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看臺
「中國舊稱震旦,從中華震旦角石這個名字可以猜出來,這是只有在咱們國家才會出現的一種角石。」北京自然博物館副研究員王寶鵬指著三根外觀如竹筍般的化石告訴記者。
近日,北京海關向北京自然博物館移交了76件罰沒化石及古生物製品,並在現場進行了化石及古生物製品展示。
「中華震旦角石是一種非常兇猛的肉食動物,殼長可達二米以上,多數在幾十公分至一米之間。」王寶鵬解釋,其中兩根「竹筍」出自同一個角石,自己也是第一次見到長達兩米多的中華震旦角石。
距今約4.5億年的「標準化石」
角石,顧名思義,具有堅硬的外殼。
王寶鵬告訴記者,從開始發育到最終長成,角石外殼直徑逐漸變大,肉體生長時不斷前移並分泌鈣質形成新的殼。肉體生長在殼底端的住室內,住室後面向殼的尖端一方則形成一系列的氣室,氣室對角石的升降和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從外形看,中華震旦角石外形如同寶塔,呈圓錐形,一頭尖,一頭寬,表面發育有節、豎紋等,其石面有二三十節環狀圈紋突起,亦猶似竹筍。
在古生物學家的定義裡,中華震旦角石是我國華南地區距今約4.5億年晚奧陶世的一種典型「標準化石」。
所謂標準化石,是指能夠或可能用以確定其產出地層時代或闡明其生活環境的化石,多用作區域地層對比的標誌,也用於指一個組合帶中最有特徵的代表性化石。
根據地層自然形成的先後順序,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將地層時代分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奧陶紀是古生代的第二紀,中華震旦角石是這一時期分布最廣的動物化石。
王寶鵬告訴記者,古生物化石之所以珍貴,是因為只有不到1%在地球上生活過的生物才可能形成化石。珍貴的化石好比歷史書裡的文字,能為現代人去解碼地球上發生過的大事件提供線索。
中華震旦角石記錄了4.5億前的一段歷史:突然某一天,一場天災襲來,在海洋裡暢遊的中華震旦角石被泥沙掩埋壓實,氧氣吸盡之時停止了掙扎。之後它們的內臟和腕觸逐漸腐爛,只留下石灰質硬鞘。滄海桑田,它們與周圍巖石物質頻繁交替充填,漸漸石化。
王寶鵬說,之前的研究表明,中華震旦角石多產於三峽地區,其中以湖北宜昌最著名。與中華震旦角石同時出現的,還有三葉蟲等化石。「這意味著,在奧陶紀時期,三峽地區一般都屬於淺海區。這也進一步佐證,古地理裡,華北、華南板塊是沒有碰撞在一起的。」
鸚鵡螺的近親,可找尋其上下遊生物鏈
角石一般是直的,也有彎的或盤卷的。
值得一提的是,中華震旦角石是鸚鵡螺的近親,不同的是,鸚鵡螺的殼是捲曲在一起的。
在奧陶紀末期,氣溫驟升驟降。相比鸚鵡螺,中華震旦角石的直殼並不方便運動,當環境稍微變化,它們的生存受到影響,最終迅速滅亡,相比而言,鸚鵡螺盤卷的殼能更好地適應環境,所以能存活到現在。中華震旦角石死後先被沉澱的泥沙覆蓋,漸漸石化。又過了億萬年,地球地質構造運動中,三峽地區被抬升為高山,這些含著化石的巖石露出地面,才逐漸被人們發現。
王寶鵬說,中華震旦角石是我國《古生物化石管理辦法》保護、管理的化石之一,足見其珍貴性。從科研價值方面來說,中華震旦角石為何會出現在我國三峽地區?它的上下遊生物鏈是什麼?都值得進一步研究。
北京自然博物館是國家為數不多的首批甲級古生物化石收藏單位,在國內外均具有極高的影響力。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副主任陳一昕說,根據國家《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經前期與北京海關協商,按照屬地原則,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指定北京自然博物館作為收藏單位收藏罰沒的化石及古生物製品。「罰沒化石在自然博物館將得到很好的保護和利用,海關依法罰沒的化石及古生物製品將更好地發揮科研及教育價值。」
本報記者 王延斌 通訊員 王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