的「中華震旦角石」,最與眾不同的地方是左側保留了黃庭堅的真跡。
  • 一千年前,黃庭堅曾有個「無解」難題,當代科學家給出靠譜回答
    在1000多年以前,著名文學家黃庭堅曾偶得一塊奇石,然而令他感到驚奇的是,這塊石頭上的花紋似乎與其他普通的石頭完全不同,其中間部分,居然長出了一棵「竹筍」。這是怎麼一回事?
  • 從張旭、黃庭堅、王鐸、董其昌等人書法作品來看書法中墨法的運用
    書法中的墨法是書法藝術中極為重要的表現手段,書家通過對墨法的濃淡枯溼的變化來營造渲染藝術效果,有時一幅作品中濃墨、淡墨、枯筆交替使用,用這種墨色的自然變化來增加作品的藝術表現力。王鐸可以說是書法史上最擅於用墨之人,歷代的書法家在用墨的變化和手段上均無法與之相提並論。
  • 900多年前的這幅書法,曾被認為是贗品,卻拍出了4.368億元的天價
    中國古代書法不乏精品,但是身價過億的就不多了。在2010年6月3日晚舉行的保利5周年春拍會上,北宋書法家黃庭堅大字行書《砥柱銘》以3.9億元落槌,加上佣金以4.368億元人民幣成交,創造了中國書畫拍賣史新紀錄。但未透露買家是誰。
  • 日本福井縣將展出棘龍牙齒化石 距今1.2億年歷史
    當地時間2020年7月14日,日本福井縣,福井縣恐龍博物館將於7月23日展出棘龍牙齒化石。這些化石是1991年至2019年間在福井縣勝山距今約1.2億年的地層中出土的。圖片來源:視覺中國當地時間2020年7月14日,日本福井縣,福井縣恐龍博物館將於7月23日展出棘龍牙齒化石。這些化石是1991年至2019年間在福井縣勝山距今約1.2億年的地層中出土的。圖片來源:視覺中國當地時間2020年7月14日,日本福井縣,福井縣恐龍博物館將於7月23日展出棘龍牙齒化石。
  • 回到寒武紀:雲南澄江展出2萬多件古生物化石
    8月10日,位於雲南澄江市的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首次向公眾開放,展示了2萬多件寒武紀時期珍稀的古生物化石。  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建在雲南玉溪澄江市境內的澄江化石地遺址上,這個遺址是亞洲唯一的化石類世界自然遺產。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內展出的2萬多件化石,大部分發掘自澄江化石地,這些化石是5億年前寒武紀時期生命大爆發的重要實證。
  • 琥珀中發現5.4億年前介形蟲的巨型精子化石
    ,右為現代類群):a和b:抱握器;c和d:卵的橫截面;e和f:精子泵;g和h:介形蟲的精子;i和j:半陰莖;k和l:介形蟲精子細節結構(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俄羅斯衛星網:科學家首次發現5.4億年前生活在地球上的介形蟲的巨型精子化石,這是地球上已知最古老生物的生殖細胞。
  • 雲南澄江:2萬多件寒武紀時期古生物化石展出
    原標題:雲南澄江:2萬多件寒武紀時期古生物化石展出央視網消息:暑假期間去博物館參觀學習是不錯的選擇,不僅能重溫歷史,還能增長知識、陶冶情操。8月10日,位於雲南澄江市的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首次向公眾開放,展示了2萬多件寒武紀時期珍稀的古生物化石。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建在雲南玉溪澄江市境內的澄江化石地遺址上,這個遺址是亞洲唯一的化石類世界自然遺產。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內展出的2萬多件化石,大部分發掘自澄江化石地,這些化石是5億年前寒武紀時期生命大爆發的重要實證。
  • 書法「高考」100題
    4、什麼是石鼓文? 石鼓文是刻在十個鼓形石碣上的文字,又稱「獵碣文」。 蔡襄、蘇軾、黃庭堅、米芾。 54、蔡襄書法作品的風格特徵是什麼? 其書法雅逸勁健,用筆簡練,且富有變化。代表作《扈從帖》《腳氣帖》等。 55、蘇軾書法作品的風格特徵是什麼?
  • 中國歷史上十大最貴書法作品,有的一個字值一臺法拉利
    1、砥柱銘(4.368億元)《砥柱銘》是「宋四家」之一北宋著名書法家黃庭堅的手書作品,是他散落民間的最重要的書法瑰寶之一。這幅手卷長達11米,畫心長8米,內容是黃庭堅生前最為推崇的唐代宰相魏徵寫的《砥柱銘》,全文600多字。
  • 承德發現1.3億年前大型恐龍化石 初步認定是「新屬種」
    1米多長的粗碩腿骨赫然顯露,肩胛骨、尾椎骨等在山巖間依稀可辨……   在豐寧滿族自治縣四岔口鄉李起龍村芥菜溝,距今1.3億年前大型恐龍化石被發現。據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專家組初步認定,該化石屬冀北熱河生物群首次發現,將改寫世界古生物進化史。
  • 北京猿人頭蓋骨化石模型重磅展出!90件珍貴化石再現傳奇
    為慶祝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成立90周年,中國古動物館開設特展《90周年紀念展》,今天上午展覽開幕,90件極具代表性的珍貴化石,帶領公眾體會90載漫長歲月造就的偉大與神奇。此次特展展出至2020年1月5日。
  • 黃庭堅描字,蘇軾畫字,米芾刷字!
    《海嶽名言》有這樣記載:「米芾以書學博士召對上問本朝以書名世者凡數人,海嶽各以其人對,曰: 『蔡京不得筆,蔡卞得筆而乏逸韻,蔡襄勒字,沈遼排字,黃庭堅描字,蘇軾畫字。』上復問:『卿書如何?』對曰:『臣書刷字。」,米芾對其他書家的評說姑且不論,米芾為什麼自稱「刷字」呢?
  • 美國新發現4.5億年前巨型海蠍化石 意外有點萌
    原標題:美國新發現4.5億年前巨型海蠍化石 意外有點萌 新發現的化石顯示,地球上的第一個大掠食怪物是一個奇怪的大水蟲。幾乎五億年前,遠早於恐龍出沒之前,地球上佔主導地位的大型食肉動物是一種巨型海蠍子。迄今發現的最大和最古老的海蠍化石在美國愛荷華州出土。
  • 近億年前化石在上海展出
    近億年前化石在上海展出 澎湃新聞記者 龔岸菹 2016-12-09 12:48 來源:澎湃新聞
  • 4歲女孩海邊發現恐龍腳印化石,距離卡迪夫僅17公裡
    據報導,一名4歲的小女孩在海邊的石頭上發現了恐龍腳印,距今已有2.2億年的歷史。
  • 黃庭堅的一首詩推進了瀘州賞石文化的發展?
    作者:章科才(一組瀘州奇石圖片,圖為寒江獨釣)地處川南的瀘州市,滔滔江水從其腹地穿過,由於上億年前地殼運動,無以計數的石塊墜入長江中,經過幾千年的碰撞和洶湧澎湃的江水衝洗,鬼斧神工般地打磨出似山似水,似人似字等精美絕倫的長江奇石。
  • 90載化石研究探索5億年生命演化奧秘
    這件被稱為「北京人」的頭蓋骨化石,由於確立了「直立人」在人類演化歷史中的地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也自此肇始。90年後,為紀念古脊椎所走過的歷程,科學家們從研究所收藏的24萬件標本中精心挑選出90件,舉辦「90周年紀念展(1929—2019)」特展,在中國古動物館展出。90件珍貴標本,講述著中國古生物學90年不平凡的發展歷史,帶領公眾感受5億多年來脊椎動物演化的偉大與神奇。
  • 新疆發現2億年前中國最大蜻蜓化石
    圖為林氏中國三疊蜓化石(受訪者供圖) 2億年前的一天,在溼潤的準噶爾盆地,一隻翅展寬為210毫米的「巨型」蜻蜓結束了它的一生。雨水衝刷著它的遺體,流水和泥漿將它埋葬……時光如梭,如今,它的化石被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研究員張海春及其團隊找到,並給它起了一個名字——林氏中國三疊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