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殊像寺坐落在大白塔南裡許的鳳林谷口,面對梵仙山,風景幽雅。據《重修殊像寺碑記》,此寺初名殊祥寺, 「據傳唐神人所造也"。《元史·泰定帝紀》卷30載,泰定二年(1325)二月,皇帝也孫鐵木兒為大元皇太后「敕建殊樣寺於五臺山,賜田三百頃"。據《行實碑》,明弘治十二年(1499)三月上旬,由鐵林果禪師重建完工。文殊殿內懸塑的五百羅漢系鐵林果禪師於弘治九年(1496)請保定府祁州白羅村王章等十餘人所創作。據《敕建清涼五臺山翻修殊祥寺碑記》,明萬曆十九年(1591)四月,由殊祥寺住持明玉、明受翻修。
明天啟六年(1626),在寺後西北角一個偏僻的地方,修建了一間客堂。此客堂被後來的清廷三公主看中了,把它改為「善靜室」,作為「習靜」之處。三公主為那拉氏所生,清世祖順治的妹妹,康照的姑媽。相傳,清室定鼎後,為羈察有力的漢大臣,便將三公主嫁給吳三桂之子吳應熊(當地人講,是吳應龍)。因吳三桂叛清,康熙勒令將吳應熊絞死。那時候,由於受「婦女要守節的封建道德信條的約束,三公主不能再另嫁他人,於是來到五臺山,當時的殊像寺被譽為「瑞象天然」,是五臺山五大禪處之一,又是青廟十大寺之一,是五臺山很有名氣的寺,三公主就住在了殊像寺。
當時寺內有一個青年和尚,因遭受失戀的打擊,心靈受到重創,懷著一顆灰冷的心,來到這裡削髮為僧。由於這位青年和尚儀表堂堂,精通經典,所以常和三公主在「善靜室」研討經文。久而久之,流言四起,說他們之間有了「愛戀」。這話傳到康熙的耳朵裡,認為有損皇族聲譽,於是派遣專人來五臺山殊像寺放火焚寺,密謀讓她倆和寺院同歸於盡。但出人意料的是,大火燃燒三天,全寺片瓦無存,惟三公主和那位年輕和尚「坐靜」的「善靜室」卻巍然獨存。"善靜室"之所以獨在,康熙認為這是文殊菩薩證明他們之間並無「愛戀」一說,甚為高興,即用巨款重建殊像寺。
重建後的殊像寺,有人提議,把寺名改成「清白寺"或「無瑕寺」,以示三公主的清白純潔。由於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 「殊像寺」即意味著寺院裡有文殊菩薩的塑像,故重建後的寺院,仍叫殊像寺。
殊像寺的正殿為大文殊殿,殿有聞名中外的文殊菩薩騎狻猊(傳說中的一種猛獸,類似獅子)塑像1尊,總高9.87米,是五臺山寺廟中最高的一尊文殊菩薩像。文殊菩薩坐在一隻綠毛紅纓雄獅背上,面目飽滿,鼻高而直,兩耳垂肩,口大唇厚,線條分明,身披架裝,身軀挺直,衣衫褶痕處線條顯得飄逸自如。眼睛在凝視遊人的同時,又透示出一種莊嚴肅穆的神情。雄獅張口伸舌,目光炯炯,神色飛動。
殿內三面牆壁上,從上到下懸塑著五百羅漢渡海圖,既像錦繡的掛毯,又像巨大的浮雕,刻畫出一幅佛家生活的動人圖景。滿殿飛舞的懸塑,把這尊大佛襯託得更加莊嚴宏偉。五百羅漢為什麼要渡海?有人說:一是為了聆聽龍樹菩薩的講經;二是至文殊菩薩的故鄉去朝拜文殊菩薩,並聆聽文殊菩薩講解大乘宗義的故事。在文殊騎狻猊像的右前側是善財童子,左前側為于闐王,右後側和左後側分別是佛陀波利和聖老人,他倆在交談,在于闐王和聖老人之間還有一位修羅多,他接過于闐王牽引的韁繩,表示于闐王該休息了。在文殊騎狡貌像的身後兩旁立著四尊女供養菩薩。在上述群像的前兩側,左為護法韋馱,右為密跡金剛。所有的這些塑像惟妙惟肖,生動活潑,是典型的明代彩塑。
提起殊像寺這尊文殊駕狻猊像,傳說是「神塑」。相傳在塑此像時,由於匠人塑技不佳,腦袋總是塑不成:不是大,就是小,再不然就是五官不端正,一言以蔽之,塑像的頭和身子不相稱。有一天,塑像的工匠正在揉蕎面做飯,天空突然出現一朵彩雲,很似一個佛頭,工匠趕忙用蕎面把這個佛頭塑下來,然後再用泥仿塑,不知是什麼原因,仿塑幾次都不如蕎面的理想。後來乾脆將這個蕎面佛頭安在塑像上,這尊佛像就是這樣塑成的。據民間傳說,原來的寺名叫做殊祥寺,從此改稱塑像寺。「塑像寺」的「塑」字和「殊」字,按五臺語是同音,慢慢地就叫成了殊像寺。如果佛身是泥的,佛頭真是蕎面的,在塑造史上,恐怕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