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震旦角石:滄海桑田變遷的記錄者

2021-01-10 中國新聞網

  第二看臺

  「中國舊稱震旦,從中華震旦角石這個名字可以猜出來,這是只有在咱們國家才會出現的一種角石。」北京自然博物館副研究員王寶鵬指著三根外觀如竹筍般的化石告訴記者。

  近日,北京海關向北京自然博物館移交了76件罰沒化石及古生物製品,並在現場進行了化石及古生物製品展示。

  「中華震旦角石是一種非常兇猛的肉食動物,殼長可達二米以上,多數在幾十公分至一米之間。」王寶鵬解釋,其中兩根「竹筍」出自同一個角石,自己也是第一次見到長達兩米多的中華震旦角石。

  距今約4.5億年的「標準化石」

  角石,顧名思義,具有堅硬的外殼。

  王寶鵬告訴記者,從開始發育到最終長成,角石外殼直徑逐漸變大,肉體生長時不斷前移並分泌鈣質形成新的殼。肉體生長在殼底端的住室內,住室後面向殼的尖端一方則形成一系列的氣室,氣室對角石的升降和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從外形看,中華震旦角石外形如同寶塔,呈圓錐形,一頭尖,一頭寬,表面發育有節、豎紋等,其石面有二三十節環狀圈紋突起,亦猶似竹筍。

  在古生物學家的定義裡,中華震旦角石是我國華南地區距今約4.5億年晚奧陶世的一種典型「標準化石」。

  所謂標準化石,是指能夠或可能用以確定其產出地層時代或闡明其生活環境的化石,多用作區域地層對比的標誌,也用於指一個組合帶中最有特徵的代表性化石。

  根據地層自然形成的先後順序,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將地層時代分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奧陶紀是古生代的第二紀,中華震旦角石是這一時期分布最廣的動物化石。

  王寶鵬告訴記者,古生物化石之所以珍貴,是因為只有不到1%在地球上生活過的生物才可能形成化石。珍貴的化石好比歷史書裡的文字,能為現代人去解碼地球上發生過的大事件提供線索。

  中華震旦角石記錄了4.5億前的一段歷史:突然某一天,一場天災襲來,在海洋裡暢遊的中華震旦角石被泥沙掩埋壓實,氧氣吸盡之時停止了掙扎。之後它們的內臟和腕觸逐漸腐爛,只留下石灰質硬鞘。滄海桑田,它們與周圍巖石物質頻繁交替充填,漸漸石化。

  王寶鵬說,之前的研究表明,中華震旦角石多產於三峽地區,其中以湖北宜昌最著名。與中華震旦角石同時出現的,還有三葉蟲等化石。「這意味著,在奧陶紀時期,三峽地區一般都屬於淺海區。這也進一步佐證,古地理裡,華北、華南板塊是沒有碰撞在一起的。」

  鸚鵡螺的近親,可找尋其上下遊生物鏈

  角石一般是直的,也有彎的或盤卷的。

  值得一提的是,中華震旦角石是鸚鵡螺的近親,不同的是,鸚鵡螺的殼是捲曲在一起的。

  在奧陶紀末期,氣溫驟升驟降。相比鸚鵡螺,中華震旦角石的直殼並不方便運動,當環境稍微變化,它們的生存受到影響,最終迅速滅亡,相比而言,鸚鵡螺盤卷的殼能更好地適應環境,所以能存活到現在。中華震旦角石死後先被沉澱的泥沙覆蓋,漸漸石化。又過了億萬年,地球地質構造運動中,三峽地區被抬升為高山,這些含著化石的巖石露出地面,才逐漸被人們發現。

  王寶鵬說,中華震旦角石是我國《古生物化石管理辦法》保護、管理的化石之一,足見其珍貴性。從科研價值方面來說,中華震旦角石為何會出現在我國三峽地區?它的上下遊生物鏈是什麼?都值得進一步研究。

  北京自然博物館是國家為數不多的首批甲級古生物化石收藏單位,在國內外均具有極高的影響力。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副主任陳一昕說,根據國家《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經前期與北京海關協商,按照屬地原則,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指定北京自然博物館作為收藏單位收藏罰沒的化石及古生物製品。「罰沒化石在自然博物館將得到很好的保護和利用,海關依法罰沒的化石及古生物製品將更好地發揮科研及教育價值。」

  本報記者 王延斌 通訊員 王 勇

相關焦點

  • 湖北一農民花2年開採出11噸「震旦角石」:4億年前軟體動物化石亮相
    2020年11月12日,湖北省宣恩縣農民湯水平介紹巨型「震旦角石」上的軟體動物化石。王俊/IC photo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縣農民湯水平歷時兩年多時間,開採、打磨出一塊高3米、寬5.06米、重約11噸的「震旦角石」。
  • 小小有孔蟲「講述」「滄海桑田」大變遷
    原標題:小小有孔蟲「講述」「滄海桑田」大變遷 那一次,地球像是在生病「打擺子」,「體溫」稍稍變化了一些,就讓我們最熟悉的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經歷了一次「滄海桑田」的劇變。   在7萬年前,地球開始了一段漫長的寒冷時期。由於它是距今最近的一次冰期,科學家稱之為「末次冰期」。   它以北美洲及歐亞大陸的大片大冰原為中心,將凜冽的寒風吹遍了北半球。
  • 中國以外地區首次發現中華震旦角石
    圖為晚奧陶世岡瓦納東北緣中華震旦角石產地。南古所 供圖中新網南京7月29日電(楊顏慈)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室29日最新消息,該所科研人員聯合海外團隊,在泰國西部地區開展的野外考察中,首次在中國以外地區的上奧陶統地層中發現了中華震旦角石。相關成果已在線發表於《遠古世界》(Palaeoworld)。中華震旦角石是一類已經滅絕的頭足類軟體動物,繁盛於晚奧陶世。
  • 中國以外地區首次發現中華震旦角石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圖為晚奧陶世岡瓦納東北緣中華震旦角石產地。&nbsp&nbsp&nbsp&nbsp中華震旦角石是一類已經滅絕的頭足類軟體動物,繁盛於晚奧陶世。自上世紀20年代以來,一直被確定為晚奧陶世凱迪早期的標準化石。
  • 《海陸的變遷》說課稿
    《海陸的變遷》說課稿 http://www.hteacher.net 2018-04-02 11:53 教師招聘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 「滄海桑田」需要多久,古人短暫的生命如何知道這種緩慢變化?
    「滄海桑田」——直譯是大海變成農田、農田變成大海的過程。常用來比喻世事變遷的無常與劇烈,也被用來形容變化的久遠。眾所周知,除地震、火山爆發等劇烈的地質現象外,大多地質活動都是緩慢而久遠的。這個變化的過程,動輒以千萬年為單位。壽命短短不過幾十年的古人是如何知道這「滄海桑田」的變化的呢?
  • 難點解析(3) 大洋的生成、消失與海陸變遷
    如果您尚未關注,請點擊標題下方的藍色「初中地理寶典」關注我們~            大洋的生成、消失與海陸變遷  一.難點解析海陸變遷就是指海洋變成陸地、陸地變成海洋,即「滄海桑田」的變化。海陸變遷是由地殼運動引起的。
  • 巴楚「化石溝」:見證滄海桑田,承載億萬年歷史
    在巴楚縣有一個「化石溝」,見證著滄海桑田,承載著億萬年歷史。它的存在非常恰當的解釋了巴楚縣這個地處世界上離海洋最遠的地區,卻擁有種類繁多的海洋古生物化石的原因。
  • 2020山東教師招聘面試:《海陸的變遷》說課稿
    為了大家能夠更好的備戰山東教師招聘考試,中公教育小編特整理了山東教師招聘公共基礎知識備考資料,今天給大家帶來:2020山東教師招聘面試:《海陸的變遷》說課稿,希望可以幫助大家,預祝大家考試順利!
  • Google Timelapse 重大更新 展現30年地球變遷
    人們常用「滄海桑田」來形容巨大的變遷。而這樣的變遷,是確確實實存在於我們賴以為生的地球中的。
  • 五臺山的文殊菩薩,為何與龍王搭上關係,一個詞「滄海桑田」
    滄海桑田」的地質記憶關於五臺山文殊菩薩的神話傳說,「歇龍石傳說」就是流傳比較廣的一個,傳說版本也比較多。小齊就其中一個版本來簡述下。相傳在很久以前,五臺山本來十分乾燥,文殊菩薩見五臺山處的村民遭受大旱,又得知海底龍王有塊能使大地清涼的歇龍石。
  • 中華五千年,歷史長河中留下哪些「氣象印記」?
    沈括精通天文氣象,善於預測天氣演變,對氣候變遷有所研究,還用各地古生物化石說明滄海桑田的地理變化,推斷地質和古氣候變遷。曾對虹霓、蜃樓等大氣光現象做過科學解釋。  中國氣象報社 出品  參考資料:中國氣象報、《生命與災害》、地球知識局  原標題:《中華五千年,歷史長河中留下哪些「氣象印記」?》
  • 電影《睡石》:睡覺的石頭經過人類的加工,見證了地球的滄海桑田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部電影《睡石》,一塊兒只想睡覺的石頭,經過人類的不斷打磨,見證了地球的滄海桑田,最後又重新變成了最初的自己。在很久很久很久很久以前,地球還處於遠古時期,一座大山聳立在溼地盡頭,這裡寧靜安逸,各種原始生物在他腳下翻譯生息。
  • 中華水韭
    2014年8月31日,寧波著名植物研究專家、寧波市藥檢所主任中藥師林海倫首次在鄞州區龍觀鄉發現在地球上已經生活了3億年的「活化石」、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中華水韭。這是繼南方紅豆杉後,我市發現的第二種國家一級保護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