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可以說是民間文學的一部分,其中民間文學裡就有供地質學家研究的科學價值。今天,小齊就來淺談下,隱藏於五臺山佛教神話傳說中的一個地質學故事,與文殊菩薩、龍王等兩個神話人物息息相關。
對於「菩薩」一詞,很多人腦海裡就想到慈悲為懷、普渡眾生,而今天所談到的文殊菩薩不僅是仁慈的代表,還是智慧的象徵。因為在眾多佛經裡,他直接與「般若」掛勾,什麼又是「般若」?般若說的直白一點,就是佛教神話裡的大智慧、終極智慧。
文殊菩薩的來由
文殊菩薩,又稱文殊師利、妙吉祥、文殊法王子以及般若金剛,等等。在佛陀時代,他與普賢菩薩同為佛祖釋迦牟尼身邊的侍者,後世,人們尊稱他們三人為「華嚴三聖」。關於他的來歷,在佛經《文殊師利般涅槃經》早有記載,他本是一位來自西域之國舍衛國的貴族之子,後來向釋迦牟尼出家問道,凡是與師尊的佛會,他都一一參與,只為佛法精深與推廣。
於是,常以仗劍騎獅的形象出現人間,右手持佛劍可以斬斷世間一切煩惱,座下的威風神獅,隨時用巨吼將迷茫的眾生喚醒。說到這裡,為何文殊菩薩的道場是五臺山,這個答案追蹤至漢代的背景,佛教的傳入。漢明帝時期,早已開始允許佛教徒在清涼山處傳播佛法。自此,清涼山就是後來的五臺山,被佛門紮根,經歷諸多朝代的影響,才有今天中國佛教聖地之首的美譽,還是一個老道理,多年經營留下的龐大根系。
滄海桑田」的地質記憶
關於五臺山文殊菩薩的神話傳說,「歇龍石傳說」就是流傳比較廣的一個,傳說版本也比較多。小齊就其中一個版本來簡述下。
相傳在很久以前,五臺山本來十分乾燥,文殊菩薩見五臺山處的村民遭受大旱,又得知海底龍王有塊能使大地清涼的歇龍石。便化作無名僧侶前去討求,龍王看不出這位僧侶的來由,覺得他只是一個凡人,又不肯外借神石,就告訴僧侶,這塊石頭十分重,你若能帶走就歸你。文殊菩薩立即將歇龍石變小收入衣袖裡,謝過龍王並回到五臺山,將其放入山中,五臺山大地瞬間清涼無比,所以,五臺山別名「清涼山」。
講完這個故事,龍王與文殊菩薩搭上故事的原因,很可能就是五臺山這塊地方在幾千年前完全不同。龍王在於海底,民間文學裡就有一定可供研究的地質學材料。說不定五臺山在幾千年前的古人記憶裡是一片汪洋,經過地質變遷等主要因素化為桑田、形成五臺山。
如此怪誕的神話傳說,可能也是經過歷朝歷代的人們修改,原始樣貌不復存在。僅有龍王代表「滄海桑田」的地質記憶,以及文殊菩薩代表的民俗文化信息。神話傳說的的確確就是民間的記憶庫之一。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告之則刪!
參考文獻:
《文殊菩薩思想及其現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