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薩,全稱文殊師利,文殊意為美妙、雅致、可愛,師利意為吉祥、美觀、莊嚴,文殊師利的意思便為妙吉祥。
據佛經講,文殊原是舍衛國婆羅門貴族中的一位公子,追隨釋迦摩尼佛修行,功德圓滿後修成了菩薩身,後與普賢菩薩同為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脅侍,輔助釋迦牟尼佛弘揚教化、普度眾生。
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薩享有很高的地位,他不僅智能、辯才第一,是「大智」的象徵,而且是許多佛的老師,釋迦摩尼在講經中講到:「經我得佛,是文殊師利之恩也。過去無量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也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
文殊菩薩的形象多變,在唐代以前,唇上畫有小鬍子,是男子的形象;宋代以後,小鬍子開始不見,變得面容秀麗,胸部豐滿,演變成了女性形象。
如今在寺廟中較為常見的形象是文殊菩薩左手執青蓮,教人清淨平和,右手持寶劍,智慧之劍可斬斷種種愚痴,上放《般若經》或者手持一本書,是智慧與慈悲的象徵,坐騎為一頭雄獅,表示智慧威猛無比,頭戴五髻寶冠,五髻也就是頭頂綁了五個髻,代表文殊五智,而五髻這一外形,契合五臺山的五頂,也正是佛教將五臺山作為文殊道場的重要緣由。
五臺山五座臺頂分別修建寺廟,供奉文殊,東臺望海寺,供奉聰明文殊,西臺法雷寺,供獅子文殊,南臺普濟寺,供奉智慧文殊,北臺靈應寺,供無垢文殊,中臺演教寺,供孺童文殊。按照佛教說法,要想求得學業有成、智慧增進,必須朝臺禮拜五方文殊。
五臺山東臺
五臺山文殊道場,千百年來,一直是華北地區最重要的朝聖中心,是僧俗頂禮膜拜的清淨香火去處,當我們走進廟宇中由文殊和各大神像所構成的世界時,殿堂內莊嚴肅穆,沒有閒雜人員往來,沒有輕妄語聲響起,香菸繚繞,抬頭是高大神聖的塑像,置身其間,內心大抵會產生螞蟻仰望人的渺小感吧。